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循环换气方法.doc_第1页
笛子循环换气方法.doc_第2页
笛子循环换气方法.doc_第3页
笛子循环换气方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习循环换气的好方法转帖(绝对值得初学者一读)#1浅谈笛子的循环换气 作者 周林生笛子的循环换气技术是赵松庭先生在几十年前,借鉴唢呐的循环换气法,首先在他的笛曲早晨中运用的。此后,这个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关于它的练习方法,在赵先生的笛艺春秋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我在教学生时,除了让学生吹“水泡”外,还让学生练“水箭”。具体的是这样:先学会吹“水泡”。当学生能用细吸管在水杯里,循环地边吸气边“吹”出水泡时,说明学生已经领悟循环换气的原理了。但此时,学生的嘴劲还不足,还不能够仅用口腔中的“压缩空气”去激发笛子发出合格的声音来。此时,就要加强嘴劲的训练,而练“水箭”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让学生们含口干净的水,然后要他们通过口腔,风门的挤压,使口里的水形成一条细细长长的“水箭”。比一比,谁的水箭射的远,谁的水箭持续时间长。在能射水箭后,我又提出要求:在射水箭的同时,鼻子要能轻巧快速地”抢气“。即射出去和吸进来要同步。在熟练掌握后,我再让学生在笛子上练。即便能很熟练地掌握吹“水泡”,射“水箭”后,要在笛子上运用循环换气还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体会的,但此时,学生已明白原理与要领,剩下的事就是化时间去练了。先在中音或高音练,低音较难。吸气要控制好,动作要轻巧,快捷。吸入的气要与口腔的气衔接好,不要鼓腮。在一个单音上练成后,可在音阶的上下行中练习,此时,要找准循环换气的音节。也就是说,哪里方便就在哪里换气。这时,手指在运动,口鼻在循环换气,一心两用,要慢慢协调一致。最后,在旋律中也能自如地进行循环换气,那就大功告成了。 我个人认为这是练习“循环换气”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值得效仿之!顾而转贴过来,希望对爱好者有所帮助。也说说循环换气我最近才学会的,相信有很多的朋友都想学会这个技巧,我把我自学的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对各位想学会这个技巧的发烧友们有点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看定义:用嘴里的余气挤出吹响笛子的同时用鼻子吸气!然后接上! 挤气吸气接上。其实就三个步骤! 看第一步挤气把笛子吹响,这可以说难也可以说简单,对于对口风有正确理解和一定气息功底的人来说几乎不用练习就可以做到。关键在风门大小和角度不能变,可能有的人为了吹响,感觉余气压力不够大就用嘴唇帮着用劲(我犯过这样的错误,自学嘛,走误区是正常的),显然这会使口风发生变化(角度,力度),这样往往越吹越不响。其实只要用口腔内任何一个部位稍微做挤压的动作,在口风不变的情况下都是能很顺利把笛子吹响的(鼓腮,舌头往前推,下巴后挤,喉结上提-总之通通可以!试验过的!)一句话:口风不变就万事Okey! 再看吸气!吹笛子的人自然知道该怎样吸气!我只提一个细节:呼吸同步的时候,当吸如入的气在进入口腔的那一刹那,口腔后部往往出现一声清晰的“啪”的一声。或者叫做气疙瘩。这是因为口腔此时处于一个相对的高气压状态,而鼻腔内的气压低一点,交和的瞬间会使交和处震动,于是就感觉到有个“疙瘩”。问题的根源在于压强差,解决的办法自然也在于此!口腔压力大些,我们可以先挤气再吸气(当然我这里说的包括压强,挤气和吸气的时间差都是不可度量的而且因人而异,所以自己适量把握)这个时间差是很小的,几乎只要意念上是一先一后就可以了! 这个第二步非常关键,我想所有自学没有成功的人恐怕都是因为这个问题而放弃的! 最后就是接上气继续吹了! 练习的时候以D,E,F调笛子为好。全开孔,因为我发现,任何一根笛子最好发的音就是这个偏低的#4! 事实上,这一切并不像有的书上说的要多久多久,两个小时足可学会吹长音循环! 顺便说说运用。目前流行的循环的曲子大概有以下几个:357,鹧鸪飞,秦川抒怀,西湖春晓,幽兰逢春等!我当时刚学会吹一个长音就迫不及待地想吹鹧鸪飞了,事实上吹出来的是一堆我自己都认不出是什么来的东西!