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第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甘肃省天水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第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甘肃省天水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第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甘肃省天水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第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甘肃省天水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第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级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末考试试题语 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词的文化品格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迭意。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1. 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a. 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b. 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c. 词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也能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d. 受听众影响,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2. 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b. 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c.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d.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3.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亡,然后词作”,词被称“诗余”,并不是说诗的发展,到了宋代便开始消亡。b. 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c. 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d. 词在咏史言志时,也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其表现情感相对于诗更深沉幽微。【答案】1. c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c. “词为艳科”,在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方面,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与题干所问的无关,所答非所问的问题。2. 试题分析:b. 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诗的语言晦涩艰深”与原文没有关系。3. 试题分析:c. 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从第一段“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可以看出该项错误。.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下题。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4. 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b.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c.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d.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恶:坏事b. 养好鹅,羲之往观焉观:观赏c. 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觉:觉察d. 亦不复征之 征:征召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却欣然命笔。b. 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c. 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d. 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7. 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2)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答案】4. b 5. a 6. b 7. (1)王羲之前往观赏,感到非常愉快,坚持要买。(2)后来,老妇又拿了一些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都像这样的情况。【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吾”“过江”“常叹”“忽见”。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a. “恶”,不高兴,难受。6. 试题分析:b. 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不当。7.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往、焉、悦、固。(2)持、为、重、皆此类也(判断句式)。参考译文:王羲之刚出仕时担任秘书郎,又被授予护军将军的职务。王羲之被授予护军将军之后,他又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太守,未被准许。改而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郡有一个独身老妇养了一只鹅,很会鸣叫,王羲之向她求购没有成功,于是他带着亲友乘车前去观赏。老妇听说他要来,便将鹅杀了烹煮款待他们,使得王羲之叹惜了一整天。山阴县有一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羲之前往观赏,感到非常愉快,坚持要买。道士说:“您为我书写道德经,可以把整群鹅都送给您。”王羲之欣然写完道德经后,将鹅群装入笼子带回家,很是快乐。他为人任性真率如此。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几案非常光 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后来这些书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这个门生惊怒懊丧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碰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他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起初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铜钱啊。”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后来,老妇又拿了一些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都像以上的情况。王羲之每每自我评价说:“我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假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该说跟在他后面。”他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面临水池练习书法,竟然将池水都染成一片黑色,假如让我也像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我的造诣未必就在他的后面。”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愔,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以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庾亮的弟弟庾翼看到之后深为叹服,因此给王羲之 写信说:“我过去曾收藏张伯英的十幅章草书法作品,战乱时南渡长江,情况狼狈结果全部丢失,经常感叹精妙的真迹永远也见不到了。忽然观赏到足下回答家兄的书信,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顿时让我感觉到过去张氏的作品风貌又在眼前。”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建康东面各郡的人士尽情游赏山水,以射鸟钓鱼为乐。又与道士许迈一起采用服食养生之法,不惜跋涉千里去收集矿石类药物。同时遍游东面各郡,登尽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会因快乐而死去。”谢安曾经对王羲之说:“进入中年以来,容易为情感伤心,与亲友分别,总是要难受好几天。”王羲之回答说:“人接近晚年, 自然会有这种情形。最近我依赖丝竹音乐来融化宣泄心中郁积的情感,又总是害怕儿子们察觉,会减少我欢乐的趣味。”朝廷考虑到他的誓言坚决,也不再征召他为官了。(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唐多令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8.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9. 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8. 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 9. 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年华逝去的感伤、故人零落的孤独、忧国伤时的愤慨等情感。上片“二十年、重过南楼”表现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下片“故人今在否”抒发故人零落的孤独,“旧江山、浑是新愁”新旧对比,凸显词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解析】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答题关键词“景象”“ 开头两句”。首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句,分析手法。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情感。答题关键词“结合诗句”,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异乡”“独上” “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 “贫官”“客”“离恨”。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名篇名句默写。