偶像和中国文化作文讲评.doc_第1页
偶像和中国文化作文讲评.doc_第2页
偶像和中国文化作文讲评.doc_第3页
偶像和中国文化作文讲评.doc_第4页
偶像和中国文化作文讲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崇拜偶像”与“中国文化” 作文讲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眼下青少年偶像崇拜之风愈演愈烈,有人指出,偶像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偶像就是“返祖”,是历史的倒退,绝不可取;也有人说,人们总是从偶像中汲取力量来充实自己,塑造自己,问题是在于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怎么崇拜,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试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论,写一篇议论文。思路点拨:透过“偶像”一词,我们既可以找寻到社会思想与道德取向的改变,也可以找寻到作文立意的不同角度。偶像崇拜无可非议,关键是看崇拜偶像的哪些方面,即崇拜的内容。如果崇拜的是积极向上的,就会给自己的学习、人生带来好处,值得肯定;盲目崇拜就是没有价值的,没有益处的。从取材的角度来说,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切入:1、 选取演艺界明星做偶像。可以对当前追星的现象发表议论,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名人。2、 选取某个行业的先进人物做偶像,可以选取科学家、作家等,如霍金、冰心等。3、 选取普通人做偶像,如解放军战士、见义勇为的青年等。无论选取什么人作为偶像,都要说清楚,他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偶像,对你的影响是怎样的。这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以“中国文化”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方说: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汉不吃眼前亏”;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江山不移”,又有“随遇而安”思路点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处境会有不同的心态,但并不矛盾。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体现的是一种情操,“好汉不吃眼前亏”是一种应急之策;“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一种胸怀,“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一种处世态度;“江山不移”是指人的本性品质不易改变,“随遇而安”体现委曲求全的忍让。 以上这些文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是儒家思想的展现。写作时可以以这种思想为根进行拓展联想,比如,方圆、刚柔、进退等,或写“同一”,或论“同异”,都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议论话题进行成文。提纲举例:开篇:引出现象简析本质提出论点。主体:联系中国文化中典型人物、事例,分层展开分析论证。一、中国文化是“攻”与“守”的文化引事例(正反)分析(正反)结论1二、中国文化是“德”与“智”的文化引事例(正反)分析(正反)结论2三、中国文化是“固”与“变”的文化引事例(正反)分析(正反)结论3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发出呼唤。 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这种有趣现象?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看,从中吸纳气节与美德,吸纳灵气与智慧。面对今天国际社会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我们应该学生例文: 有一个偶像在前方 高一、19 郝德娜心中有一个偶像在前方,向前奔跑,汲取力量,才会越来越接近人生目标,才会越来越好。就像树木崇拜高远的天空,才不断吸取养分,向上勃勃生长;就像溪流崇拜无垠的海洋,才不断积蓄力量,向前滔滔奔流;就像鹏鸟崇拜飘飞的云彩,才不断攒聚心力,向外振翅飞翔。崇拜创有丰功伟绩的辉煌伟人,可使自己激扬斗志,拥有同样创造辉煌的潜质。项羽有一次随叔父观看秦始皇出行,看到始皇车马熙攘,宏伟庄严的气势,由衷慨叹:大丈夫便应如此啊!遂在二世暴政,陈吴起义时敢于揭竿而起,覆灭秦朝,留下“霸王”美名。孙中山小时候听父辈讲述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的故事,曾毅然说道要做第二个洪秀全,遂在辛亥革命的滚滚浪潮中将清朝无能皇帝赶下“宝座”,使南京政府在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屹然矗立不倒。崇拜心胸开阔,博学睿智的圣人贤者,可使自己增长学识,拥有同样海阔天空的气魄。