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建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 陕西段 BLZQ 2 标 太宁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太宁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四局宝兰客专项目部一工区 二 一三年四月 2 目目 录录 1 编制依据 1 2 工程概况 1 2 1 自然条件 1 2 2 水文地质特征 1 2 3 工程地质特征 2 3 工程重难点分析 5 4 施工进度计划 5 5 施工工艺技术 5 5 1 监控量测的目的 5 5 2 监控量测内容 5 5 3 监控量测流程 6 5 4 监控量测测点布置 6 5 5 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10 5 6 监控量测监测频率 10 5 7 监测数据分析及处理 11 6 资源配置计划 15 6 1 监控量测组织机构 15 6 2 监控量测主要设备 15 7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5 8 其他技术保证措施 16 9 附件 16 1 1 1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 太宁隧道工点设计图 2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建设 2010 241 号 3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铁建设 2010 240 号 4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TB10121 2007 5 集团公司及公司相关管理制度 中铁四程 2009 28 号文 2 2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太宁隧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境内 起始里程为 DK655 448 终点 里程为 DK661 347 全长 5899m 隧道洞身最大埋深 330m 最小埋深 96m 隧道平面位于直线段上 隧道自进口至出口单面上坡 纵坡依次为 20 6 5 设置圆曲线形竖曲线 竖曲线半径为 25000m 进口位于高家 镇太宁沟解甲滩村委会对面陡坡 出口位于晁峪乡晁峪沟内段家磨村东南方 向约 300m 处半山坡 进出口交通均较便利 进口有太宁沟村村通水泥公路 通过 连接姜谭路通往 310 国道 出口有晁峪沟村村通水泥路通过 通往 310 国道 2 12 1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该隧道地处渭河南岸中低山区 地面高程一般为 736 1120m 自然坡度 约 20 45 之间 隧道通过大部分地区山势陡峻 南北向沟谷深切 多呈 V 字型 山坡上多为风积黄土覆盖 斜坡下部及沟心多基岩裸露 隧道 洞身最大埋深 330m 最小埋深 96m 2 22 2 水文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 隧道进 出口分别为太宁河 晁峪河 太宁河流量约 2 5 万 m3 d 晁峪 河流量约 3 万 m3 d 流量随季节变化大 隧址区地表水系发育 姚家沟 小 牛沟 白桃石沟和苗石沟内均有常年流水 沟谷中地表水受大气降水与土石 分界面出露的泉水和沿途基岩裂隙中渗出的地下水补给 泉水流量不大 一 般小于 0 3L s 该区地下水较发育 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构造裂隙水 构造裂隙水主要接受沟谷地表水和上 部孔隙潜水 风化裂隙水的补给 一般富水性较弱 洞身施工中可能出现面 状 线状渗漏水 滴渗水 但在隧道通过构造破碎带 节理密集发育带 侵 2 入岩与变质岩接触带及甘峪水库段 不排除发生集中涌水的可能 施工中应 做好防排水措施 从涌水量估算结果看 太宁隧道全隧属中等富水区段 正常涌水量在 5408m3 d 左右 可能最大涌水量在 11691m3 d 左右 2 32 3 工程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特征 1 地层岩性 该隧道通过区域地层条件较复杂 第四系 燕山期 下元古界地层均有 出露 现按时代由新到老详述如下 第四系 黏质黄土 Qeol3 浅黄色 褐黄色 主要分布于隧道顶部 厚度约 5 20m 土质均匀 垂直节理发育 具有大孔隙 含虫孔 硬塑 坚硬 II 级普通土 0 150kPa 具有 级非自重湿陷性 湿陷土层厚度约 5 12m 隧道洞身及洞口均未涉及到该地层 碎石土 Qdl4 黄褐色 灰黄色 主要分布于隧道 进出口斜坡地段 厚度约 4 8m 土质不均 含少量粗角砾 碎石成分主要为石英片岩 花岗 岩 稍密 级硬土 0 450kPa 燕山期 主要分布于隧道中段至出口 DK656 425 DK661 347 之间 与隧道进 口端宽坪群石英片岩呈侵入接触关系 该套地层内零星可见宽坪群石英片岩 俘虏体存在 花岗岩 5 肉红色 灰黑色 细 中 粗粒花岗结构 矿物成分主 要为钾长石 石英 云母 局部含有角闪石等 偶见石英岩呈条带状出现 表层为强 全风化 局部风化成土状 风化层厚度约 5 