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起心动过缓的原因是什么?正常成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如果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临床工作中,心动过缓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特别是中青年。不少人说心跳慢说明身体好,当然如果他精力充沛,这是经常锻炼的结果,是正常的,但是有些人经常委靡不振,这就要引起特别重视了。病态的心动过缓如果不进行及时纠正,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轻则影响正常生活,重则危及生命。长期体育锻炼的人、运动员或重体力劳动者,虽然心率只有每分钟5060次,但精力充沛,无任何不适,不属于病态,这种情况多为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是正常现象,不会影响健康。此外,健康的成人睡眠期间的心率也可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心动过缓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类型。有些患者平时的基础心率偏慢,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甚至低于50次,平时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的症状。有些患者平时心率可表现为正常,心动过缓可突然出现,下降到每分钟40次以下,可出现头晕、一过性眼黑、乏力、心悸、胸闷、气短、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严重者可发生晕厥。还有些患者以头晕、乏力、晕厥的症状就诊,检查时可发现心脏间断出现长时间的停搏。引起心动过缓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的表现为有不适症状的心跳慢。病因多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机能低下、颅内压增高或使用了有减慢心率作用的药物(如倍他乐克、异搏定、洋地黄类药物、利血平等)。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为心跳有较长时间的停搏。引起这种情况的病因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先天性房室传导组织、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停搏时间超过3秒是非常危险的,可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对于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尤其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或心跳停搏在3秒以上,或伴一过性眼黑、晕厥者应进行积极的治疗。在心动过缓急性发作时,除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停用可减慢心率的药物外,可以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对于心率在每分钟40次或者更慢者,药物提高心率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伴有反复晕厥或晕厥前兆的患者,应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在积极纠正可逆转的原发病因并排除了药物的影响后,如果患者的心动过缓症状不能逆转,则需要置入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有火柴盒大小,重量在25 50克之间。脉冲发生器埋在上胸部的皮下,起搏导线经静脉血管送入心脏。起搏器按一定形式的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效收缩,从而提高心率,缓解或消除病人的症状,挽救生命。因此,平时经常有乏力倦怠、心脏不适、头晕、一过性眼黑或晕厥症状者,应当注意数数平静时及有不适症状时的脉搏数。如果不是一个经常爱运动的人,平时白天的心率总是偏慢,尤其小于每分钟50次,或是不适症状出现时患者的脉搏明显减慢,或有很长时间的停搏时应当引起注意,要到医院心内科的心律失常门诊进行详细的检查。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的手术指征和并发证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主要是“症状型心动过缓”。所谓症状型心动过缓是指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导致心排出量不足及重要器官及组织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特别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晕厥发作,近似晕厥,黑朦等,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疲乏,体力活动耐量下降及频发室性早搏。近年来由于起搏技术的发展,植入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有所扩大,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心脏原位移植后及长QT综合征等。