圣人孔子拥有不计其数的崇拜者,像颜回、子仲、子夏,他们一心一意地追随老师,向老师学习儒学,终于也都博学多闻,成为不可多得的学者,为中国的儒学文化添抹了绚烂的光辉。古希腊柏拉图崇拜苏格拉底,专心学习哲学,终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还有莫泊桑对福楼拜的崇拜,莫扎特对海顿的崇拜,正是因为对自己所向往学识的崇拜,正是对自己涉猎领域精湛之人的崇拜,才让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领域达到巅峰,海阔天远。崇拜淡泊宁静,在逆境中仍保持乐观之人,可使自己心性淡泊,超然于外物。陶渊明在东晋时期有名的隐士,他崇拜古时的黔娄,赞他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于是他能拂袖,潇洒地摆脱污浊的官场,在南山菊前畅饮欢歌。由此可见,心中有一个偶像在前方,向前奔跑,才会汲取力量,才会越来越好。当然,这些偶像是那些值得崇拜,身上有发光点值得学习的人。若是只凭长相歌喉取悦于人,便无甚意义去“崇拜”追捧。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崇拜的偶像去崇拜,值得奋斗的目标去奋斗,自身才能得到充实,社会才能得以进步。崇者,敬也;拜者,学也。心中有一个偶像在前方,让人汲取力量,便会越来越好。 崇拜偶像之我见 我以为,崇拜偶像,应该崇拜那些值得崇拜的人,并追随他们的脚步,成就自己的理想。 崇拜偶像,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追求。近几年,“快男超女”让不少青年男女为之着迷,由“玉米”(超女冠军李宇春的粉丝别称)到“花生”(快男冠军陈楚生的粉丝别称),崇拜偶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崇拜偶像的形式越来越新奇。对此,不能简单归结为中学生生活单调,升学竞争激烈,精神生活贫乏。事实上,青少年所崇拜的偶想,大多属于成功者,他们有过奋斗,有过拼搏,也能折射出青少年自我的理想追求,姚明从小崇拜偶像乔丹,才成为世界男篮竞技场的新星。可见,偶像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是崇拜之风声势浩大的原因之所在。 崇拜偶像,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彰显的是一种见贤思齐的心态。偶像,不仅值得崇拜,而且可以成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自古以来,因崇拜偶像而走上成功之路的人不胜枚举。刘邦以秦始皇为偶像,最终实现了“威加海内”的理想;克林顿以肯尼迪为偶像,最终实现了“入住白宫”的理想;拿破仑以亚历山大大帝为偶像,最终实现了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的理想正是因为对偶像的崇拜,才使他们明确奋斗的方向,激发出他们的人生动力,并一步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崇拜偶像,需要有清醒的头脑,需要一种辨别能力。可以成为偶像的人很多,除了歌星、影星、球星,还有著名艺术家、科学家,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这些偶像,都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我们不能一味迷恋“歌星、影星、球星”,而应拓宽视野,以著名艺术家、科学家,以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为偶像,从他们的人生履历中汲取生命的养分。即便把歌星、影星、球星作为崇拜的偶像,也应知道,他们是怎样靠自己勤奋和努力来成就自我,为社会做出贡献的。 遗憾的是,一部分青少年崇拜偶像变了味儿,他们落入盲目崇拜的怪圈,一味地打听他们的身高,体重,甚至怪癖陋习,一味地模仿衣着,说话等。殊不知,这样的崇拜只是停留在表层的、低层次的崇拜。真正的崇拜,是对偶像的成就给予积极肯定和由衷的敬佩,是对偶像的奋斗精神、敬业精神的崇拜。 崇拜偶像,不能成为偶像脚下的小丑,亦步亦趋,而应从偶像身上汲取有益的养料,并以他们为榜样,去追随,去超越,最终做自己的偶像。 崇拜偶像之我见 崇拜之风在青少年中愈演愈烈,便有一些人指出,偶像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偶像就是“返祖”,是历史的倒退,不可取。但我认为,崇拜偶像并不是不可取,只要有所选择,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同样可以从崇拜的偶像身上汲取自己所需的力量。偶像崇拜不是什么坏事,我们青少年可从崇拜的偶像身上汲取力量来充实自己。苏轼年少时,就对范公心向往之,但等到真的有机会结识范公时,范公已驾鹤西归,苏轼慨叹:“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我们也从中了解到,正是因为对范公的人品、学识的崇拜,才使得苏轼也成为志行高洁的人。打开史册,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一生官海沉浮,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他总是以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生活。