15m 级硬土 IV 级软石 0 800kPa 弱风化花岗岩 V 级次坚硬石 0 1200kPa 下元古界宽坪群 Pt1 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至 DK656 425 附近约 1km 范围 与燕山期花岗岩呈 侵入接触关系 岩性为石英片岩夹大理岩 PSc Mbt1 片岩多为黑云母石英片岩及绢云绿泥石石英片岩 灰黑色 灰白色 细 粒隐晶质结构 片状构造 岩层为薄层 中厚层状 产状不稳定 一般 N70 E 16 N 主要矿物含有石英 长石 岩质坚硬 受花岗岩侵入影响 3 岩体较破碎 完整性较差 表层为强风化 风化层厚 5 10m 级软石 0 600 800kPa 弱风化片岩夹大理岩 级次坚石 0 1000kPa 大理岩呈厚层状夹于片岩层中 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以方解 石 白云石为主 岩质坚硬 岩层为薄层状 具有轻微溶蚀现象 2 地质构造 该隧道位于位西秦岭北麓中低山区 坪头 晁峪断层在隧道北侧距离隧 道约 2km 处 对线路影响较小 定测阶段通过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勘探发现 在线路位置发育一段燕山期花岗岩四期侵入变质岩接触带 5 条断层破碎带 5 条节理密集带 分述如下 花岗岩侵入变质岩接触带 洞身相交里程 DK656 330 DK656 530 段 隧道穿越燕山期花岗岩与下 元古界宽坪群石英片岩侵入接触带 地质调绘及钻探成果表明 该接触带附 近产状不规则 侵入岩与变质岩在地表交错出现 部分变质岩以捕掳体形式 出现 影响范围较宽 带内岩体受挤压及热力变质作用影响 节理裂隙很 发育 岩体破碎 热变质现象明显 多见压碎岩 花岗岩体破碎 风化呈砂 砾土状 片岩部分高岭土化 断裂构造 F1 逆断层 发育于片岩夹大理岩地层 断层走向为 N41 E 倾角 60 E 断层带宽度约 15m 带内岩体节理裂隙极发育 部分石英脉充填 岩 体破碎 并见断层角砾 压碎岩及断层泥 该断层在 DK655 465 DK655 480 段与线路呈 49 交角相交 F2 正断层 该断层发育于进口附近石英大理岩地层内 断层走向为 N29 W 倾角 35 S 上下盘错动明显 破碎带宽度 20m 见断层泥 镜面 及擦痕 影响宽度约 2 3m 该断层在 DK655 455 DK655 475 段与线路呈 61 交角相交 F3 逆断层 发育于石英大理岩地层 断层走向为 N21 W 倾角 40 S 破碎带宽度约 30m 带内岩体节理裂隙发育 岩石破碎 见灰白色断 层泥 该断层在 DK656 050 DK656 080 段与线路呈 69 交角相交 F4 性质不明断层 该断层发育于花岗岩体内 由钻孔 DZK 03 揭露 断层产状与附近 Jm3 节理密集带产状相近 走向 N69 E 倾角 75 N 断层 4 带宽度约 30m 影响带宽近 20m 断层带物质主要为断层角砾 压碎岩及断 层泥 糜棱岩化发育 该断层在 DK658 875 DK658 900 段与线路呈 42 交 角相交 F5 逆断层 断层上下盘均为花岗岩 断层走向为 N50 E 倾角 49 S 断层带及影响宽度约 20m 断层带物质主要为断层角砾及断层泥 节 理裂隙极发育 该断层在 DK659 450 DK659 470 段与线路呈 41 交角相交 节理 节理密集带 Jm1 该节理密集带发育于花岗岩地层内 带内岩体在 地表呈强 全风化 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破碎 节理多为张开 宽张节理 部分石英脉 方解石脉充填 密集带走向为 N64 E 倾角 55 N 宽度约 25m 该节理密集带在 DK657 785 DK657 810 段与线路呈 26 交角相交 节理密集带 Jm2 该节理密集带发育于花岗岩地层内 带内岩体在 地表呈强 全风化 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破碎 张开 宽张节理发育 石英 脉 方解石脉充填 方解石脉见溶蚀现象 密集带走向 N52 E 倾角 80 N 规模较大 宽度约 70m 该节理密集带在 DK658 650 DK658 720 段与线 路呈 38 交角相交 节理密集带 Jm3 该节理密集带发育于花岗岩地层内 带内岩体在 地表呈强 全风化 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破碎 节理多为张开 宽张节理 石英脉 方解石脉充填 方解石脉见溶蚀现象 密集带走向为 N69 E 倾角 75 N 宽度约 20m 该节理密集带在 DK659 180 DK659 200 段与线路呈 21 交角相交 节理密集带 Jm4 该节理密集带发育于花岗岩地层内 带内岩体在 地表呈强 全风化 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极破碎 张开 宽张节理发育 石 英脉 方解石脉充填 密集带走向为 N69 E 倾角 75 S 宽度约 25m 该 节理密集带在 DK659 525 DK659 550 段与线路呈 21 交角相交 节理密集带 Jm5 该节理密集带发育于花岗岩地层内 强 全风化 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破碎 张开 宽张节理发育 节理间距 5 10cm 石英脉 方解石脉充填 方解石脉见溶蚀现象 密集带走向为 SN 倾角 85 E 宽度 约 90m 该节理密集带在 DK660 250 DK660 340 段与线路呈 