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湖南省高三语文最新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1页
2009届湖南省高三语文最新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2页
2009届湖南省高三语文最新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3页
2009届湖南省高三语文最新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4页
2009届湖南省高三语文最新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整理人:lyphm002湖南省2009届高三十二校联考第一次考试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 必:一定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 夺:改变C克期不愆,布阵有方 愆:延误D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 老:衰老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BA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 本各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沛公乃夜驰之沛公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C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 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蒙故业,因遗策11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辩证认识。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3分)译文: 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3分)译文: 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3分)译文: 13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慎用药?(4分) 9.答案C(A如果 B占据 D使疲惫) 10.答案A(C 分别是代词那,副词一定 D分别是介词依靠,动词沿袭11.答案D(“突出了药的作用”错)12.答案:因此设置军队用来除害,不得已然后才动用;准备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后才使用。答案:对并合旧疾而发作的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敌方的内应已经断绝。答案:孙子兵法十三篇,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13.答案:一要“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病用不同的方法,二要根据身体的状况用不同性质的药。三要注意药材,器具、时间。湖南省长郡中学2009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卷.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未几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鄂韡:繁盛,“韡”音wi。 赀:财货,音z.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损重赀 损:花费。. B主人惭其故花 惭:惭愧。 C客过而尤之 尤:责怪。 D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庭:种在庭院 2下列对文中虚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句中两“之”字后都省略了“于”。 B“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一句中的“也”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 C“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中的“之”是提宾标志。 D“以其犹奇于新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旧牡丹,是错上加错。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才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才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 4翻译文中的画线语句 9分 (1)未几花开,薄如蝉翼。 译:_ (2)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 译:_(3)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译:_5你认为本文主旨有何现实意义? 3分_ 【参考答案】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的警戒。湘潭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4分)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为非者。然天威咫尺,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犹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欣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逐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注】坰:(jing)遥远的郊野。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 薰:一种香草。 莸:(yu)一种有臭味的草。 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而不言 臣:作臣子B疾颓靡之俗 疾:痛恨C沮之则引退 沮:仕途受阻D人臣被祸 被:遭受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B知虎豹之欲食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吾今且赴府 D勿为流言惑 吾属皆为之虏矣1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12简要说明苏辙进谏时陈述的主要观点以及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加以具体分析)。(4分)13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为非者。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若遂引之于内,是犹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9C(败坏,贬损)10 D(都是被,介词。A.如果,假设连词;却,转折连词。B.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况且,递进连词;暂且,副词。)11A(是“先皇”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12.不能允许小人进入宫内(2分。其他意思接近的答案亦可)。主要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例如:“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运用对比论证,明确了亲近君子,远离小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2分)13最近我曾当面议论过,君子和小人不能够一起相处,圣上的意思好像不认为我说得话是错误的。他们一定会戕害正值的人,逐渐恢复以前的做法,以泄私忿为快。做人臣的遭受祸患,如果把他们引入朝廷做官,这就好像害怕强盗得到自己的财物,而把他们引入自己的寝室,知道虎豹要吃肉,就打开野外的牧场,没有这样的道理。 湖南省炎陵一中高三三月考语文试题三、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小题。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注: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加强自身修养,用来建立事功,著述文章以传世。班固艺文志:即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唐有开元四库书目,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汲汲营营:匆忙地、不停息地工作、谋划。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一:统一B逾远而弥存也 弥:久长C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D文章丽矣,言语工矣 工:精巧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稍稍见称于人 臣诚见欺于王而负赵C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D亦因以自警焉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 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译: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译: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译: 13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方法来说理的,请简要分析。