因为在换气的时候我脑袋里想的不是曲谱也不是我的手指头该怎么动,而是在想我的嘴该怎么动,一心怎么能二用呢,所以就练把,练到不用脑袋想就能做循环的时候就可以吹鹧鸪飞了!还有,秦川抒怀里面那个循环换气我想是比较难的,嘴唇不能有一点紧张,挤气的时候还要借助腹部部的力量!或者干脆用长音吹算了! 最近收获颇丰的,在学习循环换气的过程中,为了使音色量统一自然而然地放松口风和保持口风角度,一段时间下来,低音更厚实了高音的进步尤其大,面对面听我吹笛子的人也不觉得超高音躁,这些才是最大的收获,大家都来练把,肯定能学会的!我就曾经放弃过无数次,也许只要灵光一现就会了!练了就有收获地! 语言不专业,见谅!我本来也不是专业人士!实际上循环换气并不是说的这么简单,里面的主要几点难点如下:一、把人的呼吸打通的问题;也就是说:怎么个换气法;其实这点很好练的,就是常常练习嘴腔压气的动作(这儿不是说一定要练压气的强度),慢慢的经过长期的生活中,你会不经意地边用鼻子像以前一样自然地呼吸,而这时候的嘴部在做压气的动作,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循环气息”的习惯性。二、压气的角度、力度,这儿更重要的是压气的恰当的“着力点”;如,压气的时候,练的时候一定要在腹部,而且这个时候一定要用腹部(丹田)把气提起来,同时胸部也在第二部份着力,从而使嘴腔更易出压气出来;这可以比喻成练武术一样:很多练武术的人只靠手来打拳,而不究其方法,如果只用手来打拳那肯定是力道平平,但如果会掌握方法的人他就知道同时用人的腰力、与上身的重力来助推,这样打出的碰拳就有三个力道点的总和,这样一来,与其只用手臂打出的拳来比就猛烈得多。三、就算以上两点做到了,也只能在诸如葫芦丝、唢呐一类的“包吹管乐器”上运用;如果要用在笛子上还要差距很大。这一点是最难的一点,也就是说在笛子上吹奏,怎么样掌握好唇来控制好风门的“固定”变化?这一点我有所体会,但是不易用文字表述出来。循环换气和双吐循环换气 循环换气是吹管乐器上的一项高难度技巧。它是指演奏者在吹奏的过程中,用鼻子迅速地吸气,而在鼻子吸气的同时,将口腔中保留的余气挤出,以达到演奏者吹出的气流在吸气时不中断的目的。因为这一技巧在演奏时可以使音不中断,并无限延长其时值,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特长音”在长笛、唢呐、双簧管、大管、萨克管等乐器上,均可以使用这一技巧。 中国传统的竹笛演奏技法,是没有循环换气的,本世纪60年代,笛子教育家、演奏家赵松庭借鉴唢呐上的循环换气技巧,将它运用到了竹笛上。从那以后,在一部分竹笛音乐作品中就出现了循环换气技巧。80年代后,随着民族器乐中的“现代派”作品大量出现,循环换气技巧被广泛地使用,并得到了发挥。现在,循环换气已经成了竹笛演奏中常用的技巧。但是,要掌握并在竹笛上熟练地运用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训练前的要求 人的生理构造告诉我们:呼与吸是相互对立的,不能同时进行。但是,演奏家在进行循环换气时却可以在口腔气流不停止的情况下,用鼻子吸进空气。这是因为循环换气的过程,实际上是鼻腔、肺吸气,口腔挤气的过程。要想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我们首先要了解人的呼吸器官的结构以及它们在进行循环换气时所处的状态。人们吸气时,空气由鼻腔进入通过喉头到达气管,然后由气管送入到肺部,在肺部里完成空气交换,再通过气管、喉头、口腔排出体外。这种“呼与吸”的原理十分简单:人们的胸廓在吸气时发生扩张,带动了紧靠在胸腔壁上的肺,肺部的扩张,使肺部空气的压力小于大气压,大气被吸入肺里。与之相反的过程,就产生了呼气。循环换气的原理是在口腔挤气的同时吸气,“吸”是为主的,“呼”为辅。由此可知,进行循环换气有两个最基本的先提条件:1、从鼻腔至肺部的呼吸器官要保持畅通。2、胸腔肌肉在吸气时主动扩张,以保证肺部的最大容量。 竹笛的循环换气不同于唢呐的循环换气,唢呐在换气时可以将腮部鼓起,扩大口腔内的空间,这样贮存的空气量较多,使鼻子有充足的吸气时间,而竹笛演奏时不能鼓腮。其次,唢呐是簧鸣乐器,演奏时嘴唇紧闭,气流全部进入乐器内。竹笛是气鸣乐器,它的气流和发音要嘴唇支撑,在演奏时要保持一定的口形(也是演奏者所说的“风门”),这样的一种口形给循环换气带来了困难。克服不能鼓腮,以及口形上的困难,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1、在平时练习长音时主动将口腔后部及喉头打开,能贮存较多的空气给口腔“挤”,用民间艺人的话就是“含着一口气吹”。2、保持良好的“风门”及“嘴劲”。良好的“风门”可以使循环换气的训练中有固定的口形,良好的“嘴劲”可以在循环换气的训练中起到支撑嘴唇的作用,并且可以使嘴唇不易有疲劳感。 