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doc_第1页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doc_第2页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doc_第3页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doc_第4页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 P20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学派:同源性美国学派:类同性中国学派:异质互补性3、课本所定义的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 P40跨国、跨学科、跨文明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英国的波斯奈特)、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梵第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 P64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举例子分辨) P69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 P78印象渊源研究、口传渊源研究、笔述渊源研究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P87-90最重要的媒介是文字资料媒介研究范畴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P98、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P99、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P102、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 P97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有三: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作用;语言差异过滤作用;接受者文化心理过滤作用。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是语言的过滤作用。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P114、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P112、译介学研究范畴P112深究文学交流中的深层问题对“如何界定翻译”的探索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翻译文本、翻译史研究11、比较文学形象学中他者研究范围P127、形象学的研究范围P125-128、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P125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注视着、先见、身份、时间、他者、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注视者在构建他者形象时受到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12、错误影响、负影(举例子分辨)P144。文学他国化的情况是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而言的P150。第三章13、类型学研究范畴、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学者、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的作者 P161-165研究范畴: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想流派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学者:俄苏学者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的作者:勒内韦勒克14、美国主题学发展的里程碑是哈利列文发表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P172、主题学产生于民俗学P171、课本描述的主题学研究范畴P176-178研究范畴: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15、西方文学三分法P185。我国近现代四分法内容P186、最早在理论上对文学进行分类的作者(亚里士多德)P181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16、七科之学是什么P200、中国传统学术讲求的是什么、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共同之处 P204七科之学:文、理、法、商、医、农、工中国传统学术讲求:家学渊源、通人之学、以人统学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共同之处:审美第四章17、世界文学的三层含义P214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指代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18、研究异质性的的前提和基础、最终目的P231前提和基础:求同最终目的:促进各异质文明间文学的交流和发展19、古添洪和陈慧桦、王国维、钱锺书、陈惇和刘象愚、曹顺庆为跨文明阐发研究方法做出了什么贡献。参考PPT P247-24920、文化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最核心的部分,异质文明特征的根本显现之处是话语、P261、跨文明阐发的定义P252、跨文明互补与融合研究途径P240-244跨文明阐发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他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研究途径:归类、“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融合法”二、理解记忆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2、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实质上就是使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得以研究证实“事实联系”或内在规律认识的、具世界文学视野的学理逻辑假设。主要有以下几点: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3、什么是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4、什么是“套话”?指一个民族再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也有学者译为“滞定性”,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5、什么是主题学?它和母题有何区别?主题学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它归属于平行研究。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并且母题具有客观性。母题与主题的差别在于: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6、什么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一般认为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同时使用。第一是指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第二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7、什么是跨文明阐发研究? 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当然,这种研究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8、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研究范围包括:(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2)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松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问题、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么样的。(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是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松着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9、试辨析接受学和接受理论的关系。接受理论的产生,极大冲击了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革新和创造了一批新的研究范式。作为文学研究一支的比较文学,从这一理论中看到了发展自己的机遇。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接受研究。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接受学从接受理论中吸收了诸多理论养分,二者在理论认识方面不乏共性,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接受理论极为重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却并没有设定限制。它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10、试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单一民族的国家、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多民族的国家、国别文学大于民族文学。同一民族分属不同国家时,国别文学小于民族文学。总体文学一般认为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同时使用。第一是指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第二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也是研究总体文学的途径。从性质上说,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世界文学是文学创作的作品(文本)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是文学研究,是理论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以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为研究基础,以达成新的世界文学为目标。11、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到它的故乡。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就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剧本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12、注视者和他者的含义和相互关系是什么?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在建构他者形象时会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他者形象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相互关系为:(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13、异质性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中有什么意义?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这种彼此相异的特性在不同文明的文学中都可得以体现。例如中西文论之间的异质性。任何一种文明都会有自身独特的品格,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自然也各有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异质性来。面对这种异质性,面对异质文学之间彼此激荡的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异质性他者存在的重要价值,在对话中达成互识、互证和互补,进而促发文学新质的形成,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在当今时代,体认不同文明间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不可规避的题域合情合理;在跨文明的视野中进行异质性研究,是中国学者立足于国际文化的当下语境,审时度势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异质性的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不同文明和文学间的互补性,将不同文明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结合起来,以求得不同文明系统的文学之间相互融会、整合和共同发展。14、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主题学的产生主要是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法国学者梵第根总结了德国学者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对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论述。之后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专门进行了深刻论述。很快,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许多学者并将之纳入平行研究范畴之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目前比较文学学界十分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其后,顾颉刚又整理出版了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加上我国其他学者出版的一些对民间传说人物的研究,开辟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先河。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