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项羽的人格魅力成因试探_第1页
【课外阅读】项羽的人格魅力成因试探_第2页
【课外阅读】项羽的人格魅力成因试探_第3页
【课外阅读】项羽的人格魅力成因试探_第4页
【课外阅读】项羽的人格魅力成因试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项羽的人格魅力成因试探秦县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项羽就诞生在这里。项羽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神,在推翻暴秦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项羽不曾称帝,但在一段时间内实为天下主,“政由羽出”。1从一定意义上说,他创建了楚朝,所谓“秦十五载而楚,楚五载而汉”。2作为过渡,楚为西汉的建立及其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成者王侯败者寇”,项羽则是悖论。项羽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他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怀念、敬仰和爱戴。项羽还是文学艺术作品里的英雄,他的光辉形象不断出现在历史小说乃至现代艺术舞台上,使他的生命得以延续。项羽并非完人,他性格复杂,有不少缺欠错误。但他的崇高人格魅力光照千秋,震撼人们的心灵。对于项羽的崇高人格魅力,已有学者予以论述。3大致可归纳为:威武勇猛,刚毅果决,豪迈慷慨,光明磊落,侠义柔情,“仁爱”有礼。与刘邦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劣迹和流氓无赖嘴脸形成巨大反差。但迄今还没有专文讨论项羽崇高人格魅力形成的缘由。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敬请方家指正。一、国仇家恨的复仇心理楚是被秦蚕食、灭亡的。据史籍记载,秦对楚的战争主要有以下七次:前300年,秦攻楚,大破楚师,斩首三万,杀其将景缺,取襄城(今河南襄城);前298年,秦发兵击楚,斩首五万,夺取楚16城;前280年,秦司马错发陇西兵,由蜀攻取楚黔中郡(今湘西及黔东北),楚割上庸(今湖北竹溪东南)及汉水以北地予秦;前279年,秦白起攻楚之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他引水灌鄢,溺死楚军民数十万,遂取鄢、邓(今湖北襄樊北)、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取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西烧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楚襄王迁都于陈;前224年,秦将王翦、蒙武率军六十万大破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杀楚将项燕;前223年,秦王翦、蒙武俘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楚亡。4上述史实说明:秦楚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残酷程度与日俱增,楚国军民的伤亡亦愈来愈多。战国著名诗人屈原对楚国人民的苦难深切同情。他在楚国危亡前夕写的哀郢中吟诵:“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诗人作为难民群中的一员,这些诗句是楚国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四处逃亡惨状的写照。秦对楚的伤害,除了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遭受了被杀害、被掠夺和破产流亡的苦难外,还有楚怀王被秦诱扣,要求他割地(巫、黔中),在逼迫下,病死于秦。楚人悲怜怀王。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说明当时已形成楚人是反秦中坚力量的社会舆论。对于项羽来说,除了国仇,还有家恨。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其祖先封于项,故姓项氏。项氏世世为楚将。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的名将。他曾屡建战功,又爱护士卒,很受楚人拥戴。在始皇帝二十三年(前224年)率楚军与秦兵激战中被秦将王翦所杀。项羽自幼丧失父母,依靠与他相依为命的叔叔项梁扶养长大。楚亡之后,与项梁避难吴中。国亡家破的奇耻大辱使项羽幼小的心田埋下了报仇的种子,奔流的热血中交融着雪恨的情感,并在青年时代就立下取代始皇的大志。后来项梁在定陶与章邯统率的秦军作战中不幸牺牲,更加强了他对秦政权和秦朝官兵的深仇大恨。