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专业设计指导书.doc_第1页
结构专业设计指导书.doc_第2页
结构专业设计指导书.doc_第3页
结构专业设计指导书.doc_第4页
结构专业设计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科集团北京区域编号VKBQ-GC-BZ-(2007)-006名称项目工程管理标准(十一)结构专业设计指导书版本A/0第17页 共 17 页编制马运军更改潘自乔审核杨新科、王自达、姜力刚批准杨海生效期2007年2月1日目 录1工作目标第2页2使用范围第2页3结构设计总则第2页4结构体系第4页5结构设计相关规范和规程第4页6结构设计相关规资料第5页7荷载取值要求第5页8板厚度尺寸选择要求第6页9梁截面尺寸选择第7页10柱截面尺寸选择 第8页11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截面尺寸选择 第8页12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截面尺寸选择 第9页13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截面尺寸选择 第9页14结构计算模型总信息 第10页15地下室信息输入 第12页16结构计算及计算结果分析 第13页17施工图纸绘制整理 第14页18基础设计 第14页19结构设计主要构造措施 第15页1工作目标:为统一北京区域各项目设计合作单位的结构设计,加强结构专业设计质量控制,在满足国家设计规范和地方相关设计规程的前提下,以保障实现结构设计最优、经济利益最大的工作目标。2使用范围:北京区域各一线公司所有项目的结构专业设计。3结构设计总则:1) 结构设计按最新版国家及地方相关设计规范、规程、标准及规定进行。2) 对于规范中的黑体字强制性条文及“应”如何的条文,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有任何违反。3) 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均应执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2003版)”要求,各阶段设计应遵循区域相关分公司提供的设计指导书进行结构设计。4) 结构方案应合理优化,设计应兼顾质量与成本,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力求节约,坚持成本最优原则。构件尺寸及配筋如不是计算和概念设计需要,应取最小值。5) 结构主要受力构件砼强度等级不低于C25;采用C40及其以上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由区域内相关分公司专业技术负责人确认。6) 梁、柱箍筋应优先选用采用HPB235级钢筋,特殊构件可选用HRB335级或HRB400级钢筋,但应由区域内相关分公司专业技术负责人确认。7) 梁纵向受力钢筋应选用HRB400级和HRB335级钢筋,应由区域内相关分公司专业技术负责人确认。8) 板受力钢筋应优先选用HRB400级钢筋,选用HPB235级钢筋或HPB235级和HRB335级钢筋组合配筋时,应由区域内相关分公司专业技术负责人确认。9) 普通柱及剪力墙纵向受力钢筋应选择HRB335级和HPB235级钢筋,受力较大柱配筋可选择HRB400级钢筋。10) 剪力墙构造分布钢筋可根据受力情况分别选择HPB235级(10)、HRB335级(12)、HRB400级(6),具体选择的钢筋强度等级应由区域内相关分公司专业技术负责人确认。11) 直径10的钢筋不得选用HRB335级钢筋。12) 地下有防水要求的梁、柱构件应优先选用HRB335级钢筋;受力较大且裂缝控制满足规范要求时,可选择HRB400级钢筋。13) 地下室底板及壁板或墙板应优先选用HRB335级钢筋;受力较大且裂缝控制满足规范要求时,可选择HRB400级钢筋。14) 如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附属的钢结构连接构件时,应充分考虑钢结构的设计,并应预先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设置钢结构连接预埋件,且预埋件设计应安全可靠,预埋件应优先国标图集04G362。 15) 较大的墙、梁、板预留孔洞及预埋套管应给出准确定位及规格尺寸,并给出其强度补强措施。16) 平面图绘制比例应优先选择1:50或1:100,节点详图比例应优先选择1:20或1:10。17) 图纸规格应统一为A1(图纸目录除外),必要时各平面图可以采用分段绘制。18) 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图纸绘制应符合国家标准平法图集03G101-1的规定。19) 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结构图纸绘制应符合国家标准平法图集03G101-2的规定。20) 现浇混凝土筏形基础构件的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平法图集04G101-3的规定。21) 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的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平法图集04G101-4的规定。22) 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图集03G102的规定。23) 民用建筑工程结构初步设计深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图集05G104的规定。24) 民用建筑工程结构施工图纸设计深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图集04G103的规定。