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高士晶莹雪——试论薛宝钗的人生境界[1]1.doc_第1页
山中高士晶莹雪——试论薛宝钗的人生境界[1]1.doc_第2页
山中高士晶莹雪——试论薛宝钗的人生境界[1]1.doc_第3页
山中高士晶莹雪——试论薛宝钗的人生境界[1]1.doc_第4页
山中高士晶莹雪——试论薛宝钗的人生境界[1]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中高士晶莹雪试论薛宝钗的人生境界 一薛宝钗之美不仅在于她美丽姿容的“艳冠群芳” ,更在于“珍重芳姿昼掩门” 的持重;不仅在于“淡极始知花更艳” 的清雅,更在于“不语婷婷日又昏” 的坦然。薛宝钗的大美在于她的超凡脱俗与处世圆融,这美是回归人性本真的大美,这是强有力生命的再现,她是人类精神和灵魂孤独的探索者,她向我们展示了超凡入圣的高妙人生境界。宝钗的丰富是基于她对世界的完全了悟,一个了悟了的人,她便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对于了悟宇宙真理的人来说,无所谓出世与入世,无所谓相聚与分离,无所谓失去与得到,世界再也不是矛盾和对立的二元,而是完全的同一了,同一的世界不需要分辨,只需要体验。有了这样的体悟,便会有一种面对命运坦然而大度的姿态,这便是凡与圣的差别。偏颇于一边的读者无法解读宝钗那个完整的世界,无法领略她全然的美。宝钗是一位超凡入圣的女子,宝钗是一位圆融无碍的高士。宝钗的丰富是一个世界,宝钗的神秘也是一个世界。宝钗的出场是那么清谈,我们虽无法详细得知她成长的心路历程、生活所给她的苦与乐,但我们却能从她的遭遇和她处世的态度上看到她的成长。我们且看第四回宝钗的出场: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酷爱宝钗的父亲去世了,我们不知道丧父之痛给过宝钗怎样的内心苦难,但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苦难中成熟的宝钗,一个将自我放下,为母亲分忧的宝钗。父亲的去世让宝钗看到了生命的无常,这无常定让她对有限生命做过最深刻的思考。宝钗的博学是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无人能比的,就连最有才华的黛玉也不及宝钗的广博。一个丰富的灵魂是一定要经过知识的浸润的,而对生命的彻悟却是要经历通过知而达到智的转变,绝圣弃知,这是一个大智慧的境界,宝钗在丧父之痛后经历了这样的转变。凡圣只在一念之间,这不同的一念就在于对待世界的态度。宝钗不是一个自由人,她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宝钗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也并非自己的选择,而是因为“ 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宝钗不能掌握自己命运,所以她选择一种超然于命运之上的姿态,这种超然正是对小我的挣脱,正是生命的大智慧。正是这种大智慧使得宝钗超凡脱俗、圆融无碍。宝钗一出场,她已经是一个彻悟了的宝钗,所以在以后的整部书里我们看不到宝钗在情感上的大起大落,看不到宝钗的任性悲愤,我们看到的是宝钗的随缘守份,看到的是宝钗的藏愚守拙。作者将一个完整的宝钗呈现给我们,她不需要再雕琢,我们看到的宝钗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宝钗,一个“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6的宝钗,一个了悟了的宝钗,一个丰富而又意韵深长,随缘却又超然的宝钗。宝钗的美貌是艳冠群芳的,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7 痴情公子贾宝玉常常忘情于宝钗,也决非与她的美貌无关。我们且看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回: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的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 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更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8 黛玉在宝玉的眼里已经是一个“神仙似的妹妹” 9了,而宝钗比黛玉却更有一种妩媚风流,这给了我们多么广阔的想象空间啊!还好书中用群花之首牡丹来比喻宝钗,又有“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10 的诗句,帮助我们去想象宝钗的天姿国色。