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鸣鹤喝彩法治的罗马城读后王宏一、一声“鹤”鸣,划破长空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这是一个不断行进的时代。正如本书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在这个时代,你可以找到所有的颜色,找到所有的合理与荒谬”,“你可以找到黄金的辉煌,白银的纯洁,青铜的锈蚀,黑铁的阴沉。”1但不可否认的是,就人类迄今为止有限的历史来看,诸如公平正义、仁爱诚信、安全、自由、平等、人权、民主与宽容等基本价值与信仰,关乎人的生存与尊严,恒定而不变,万古而长青。这是人类生活本身的要求,也是合理的人间秩序的固有的品质。然而在当下,这些基本价值与信仰遭受扭曲乃至缺失。欲使这些价值得以实现、要求得以满足,需仰赖法治国的建立,而法治国的建立首先须在每个人的心里植下信仰对法律的信仰,并付出点滴(泥瓦匠般)的努力。生于厦门的一个叫黄鸣鹤的中国法官用他的法治的罗马城发出了这样的呐喊。厦门这个近乎“世外桃源”之所给他提供了坐而论道的自由精神领地;在哲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里的游踪构建了他思想的田园;每日在思明区法院、在厦门目及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小事为其捕获灵感积淀了鲜活的资源。十多年来,他有数十万文字付诸铅锌,“似乎已经出了太多的风头,为铄金的众口所伤,幸好一把骨头还在。”2也因此,当这本专集要出版时碰了不少的壁。幸赖多方同仁相助,不枉曾经的心血付出,中国第一本法官个人随笔集问世了。可谓,一声“鹤”鸣,划破长空。二、法律必须被信仰法治的罗马城全书分七章。实际上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为作者的思想,包括第一章法律与泥巴、第二章不会说话的鱼和会说话的法律、第三章法眼看天下、第五章信用的重建;一为作者的行为,包括第四章跬步的欢呼、第六章寻找一把丢失的槌子、第七章错位的回归。(一)思想,即作者对法律的理解。道无所不在,法亦无所不在。“只有公众对法律不再表现为畏惧或疏远时,遵守法律并不是害怕法律而是出于内心的敬畏之情时,才意味着真正的法治社会”。3法律的精神内核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一种信仰”。4然而,在我们环保的现实中这种精神内核却是贫困的。“有了这种贫困,人类在地球上的所做所为无益于臭虫,人类所炫耀的文明一文不值”5这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作者是在近乎声嘶力竭地呐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家园(环境)。正因为这种贫困,“中国的公民公益诉讼,必须走一个思想培育、理念传播、民众素质发展的渐进式的过程”。6诚如伯尔曼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7建立对法律的信仰有一个前提,即信用。在第五章里,笔者看到了我们的严重的“失信”状态。信为“五常”之一,是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德。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吕氏春秋将信上升为天道,汉代贾谊将信列为“德之六美”之一8西方社会自古至今始终是个信用社会,也因此创造了发达的法律与文明。反观我们现实,信用之于人民之于国家,这样重要的东西竟成了稀缺资源,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玩笑!(二)行为,即作者及民众的所作所为。这种行为是为践行思想而生,是为践行对法律的信仰而生。检察官和法官们告别大盖帽和制服、说服商人救未成年犯、厦门领导和市民缅怀英雄、同思明区法院的同仁们与雕刻师傅共同寻找思想的契合点“寻找”(制作)那把迟到的槌子这些法治的进程里的“跬步”、“小流”着实让作者欢欣不已,他用干脆利索却又朴实贴心的语言与读者分享。特别是第七章,收录了作为法官的作者的三篇学术文章。当然文章本身是作者的思想,然而“写”文章又是一种行为。作者没有像当今一些学者一样旁征博引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的言语来支撑。他用活生生的实例、权威的数据来作证。因为他要面对的不仅是学者、学生,还有普通百姓,他在努力跟广大人民对话。他没做“孤独的王侯”,他在做一个“泥瓦匠”、一个“农夫”、一个“传教士”9,他在践行自己的理念。孟德斯鸠说:“法律不要精微玄奥;它是为具有一般理解力的人们制定的。他不是一种逻辑学的艺术,而是像是一个家庭父亲的简单平易的推理。”10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的这些学术文章乃至这本书便是一部“法律”,一部让你走进法律并开始信仰法律的“法律”。(三)法律必须被信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而行为是铸就思想的基石。读罢本书,你会发现,作者似乎是禅悟世界的宗师,周身凝聚着一股叩问苍穹的责任感。他试着用点滴的汗水把法律思想的种子撒向每一颗心灵的深处,似乎就站在你面前对你耳语:信仰法律吧,和我一样做个泥瓦匠。不错,从法律与泥巴到错位的回归,因为秉承对法律的“直觉与献身”、敬畏与信仰,作者才得以法眼看天下,才得以欢呼跬步、找到那丢失的槌子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与“行为”(如前述)分别并共同真切地表明了一个主题:法律必须被信仰。这也是通往法治的罗马城的必由之路。因而,法律如何被信仰便成了关键。三、关于法律信仰法律如何才能被信仰?或者换句话说,如何才能让人们投入“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作者虽通过其行为略有涉及但并未详论,且因为这实在又是一个博大艰深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该问题深入探讨,因此有若干思考意见如下。(一)必须明确的是法律不是仅仅被一两个法官或法学家信仰而是被最广大的人民所信仰。就总体说来,遵循或诉诸法律必定是由于法律可能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和利益,包括心理和感情上的利益(公正)。笔者的农村家乡,一说起打官司,随之而来的就是拉关系送红包,所以一般民事纠纷没人愿意打官司,只能忍气吞声或是不了了之。因为毕竟大多数人没钱没势,即便有钱有势的人上了法庭,也只是讨个他想要的所谓的说法而已,除了损失了精力与钱财之外别无所获。试问,如果一个法律仅仅给人们带来的是不便,甚至是损害,这个法律即便被人们公认为是法律,它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吗?遑论进入他们的心灵和身体,成为他们的信仰了。(二)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但遇不能证明,不能兑现处,中国人便不肯轻信。宗教必需得信仰,但都是信其在我之外者。而中国人则求其能真实在我之内,真实有之己,才说是可信。”11因此,信仰法律亦不是一个只要下决心信仰就能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在一系列社会活动、经验、感受之中通过自身切实的体验而达到的“皈依”;是在为了追求自我利益而遵循或诉诸法律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卷进去的。“至于一个人究竟是否成为一个法律的信徒,这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某种不变的民族精神或传统文化的结果。