这一胸怀,似乎与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类似。所以,我们也可崇拜偶像,从偶像中汲取力量。 崇拜偶像不能拜倒在他们脚下,要理智对待。杨丽娟疯狂追逐偶像刘德华,居然荒废学业13年。她的父亲倾家荡产筹措旅费,千方百计“帮助”女儿追逐偶像,但仍遭到母女埋怨,百般无赖下跳海自杀。像杨丽娟这样盲目追逐偶像,只会自取其辱。我们崇拜偶像,要学习偶像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学习他们的进取心,责任感,而不能拜倒在他们脚下,一味模仿他们的语言、穿着。 在崇拜偶像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个性。蔡国庆年少时便崇拜歌唱演员,希望长大了也在舞台上唱歌,偶然一次机遇,他听到李谷一演唱,很是佩服。原来歌也可以这么唱,像说话一样唱到人的心里去。于是,他立志成为像李谷一老师那样的人,立志把歌唱到每一个听众的心里去。蔡国庆虽钦佩李谷一,但他更注重发挥自己的个性,想着怎样唱出自己的风格。终于他成功了,成为第一位赴日本灌制音乐带的中国通俗歌手。所以,对偶像的钦佩并不是一种膜拜,崇拜他人的同时,别忘记了自己个性。 郑渊洁说过:“崇拜往往是朦胧的,距离恰好产生朦胧感 。”崇拜偶像我并不反对,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应有所选择,理智对待,保持自己的个性! 内外方圆的中国文化 高一、1 赵敏君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其实,这正是内外方圆的中国文化的体现。方是天地间不屈的灵魂。苏武坚持“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毫不动心,宁愿在北海“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也绝不低头,这是“方”的体现;岳飞精忠报国,面对骄横的敌人无所畏惧,为国家献身,这也是“方”的体现。有了“方”的气节与不屈,中国文化才会如此强健挺拔。圆是为人处世的润滑剂。圆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机关。倘若孙膑放不下身段,没有做到“圆”,不肯从他人胯下爬过,事后怎能成就兵法?如果勾践不愿卧薪尝胆,又怎会恢复国土,重新为王?这一切都说明,如果少了“圆”的润滑与退让,事情将会多出许多棱角与尖利。然而,“圆”并不意味着左右逢源,阿谀奉承。处世圆滑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但是丧失了自我,一味的软弱就脱离了“圆”的本质。圆是方的润滑,方是圆的约束。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此,“方”的坚定不屈离不开“圆”的机变润滑,“圆”的退让忍耐离不开“方”的约束规范。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方”的思想,而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方”是内在,“圆”是外表,中国的外交政策一向是这样。如在香港澳门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在表面上允许其保留资本主义,但在本质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内正外方”的思想,无疑对如今的“钓鱼岛”事件和“朝鲜半岛”问题是一良好借鉴。中国文化的“內正外圆”也是塑造一个人的标尺,一个人如果过于死板,冥顽不化,他就失去了机变与润滑;相反,一个人脱离了约束与规范,他就可能在人生之路上失足,坠入深渊。因此,做一个人要坚守规则,也要加以润滑。有人说中国文化好比铜钱,“内正方圆”,而我们要运用好中国文化,握住这枚铜钱,才能铸就辉煌。(三)、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指导】“人与路”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具有辩证思想的题目。对在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高中考生来说,都可以有话说。关键在于“走的人多”了,可以无路开路创造出路,“革命之路”、“改革之路”都是如此,因而,在参与伟大事业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可以有所作为;但是,“走的人多”,也产生另一弊端,即路“堵”了,或需排“堵”或需“另辟蹊径”,即是说不能“随大流”。整个题意是强调,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扣住这点来写,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写得出彩,仅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创业高潮和科技创新事例就俯拾皆是。但是,话题是两层内容,如果只就一方面去写“人与路”就偏题了。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话题材料中列举了三段“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前两段,聚焦于“创新”,符合当今社会的取向;第三段,让考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去抒写自家之言。