90 交角相交 5 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设计资料揭示 隧道区花岗岩残积层和风化岩中存在差异风化现象 主 要表现为残积层中存在强风化 微风化花岗岩及全 强风化花岗岩中存在中 等风化花岗岩和微风化花岗岩 一般表现为球状 施工中易造成塌方 应加 强超前地质预报及是变更支护参数 确保施工安全 3 3 工程重难点分析工程重难点分析 太宁隧道全长 5899m 按进口 出口两个工作面组织施工 单口掘进长 度达到 3000m 且工程地质复杂 穿越花岗岩侵入变质岩接触带 5 条断层 破碎带 5 条节理密集带和甘峪水库丰水期上游下方 地下水较为丰富 工 程重难点是 工期紧 施工进度组织难度大 地质情况复杂 安全风险高 4 4 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 根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 太宁隧道计划开工日期 2013 年 5 月 1 日 隧 道贯通日期 2015 年 12 月 31 日 总工期 974 日历天 5 5 施工工艺技术施工工艺技术 5 15 1 监控量测的目的监控量测的目的 1 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2 验证支护结构效果 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调整 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3 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 4 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 5 积累量测数据 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6 通过监控量测了解该工程条件下所表现 反映出来的一些地下工 程规律和特点 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 依据和指导 作用 5 25 2 监控量测内容监控量测内容 监控量测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根据各隧道地层地质情况 周围环 境以及隧道施工方法 工区对太宁隧道进行以下项目的监测 必要时根据设 计增加选测项目 6 1 洞内 外观察 2 地表沉降量测 3 净空收敛量测 4 拱顶下沉量测 5 35 3 监控量测流程监控量测流程 监测数据分析为达到预定的监测目的 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 监 测需严格按照流程进行 监控量测流程见图 5 3 1 图图 5 3 15 3 1 监控量测流程图监控量测流程图 5 45 4 监控量测测点布置监控量测测点布置 1 地表沉降监测点 暗挖段地表沉降测点宜与拱顶下沉测点设在同一断面上 为掌握地表沉 降范围 在与隧道中线垂直的横断面上布置测点 间距 2 5m 靠近中线的地 方测点布置密些 外侧渐稀 必要时可扩大监测范围及加密测点布置 量测 范围为中线两侧不小于 HO B 明挖段量测范围为基坑开挖边线两侧不小于 3 倍开挖深度 地表有控制性建筑物时 测量范围应适当加宽 其测点布置见 图 5 4 1 图 5 4 2 仪器设备的购置 仪器设备的校定和维护 测量确定埋设位置 监测点埋设 监测观测记录 监测数据分析修改施工方法 安全与否 下一步施工 是 7 图图 5 4 15 4 1 暗挖段地表测点布置示意图暗挖段地表测点布置示意图 图图 5 4 25 4 2 明挖段测点布置范围示意图明挖段测点布置范围示意图 测点埋设 在地表钻孔 然后放入长 300mm 直径 220mm 的圆头钢筋 外露 5mm 四周用混凝土填实 在开挖影响范围以外设置水平基准点 2 3 个 水 平基准点埋设方法见图 5 4 3 图图 5 4 35 4 3 基准点布置示意图 单位 基准点布置示意图 单位 cmcm 2 洞内监控量测点布置 根据施工设计图及相关技术要求 根据开挖方式确定测点布置方式 如 图 5 4 4 5 4 5 5 4 6 8 图图 5 4 45 4 4 三台阶法测点布置示意图三台阶法测点布置示意图 图图 5 4 55 4 5 两台阶法测点布置示意图两台阶法测点布置示意图 图图 5 4 65 4 6 全断面法测点布置示意图全断面法测点布置示意图 洞内监控量测点不得焊于钢架上 必须单独打孔直接安装于岩体中 所 有测点均采用 85cm 长 22 螺纹钢制作 打入围岩并外露 5cm 并将长 5cm 的 5 5 角钢焊接在钢筋外露部分 贴反射片 以便观测 基准点埋设在已经 9 施工完二衬混凝土结构的边墙部位 并标识保护 3 测点标识 由于隧道内作业机械 设备 人员较多 若不注意很容易碰撞或损坏监 测点 现场应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保护的教育 同时监控量测点埋设后 应 及时进行标识 标识牌长 21cm 宽 15cm 红底黄字 标识内容例 图图 5 4 55 4 5 测点标识示意图测点标识示意图 5 55 5 监控量测断面间距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1 地表沉降 洞口及浅埋段监测点必须按照 7 点法布置 每 5m 布置一个量测断面 进洞后若地质条件较好 