(4分) 9A(全、都,副词) 10B(均译作“被”,均是介词。A.所以:的原因/用来的。C.而:可是,连词/并且,连词。D.因:因而,连词/ 因为,介词) 11C(“工丽文辞”应改为“古人精巧的文章不可久存于世”)12从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的来看,其中的人难道一定都是善于著作的志士吗?(关键词:传、岂、言名词用作动词)他(颜渊)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何况对于他的著作呢?(关键词语:待、施于事、况)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用这篇文章赠送给你(或:告诉你为人之道)。 (关键词语:摧其盛气、其、告以是言)13用人与物生存于世不同,死后均腐朽消亡相同与圣人死后精神、功业永垂千古对比,引出“加强个人修养就能有所成就”的论点。用建功立业的与著书立说的和无甚功、言的颜回对比,进一步说明“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用古籍中著书立说人士多文章流传少对比,说明一味立言,“言”难存于世的道理。(以上3点大意对即可,答对了两点给4分。)附:参考译文送徐无党南归序(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归结到腐朽、消亡殆尽。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建立事功,著述文章以传世。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有的有收获,有的没有收获,(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有的有才能有的没有才能,(又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从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的来看,其中的人难道一定都是善于著作的志士吗?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冻;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他(颜渊)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何况对于他的著作呢?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精巧,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消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大概就如此。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用这篇文章赠送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而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2009学年高三四校联考长沙市一中、长郡中学湖南师大附中、雅礼中学三、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任光禄竹溪记唐顺之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 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 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 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节选自四部丛书,有删节)【注】 绝徼jio:极远的边地。 荆溪:水名,在江苏境内,注入太湖。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槁:枯木B然穷其所生之地穷:根究C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胜:优越D而能不溺乎其中溺:沉迷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身死而国灭,为天下笑或芟而去焉盛以锦囊,负而前驱AB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甥其为我记之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CD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的景物,并借题发挥,对世俗之人不知竹而盲目贵竹、贱竹的 现象作出针砭,对任光禄的言行也有赞美。B竹溪记名为“记”,所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筑园植竹一事,文章并没有 记叙事件的始末,却吧重心放在了议论上。C第二段引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同时, 作者用反诘语,表达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D文章在比较中写出了三种人对待竹的不同态度,其中,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 截然不同,却在对待奇花石上,存在着一致。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3分) 译文: (2)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3分) 译文: (3)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3分) 译文: 13作者从哪些方面赞赏任君治园“遍植以竹”?请据文意回答。(4分)答: 9A(槁:干枯)10B(B为:均为介词,表被动,被。A而:均为连词,上句表递进,并且;下句表修饰。可不译。C其:均为语气副词,上句表祈请,下句表反问。D乎:上句介词,表对象:下句语气助词,作词缀。)11A(简记或不记竹溪景物)12(1)京城人竟以我们当柴草的东西为珍宝。(乃,1分;宝:以为宝,1分;所薪:作柴草的东西,1分) (2)况且那些京城人又怎么能懂得并以竹子为贵重呢?(彼:那些,1分;知:了解、懂得,1分;贵:以为贵重,1分) (3)这正是他对于竹子必定有自我感悟。(其:他,1分;自:自己、自我,1分;得:习得、感悟,1分)13竹在江南而被江南人任君看重;他不讲世俗的贵、贱,就地取材栽竹;任君从竹上悟得孤高独立的气质,是真懂竹。参考译文我曾经在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园林里游览,看见那园中蓄养收藏的东西,从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花异石没有不能罗致的,但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来当柴烧,他们构筑园林也必定购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块石头,有的用百钱买一株花木,自己不知吝惜。但是如有竹子占据在园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因为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常常不惜花费几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 便又都冻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就更加以它为贵重。可江南人甚而就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草的东西视为珍宝。”哎呀!奇花异石确实被京城与江南人所爱重。但是探求它们原的产地,那么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它们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且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又比京城人更加宝贝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 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是一定不变的呢!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闲暇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后来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塘榭亭花草石头的胜况,单独在这里从当地土中获取本来有的东西,能够不花费气力就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够自适了。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写写竹溪吧。”我因而说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财力的人攀比,就随意地从本地的土中拿取,恐怕独对竹独有深厚的喜爱,却不愿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完全没有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它孤零零的好像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 与尘俗混同协合。因此自古以来,懂得珍爱竹子的人极少。况且京城人又怎么能懂得并看重竹子呢?他们不过是想借竹子与人争夸富贵,如同以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以竹子为贵重,与江南人的不以竹子为贵重,他们作为不懂得竹子是一样的。任君在热闹繁华中生活,却能不沉溺其中,轻裘肥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尽情嗜好的,一概摒斥不要。