25) 建筑抗震构造详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图集03G32918中的相关规定。26) 楼层标高应采用结构标高。27) 图纸中必须明确混凝土的环境类别。28) 各工程子项的技术标准及绘图标准必须统一。29) 结构图纸设计总说明中必须将钢筋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列表说明。30) 结构图纸设计总说明中必须将钢筋保护层厚度列表说明。31) 上部结构方案应提供给区域内相关分公司专业负责人进行确认,有关墙、柱、剪力墙的平面布置及断面尺寸等,需经区域内相关分公司专业负责人确认。32) 楼板的强度验算应按塑性板进行验算并配置钢筋。33) 基础设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实际地质情况进行,基础型式选择必须经区域相关分公司专业负责人确认。34) 上部结构验算优先选择PKPMSATWE软件,特殊高层可选择PKPMPMSAP软件,选择PKPMTAT软件验算上部结构时必须由区域内相关分公司专业负责人确认。35) 楼梯、基础及相关构件验算软件可选择PKPM系列软件,也可以选择其它正式版本结构设计辅助软件。36) 结构设计过程中,恒、活荷载标准值取值,结构布置方案,结构计算模型及验算结果必须经区域内相关分公司专业负责人确认。4结构体系:1) 低层及多层住宅优先采用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如因结构体系刚度不能满足规范最低要求,可适当设置剪力墙,设置位置可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分户墙或楼梯、电梯井道。2) 小高层应优先选择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结构验算不满足时,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剪力墙结构。3) 高层及超高层住宅应优先选择剪力墙结构体系。4) 会所及附属建筑结构型式由区域相关分公司根据当地情况自行确定。5结构设计相关规范和规程: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4) 建筑物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4。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6)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7)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8)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9)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B/T50105-2001。11) 混凝土碱含量限制标准 CECS53:93。1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JGJ3-2002。13)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 JGJ6-99。1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15)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16) 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 JGJ/T93-95。17) 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规程 JGJ106-97。18)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02。19)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72-2004。20)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JGJ107-2003。2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1。2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99。23)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 GB/T50083-97。24) 冷扎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95-2003。25) 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范 GB50119-2003。26) 混凝土异型柱结构技术规程 JGJ149-2006。27)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7-91。28)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6结构设计相关资料:1) 集团关于万科住宅统一设计要求之建筑做法要求。2) 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3) 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4) 建筑专业资料。5) 设备专业资料。6) 电气专业资料。7荷载取值要求:1) 屋面和楼面恒荷载取值要求(KN/m2):设计单位应根据我司设计部签署确认的建筑屋面、楼面详细构造做法计算恒荷载标准值,并提供恒荷载标准值详细计算书,经我司签署确认后的恒荷载标准值做为结构计算时恒荷载标准值输入依据。