可调整至 10 米 但不得超过 10 米 2 洞内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 根据设计资料和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要求 确定监控量测断 面间距如表 5 5 1 实际施工中根据围岩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监测断面间距 表表 5 5 15 5 1 监控量测断面布置表监控量测断面布置表 围岩级别量测断面间距 m 测点数量 个 浅埋 57 深埋 107 浅埋 107 10 围岩级别量测断面间距 m 测点数量 个 深埋 307 505 1003 5 65 6 监控量测监测频率监控量测监测频率 1 洞内外观察 洞内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段观察两部分 开挖工作观察在 每次开挖后进行 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 数码成像 填写开挖工 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 并与勘察资料进行对比 已施工段观察 应记录喷射 混凝土 锚杆 钢架变形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每天最少观察 1 次 必 要时增大观察频率 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 记录地表开裂 地表变形 边 坡及仰坡稳定状态 地表水渗漏情况等 同时还应对地面建 构 筑物进行 观察 每天最少观察 1 次 必要时增大观察频率 2 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监测点在仰坡开挖后 立即布设 正常情况下每天观测 1 次 出现异常时 必须加大监测频率 一天必须观测 2 次以上 3 洞内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 洞内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监测频率按照位移速度决定 出现异常情况或 不良地质时 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具体参照表 5 6 1 表表 5 6 15 6 1 监控量测频率表监控量测频率表 位移速度 mm d 监控量测频率 5 2 次 d 1 51 次 d 0 5 11 次 2 3d 0 2 0 51 次 3d 11 0 21 次 7d 5 75 7 监测数据分析及处理监测数据分析及处理 为了真实 及时 准确的反映施工现场信息 监测数据历经以下过程 测点埋设 数据采集 数据收集 数据输入 绘制曲线 输入计算机 生成图表 信息反馈 在监测点埋设 数据采集及收集后 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绘制 曲线 具体有如下几个步骤 1 应及时对现场量测数据绘制时态曲线 或散点图 和空间关系曲线 如图 5 7 1 位移 mm 时间 t 位移 时间曲线 a 正常曲线 b 反常曲线 位移 时间曲线 时间 t 位移 mm 图图 5 7 15 7 1 位移位移 时间曲线图时间曲线图 2 当位移 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 应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 以推 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根据现场量测的位移 时间曲线对围岩稳 定性进行如下判断 A 当时 说明变形速率不断下降 位移趋于稳定 0 2 2 dt ud B 当时 说明变形速率保持不变 应发出警告 及时加强支护系 0 2 2 dt ud 统 C 当时 则表示变形速率不断增大 围岩稳定情况已进入危险状 0 2 2 dt ud 态 须立即停工 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 12 当位移 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 则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发生了突变 呈 不稳定状态 此时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 并加强支护 必要时暂停开挖 3 根据太宁隧道设计图 隧道断面净空高度 919cm 拱教水平最大距 离 1384cm 查阅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计算出太宁隧道初期支护 极限位移值如表 5 7 1 隧道周壁任意点的实测相对位移值或用回归分析推 算的总相对位移值均应小于表 5 7 1 所列数值 当实测值接近或达到警戒值 而位移速率无明显下降 或喷层表面出现明显裂缝时 应立即采取补强措施 并调整原支护设计参数或开挖方法 13 表表 5 7 15 7 1 太宁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值太宁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值 