目前由于对多数患者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已经明确,但对少数患者尚有不同意见,因此将植入心脏起搏器适应症分为三类:类:无争议的,公认的必须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者;类:永久性心脏起搏虽对患者有益,但对其必要性尚有不同意见者;类:公认为不需要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者。本类情况实际上属于非适应性。类:获得性完全性AVB伴有一过性晕厥发作和/或近似晕厥发作,黑朦,头晕,活动耐量下降以及心功能不全。 先天性完全性AVB伴有严重的心动过缓及由于心动过缓而引起的明显症状及活动能力受限者。 症状性二度型AVB。 永久性度AVB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 病窦(窦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有晕厥,近似晕厥,头晕,重度疲乏无力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这些症状被明确证明与心动过缓有关。 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又不能停用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虽无症状但起搏心率小于40次/分或心搏间歇大于3秒者。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完全性或高度AVB或心动过速终止时有大于3秒的室性停搏者。 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性完全性阻滞或晕厥发作者。 双束支及三分支阻滞伴有度型阻滞,无论是否有症状者。 急性心肌梗塞后出现持续的不可恢复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者。 心内手术及心脏介入治疗后并发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经临时起搏持续3-4周的无恢复迹象者。 原位心脏移植后,供心出现明显窦房结功能低下及完全AVB者。 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的心脏抑制型反应具有临床症状,或心搏节律达到上述第7款情况者起搏有效。但对血管抑制型引起的症状起搏治疗无效。 类:永久性或间歇性完全性房室阻滞,不论其阻滞部位、有无症状, 逸搏心率(100ms) 急性心肌梗塞时出现一过性完全性或II度III度房室阻滞者,为了预防目的而植入心脏起搏器。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不论是否合并AVB,左室流出道压差静态30mmHg或动态50mmHg,且有症状者。 类I度AVB(无由于PR间期明显延长而导致的血液动力学障碍者) 无症状的二度I型阻滞 窦性心动过缓50bpm者 束支阻滞不伴有房室阻滞且无症状者 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并发症:感染 局部出血,血栓栓塞 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气胸,血胸,误入锁骨下动脉 电极脱位及微脱位 电极导线折断和绝缘层破裂 心脏穿孔,心包填塞 心率失常,室速,室颤 起搏综合征 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 其他:局麻药物过敏及与脉冲发生器有关的并发症 2术后护理2.1体位对于置入人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患者过去的做法是:术后绝对卧床一周,并限于平卧位或左侧卧位。植入起搏器的同侧肢体要求绝对制动,试图通过限制活动,防止电极移位。我们通过护理观察发现,患者术后久卧病床,制动过久,心理负担加重,且肩关节不能活动,易造成肩关节粘连。在早期开展埋藏式起搏术后护理中,曾发生过3例此类并发病。最近5年我们通过改进护理方法,采取了术后24h内保持卧位,限制活动。2448h后嘱患者取半卧位,72h后允许下床在室内轻度活动,同时指导患者做上肢及肩关节前后适当运动。临床应用246例,无一例发生以上并发症。2.2皮肤护理术后次日切口换药时注意观察皮肤色泽,及局部有无血肿。我们曾在临床发现2例术后有血肿,经报告医生进行局部穿刺抽去积血,加压包扎愈合。对于体质消瘦或胸部皮下脂肪少的患者,起搏器埋藏后局部皮肤张力大,易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影响切口愈合,以至起搏器移位漏出皮肤。1991年以前我科发生4例,虽经处理愈合,但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以往多采用支持疗法促进切口愈合,实践证明并非如此。我们自1991年开始使用自行研制的体外起搏器托带,即宽10cm医用弹力绷带,两头缝制尼龙搭扣,以便固定。临床效果显著,实施后无一例因皮肤张力大发生切口难以愈合而裂开现象。起搏器托带有效地松弛局部皮肤,减少局部张力,固定起搏器,有利于切口愈合,而且这种托带可以长期使用。2.3术后心电信息监测过去认为安装起搏器后是安全的,不要心电监护,有时给予间断心电监护。我们曾发现1例病人术后10h仍感胸闷,经心电监测,发现起搏信号时有时无,后证实为电极移位,经调整后症状消失。此后对术后患者常规进行术后24h心电监护,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若监测心率低于额定的起搏心率应考虑以下问题:有起搏信号但其后无心电信号,提示电极刺激心内膜出现的心内膜水肿,导致起搏域值升高的可能;起搏信号时有时无或完全消失,提示有电极固定不良、移位、部分断裂或绝缘层破损可能。若出现固定频率起搏,而无按需功能,要考虑为起搏器感知不良。我们曾有1例发生电极移位,1例电极部分断裂,均经及时报告医生,进行了紧急处理,使患者转危为安。