可美貌超群的宝钗对自己的容貌除持守住天然之外,没有再多一丝的雕琢。我们从宝钗平时的穿着就可看到: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 纂 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11。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12 一位妙龄少女在一个完全可以奢华的家境里,却不觉奢华,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一位妙龄少女从来不爱花儿、粉儿这些,这又会是怎样独特的情致呢?红楼梦整部书都在惋惜女儿们易逝的青春和无常的命运,宝钗却在豆蔻年华便对青春没有一丝的执着。这不执着是生命的冷静,这冷静将带给她红颜逝去时的平静,这平静来自于心底,她再不受肉体的困惑。王熙凤爱这个世间的名和利,她的穿着是多么的雍容富贵!因为她太在意这个外在的世界了。大观园里那些既美且才的女儿们,又有哪一个像宝钗这样的朴素与沉静呢?这朴素与沉静是灵性世界的召唤,这召唤是生命根本的声音。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穿着修饰,窥到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宝钗就再也没有一丝的虚饰,正是因为她看到了世界的实相,虚饰对她已经一无用处,一无吸引了,持纯守素这是一个返朴归真的境界,这是一个不再被欲望纷扰的境界。纯素之道是美的大道,这样的审美情趣,一定是超越在世俗的美和丑之上的。“淡极始知花更艳” 13,这正是宝钗对人生大美的领悟。宝钗是做到了“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14的境界,拥有了这样的沉静那一定是懂得了生命的根本。 看懂了宝钗的穿着我们再去看宝钗的蘅芜苑: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15宝钗屋里清淡到除了日常必须用品之外,再无一样多余,这样至简的生活大概只有得道了的高僧可以享用。宝钗这至简的生活定会有她的真意,那真意一定是内心世界的愈冷愈苍翠,一定结了累垂可爱的果实。妙玉是最为清高的,妙玉在请宝玉品茗时用了稀世珍宝,而宝钗所用的那普通的茶杯,却早已在妙玉的珍宝之上了。抛却了世间的宝物,却保有了生命最可贵的天真。这样的脱俗连在佛门中修行的妙玉也是望尘莫及的。如果说对物质世界的超越还较为容易的话,那么对精神世界的超越就更为艰难。王熙凤热爱那个物质的世界,耗费了一生的聪明才智,却最终将她陷入困境。黛玉在她诗和情的精神世界里跋涉,化解不开的愁思成了她生命的主旋律。如何能得到生命中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这样的探索只有宝钗完成了,她松开了手,松开了一切,但一个完整的世界向她展开了。从知到智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知识的广博是一个基础,当智慧的大门打开之后,知识便成为度脱苦海的舟筏,失去了被依附的作用,成为了一种方便。此时我们就懂得了博学的宝钗为何不以“书字为事”的原因了。生命的鲜活不在书和字里,而是在对当下的体悟里。我们且可看一看宝钗的博学和她对自己才学的超然, 或可从中了解她丰富人生的冰山一角。宝玉虽不爱经济学问,若论对杂学的旁通,这是连他的父亲贾政也不得不承认的。因宝玉生性空灵娟逸,在诗词歌赋上就远远强过世人,贾政也愿意在世人跟前卖弄一下宝玉的才情。但作起诗用起典来,他却又远远在宝钗之下了。我们且看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宝钗劝宝玉将“绿玉”二字改成“绿蜡”的一段,就可见宝钗在诗词上功夫的深厚,这也怪不得宝玉要叹宝钗是自己的“一字师”了。再看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黛玉与湘云联诗,湘云对出“棔”字,让黛玉大为赞叹,原来这是湘云“幸而昨日看历朝文选见了这个字,我不知是何树,因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我信不及,到底查了一查,果然不错。看来宝姐姐知道的竟多。” 16大概喜欢作诗的人对“一字师”都是非常敬佩的吧,虽是一字之差,那学问的积淀可并非是一两日可得的。在大观园里,黛玉和宝钗所作的诗是每每夺冠的,只是他们两人所作之诗的艺术风格不同,所展现的人生境界不同。诗是用来言情咏志的,诗是人生境界和感情世界的再现,诗是一门艺术,所有艺术的最高境界又是通向人生之大道的。我们来看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衡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宝钗对拟诗题的评说: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辞就不俗了。 