mm mm 隧道埋深 h m 围岩级别 h 5050 h 300300 h 500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 mm 411 135583 41110166 69276415 拱顶相对下沉 mm 511 51327 93673 14101128 注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指两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 拱顶相对下沉指拱 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4 根据量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结合表 5 7 2 确定变形管理等级 根据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 据以指导施工 表表 5 7 25 7 2 变形管理等级变形管理等级 管理等级管理位移 mm 施工状态 U 2U0 3 应采取特殊措施 注 U 实测变形值 U0 允许变形值 根据表 5 7 2 按分围岩等级计算得出太宁隧道变形管理等级如表 5 7 3 14 表表 5 7 35 7 3 太宁隧道分围岩等级变形管理等级太宁隧道分围岩等级变形管理等级 围岩等级变形管理等级变形位移值 mm 施工状态 U 17mm可正常施工 17mm U 33mm应加强支护 级 允许变形 50mm U 33mm应采取特殊措施 U 27mm可正常施工 27mm U 53mm应加强支护 级 允许变形 80mm U 53mm应采取特殊措施 U 33mm可正常施工 33mm U 66mm应加强支护 级 允许变形 100mm U 66mm应采取特殊措施 U 50mm可正常施工 50mm U 100mm应加强支护 级 允许变形 150mm U 100mm应采取特殊措施 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如图 5 7 2 图图 5 7 25 7 2 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图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图 工区经理和总工作为第一责任人 监测组必须每天上报监测日报至项目 经理和项目总工 由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对监测结果和当日工作安排作出批 示 当监控量测结果异常时 应及时通知主管领导和现场负责人 并采取应 急措施 确保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 监测组每周编制监测周报 每月编制月 15 报 监测周报 月报由工区总工程师 经理签字 格式及内容参考附后 后 报指挥部 为确保监测信息的及时性 每次监测的结果以手机短信方式发至 工区主要负责人 6 6 资源配置计划资源配置计划 6 16 1 监控量测组织机构监控量测组织机构 监控量测工作是专业化较强的工作 为了确保监控量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达到应有的精度 且施以监控量测信息指导施工 工区成立以总工程师为组 长的监控量测小组 小组由熟悉监控量测工作的 5 名技术人员组成 组长 刘贵香 副组长 周昊 小组成员 赵刚强 高飞龙 戴阳 周大林 6 26 2 监控量测主要设备监控量测主要设备 监控量测设备配置见表 6 2 1 表表 6 2 16 2 1 监控量测设备配置表监控量测设备配置表 序号监测项目仪器单位数量 1洞内外观察数码相机 规尺套1 2地表沉降 3拱顶下沉 4净空收敛 莱卡 TS06 全站仪台1 5数据处理三星电脑台1 6信息化数据上传华为智能手机台1 7强光手电把3 7 7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 隧道开挖时要及时对工作面地质变化和围岩稳定情况观察 察看 喷射混凝土 锚杆和钢架等的工作状态 发现异常时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进行量测作业时 应做好监测仪器及测量人员的安全防护 量测 断面两侧应摆放警示标记 并专人指挥洞内车辆及人员通行 当监控量测与 其它工序出现干扰时 应优先进行量测作业 16 3 所有参与监控量测的人员 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佩 戴齐备劳动防护用品 8 8 其他技术保证措施其他技术保证措施 为保证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 采取以下措施 1 量测人员相对固定 2 仪器的管理使用 保养 检验及资料整理由副组长负责 加强量 测仪器的保护 确保仪器准确性 3 量测设备 传感器等各种元器件在使用前均经检查校准合格后方 投入使用 4 量测数据均经副组长检查 组长复核检查后方可上报 5 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 并定期进行备 份 防止计算机故障丢失数据资料 6 在监测过程中遇到监测数据异常或观察到围岩或支护出现不稳定 迹象时 应立即汇报给项目经理和总工 由项目经理和总工确定处理方案 并在 24 