抓住第一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抓住第二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人与路的关系还有另外几个“版本”。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也还是没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这两个推理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般说来伟大的道路大都需要人的合力开拓,单打独斗力量毕竟有限,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学会通力合作,使路越走越宽,路上的人越来越多。当然,路可以坐实理解,也可以拟虚想象。坐实理解,即从路的本意探讨人与路的关系。如有鉴于行人缺乏交通规则意识,可以谈“人应该怎样走路”;如有感于先进国家或城市井然有序的道路交通,可以谈“人应该如何管路”;如果谈“人造路”,则可以或侧重科学规划或落墨于奋力拼搏的精神或着眼于探究腐败的成因等等。拟虚想象是抓住“路” 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人生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失败路、成功路等等。人如何开拓路,路上的风景、故事、得与失可以写,还可以谈谈“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人可以开辟自己的事业路”、“人改变自己的成功路”等等;或者写“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给自己退路,失意时给自己出路”;智慧的考生会发现 “人”与“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比如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总之,要写好“人与路”这个话题,考生必须“走得进来”,又要“跳得出去”。“走得进”就是要深刻理解提示语的含义是“人与路”的关系;“跳得出去”就是从更广阔的角度赋予“路”以象征意义和比喻色彩,这样,“人与路”就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写作思路就更容易打开。学生例文:人与路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 毕淑敏人总是那么奇怪:茫茫雪原上,留下坚定笔直道路的人总懊悔错过了沿途灿漫的风景,行色匆匆;一路弯弯曲曲赏尽风景,尝尽生活滋味的人又抱怨自己人生为何走得如此艰难,为何那句“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未渗透人心?奇怪的人们望着身后的那一串或直或曲,或深或浅的脚印而迷茫而思索。其实,勿须懊悔,勿须抱怨,抑或笔直而辉煌,抑或蜿蜒而惨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雪原上留下与众不同的那份全属自己的道路,你就坐拥了人生的美丽。还记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过他自己走过人生的一句贴心感受:“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吾志”即尽自己最大努力,则可以无悔矣。而“力足以至焉”而不至,就会同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为人嘲笑。1946年,年轻的吉米卡特从海军学院毕业后,遇到了当时的海军上将里 科费将军,将军让他随便说几件自认为比较得意的事情。于是,踌躇满志的吉米卡特得意洋洋地谈起了自己的海军学院毕业的成绩:“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我名列第58名。”他满以为将军听了会夸奖他,孰料,将军没有,反而问道:“你为什么不是第一名,你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吗?”卡特满脸惊愕,继而,羞愧得脸红。后来,吉米卡特牢牢记住这句话,每走一步,每铬上一个生命脚印,他都问自己:“你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吗?”正因为这样,他不再在乎脚印的直或弯、深或浅,只要每一个脚印里留着奋斗的力量,只要每一段人生路上都洒满了努力的汗水,只要蓦然回首人生的时候,能摸着自己均匀跳动的脉搏说一句:“我努力了”。他就满足了。有时候觉得人生总是走得很累,迈步之前要选择岔口,立起航向,每走一步,要调整步伐,要追赶前列,走累了歇歇的工夫里,又忍不住回首看看人生路上的那一串自己的脚印,与他人的一比,或许弯得人心颤,浅得人心酸。头脑不免闷热,眼前也甚迷茫,那一句“道路该怎么走”扯得神经发酸,那么想想虽然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拾着破烂却能骄傲地说“劳动了就是美的,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就无悔”的叶辛夫妇,那么想想走过高考落榜阴影,尽全力办起芳香四溢的馨园主的孙长亮,那么静心念念那句“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飞过”的佳句。