3健康指导3.1随访积极宣传随访的必要性,使患者增强随访意识。我们对每例安装起搏器的患者都要求在2个月内每23周门诊随访一次,2个月至一年内12个月随访一次,以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待接近起搏器限定年限时,要缩短随访时间,或经电话Holter监测。若自觉心悸、胸闷、头晕、“黑朦”或自测脉搏缓慢,应立即就医。3.2防止社会环境对起搏器的影响医院环境的干扰:医院内多种诊断和治疗仪器都可能对起搏器功能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若不慎重,可造成严重后果。如:核磁共振,手术电刀,直线加速器,碎石震波焦点,透热理疗,电灼器治疗等。因此,为了保证起搏器功能,置入起搏器者原则上禁止接受以上检查和治疗。确需者,要在严格的心电监护下,并与起搏器保持一定距离方可进行。家庭及工作环境的干扰:起搏器在设计上尽管专家们也考虑了一些正常电器的影响,如家用电工具、微波炉、低功率电台等,仍要注意在维修电器时应按原设计进行维修,接地可靠,否则电磁波或微波泄漏对起搏器有致命性干扰。另外,雷达、高压电场、移动电话,对起搏器均有影响,因此安装起搏器者应避免接近此类设备。4讨论4.1体位我们认为心脏埋藏式起搏器术后患者应在24h内限于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因起搏器安装早期,由于电极刺激心内膜,表现组织细胞水肿。过早活动可致电极移位(曾有2例合并脑梗塞的患者起搏术后12h内躁动,导致电极移位)。而24h后心内膜组织水肿消失,炎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逐渐形成纤维包绕。此时电极嵌顿具有稳定性,再过于制动弊多利少。4.2起搏器的保护对于体质消瘦或胸部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可在体外使用起搏器托带。出院后应指导患者在自我皮肤护理时,注意用三指法:即一只手固定起搏器,另一只手清洗皮肤。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早期用力后造成起搏器移位。4.3重视术后随访术后随访极为重要有些国产起搏器性能不稳定易给病人带来痛苦。我们随访的414例中,有7例发现起搏器机械故障,并进行了及时处理。我们认为加强随访可使一些亚临床期功能障碍及早发现,保证了起搏器功能正常,也确保了病人的生命安全。随着高科技产品频频走向医院走向家庭,电磁波干扰问题也日渐严重,尽管起搏器的设计上已考虑到这一问题,但不可能确定生活中所有电磁波干扰源。在某些电磁波干扰源作用下,起搏器出现功能抑制或不同步现象。曾有一例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发生起搏器功能一过性失灵现象,就是我们在随访中发现的。随访中获得的信息,使我们能及时改进工作。针对上述问题,1992年我们借助Medtronic公司提供的实验信息,加强了埋藏式起搏器术后健康指导,使得患者在生活中,知道如何应用科学知识保护自己,防止电磁波干扰,保证起搏效果。老年人出现心动过缓,可能原因有3种凡成人每分钟心跳少于60次者,医学上称为“心动过缓”。正常人或运动员心跳可慢于每分钟50次左右,如果老年人每分钟心跳少于50次,那就属于不正常了。老年人出现心动过缓并不少见,其引起的原因大致可分为3种:第一种是由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所引起。每分钟心跳可在4559次之间,心跳虽慢,但很规则,不影响各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一般病人没有什么不适感觉。预后良好。第二种为窦房结病变所引起。医学上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较常见。这是由于心脏的原始起搏点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水肿、出血、缺血、变性、纤维化等病变,破坏了窦房结内起搏细胞的功能,使窦房结的P(起搏)细胞数量减少,同时窦房结动脉发生硬化狭窄,窦房结和心房肌纤维化,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以及间隔脂肪增多,这些退行性病变可妨碍窦房结自己发放冲动的性能,使心脏启动性能发生障碍。这些情况多见于冠心病、下壁心肌梗死、窦房结退行性病变。轻者可没有症状,严重的可有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的一系列表现,最常见的是脑缺血症状,如头昏、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更严重的可发生短暂的昏厥、抽搐或出现阿-斯综合征,甚至发生猝死,应引起注意。这种病人有时还可交替出现心跳过快或心跳过慢现象,医学上称为“快-慢综合征”。预后较差。第三种为房室传导阻滞所引起。较多见。主要是由于传导束本身的退行性改变所致。有人提出是因为心室内传导系统与心脏纤维支架间的纤维化、钙化和退行性改变所造成。这类病变大多引起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也就是窦房结冲动不能通过房室结下传到心室,而由心室代替工作,这时每分钟心跳在40次以下,最慢的只有20次左右,病人经常感到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偶尔会出现心前区疼痛,甚至可出现晕厥、抽搐等脑缺血症状。这种病人必须积极治疗。预后不良。老人反复头晕应警惕心动过缓老人心动过缓十分常见,如果患者本身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过缓也只是“稍缓”,则不用太担心;但如果频率低于40次/分钟或老人有心脏病在身,则需就医处理老人时不时地突然摔倒在地,原因可能有很多种:骨质疏松、低血糖晕倒、心动过缓等。