室内隔墙等特殊恒荷载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进行等效荷载标准值计算,等效恒荷载标准值附加值需经双方签署确认。2) 活荷载取值要求:根据房间不同使用功能及屋面是否上人情况,严格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定活荷载标准值进行取值。并应按照荷载规范活荷载折减规定计算过程中对活荷载进行折减。3)设备荷载:楼面及屋面设备荷载应按实际荷载及荷载传递路径输入。4)荷载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要求: 应严格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输入恒、活荷载的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8板厚度尺寸选择要求: 结构计算楼板厚度应按下表要求最小值和附注说明进行取值,特殊情况需进行双方签署确认,并按签署确认结果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结构验算。现浇板厚度的设计参考厚度表板的厚度与跨度的最小比值h/ l0板的种类梁式板双向板悬臂板无梁楼盖简支板连续板简支板连续板有柱帽无柱帽h/ l01/351/401/451/501/121/351/30注:1) l0为板计算跨度。对双向板为短向跨度;对无梁楼盖为区格长边计算跨度。2) 跨度4米的板厚度适当加厚20mm。3) 荷载较大时,板厚适当加厚20mm。4) 民用建筑常用板的厚度为100mm、120mm、140mm;楼板厚度超过140mm时,需经区域相关分公司专业负责人认可。5) 任何情况下楼板厚度均要求100mm(考虑楼板内敷设单层管线时的耐火设计要求)。6) 当楼板内敷设有交叉管线时楼板厚度要求120mm。7) 板式楼梯有效板厚度为h/ l01/251/30,一般民用建筑取h/ l01/30,且最小厚度100mm,其中l0为楼梯水平投影长度。8) 梁式楼梯板厚度宜取60mm。9) 地下室顶板考虑上部结构嵌固作用时,地下室顶板厚度应180mm。10) 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160mm。11) 屋面板厚度应120mm。12) 箱型基础顶板厚度200mm。9梁截面尺寸选择:框架梁、连梁、次梁等梁断面高度尺寸应按下表及附注要求进行计算取值,门窗洞口处梁断面尺寸应考虑过梁标高或在门窗洞口处采取构造措施考虑过梁标高要求;特殊扁梁结构等需按结构验算的合理性确定梁高。梁的最大跨高比值l0/h(gkqk)/ l0(KN/)简支梁连续梁悬臂梁矩形梁T形梁矩形梁T形梁矩形梁T形梁0.252122242510110.50181921229101161718208921516161878314151617841315151761416l0/h值修正系数情况Qk/ gk允许挠度f0.52l0/250l0/300修正系数0.951.050.900.80注:1) 本表跨高比值由C15C30砼、HRB335级钢筋、Qk/ gk1、连续梁的边跨、允许挠度f1/200算得。2) 对于HPB235级钢筋、连续梁的中跨、框架梁,表中跨高比值偏于安全。3) 当荷载较大而表中未列出跨高比值时,表示梁的截面高度由受弯承载力控制,不必验算挠度。4) 一般梁截面高度800mm时,取50mm的倍数。5) 一般梁截面高度800mm时,取100mm的倍数。6) 现浇结构中,主梁截面高度至少比次梁截面高度高出50mm。7) 现浇结构中,如梁下部钢筋为双层钢筋配置,或附加横向吊筋时,主梁截面高度应比次梁截面高度高出100mm。8) 梁的实际跨高比l0/h小于上表中数值时,一般可不进行梁的挠度验算。9) gk代表梁上均布恒荷载的线荷载标准值(KN/m)。10) qk代表梁上均布活荷载的线荷载标准值(KN/m)。11) l0代表梁的计算跨度(m)。12) 当梁上作用集中荷载时,应将集中荷载换算成等效均布荷载。13) T形梁系指受压翼缘较宽的现浇楼面中的次梁和主梁。14) 倒T形梁的最大跨高比值可比T形梁略小,而比矩形梁大。15) 现浇结构中主梁截面宽度要求200mm。16) 现浇结构中次梁截面高度要求150mm。17) T形梁的翼缘宽度和矩形梁的截面宽度l0/40。18) 梁的截面宽度应为50mm的倍数。19) 梁的截面高宽比h/b一般采用:矩形梁为2.03.5,T形梁为2.54.0。20) 楼梯梁截面高度应l0/15,一般梁高取为300mm高。21) 梁高选择应考虑建筑门窗洞口的相互关系。22) 梁高度要求500mm,梁高超出500mm时应由区域相关分公司专业负责人确认。10柱截面尺寸选择要求:1) 柱截面型式一般采用矩形、方形、圆形、多边形等。2) 截面宽度和高度:非抗震设计时200mm;抗震设计时300mm;圆柱截面直径和多边形截面的内切圆直径350mm。3) 柱截面高度和宽度比值应3。4) 框架柱截面应满足l0/bc30;l0/hc25;(其中l0为柱计算长度;bc为柱截面宽度;hc为柱截面高度)。5) 框架柱的剪跨比应2。6) 框架柱截面宽度和高度每边应比框架梁宽度宽出50mm(特殊扁梁结构除外)。11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截面尺寸选择:1) 长度较长的剪力墙宜结合洞口设置弱联系梁,弱联系梁跨高比宜6。2) 每个墙肢的总高宽比应2。3) 剪力墙肢长度应8,且5bw(bw为剪力墙厚度)(短肢剪力墙结构应按相应规程确定)。4) 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结构,墙肢截面的长度沿结构全高不宜有突变。5) 抗震设计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且15m;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其底部加强部位高度取墙肢总高度的1/10。