用真心演绎生活,尽全力走好每一步人生,那你的道路就是美的极致。【点评】:这篇议论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楚,论据充足。全文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模式,开头引出论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雪原上留下与众不同的那份全属自己的道路,你就坐拥了人生的美丽。”主文部分围绕论点,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的名言、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劳动了就是美的,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就无悔”的叶辛夫妇、曾经说过“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飞过”的尽全力办起芳香四溢的馨园主的孙长亮等事实和道理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用真心演绎生活,尽全力走好每一步人生,那你的道路就是美的极致。”本文的成功也给我们以启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掌握议论文的一般写法以外,积累写作素材也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前提。 人与路不由想起那怀抱酒坛,在穷途之路恸哭的古人,前方无路了吗?不,不!路,就是脚下!古有夸父追日,成为不老神话;今有各国争雄,窥探宇宙无穷奥妙。这,是人的执著之路。伽利略铁塔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爱迪生发明灯泡。这,是人的探索之路。张丹负伤出赛,勇夺奥运银牌,邰丽华双耳失聪,却用双手幻化完美之境。这,是人的信念之路。有谁说前方无路?若是都如那抱头恸哭的阮籍,生活岂不是黯淡无色,生存岂不可笑至极?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诚然,若你不踏上双足,不披荆斩棘,不经历风雨,路是不会与你相见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最初被视为异端邪说,如果没有别人的支持,就算他复生,孤掌难鸣,也难逃迫害;有了他这样的先驱,有了那些执著真理的支持者,那条与宇宙、与真理相通的道路才在永恒时空中浮现,昭示后人。前方有路了,无数先驱开创的道路出现了,盲目的追随又有意义吗?诗歌发展到唐朝,已成了漫山的野草,千篇一律,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文豪的出现却将诗歌推向了顶峰,后来者抬头仰望,却无法逾越。若这些人也如前人一般,不肯尝试自己的道路,历史文学的星空将会变得黯淡?历史的长卷又将何等苍白无力?伽利略不正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脚下从未有人涉足的路吗?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观点统治人们达世纪之久,而伽利略却轻松地反驳了他,相信自己脚下的路,让他的名字永远流淌在历史长河中。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人云亦云,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新意可言?历史又有什么发展、变化呢?人与路是相互依存的,路给了人方向,给了人依赖有了路,终会有一个终点;人给路生气,给了路喧闹没有人,路终会被荒草淹没,消失无踪。路,其实就在自己脚下。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的路,天堑变通途,无路也相通。【点评】:本文的观点似曾相识,原来作者在具体论述时,是先后围绕着“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两句话来进行的;但全文读下来,又觉得观点有点陌生,原来作者非常机智地把这两句话进行了绝妙的整合,避其相异点而取其共同点“路,就在脚下”,从而令人耳目一新。看来,整合、概括也是一条创新之道。不仅如此,最后对“人与路”关系的一番集中性的阐述“路给了人方向,给了人依赖”、“人给路生气,给了路喧闹”,显得极其精彩,也是文章的一大亮点。另外,在论证上,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论据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既有高度概括的例子,又有比较详细的例子,如哥白尼、伽利略;既有正面的例子,也有反面的例子,如阮籍、文学上“盲目的追随者”。 人与路当再一次不经意地回首曾经的足迹,我看到的是一行并不笔直的脚印,弯弯曲曲。脚印印在校园满是雪花的道路上,我想,冬天里的脚印最清晰,难耐日子里的足迹最坚定。没有东西让我沿着直线行走,毕竟那不是探索。其实弯曲的足迹也未尝不值得欣喜,只要它们没有中断。曾经的校园我是那样熟悉,今天的校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