这大概就是项羽英气盖世,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无坚不摧,诛殷通,斩李由,杀苏角,虏王离,取得巨鹿大捷的内在动力吧!二、尚武尚勇的文化积淀项羽的英勇还来自于文化的积淀。盐铁论云:“殷周以武。”这是西汉文献对周代崇尚的概括,既包括西周,也包括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尤其是战国,是一个战火连天、英才辈出的英雄时代。战争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和国之大事,各诸侯国无不加紧训练士卒,选拔猛将,增加军费开支,社会风尚更加崇尚武勇。所谓“当今争于气力”5,“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6首先,各国君臣中尚武者多。齐庄公“陈武夫,尚勇力。”7齐僖公伐宋伐鲁;齐襄公侵鲁伐卫灭纪;齐桓公伐山戎救燕,败狄存邢、卫;齐惠公两次伐莱;齐顷公与晋争霸;齐灵公灭莱(今山东昌邑东);齐威王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齐宣王五旬而得全燕;齐湣王败楚,败秦,败燕,灭宋。齐臣管仲把尚武精神作为国策之一。楚国君主积极倡导尚武精神。如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经常向臣民进行居安思危,警戒御敌的战备教育。楚君选拔官吏,主要以晓畅军事、善于指挥为标准,如子重、子西均以战功升令尹。楚君屡屡奖胜惩败。如公孙宁以胜巴师受封,子玉因城濮战败被诛。楚君还身体力行,争做尚武的楷模。春秋十三楚君戎马倥偬,征战疆场。有病死军中者,如武王;有身先士卒者,如庄王;有因战败而自责者,如共王。战国时期的楚君也大都在武功方面有所作为,如楚惠王曾灭陈、蔡等国;楚简王曾北伐灭莒(今山东莒县);楚悼王北胜魏国,南收扬越,取得苍梧(今广西西北角),开拓了楚国疆土;楚威王曾北伐齐,败齐于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楚怀王曾派柱国昭阳破齐于襄陵(今河南睢县),得八邑,五年之后山东六国击秦,被推为纵长,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楚考烈王曾发兵救赵,两年之后灭鲁。春秋战国时期楚臣承担外出统兵作战等军事任务。在几乎每次重大战役中,都可看到楚令尹和司马的勇武形象。据左传统计,在春秋二百多年间,令尹、司马外出征战达六十三次。8甚至文官也能率军征战。这说明楚臣经军重武带有普遍性。楚臣在征战中有勇敢壮烈的上乘表现。有力挽狂澜者,如养由基;有壮烈殉国者,如史皇;有因失职内疚而自杀者,如司马子反。在晋国历史上,晋文侯、晋武公、晋献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等都是颇有作为的君主,同时又多是尚武的枭雄。如晋献公灭耿(今山西河津东南)、霍(今山西霍州西南)、魏(今山西芮城北)、虢、江、黄、虞等国。晋文公率兵大败楚国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称霸诸侯。晋襄公胜秦于崤(今河南三门峡市东),败狄于箕(今山西太谷东)。晋悼公欲复文公霸业,多次与郑、楚交战。晋国的三家卿大夫在春秋末战国初,瓜分晋国,各立为国。三国国君中亦不乏勇武者。如魏文侯西败秦国,占有西河(今黄河与北洛河间),东越赵境,攻取中山,遂使魏成为战国首强。又如赵武灵王改革军事,行胡服骑射,攻灭中山,破林胡、楼烦,扩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九原(治今内蒙古包头西北)。秦穆公“修德行武”,灭国十二(一说二十),开地千里,“西霸戎翟”9。秦孝公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有窥周室、席卷天下之势。秦武王性喜武,好勇有力,重用力士任鄙等为大官;与孟说在洛阳比赛举鼎,绝膑而死。秦昭王伐三晋,攻齐、楚,大败赵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10秦王政充分运用上述有利条件,“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11果断地发动大规模兼并六国的战争,仅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此外,燕国国君亦尚武。如燕昭王曾遣乐毅率军联合三晋及秦楚之师攻齐,大破齐军,占领齐城邑七十余座,齐湣王败死。又吴、越之君“皆好勇”。12两国都不属大国之列,然而吴能攻入郢都,越能迁都琅琊,纯是以武力取胜。上行下效。列国君臣的尚武尚勇之风吹遍社会,成为各国的社会风气。管子五辅说齐国士民总是重视勇武而鄙视财利。史记张仪列传说齐国“地广民众,兵强士勇”。楚国“卒民勇敢”,13好武乐斗。楚辞国殇就是楚国士民坚毅、刚强品格和勇于献身精神的写照。秦地“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14“民勇于公战”。15“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16“秦晋之兵,弯弓而带剑,驰骋上下,咄嗟叱坚。”