6) 一、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的厚度应160mm,且应1/20的楼层高度;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墙肢厚度应200mm,且应1/16的楼层高度。7) 一、二级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无端柱或无翼墙时,墙厚度应1/12的楼层高度;其它部位应1/15的楼层高度,且180mm。8) 非抗震设计和抗震等级为三、四级的剪力墙厚度140mm,且应1/25的楼层高度。12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截面尺寸选择:1) 一、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洞口连梁跨高比宜5,且连梁截面高度400mm。2) 抗震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且15m;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其底部加强部位高度取墙肢总高度的1/10。3) 非抗震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厚度140mm,且应1/20的楼层高度。4) 抗震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厚度160mm,且应1/20的楼层高度;底部加强部位的墙肢厚度应200mm,且应1/16的楼层高度。5) 剪力墙间距要求详见下表。剪力墙间距L(m)楼盖形式非抗震设计(取较小值)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取较小值)8度(取较小值)9度(取较小值)现浇结构5.0B、604.0B、503.0B、402.0B、30装配整体3.5B、503.0B、402.5B、30注:表中B为楼面宽度,单位为m。13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截面尺寸选择:1) 非抗震设计落地剪力墙间距应3B(B为建筑物宽度)、且36m。2) 抗震设计底部框支层不超过2层时,落地剪力墙间距应2B(B为建筑物宽度)、且24m。3) 抗震设计底部框支层超过2层时,落地剪力墙间距应1.5B(B为建筑物宽度)、且20m。4) 落地剪力墙与相邻框支柱的距离,框支层不超过2层时宜12m,超过2层时宜10m。5) 抗震设计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较大值。6) 非抗震设计框支柱截面宽度宜400mm,框支柱截面高度宜1/15框支梁跨度。7) 抗震设计框支柱截面宽度宜450mm,框支柱截面高度宜1/12框支梁跨度。8) 框支梁宽度宜2倍相邻上层剪力墙厚度,400mm且柱宽。9) 非抗震设计框支梁高度应1/8框支梁跨度。10) 抗震设计框支梁高应1/6框支梁跨度。11) 转换层楼板厚度宜180mm。14结构计算模型总信息:1) 混凝土容重取值要求(KN/m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取25KN/m3。剪力墙结构取2627KN/m3(考虑内外剪力墙表面装修荷载)。框架剪力墙结构取25KN/m3。2) 钢材容重(KN/m3): 取78 KN/m3。3) 水平力夹角(Rad):一般情况均输入为“0”,特殊工程需特殊考虑。4) 地下室层数:按实际地下室层数并结合软件技术说明合理输入。5)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一般工程选用软件默认值2.0,对于框支剪力墙结构应取1.5或1.0。6) 墙元侧向节点信息:对于多层选择“出口节点”,对于高层及复杂结构选用“内部节点”。7) 竖向荷载计算信息:按模拟施工加荷计算方式。8) 风荷载计算信息:计算X、Y两个方向的风荷载。9) 地震力计算信息:计算X、Y两个方向的地震力。10) 特殊荷载计算信息:一般不计算,但存在特殊荷载时应按实际荷载输入。11) 结构体系:应按实际结构型式输入。12)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应选择“模拟施工加载3”。13)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结构内力计算应选择“否”,但验算层间位移时应选择“是”(具体详见PKPM用户手册说明)。14)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值:应按荷载规范基本风压值输入,不需进行修正(具体详见PKPM用户手册说明),但对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影响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应按高规第3.2.2条执行。15) 地面粗糙程度:应按荷载规范第7.2.1条选择输入。16) 结构基本周期:应按荷载规范附录E.2条计算输入。17) 地震烈度:应按抗震规范并结合当地实际抗震设防烈度输入。18) 场地土类别:应按地质详细勘察报告给定类别输入。19) 设计地震分组: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分组类别输入。20) 地震特征周期:应按抗震规范第5.1.4条选择输入。21) 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抗震规范第5.1.4条选择输入。22) 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抗震规范第5.1.4条选择输入。23) 框架抗震等级: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2条输入。