以上对鼻、口腔、嘴唇、喉头、肺等器官的要求,是一个具有良好演奏习惯的竹笛演奏者所应具备及掌握的,也是进入循环换气练习的先决条件。 初学者在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后,才可以开始循环换气训练的具体步骤。 训练时的步骤 循环换气的具体训练,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在进行竹笛上的练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做一些准备练习。 首先,可将循环换气的动作分解练习。1、保持吹奏时的口形,口腔打开,舌头先放在口腔的后部,然后舌头向前推,面部颊肌、下颌肌及舌骨肌同时收缩,将口腔中的空气挤出。注意这个动作的练习时,腹部处于自然状态。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使面部、口腔的肌肉互相配合,习惯这种运动。2、练习挤气与吸气的同时进行,在舌头向前推,肌肉收缩使空挤出的一瞬间,用鼻子快速地把空气吸入体内。此时应保持鼻腔到肺部的畅通,吸气量越多越好。 在练习了上面的两个分解动作之后,就可以进入到吹塑料管的阶段了,这是一种民间的练习方法,即:用一根吸饮料的塑料吸管,一头含在嘴里,一头插在水里,根据分解动作中的要领,吹出气泡,并且使气泡大小均匀,连续不断。一般的练习者在做分解动作的练习时,可以将它完成得很好,而在练习吹气泡时,却很难保持气泡的连续不断。这时因为口腔的空气挤出之后,肺部的空气接上来还有一个时间差,要想缩短这个时间差,需要对口腔中软颚进行训练,使它在挤气后能迅速的将气管到口腔的通道打开,让口腔能在挤气后又迅速地充满空气。对软颚的训练是吹气泡连续不断的关键,也是循环换气练习中间的重点练习。 当完成吹气泡的练习之后,就可以在竹笛上练习了。竹笛上的练习会使练习者发现:练习前准备练习在此时显得非常重要。要想使气流保持连续不断,鼻子与口腔就得不停地做“吸”与“挤”这两个动作,而口腔和鼻子在运动的同时,还要保持正确的口形,并且身体各部及面部的表情都要处于自然状态,不给人换气的感觉,这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做到。 在刚开始上笛子练习时,可以采用单音练习,这样可以使练习者的思维集中在肌肉与气流的配合上。练习者还会发现:用大曲笛的中音区练习较为容易。这是因为,大曲笛的口径比较松弛,易于保持口形;中音区气流平缓,比较好发音。由此又可知,梆笛、以及中音笛的高音区在循环换气较难,不宜在开始时练习。 在练习者掌握单音循环换气方法后,我们可以说,他已经初步掌握了循环换气的方法,但要真正在乐曲中表现得毫无破绽,还得注意它与手指的配合、换气的位置、气口的掩盖等具体运用问题。 训练后的运用 循环换气是一种非正常的呼吸,所以当练习者刚开始运用它时,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如:气口太明显,换气时音不准等。这需要我们在运用时采取一些技法去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也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好之后,我们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掌握了这一门技巧。 循环换气时气口很明显,这是因为口腔的气挤尽与肺部的气接上来时,演奏者很难将这两股气连接得圆滑。当气息的连接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可以在手指上想办法。如采用虚指颤音,可以掩盖气口给欣赏者以“特长音”的感觉,用虚指颤音的方法配合正确的腹式呼吸,还可以解决音准的问题。另外,在换气位置方面,我们如果采用在音头的位置换气,比在一个长音的中间位置换气要好得多。因为音头一般需要轻吐,在肺部的气息接上来的一刹那,气流速度很快,力度很强,正好起到了软吐的效果。所以一般采用音头的位置来换气。 初学者喜欢在等到肺部气息用尽了之后再开始换气,这是错误的。在一般情况下,演奏者在肺部只有三分之一的气息量就应该开始换气,因为肺部气息过多的情况下换气会使进气量很小,达不到换气的效果,肺部气息如果过多,就会造成生理缺气,心里感觉憋得慌,从而使肌肉高度紧张,达不到换气的目的。循环换气的具体运用中还有很多技巧,需要练习者不断地摸索和发现,如果演奏者在运用时做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