17赵国代地“自全晋时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又益厉之”。18燕人“好勇义”。19而吴越“士有陷坚之锐,俗有节概之风”。20在尚武风俗广泛传播的背景下,列国君臣聚集天下最好的物材,研制各种兵器;春秋两季进行比试,锐利的列为上等。国语齐语载管仲曾说:“美金以铸剑戟。”其意是用优质金属铜制造武器。韩诗外传卷八称:“齐景公为弓,三年乃成。”齐国之外,楚国以制造钢铁兵器技术发达著称。一些国君和政治家常常在讲话中赞扬楚国铁兵器锋利。秦昭王就曾慨叹过楚国的铁剑利,荀子在议兵时也讲到楚国的“宛钜铁,惨如蜂虿。”21又左传成公十六年载:晋侯伐郑,楚子救郑,“潘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潘之子潘党和养由基均能射透七重甲,从一个侧面说明楚国弓箭制造之精良。此外,吴、越两国,产剑闻名当时。周礼考工记:“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战国策赵策:“夫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事实作根据。此外,春秋战国时代,人们佩剑成风,击剑盛行,民众的习射活动具有普遍性。尚武尚勇作为当时人们中广泛存在的那种自发而重复出现的行为所尚,除有其社会性的一面,还有其传承性的一面,象春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项羽。少年项羽学剑,学万人敌(兵法)。青年项羽举鼎,“欲以力征经营天下”,22可见项羽受这种风尚影响之大、之深。更何况他还是世代习武的将门之后呢!三、尚游侠风尚的熏陶什么是游侠?游侠是古代好交游、轻生死、重信义、能救人于急难的人。太史公在史记游侠列传里是这样说的:说到游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合于大道理,可是他们言必信,行必果,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诺言,不惜自己的身躯去解救别人的苦难,等到出生入死救助了别人,反而不显示自己的能力,不夸耀自己的恩德,这些是应该大大地称赞的啊!“游侠之风,倡自春秋,盛于战国”。23苏轼据史籍记载,描述当时游侠盛况如下:春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六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24游侠的人数确实甚多。春秋中期以后,西周宗法制的宗法血缘纽带对社会上各个阶层的束缚已经削弱,使作为贵族最低阶层的士,尤其是侠士,浮游于社会之上。到春秋后期,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各国统治者和公卿贵族为了加强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和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中立于不败之地,就竞相“聚士”,即好施养士。这在左传等史籍中不乏例证。当时所聚之士有三种作用与游侠有关:一、保护主人的安全,如越王勾践所养的君子;二是替主人除掉政敌或仇人,以便夺取政权或巩固政权,如专诸之刺王僚,要离之刺庆忌;三是凭借勇武以增加主人的威势,如齐国有“以勇力搏虎闻”的三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都是齐景公的爪牙。战国时期,韩非把侠列为危害国家的“五蠹”之一,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25这从反面说明当时养侠风尚之盛。那时的游侠可分两类:一类是由君主卿相所豢养的士;另一类是散居民间的平民。前者如豫让、聂政、荆轲、冯谖;后者如侯嬴、朱亥、毛公、薛公、高渐离等。战国时期,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皆以招养侠客闻名。他们招养侠客甚多,固然靠的是显赫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与他们一诺千金、不耻下交的个人品质有关。正如汉书游侠传所说:“皆供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游侠在战国社会上有影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荆轲刺秦王等侠义之举就受到人们的敬仰乃至仿效。这种侠义文化自然会对项羽有所熏陶。少年项羽要学剑,很可能就有当侠士的打算。他的叔父项梁豪爽又乐于助人。据史籍记载,项梁居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时,每当吴中有大规模徭役和丧葬,项梁常常主持办理。26项羽少年时与项梁曾有幸两次被人侠义相助。一次是“项羽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栎阳狱司马欣,以故事得已。”27项梁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