小时内提出书面报告和相应建议报送局经理部 7 在施工过程中 除按规定及时提交监测成果外 还应实时综合分 析量测数据 结合量测成果对隧道设计 施工提出合理的建议 9 9 附件附件 1 地表下沉观测记录表 1 拱顶沉降观测记录表 2 净空收敛观测记录表 3 监控量测周 月 报 17 测点里程 DK187 525初测时间 点号 年月日时 008 3 24101 14 676000 108 3 25101 14 679333I 208 3 26101 14 681225 308 3 27101 14 683227 408 3 28101 14 685229 508 3 29101 14 6861110 608 3 30101 14 6882212 708 3 31101 14 6891113 808 4 1101 14 6912215 908 4 2101 14 6921116 1008 4 3101 14 6942218 1108 4 4101 14 6951119 1208 4 5101 14 6961120 1308 4 6101 14 6982222 1408 4 7101 14 6991123 1508 4 8101 14 7012225 1608 4 9101 14 7021126 1708 4 10101 14 7031127 1808 4 11101 14 7052229 1908 4 12101 14 704 1 128 2008 4 13101 14 703 1 127 2108 4 14101 14 7041128 2208 4 15101 14 7051129 2308 4 16101 14 7061130 2408 4 17101 14 7060030 2508 4 18101 14 705 1 129 2608 4 19101 14 7050029 2708 4 20101 14 704 1 128 制表 复核 监理工程师 日期 备注 本次下沉 量 mm 下沉速率 mm d 累计下沉 量 mm 管理 等级 总天数 时间时间间 隔 d 标高 m XXX隧道拱顶下沉观测数据表 DKXXX XXX2008年3月27日 1 DK2195 865拱顶沉降曲线图 0 5 10 15 20 25 30 35 2008年3月25日 2008年3月27日 2008年3月29日 2008年3月31日 2008年4月2日 2008年4月4日 2008年4月6日 2008年4月8日 2008年4月10日 2008年4月12日 2008年4月14日 2008年4月16日 2008年4月18日 2008年4月20日 观测时间 累计沉降量 系列1 系列2 18 测点里程 DK187 525初测时间 点号 年月日时 8608 3 25111 0000 020 022 31I 8708 3 26111 0000 020 022 32I 8808 3 27111 000 0 02 0 022 30I 8908 3 28111 0000 010 012 31I 9008 3 29111 0000 030 032 34I 9108 3 30111 0000 010 012 35I 9208 3 31111 0000 010 012 37I 9308 4 1111 0000 020 022 39I 9408 4 2111 0000 010 012 39I 9508 4 3111 0000 040 042 43I 9608 4 4111 0000 050 052 48I 9708 4 5111 0000 030 032 51I 9808 4 6111 0000 020 022 53I 9908 4 7111 0000 040 042 57I 10008 4 8111 0000 050 052 62I 10108 4 9111 0000 020 022 64I 10208 4 10111 0000 030 032 67I 10308 4 11111 0000 030 032 70I 10408 4 12111 0000 040 042 74I 1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能质量考试题库及答案
- 重庆给排水阀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钢管企业基于财务视角下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饮料研究报告
-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2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教版)
- 高分子发泡地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贵金属(金、银、铂族)开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飞机电缆工)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房屋协议书搬迁方案
- 鼻腔冲洗护理课件
- 关节软骨力学特性-洞察及研究
- 2025年电源适配器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 湖南省十五五风电项目规划
- 地中海邮轮介绍
- 医院财会考试真题及答案
- 医院洗衣房课件
- 生产良率管理办法
- 消防员涉赌涉贷课件
- 旅行社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