骨质疏松或由钙质流失严重、补充不及时所致;低血糖则与部分老人消化吸收功能变差,营养不良有关;而心动过缓则可能不与任何外在诱因挂钩,纯粹因年老体衰,身体内“天然电池”电量不足而引起。专家介绍,人体窦性心律的频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因此,老人心动过缓十分常见。如果患者本身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过缓也只是“稍缓”,可能老人平安无事,没有症状出现;但如果频率低于40次/分钟或老人有心脏病在身,情况就会变得凶险:轻则晕倒、重则威胁生命。对此,专家从病因、治疗以及预防三方面给出了详细提醒,曾有或现有心动过缓者请注意了!病例老人反复摔倒,原是心动过缓李奶奶年近八旬,平时身体状况还算不错。可近几个月她在家多次摔倒,事后进行头颅CT等检查也没查出个究竟,家人只得作罢。不久前,她上街买菜时再次头晕,接着摔倒在地,把头都摔破了。家人赶忙将她送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做心电图发现,李奶奶的心跳居然只有30余次每分钟,几乎刚达到正常水平的一半!最终她被确诊为心动过缓,而检查发现,罪魁祸首就是她的窦房结功能已明显减退。医生为李奶奶植入了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心跳随后恢复正常,目前她已康复出院。原因体内“天然电池”衰退所致“窦性心律的频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因此老年人出现心动过缓是很常见的现象。”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解释,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律慢于60次/分钟,可见于健康的成人,但最多见于老人和运动员,可在睡眠时发生。“出现不适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属于疾病高危人群,其中尤以有基础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者居多。”他说。王景峰表示,临床上,大多数老年人心动过缓是由于窦房结功能减退所引起。“窦房结是我们心脏的天然电池,是控制人体心脏跳动的总司令官,它的命令通过放电形式由心肌传导系统下达到整个心脏。当这个天然电池不能稳定发出电刺激时,心脏就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跳减慢有时每分钟只有2040次,甚至停跳。”他解释。此外,病理因素也可能带来心动过缓。“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患者本身有冠心病或心肌病,从而引起的心脏起搏与传导系统缺血或退行性变,使窦房结功能减退,导致过缓心律。”王景峰说。提醒稍微“过缓”不用太担心王景峰表示,老人出现心动过缓,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晕、胸闷、乏力、昏厥,有极个别患者严重发病时或会导致突然死亡。“对于心动过缓既不能太过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分人群分症状对待。”王景峰认为,老人心动过缓如果只是“稍慢”,处在4060次/分钟,只要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症状,此种情况下不用太担心,一般不应认为是病理情况;如果心动过缓时的心率已经低于40次/分钟,则会出现心排血量降低的症状。此时很容易有头晕、胸闷等征兆反复出现,必须就医处理。“如有心动过缓,并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易患因素,则要求此类患者应做进一步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排除冠心病、心肌病的可能。”自行服药需谨慎王景峰告诉记者,问诊发现,李奶奶曾在治疗心动过缓时步入了这些患者最常见的误区:由于头晕,她以为是低血糖、血运不足,连续几个月在家坚持吃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但是,头晕症状始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加工车间卫生管理及考核标准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期末综合测试题
- 现代仓储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
-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案指导
- 砖混结构基础专项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
- 建筑玻璃幕墙施工操作细则
- 广告合作合同范本及签约流程
- 标准化营销策划方案及评分标准
- 2025-2030数字农业物联网设备普及障碍与精准种植效益量化分析
- 2025-2030教育大数据应用场景与商业价值分析报告
- 学困生学法指导课件
- 简单离婚协议书模板
- DB42-T 2189-2024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 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工作报告
- 2025年下半年恒丰银行毕业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心脑血管疾病讲座课件
- SKF递进润滑系统课件
- 项目管理投资控制目标及方案措施
- 康复医学概论课件
- 2025浙江金华开放大学招聘教师10人笔试备考试题带答案详解
- 医院治安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