17 我们再看第六十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一回,宝钗对黛玉所作五美吟的评价: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 今日 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18宝钗对诗的审美要求是立意清新、不随人脚踪、不俗、大气,这样的境界是作诗的正道,这样的境界也正是宝钗的人生境界。凡是大智者一定是一通百通的,宝钗的广博正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真理。不同的艺术只是通过不同的技巧展现人生的境界罢了。我们有幸读到宝钗所作的诗,看到宝钗精辟的诗评,但却无福看到宝钗所作的画。红楼梦中虽然没有直言宝钗能画,但宝钗一定是能画的,只凭她的一首画菊我们就可看到她作画时的风采了:画菊衡芜君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19“诗余戏笔不知狂”、“聚叶泼成千点墨”、“浓淡神会风前影”,无不把画者作画时的胸有成竹、才情万丈、酣畅淋漓刻画的入木三分。画者作画时的潇洒放浪、激情如波的神态已如在目前。一幅浓谈相宜、含霜摇曳的秋菊也跃然纸上了,怪不得诗人要感叹“莫认东篱闲采掇”了。艺术是生命灵性的闪现,不完全是生命全然的通透,艺术再现了生命的激情,而激情过后必将回归孤寂,这便是“粘屏聊以慰重阳”了,这里有激情之后的孤寂,还有一种深深的宁静,这宁静正是宝钗独有的气质。我们再看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惜春因奉老太太之命要将大观园画出,宝钗对作画的一篇专业评论,足见宝钗对于作画决不是说说而已的门外汉,她作画的造诣也一定是很高的。人生大致是该经历三种不同的生活的,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和灵魂的生活。大部分人被困在物质的世界里不得解脱,一小部分人在精神的世界里徜徉徘徊,只有极少的人凭借着强而深的生命力进入了灵魂的世界。这样的人获得了对生命更深的控制力,这才是生命真正的得到。宝钗是向着生命深处探索的,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我们在整部红楼梦里没有看到宝钗作画,那是因为宝钗已毅然将艺术的境界抛在了身后,被激情掌控的生命状态已被宝钗全然的超越了。超越了激情也就超越了激情之后的孤寂,获得的将会是生命中的沉静和坦然。艺术已完全被宝钗所享用了,再没有什么样的激情可以掌控她了,因为她的激情下流动着源源不歇的宁静。 如果说我们无法看到宝钗作画,那是因为宝钗已经超越于那个艺术境界之上,而将这样的一种才华舍弃了。那么我们也许会追问,宝钗为何要作诗呢?她为何不把作诗也一同舍弃呢?那是因为获得了圣智之人,不会偏颇于“有”,亦不会偏颇于“无”,她得到的是一种任由自在,这样的自在是“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20的境界。这是一种一切均无所著的任由自在,这自在是出入无碍的自由。这自由的享受已经是无须刻意的放下或拿起,一切随顺因缘而已。我们看到宝钗的诗论极精辟,诗也作的也极佳,但她却从不把作诗当作一回事,且听她对湘云说:“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织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 21宝钗在诗词上的功夫决不在黛玉之下,但我们看不到她像黛玉那样沉迷于诗情之中。黛玉将生命的悲苦融进了她的诗歌,诗歌变成她生命的慰寄,情感的依托,黛玉是执着的,黛玉是痴迷的。而执着与痴迷都是人间的大苦,所以黛玉的一生是伴随着眼泪的,而这愁苦最终让她香消玉损了,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惋惜。黛玉那个诗情的境界一定不是人生的至境。宝钗的诗作得极好,她从前也一定沉浸于其中过,一定也喜过,一定也怒过,但她如今却拥有了不执着的超然,这超然才是真正的彻悟。我们再看她对黛玉的劝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22若说宝钗赞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仅仅是向男权社会的妥协,那么这样的看法就太为肤浅了。从父系社会开始,男权已经统治世界了,虽然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但这历史的车轮不是哪一个人可以阻挡的。