10. (1)羽扇纶巾,谈笑间,_。(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4)梧桐更兼细雨,_。(5)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最能传达出情人间不忍离别的动作细节描写的句子是:“_,_。”(6)三军可夺帅也,_。(7)仁者不忧,_,勇者不惧。【答案】 (1). 樯橹灰飞烟灭 (2). 搵英雄泪 (3). 烽火扬州路 (4). 到黄昏、点点滴滴 (5). 执手相看泪眼 (6). 竟无语凝噎 (7). 匹夫不可夺志也 (8). 知者不惑【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中的重点字词有“樯橹”“搵”“烽”“噎”。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错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我只欠母亲赵鑫珊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1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b. 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c. 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d. 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e. 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12. 文中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13. 本文是源自作者心扉的声音,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怀念。我只欠母亲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答案】11. bd 12. 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13.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忏悔之情,真挚的表达令读者感动。因为我们也经常这样对身边的爱习以为常,接受得坦然。为了学业、工作,我们往往会忽略了曾经养育我们的父母,在四处奔波的同时,我们也应停下脚步去好好侍奉一下他们,不要让遗憾再次重演。成长是一件不容易一的事,幸好有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毫无私心的做外贸坚强的后盾,是他们用爱时刻守护在我们身旁。(意思接近即可)【解析】(1)试题分析:b“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文中未提及;d“更为儿子今后的生活充满期望”无中生有;c中“含情脉脉”表述不准。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小说和记人记事散文的起始段或起始段的重要句子往往有以下作用:一、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二、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另外答题时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答。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文章描写凡人凡事,但从平凡人的身上体现了崇高的品质。文学作品阅读不仅仅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要给学生以思想上的教化,本文在这一点上体现较好本题具有探究性,是开放性题目,侧重考察学生对亲情的态度,懂得感恩。所以答案只在“感恩”范围内都是正确的。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四、语言文字运用。1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自诩(x) 孱头(chn) 熅(yn)火 残羹冷炙(zh)b. 蹩进 (bi) 冠冕(min) 骸(h)骨 辟(b)公府c. 纺缴(zhu)弹劾(h) 糟粕(p) 礼节甚倨(j)d. 剔除(t) 脑髓(su) 弋(y)射 休戚相关(q)【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a项应为孱(cn)头,b项应为骸(hi)骨 ,c项应为礼节甚倨(j)。1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b. 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被盗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是,我们仍应加强防盗意识。c.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d. 芯片是数字电视的“大脑”,在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居于举重若轻的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每况愈下,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c项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d项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16.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b. 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标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生动的冰雪运动姿态与书法艺术巧妙融合,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和中国文化的魅力。c. 时尚装修魔鬼省钱细节一文,介绍了很多实用、省钱但又不失时尚的装修办法,让家居装修无时无刻都能省钱省时,因而大受家居装修者的关注。d. 在今年的两会现场,安保部门首次使用名为“智能单警”的新型警用自平衡电动车,以帮助警务人员扩大巡逻范围和巡视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句式杂糅,c项“无时无刻都”使用不当,不符合句意,d项“扩大”和“效率”搭配不当。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17.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 。 , , ,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也不存在”中的“也”可推知在之后,中的“铺张”和的“拥挤”分别与中的“既不铺张也不拥挤”照应,合理顺序应是,再接“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因为论述的主体是南京,这样接才合乎情理。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b. 皆为陛下所成就c. 且陛下春秋高 d.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成就”古义为“栽培”, c项“春秋”古义为“年纪”,d项“下车”古义为“官员初到任”。19.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子卿尚复谁为乎?b. 何以知之?c.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d. 自书典所记,末之有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c项句子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2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臣请完璧归赵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天雨雪 而相如庭斥之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单于壮其节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宁许以负秦曲a. / b. /c. /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句加点字使动用法,加点字意动用法,句加点字名词作动词,句加点字名词作状语。五、写作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伊甸园,一棵大树对一朵玫瑰花说:“你虽然很漂亮,却没什么用。要想活得有意义,光有美丽的外表是不行的。”于是这朵玫瑰花找到上帝说:“请把我变得有用一些吧。”上帝同意了。于是,世界上有了第一棵卷心菜。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根据阅读材料所体会到的意思或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为自己而活着,而在于你活在世上对社会有什么用处.人生的价值没有衡量的标准,只要你对他人、对社会有用,你的人生就有价值,你的人生就有意义.汩罗江畔,香草的芬芳依旧弥漫.然而,那位曾于此高吟“举世昏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君子已不复.尘世昏暗,万马齐喑,他始终秉持高洁,疏离邪恶.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楚国被破,他徘徊江边良久,最后怀石投江,留下的,是悲愤的离骚怀沙是后人的一片痛惜屈原,他至死都心系楚国,心系楚国百姓.虽然他的生命已消逝,但他为后世留下众多壮美的诗歌,他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不在美丽,而有人却用美丽书写人生的价值.她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自请出宫和亲,千里迢迢奔赴匈奴之地.她将美丽的年华留在了荒凉苦寒的大漠,换来了汉匈两族“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久警,黎庄亡干戈之役”的和平繁景.她,便于工作是“一身归朔漠,数伐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的王昭君.假如她不敢挑起国家兴亡的重任,继续在深宫中过着悠闲的生活,对社会、对国家没有什么用处,那么,她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再美的容颜终有凋谢的一天,唯有对社会有用,你的美丽才会流芳百世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意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做到了.他研制的“超级杂交水稻”使水稻大幅增产,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粮食.他,就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虽然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但谁能说他的人生没有价值呢?当他的“超级杂交水稻”让更多的人远离饥饿的时候,他的人生意义已得以升华.就像玫瑰花固然美丽,但它的用处却比不上卷心菜,它活着的意义也没有卷心菜的大.我们需要的,不是外表的美丽,不是富有的生活,而是人生意义的实现.而人生意义的实现,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能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有用”.【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