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豪放词“豪放”的定位及出现.doc_第1页
论苏轼的豪放词“豪放”的定位及出现.doc_第2页
论苏轼的豪放词“豪放”的定位及出现.doc_第3页
论苏轼的豪放词“豪放”的定位及出现.doc_第4页
论苏轼的豪放词“豪放”的定位及出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苏轼的豪放词“豪放”的定位及出现 摘 要: 通过与司空图对于“豪放”定义的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对于“豪放”的定位更多集中于创作时的一种自由、充沛、郁勃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作品的风格反映。另外,豪放词的出现除去创作观的影响和对前人的继承以外,还包括以下原因的共同导向:一是蜀学对苏轼豪放词的影响。蜀地三教融合的学术思想是苏轼的创作出豪放词的内因,表现在东坡易传中则是对于现实的达观态度。二是“乌台诗案”对苏轼豪放词的影响。在被贬黄州以后,苏轼开始对人生的意义重新进行反思,这个时期的作品多是对生命本体的意义进行探索,形成一种超然豁达的独立人格。 关键词: 豪放词 苏轼 定义 影响 一、豪放词的定义 论及豪放词,多认为苏轼有大辂椎轮之功,但在苏轼的豪放词出现之前,豪放风格的词并不少见,如范仲淹渔家傲、柳永八声甘州等词风格均沉雄近乎豪放。若再溯源,则有五代人牛峤的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毛文锡甘州遍等词,皆写边塞之苦,苍凉悲壮。 反观苏轼的豪放词创作,历来人们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豪放词的代表之作,然而顾随认为:“谓之豪放即得,遂一之与稼轩并论,却未见其可。辛词所长:曰健,曰实。坡公此词,只乱石三句,其健、其实,可齐稼轩。即以其全集而论,亦只有此三句之健、之实,可齐稼轩。”顾随认为在苏轼词作之中,只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可与辛弃疾相颉颃,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念奴娇并非全词豪气横溢,仅是有豪放句而非豪放词。从词的下阕的“早生华发”到末句的“一尊还酹江月”更可验证这点,词人伤感叹惋年华流逝,气势一泻千里,落入俗套。更有甚者,吴世昌认为念奴娇只能说是旷达,连慷慨都谈不上,何况“豪放”。另外,其中被认定为豪放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超脱物外,更倾向一种面对宇宙万物无悲无喜的情感,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可以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印证,也是道家齐物忘我观点的体现,风格或者思想均表露为旷达而非豪放。 因此需要对“豪放”进行重新定义,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由此可见,豪放是一种出于郁勃的创作动力表现莽苍强劲的笔力气魄。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也有论及“豪放”:“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与司空图相比,苏轼更偏向于把“豪放”看做一种创新,并不拘守古人成法;既极豪放,又符合规律不违反生活事物的“自然之数”和“妙理”。这种提倡艺术风格自由的说法见于苏轼的自评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由此可见,苏轼认为豪放是出于一种创作时郁勃的精神状态,而并非等同于词的风格特征,豪放是创作时任思绪迁移和变化的状态,表现在词人的部分词作上,则呈现出旷达洒脱的风格。 二、苏轼的哲学观、人生观对豪放词的影响 对于苏轼的豪放词创作,除却“自是一家”的创作观影响及对前人的继承以外,他的哲学观人生观也起着正向导向性的作用。 1.蜀学对苏轼豪放词的影响 苏轼出生在蜀地,蜀派是介于南方派与北方派的派系,因为地域的原因,蜀派既有南方派的特点又有北方派的特点。巴蜀学术历经流传演变,到北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一个学统四起,三教融合,不局限于一家的局面。 作为蜀学的领袖人物,苏轼具有的三教圆融的观念必定会对其经世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集中体现苏轼哲学思想的东坡易传中提到: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一不可执,知其未尝不一而莫之执,则几矣。为了把握住“一”,就不能执著于表象而被蒙蔽。荣与辱在本质上都是体会“一”的途径,所以得失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种达观的想法也在于苏轼的知足知命:精义者,穷理也;入神者,尽性以至于命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岂徒然哉,将以致用者。苏轼认为穷理尽性是为了达于知命,并且知命是为了人生实践。这种知命观并不是消极地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坦然对待人生的挫折。以入世为依托,穷理寻“一”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标,而仕途上的成败仅仅是一种为了到达彼岸的工具。 2.“乌台诗案”对苏轼豪放词的影响 尽管有地域思想的影响,但在苏轼早年的生涯中,仍是积极的入世观念占据主导,性格偏于纯粹。直到发生“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已过强仕之年的苏轼面对官宦生涯的失意,开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反思,采用佛老思想调和自己内心的矛盾,对生命本体的意义进行探索。在具体的文本之中,则表现为思想的内转和对现实的超越,如后赤壁赋中道化的“孤鹤”形象,其实是苏轼内心情感的外化,以与“道士”自问自答式的对话为结尾,更是对人生幻梦的喟叹。 又如前赤壁赋中:苏子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通过以理遣情,消解了人生短暂与宇宙无穷的矛盾,从而寻求到了精神上的畅悦之感,这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而是以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来理性地观照现实。 总之,蜀学在苏轼的心灵埋下了出世和入世的种子,而“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性格二重组合产生了深刻影响,无论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性格运动,还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统一,都是苏轼生命辩证法的运动过程的一部分。这些与苏轼的创作观相印证,从而出现了“别是一家”的旷达词风。 注释: 顾随.顾随全集二卷著述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8. 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J.文史知识,1983.9.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载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41.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10. 朱靖华.苏轼的豪放词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1:51.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69. 蔡方鹿.北宋蜀学三教融合的思想倾向J.江南大学学报,2011,11(4):12. 苏轼.东坡易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291. 苏轼.东坡易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318.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7. 参考文献: 1朱靖华.苏轼的豪放词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1:51. 2蔡方鹿.北宋蜀学三教融合的思想倾向J.江南大学学报,2011,11(4):12. 3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J.文史知识,1983.9. 4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6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顾随.顾随全集二卷著述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8. 8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载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41. 9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10,2069,7. 10苏轼.东坡易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291,381. 论苏轼的豪放词“豪放”的定位及出现摘要:通过与司空图对于“豪放”定义的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对于“豪放”的定位更多集中于创作时的一种自由、充沛、郁勃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作品的风格反映.另外,豪放词的出现除去创作观的影响和对前人的继承以外,还包括以下原因的共同导向:一是蜀学对苏轼豪放词的影响.蜀地三教融合的学术思想是苏轼的创作出豪放词的内因,表现在东坡易传中则是对于现实的达观态度.二是“乌台诗案”对苏轼豪放词的影响.在被贬黄州以后,苏轼开始对人生的意义重新进行反思,这个时期的作品多是对生命本体的意义进行探索,形成一种超然豁达的独立人格. (function() var s = “_” + Math.random().toStri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