作为一个女人生在这样的世界里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存身守神,选择“无才”就是选择了“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3的处世哲学,这样的哲学使宝钗有了超然于世俗好恶之外的姿态,这样的“无才”是与天地大道的合一,这是圣人的境界,这样的“无才”正是生命的大才。宝钗提出女子要以贞静为主,这才正是养神的根本。“精”和“神”是渺小人类可通天地宇宙的灵物,是了悟宇宙的唯一通道,是生命最珍贵的元气,保有这元气的根本就是持守住“贞静”,懂得保养它的人已不再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凡尘了。懂得了生命大道的人自然不会再在意世间的才华与荣誉了,因为这些都是生命的虚饰,对于人生的大智来说已一无用处。那么曾经舍弃了物质世界所有虚饰的宝钗,这一次舍弃的是精神世界里的才华与名誉,这样深深的皈依到生命的纯朴之中。在此种境界的宝钗因随顺因缘而进入艺术的世界,那艺术对于她就只有全然的自由的享受了。所以,如果我们说宝钗在艺术的境界中保持了超然的态度,不如说是她超然的人生观在艺术中的再现。黛玉和宝钗是这么不同,一个是透彻了人生之苦而悲戚缠绵,一个是超然于人生之苦之上对待存在的坦然,这正是她们不同的人生境界。宝钗挣脱了“小我”的最深束缚,思想和情感,她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另外一个世界。她在其中自由舒适、圆融无碍,这种自由的得到,凭借的是她无畏而有力的生命探索。当许多人被困在物质的世界里,许多人被困在小我的精神世界里的时候,宝钗却已超然而出,站在命运之上,对生命进行了智者的观望。我们且看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 -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得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 揾 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24 一出热闹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钗却从中听出了生命那赤条条来去的单独,这单独是每个生命必须面对的,没有谁能逃脱。而面对这不可逃避的单独,宝钗所赞赏的是“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这是对命运的超然和洒脱。大凡宇宙的真理都是相同的,无所谓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表达,这两句唱词不禁让我们想起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5的境界。接下来我们且不说第二十二回中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对宝玉所做偈子的评说,也不说宝钗所比出的那段关于六祖慧能的“语录”。我们且不看宝钗对佛学和禅宗的通博,我们只来看一看宝钗的咏柳絮词临江仙,从中领略她对生命感悟的禅意: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风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6我们来看宝钗的这首词,不妨与黛玉所做之词对照来读,或可领略她们不同的境界。黛玉所作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 毬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卷,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27宝钗的咏柳絮词是在湘云、探春宝玉、黛玉、宝琴之后所作,我们且看宝钗对前面所作几首词的评价及对柳絮的评说: 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 28红楼梦中所有的诗词虽都是从小处落笔,歌咏一花一物,但又无不是言情咏志、感慨人生的。柳絮无根无绊,正像大观园里女儿们的命运无着无落,青春是那么容易逝去,而命运又不知将每个人漂泊于何处,怪不得这些既美且才的女儿们看到飘飞的柳絮,就要将自己的情思寄予其上了。黛玉的诗缠绵悲戚,缠绵的是青春那化解不开的情思、说不尽的风流,悲戚的是易逝的红颜、漂泊的命运,无常的人生。生命之苦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没有人可以逃脱,小我在命运的巨掌里是这么的柔弱,无力挣脱徒留慨叹。透彻了生命之苦的黛玉怎能不悲戚惆怅呢?了悟青春的易逝与生命的无常让黛玉懂得了人生那无尽的苦味,而在这苦味之上能品出生命的甘甜,真正懂得了“舍生趣生” 29这才是真正的觉悟。