因此,不能仅仅靠论辩、靠灌输法律必须信仰,对法律应多些尊重、多些崇拜,而使人们信仰法律;而必须以实际的法律运作使他她感受到还是信仰法律好,感受到法律值得尊重和崇拜”12。(三)要兼顾法律的稳定性和先进性。法律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滞后性,这是法律作为人为制定而成这一属性决定。然而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在广大民众眼中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那就是法律是可以随意改变的,法律是不具有稳定性的,今天的法不一定是明天的法。所以说,我们对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一定要慎之又慎,让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法律的信仰。当然,同时应该注意到,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的,需要法律处理的具体事件是复杂的,一个在昔日是普遍有利的规则或在某些地区普遍有利的规则未必就一定对今天或对另外一些地区的人们普遍有利。法律不可能总是适应现实的发展需要,我们还要力图保持法律的先进性,这样就需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它。何况,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现实,也就有不同的立法者,而“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有时法律走过了关,而只染上了感情和成见的色彩;有时候就停留下来,和感情、成见混合在一起。”13因此,即使是好的法律也总是需要适时予以修改。任何法律只有在通过这种不断调整以适应人们的利益的过程中,才能逐渐使人们接受它,逐渐形成遵循法律的习惯,以至产生对于总体法律的信仰。四、“鸡蛋里挑骨头”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笔者还是发现了几个问题:(一)一些言语的庸俗化。事实上,作者的语言很有个性,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让人读来又酣畅淋漓之感。然而个别词句换一种更恰切的表达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如第一章一个法律名词后面的霸语权一文中的“按法律术语而言,我们是平等的民事主体,谁也不比谁牛B”,第五章阿牛的假币一文中“也正是这狗娘养的假币”尽管时下的一些流行小说里“牛B”、“狗娘养的”之类的词很有市场,但这样的词汇出于众多民众景仰的法官之口,不免流俗。(二)更多问题在于解决。作为厦门思明区法院一名中国法官,作者广泛关注国计民生,提出了诸多热点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见解。但这些问题同时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第三章中,注射死刑,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注射死刑,对法治中国意味着什么?)作者只是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却没有具体的制度化设计抑或是从根本上赞成还是反对废除死刑。性贿赂不是不治之症,国外有两种武器可以有效制止这种交易,一为传媒,一为道德委员会。(众说纷纭“性贿赂”)那么在当今中国又当如何呢?作者没有深入探究从实践上如何依法制止这种现象。亲子鉴定如何“通过立法方式进行规范”?(亲子鉴定穿行在是是非非之中)私人侦探在中国如何走接下来“很长的一段路”?(私人侦探,向我们走来?)作者若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方案会更好。当然,这需要更多的“鹤”来“鸣”,来践行。五、为鸣鹤喝彩在美国有著有法律之道(The Path of the Law)的霍姆斯大法官,高顿(RobertW.Gordon)教授轮机霍姆斯时写道:“对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他属于另一类英雄典范,一种几乎绝迹的公共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一位超越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的狭隘藩篱,而影响到广大公众舆论的专家。总之,他是公众中的一员但却是一位具有特殊的权威和责任,并在其文化中最大限度地充任了神谕般代言人的一员。”14在英国,有著有法律的训诫(The Discipline of Law 1979)的享誉世界的大法官丹宁在中国,迄今还未出现这样闻名世界的法官,这样说似乎近乎奢求,如果将来有可能的话,那么黄鸣鹤将首当其冲。他的这本小册子告诉我们他在一步步向前走。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法律信仰的建立莫不如此,通往法治的罗马城的征途莫不如此,而黄鸣鹤就是这样一个努力攀登的人,一路走,一路鸣。通过这本集子,黄鸣鹤指出了我们走向法治的关键“法律必须被信仰”。我们也看到了他在思想与行为上的艰深的努力。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更多的“鹤”更多地“鸣”。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为这一声长空鹤鸣而激情喝彩。1黄鸣鹤:法治的罗马城,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页。2同注1,第219页。3同注1,第5页。4同注1,第28页。5同注1,第60页。6同注1,第76页。7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3页。8张锡勤著:中国传统道德举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195197页。9黄鸣鹤,同注1,第7页。1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辆分期赔偿合同协议
- 轻微受伤赔偿协议书模板
- 国内过桥资金借款合同
- 个人长期租车合同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实践试题库
- 车饰合作协议书范本
- 溢价入股协议书
- 烟酒补偿协议书
- 签订合同授权的委托书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设备通信协议说明
- 外贸英语词汇
- 中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2025年笔试题库附答案
- 江苏南通2025年公开招聘农村(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分析
- 专利代缴年费合同协议
- 高级激光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4中国国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关岗位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GB 28050-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 登高车安全培训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上课、学习课件)
- 大型活动安全保障职责与分工
- 2025年数独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