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过程与方法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胸怀大志,热爱祖国。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教学难点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 学 设 想教材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里的第二单元中第六课的一首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必修4第二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法设计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的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诵读法是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提问讨论:设计问题,师生互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点拨法:指点迷津,拓展思路。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问题引向深入。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进一步的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在品味词的意境后,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发展深化。学法指导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拓展,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比较媒体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课时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导入勾勒时代,营造情境。中国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输给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不堪的一页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均被俘虏,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洗劫,丢尽汉族人的脸,成为后世的笑柄。这就是宋朝,而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面对这样的情景,那些有志之士当然不会保持沉默,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呐喊呼号,希望挽狂澜于既倒,他们当中有一位诗人,他用如椽之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他就是辛弃疾。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鉴赏诗词,应该知人论世,我们只有了解诗词作者的个人经历、写作风格以及所处的时代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辛弃疾的一些作品。像“醉里挑灯看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等。那么,对辛弃疾大家了解多少呢?谁主动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平。了解一个作家的主要经历对我们解读他的作品有很大帮助。我们来看。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从此闲居20年。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64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通过耳熟能详的诗词的对接,引起学生学习 本首词的兴趣。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三、了解背景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切,就是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四、自读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自由诵读首先我们来熟悉一下这首词,大家先利用2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注意停顿、语气;稍后请同学来朗读。指导诵读相信大家也读懂了一些东西,读出了一些情感。现在请几名同学结合自己的体验朗读这首词,要求:要读出情感。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指名学生朗读全体学生齐读译读理解词意,概括内容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现在同学们结合注释以及老师给的资料再次读这首词,要求读懂文中字词的意思。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B、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写什么?让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本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感受词人形象。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目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五、品读品味形象,把握感情。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充分运用本词内容为辛弃疾画像。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后回答。根据本词你将通过哪一细节来点染辛弃疾的形象。明确:英雄泪。这应该是一副流着热泪的英雄画像。你是由本词中的哪一句想到的。明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既然是登高临远,就一定会涉及一样事物栏杆。请同学们看两组诗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满江红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师: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你觉得这位流泪的英雄会“凭栏”还是“倚栏”呢?明确:“凭栏”需两手抚栏,直立远视,读充满慷慨激越之气,悲凉壮阔之情。“倚栏”则身体重心全凭栏杆依托,给人一种娇弱无力之姿,读来令人愁思如海,九曲回肠。“凭栏”更能传达出辛弃疾登上赏心亭后产生的慷慨悲壮、悲凉壮阔的情感。为什么说辛弃疾是英雄呢?他又为什么流着眼泪呢?词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他流泪的原因,是哪一句?明确:无人会,登临意。这里边的“意”可以理解为词人的思想情感,那么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有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明确: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屑、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忧愁六、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想一想有哪些句子让你难忘?并说说你的理由。赏析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明确:借景抒情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明确: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其他也可,加强指导。其他也可,要言出有据。请同学表述,师点拨。教师提示:抓住关键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明确:开篇写景,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站在高处,面对浩渺的江水,很容易引发人的思绪。你想起了哪些文人曾经对此发出自己的千古之叹?。明确:苏轼站在赤壁古战场,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站在江边,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明确:借景抒情。这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明确: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谁?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这里的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山: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咏桂林山水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皮日休缥缈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师: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明确:看、拍、会、登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句。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师:每读这首词,读到这个“了”字和“拍”,心底总是荡漾着一股压抑不住的苍凉和悲怆。是啊,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立功的武器,如今却只能闲置腰间,无处用武,何时是了,惟有痛拍栏杆来发泄他胸中说不出来的英雄老去而无所建树的抑郁苦闷之气。同学们想象一下,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会想些什么?师:辛弃疾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气势,一定想起了当朝统治者对他一次又一次的排挤和打击,这一句可以说是全词的核心,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他在痛拍栏杆中,修炼成了一棵石缝中卓绝独立的树,一棵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沙漠胡杨!让我们来大声地诵读上片吧,用心灵去感受辛弃疾“栏干拍遍”的情怀。(集体读)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拍栏干: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北宋刘概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同桌、前后桌互相讨论,用“他想起了”的排比句来写一写。老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时间2分钟。赏析下片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作者进一步抒情,但手法有了变化,那么运用的是什么手法呢?明确:用典。集体读下片。“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全词的核心,下片中哪一句与这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明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小结:这一句与“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唱出了饱含血和泪的孤独和无奈,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搵”字读来沉郁、深沉。大家读一读这一句,感受一下。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明确: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一层: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明确:用典抒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第二层: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明确:用典抒情。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登临意”之一:“张翰思归 ”一典,写明不愿忘怀时事,弃官归隐,表白抗金的决心。“登临意”之二:“求田问舍”是再次用典,一方面是表明自己不愿弃官回乡作富家翁,同时也是对朝廷那些不思抗敌,只顾求田问舍的达官贵人的讽刺。小结: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第三层: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明确:用典抒情。“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虑。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师: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明确: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师:课下注释也告诉我们,对张翰的典故,作者是“反用其典”。张翰的辞官归乡,辛弃疾都不屑于去做,那就更不会做许汜那样的“求田问舍”之事了。那么他希望做些什么呢?明确:当然是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国耻。师: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辛弃疾感到宝贵的时光如流水一样逝去,他已经渐渐衰老,可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士却难以实现,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老泪纵横呢?第四层: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明确:直抒胸臆。“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更可恨的是这满脸的英雄泪,却是无人能“搵”啊。“倩何人唤去,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全词至此已不能写下去,我们也不能再读下去了。词人的感情堆积到了极点。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首辛弃疾用血和泪铸成的词吧,用我们的琅琅读书声去抚慰这颗伟大而孤独的心灵吧!“登临意”之三:桓温北伐时的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反映了作者对朝廷不肯使用抗战人才,北伐无望的愤慨。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得不到慰籍。学生齐读本词。小结:从这一句中我们读出了词人壮志难酬、知己难觅的悲愤与凄凉,读出了词人独自哀伤、无人慰籍的孤独与痛苦。七、比读对比阅读,感受词风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言)师:品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词风上有何不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明确: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辛弃疾的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空作业施工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实操仿真考试题库及答案
- Umbralisib-hydrochlorid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北京安全c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北大计算能力考试题库及答案
- 山东编导考试题目及答案
- 街道社工考试题及答案
- 高校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保安员考试00题题库及答案
- 蚌埠二中考试试卷真题及答案
- 路试作业安全操作规程(4篇)
- keycloak中文使用文档-Keycloak使用手册(打印版)
- 手术标本固定
- 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 心灵的色彩》教学设计
- 舞蹈家长会课件
- 2024-2025学年中职历史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教学设计合集
- 【完整打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表格)
- 港珠澳大桥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课件
- NB-T 10435-2020 电动汽车快速更换电池箱锁止机构通.用技术要求
- gcp机构办公室工作计划
- 1.1.3茶云纹叶枯病识别与防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