挣脱小我的束缚,进入一种无我无欲的境界,远远的俯视自我的命运与遭遇,远远的俯视众生的命运与遭遇,这将会有另外一种胸怀,另外一种面对生活的姿态。这样的姿态正是宝钗所展示给我们的。大概真正的自由该是庄子所说的无所恃的境界吧,在黛玉慨叹生命的无依无寄之时,宝钗却在赞叹他的无所挂碍。这样的自由是“东风卷得均匀”,如果能超然于红尘之上,那红尘中的苦与乐也就变得同一。没有了分辨心,这时的苦与乐都是得到,生命就变得充实,一切都是获得,一切都值得珍惜。宝钗超越于命运之上的舞蹈一定是轻盈有度、优美飘逸的,这样的超逸使她不会在尘缘中纠葛沉迷,对待尘缘的聚合宝钗也就拥有了“任他随聚随分”的坦然。这是生命的真正自由,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自由,无论是离别、苦难还是死亡。宝钗生活在凡俗的世间,这凡尘中从来都是“ 风团蝶阵乱纷纷 ”的,而宝钗因获得了生命中最深刻的沉静,拥有了这超然于命运之上的姿态,自然就能做到“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当生命拥有了这样的定力,那颗如如不动的本心就会“ 万缕千丝终不改 ”了。宝钗心灵的纯净是没有什么能够污染的,因为对于命运,她是这样纯朴,一任尘埃落满自己的衣襟。这正是“心事无尘土,莲花自在开”的境界。如果富贵荣华是凡夫们所向往的“青云”,那这青云就决不会是宝钗的青云。一个超越于物质和精神束缚之上的圣智之人,她的青云一定是指对宇宙大道的完全透彻,是获得了无漏智慧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因为只有这样才不枉费为人的一生!二即使天生慧根和善根都很好的人,如果这一世不努力修行的话,也决不可能得到圣智的。宝钗了悟了,但她了悟了之后没有对自己放松一刻,她时时刻刻都是觉知的,她对修心的重视是大观园中所有女儿们不能比的。我们这时不禁想到六祖惠能在开悟之后,在猎人队里隐居十五年后才出来宏法,这十五年正是自我修行的过程。人的愚痴是有尽头的,这尽头就是开悟,而开悟之后的修行却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对生命的探索没有止境。我们不妨先从第七回,宝钗从胎里带来的热毒和“冷香丸”的来历看起吧: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癞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么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都未必这样巧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字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30宝钗因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须得要癞头和尚从东海神仙处得来的仙方“冷香丸”才能对治,而凡间的名医灵药一概无用。“热毒”是什么?热毒正是我们的七情六欲、执着迷恋、颠倒痴狂,这“热毒”与生俱来,身陷其中就是人生的大苦。可是凡人不知,不以“热毒”为病,反以苦为乐。凡人迷恋生而恐惧死、喜欢富贵而恐惧贫贱、留恋青春而恐惧衰老、喜欢快乐而不愿痛苦、喜欢相聚而害怕别离,可人生中喜欢的偏偏容易逝去,恐惧的又不期而至,这些又有哪一个能逃得过?到头来只是衰老的身体奔向死亡的怀抱,两手空空而已。既然我们生时两手空空,死时亦两手空空,我们又何必要被“热毒”揪扯着不能放手,沉迷不归呢?我们又何必恐惧死而迷恋生呢?苦与乐都是人生的体验,我们没有必要偏爱这个而厌弃那个,它们对于我们的一生来说都是得到。而我们与生俱来的“热毒”损伤了我们的精神,使我们不见清净本心,生命被空空的耗费,无法领略他真正的奥妙。这正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 “冷香丸”是什么,是按分随时的吸收天地精华之灵气、混沌融合为一,再用黄柏之苦汤送下,这才能起到以冷克热、以香克毒的作用。“冷”是对世界冷静的透彻,这“冷”是针对执着的“热”而说的,这冷并非我们凡人所知道的冰冷无情,这“冷”是克制了自我的执着,超然于命运之上的灵光,这“冷”就是保持时刻的“觉知”。获得了这样的“冷”同时也就得到了“香”,这香会是“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 31,这香定非凡间所有,它的幽香处处弥漫,但又不同凡俗。“冷香”的高妙之处正在于用生命的力量超越自我,正如老子所说的“自胜者强” 32,大概只有对自我的战胜及超越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自强和成功吧!“热毒”不仅仅是宝钗才有的,“热毒”是我们每个人从胎里带来的,只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救治它,不懂的人就没有了“冷香丸”,懂了的就会时时用冷香去化解这“热毒”。