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交往,严肃可敬有孤高独立的乞丐,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定有自我感悟的地方。啊!竹子本来能够不离开江南就受到重视,我很有感触啊!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试卷(五)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每小题3分,简答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东轩记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体之所。 我已经因(乌台诗案牵连)罪被贬做监筠州盐酒税收的官吏,还没到任,遇上大雨,筠河泛滥,淹没了城南集市,漫上城北堤岸,冲坏刺史府衙门。盐酒税所俯临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已到任所房屋破损不能安身,就向郡守求告,借部巡察使衙门暂居。郡守同情我无处安身,答应了我。到这年二月,才能支立起倾斜的柱子,修补上塌损的墙壁,开辟厅堂的东面搭建一问小屋,屋前种了二株杉树,一百来竿翠竹,以此为我休闲的处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以前由三个人共管。我来到这里,其中二人,正好都卸职离去,所有事务都委派在我一人身上。白天我坐守在市场上,卖盐、卖酒,收猪、鱼的利税,与集市上的人,争执小利来尽我自己的职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就昏沉沉睡去,不觉天已经亮了。一早就又出去营谋己职,始终不能在所说的东轩里安闲休歇。每天早晚就都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它,经常是笑一笑自己。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从前,我少年时读书,曾私下奇怪颜回用简单的篮子盛饭、瓢子饮水,住在简陋的巷屋里,别人忍受不了这种贫苦的忧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仕途为官,然而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可以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怎么至于(像颜回)困顿屈辱贫穷到如此地步呢?等到我来筠州,每天为盐米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的休息即使想抛弃世俗污染,摆脱公务羁绊,自由放任在道德修养的地方,但事务每每约束因而滞留在任上。这样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斗升的俸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了,实在是因为忙于事务对治学是有害的缘故啊。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听闻大道的时候,沉醉在权势利益中,拿财帛子女多为自我富有,并自己以此为乐趣。等到他依循正理来寻求大道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获取那人生的充实,从容处世而有自得,不顾及那天地是怎样大和生死是怎样改变,何况那等而下之事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轻视穷困饥饿而没有怨言,即使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是做不到的。我内心正想洗汰污浊,仰慕圣贤能达到他们的万分之一。我自知有不足,却想要差不多达到颜回快乐的境界,大概是做不到的吧!像孔子周游列国,处高位时做鲁国的司寇,居下位时当管理畜牧、仓库的小吏,只是他遇到的事务,没有不能做的。那些大概是通达的人处事,不是治学的人所能企望的。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我已经被谪来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不能离开,只希望时间长久了,世人或许能风情怜惜我,让我能辞官归田,修建先人留下的破旧家园,盖起简陋的房屋来栖身,然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怀想东轩的快意,生活优游而忘却老之将至。然而不是我敢奢望的。 (选自苏辙东轩记,有删节)【注】溽chn:江边。抱关击拆: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睎:仰慕。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部使者府以居 假:告假 B莫归,筋力疲废 莫:傍晚 C而不害于学 害:妨碍 D足以易穷饿而不怨 易:轻视 10A假:借用。11下列句子括号内是补充的文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之)为宴休之所。 B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中)乐。勤劳(于)盐米之问,无一日之休。 然而非(余)所敢望也。 11B其:人称代词,他的;补入“中”字,是误读。A“以”是介词,据文意补入介词宾语“之”。C“间”是方位名词,一般与介词结合为介宾短语,故可补入“于”。是省略句,据文意,补入主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既陷仕途逆境,借记东轩,集中笔墨,抒发了对仕官与学道关系的积极思考。 B文中表现了“闻道”的三重境界:俗士未闻大道、德者循理求道、达者无所不可。 第三段将自己“勤劳盐米”与颜氏“箪食瓢饮”对比,了悟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 苏辙自比先贤颜回,困顿于俗世而不改其乐,始终坚持重道、求道与行道的精神。 12苏辙没有自比于颜回的因顿俗世而不改其乐。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9分) (1)敝不可处,乃告于郡。 译文:_(2)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译文:_(3)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 译文:_ 13(1)房屋破损不能安身,就向郡守求告。(“敞”1分,“处”1分,“于郡”1分)(2)其中二人正好都卸职离去,事务委派在我一人身上。(“其”1分,“罢去”1分,“委”1分)(3)我自知有不足,却想要差不多达到颜回的快乐。(“自视”1分,“缺然”1分,“庶几”1分)14作者在文中说“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为何“自笑”?请据文意作答。 答:_ 14辟轩不易(1分),轩成难安,故自笑相宽解(2分)。湖南省西南名校联盟2009年2月高三联合考试试卷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10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响:响应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畔:通“叛” ,背叛C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乐:爱好D与纣为靡靡之乐靡靡:萎靡颓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善者天报之以福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可见他不是个有德之君。B司马迁认为,晋国大旱三年的原因是晋平公听了他不该听的音乐。C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技高一筹。D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13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译文: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译文:. (3)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译文:14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答: 10A响:名词回声回音11D表示凭借。可译为:“用来的” (A介词,把/连词,导致 B于是/竟然 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12C“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技高一筹”无中生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13(1)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来的)形体一样。(“凡音由于人心”1分,“景”通“影”1分,大意1分)(2)我记下(得到)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习”1分,“宿”1分,大意1分)(3)所以,喜欢音乐,(这)是君子所用来培养仁义的方法。(判断句式1分, “所”字结构1分,大意1分)14(1)远离靡靡之音(不听亡国之音)(2)用音乐来教化万民(进行仁义礼仪教育)(答对一点记1分,答对二点记3分)文言文翻译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响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合一样。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育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一大早就唱歌,时间上就很不合适,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爱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反对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上游的住宿,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