24) 剪力墙抗震等级: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2条输入。25) 活荷质量折减系数: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5.1.3条输入,一般住宅选择为0.5。26) 周期折减系数:应按相关规范规定输入;如框架结构为0.60.7,框架剪力墙结构为0.80.9,纯剪力墙结构不折减。27) 结构阻尼比:应输入为5.0O(不适用钢结构)。28)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一般应选择“否”。29)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对规则建筑选择“否”,对不规则建筑选择“是”,具体详见抗震规范第3.4节规定。30)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数:应按实际情况输入。31) 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的层数:应对整个结构计算模型全部考虑。32)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 应按荷载规范第4.1.2条选择“是”。33)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应按荷载规范第4.1.2条选择“是”。34)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应输入为“2”(具体详见PKPM用户手册说明)。35)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一般输入为“0.850.9”。36) 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一般选择输入为1.01.05。37)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一般输入为0.50.7,当结构位移由风荷载控制时应输入0.80.85。38) 梁扭矩折减系数:一般输入为0.4。39)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一般不予放大,输入为1.0。40) 0.2Qo 调整起始层号:框剪结构时应按实际情况输入,其它结构可不输入层号。41) 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力:选择输入为“是”。42) 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选择输入为“是”。43) 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一般选择输入为“1”,但框支剪力墙结构需按实际情况输入。44) 梁、柱、墙主筋强度:按结构设计总则规定选用。45) 梁、柱箍筋强度:按结构设计总则规定选用。46) 墙分布筋强度:按结构设计总则规定选用。47) 梁、柱箍筋最大间距:一般输入为100(具体详见PKPM用户手册说明)。48) 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一般输入为200(具体详见PKPM用户手册说明)。49) 墙竖向筋分布最小配筋率 (%):按抗震规范第6.4.3条应输入为0.25,框支剪力墙结构应输入为0.3。50) 结构重要性系数:按基准期50年设计,应输入为1.0。51) 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一般按“有侧移”输入。52)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选择“不作为刚域”输入。53) 是否考虑 P-Delt 效应:应按抗震规范第3.6.3条分析选择输入。54) 柱配筋计算原则:应选择“按双偏压计算”。55) 梁、柱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mm):应按混凝土规范第9.2.1条输入。56) 是否按砼规范(7.3.11-3)计算砼柱计算长度系数:应选择“是”。57) 荷载组合信息: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输入。58)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按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且15m;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其底部加强部位高度取墙肢总高度的1/10。59)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应按上条实际计算高度输入。60) 混凝土强度等级:各层及所有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输入应合理。15地下室信息输入:1) 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一般输入为3;如输入为0,则认为基础回填土对结构无约束作用(一般不选择输入为0);如填m(m代表小于或等于地下室层数M),则认为有m层地下室无水平位移。2) 外墙分布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按混凝土规范第9.2.1条附注输入。3) 回填土容重:应按实际回填土容重输入,一般输入为18KN/m3。4) 回填土侧压力系数:应按实际回填土的内摩擦角计算主动土压力,如当回填土的内摩擦角为200时,土侧压力值为0.5。5) 地下水位标高:应按地质详细勘察报告输入。6) 地面标高:应按回填完成标高输入。7) 室外地面附加荷载:一般输入为10KN/m2,特殊情况应按设计附加荷载输入。8) 人防设计等级:应按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输入。9) 人防地下室层数:应按实际层数输入。10) 顶板人防等效荷载:应按按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第4.7.2条规定输入。11) 外墙人防等效荷载:应按按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第4.7.3条规定输入。16结构计算及计算结果分析:1) 特殊构件定义:必须对角柱、铰接梁、铰接柱、连梁、框支转换梁、框支柱、等构件进行定义。2) 生成传给基础的刚度:应选择“是”。3) 层刚度比计算:按抗震规范计算时,选择“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值”;按高规计算时,选择“剪切刚度”;按有限元计算时,选择“剪弯刚度”。4) 地震作用分析方法:按侧刚模型进行结构振动分析时,选择“算法1.侧刚分析方法”;按总刚模型进行结构振动分析时,选择“算法2.总刚分析方法”。当考虑楼板弹性变形(某层局部或整体有弹性楼板单元)或有较多错层构件时,应选“择算法2”;其它情况均可选择“算法1”。5) 文件文本输出:计算结果必须输出以下文件,结构设计信息、结构位移信息、地震信息、各层配筋文件、底层最大组合内力等。6) 轴压比需合理: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7) 剪重比需合理: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8) 刚度比需合理: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9) 位移比需合理: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见抗规3.4.2。10) 周期比需合理: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11) 刚重比需合理: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17施工图纸绘制整理:1) 梁、柱整体归并:要求归并系数0.10.2之间,梁的归并系数取小值。2) 梁、柱、板配筋放大系数:要求必须选择为“1”。3) 梁、板裂缝控制:一般按0.3mm裂缝控制自动配置梁钢筋,特殊结构需按相关规定输入。4) 梁、柱钢筋搭接方式:应优先选择焊接搭接或机械连接。5) 结构图纸可以用平法表示,严禁采用表格法表示。6) 柱子及剪力墙暗柱配筋需采用配筋平面大样图表达,不采用柱表形式。18基础设计:1) 基础埋置深度: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1/15房屋高度;桩基础或桩筏基础1/181/20房屋高度(不包括桩长),任何情况下都要求0.5米,且标准冻深。2) 基础用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满足当地场地土环境类别,混凝土环境类别划分详见混凝土规范第3.4节。3) 建筑物地基变形验算:必须满足基础规范第5.3.4条要求。4) 桩基沉降验算:必须满足基础规范第8.5.10条及桩基规程等相关要求。5) 地下室混凝土抗渗等级要求:埋置深度H10米时为S6;埋置深度10H20米时为S8;埋置深度20H30米时为S10。6) 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地下室带防水工程做法时采用C15砼,其它情况均采用C10砼。7)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地质详细勘察报告地基参数计算。8) 承台:应按结构计算柱底最不利内力组合进行计算。9) 桩端持力层:桩进入桩端持力层深度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10) 深基坑支护: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深基坑支护设计,基坑支护设计中,地面附加活荷载取值一般为10KN/m2,若基坑边缘存在特殊荷载时,需按实际情况考虑。11)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基础规范第5.2.4条或第5.2.5条进行修正。12) 地基基础设计:必须满足基础规范第3.0.4条要求。13) 地基基础设计时,确定基础面积或桩数量,上部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4)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15) 基础底板的配筋,应按抗弯计算确定,地基反力采用的是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地基反力设计值。承台配筋计算时,采用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桩竖向力设计值。19结构设计主要构造措施:1) 较大现浇板区域内(板短向跨度4米)上皮未配置受力钢筋部位,应配置抗温度、收缩构造钢筋网并与周边受力钢筋锚固搭接长度为1.2La(受拉锚固长度)。抗温度、收缩构造钢筋最小配筋量现浇板厚度(mm)120130200210构造钢筋61508200102002) 屋面板上皮配筋应采用分离式配筋,现浇板未配筋区域内配置抗温度、收缩构造钢筋网。3) 主要构造柱(柱断面尺寸为150宽X墙厚度)内配筋宜用412且满足最小配筋率,箍筋6100/200。4) 次要构造柱(柱断面尺寸为150宽X墙厚度)内配主筋宜用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