生命的成功来自于对自由的获得,很大一部分的自由来自于对自我的控制力,这是生命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精进不退的修炼。这修炼就是黄柏苦汤,也正因有了这苦汤,我们才能充分吸收天地之精华,万花之心蕊。凡圣从来都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的,怪不得宝钗的“热毒”发病时, “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凡人不以此为病,圣人却以此为病。此病的调治也无非就是养气存神罢了,可“神”和“气”正是圣人所贵,凡人所不养者。宝钗是最重视精神世界的修养的,这种时时的觉醒,不退转的勤修,终将使她步入逍遥自在的境地。宝钗无比坚定的走向了超凡脱俗的境界,这是生命中最深刻的指引,宝钗挣脱了凡间的诸多束缚和羁绊,迈向了一个更为自由广阔的天地。我们且来看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中,前一回中贾母、薛姨妈等长辈、姊妹们行酒令时,黛玉有失检点,说出了牡丹亭与西厢记中的两句,宝钗前来私语相劝: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宝钗见她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兄弟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得打,骂得骂,烧得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些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33宝钗也经历过看杂书的性情阶段,那是一个激情荡漾的阶段,可宝钗走了出来,走出来的原因是她懂得了“ 喜坠阳兮怒损阴 ” 34 的道理,懂得了养神惜气才是根本。所以她主张在污浊的现实里,男子耕种买卖,女子针黹纺织,这才不会对精神有大的害处。宝钗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如果读书不能明理,反倒学得更坏了,这是被书误了,但也是把书荼毒了!一旦看了“杂书”,被移了性情,失去心灵中的澄静,这样就不可救了。从存神养气的境界来看,作诗写字也终究不是重要的事。我们可以来看庄子的一段话,也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宝钗的思想及她的人生境界。故曰,悲乐者得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不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为逆,粹之至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35纯粹静一,以保养精神为重,这才是宝钗劝黛玉不要看杂书,怕移了性情的根本原因。宝钗所讲的性情是生命中的纯素与虚静,杂书中所缠绵的无非是凡间的爱恨情仇,而将一生徘徊于其中,终究是走入迷途,不见生命的大道,无法享用生命的大美与大乐。超然于悲乐、喜怒、好恶之上,达到心不忧、虚静恬淡的至德境界,这或许才是宝钗这一人物真正要揭示给我们的生命境界。我们在红楼梦中时常能看到宝钗娴静的身影,我们看到“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纂儿,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 36 或者听到宝钗向母亲道:“妈既有这些人作伴,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我们园里又空,夜长了,我每夜做活,越多一个人岂不越好。” 37我们在红楼梦里看到鸳鸯、晴雯、袭人这些上等丫鬟们的女红甚好,湘云因父母双亡,竟也有时做活到深夜。可在大观园中除宝钗之外,我们不曾看到哪位小姐每夜做活,这位贵族少女为何如此勤谨呢?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工笔画的精髓在于平心静气,而平心静气、凝神忘我,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这都是必修的功夫,这样的功夫是要生命一次次的沉静下来,越来越深的沉静。心静则血净,血净则容妍,静则生慧,静是真正的存神养生功夫。宝钗每夜做活既不是因生活所迫,也无须邀人赞赏,而是在静静的修心。这时我们大概也就更能了解宝钗对黛玉所说的那句女子“ 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 ”的真正含义了吧。宝钗每夜做活,只是在通过女红来进行修身养性。这样的修心功夫使宝钗的灵魂逐渐进入了那个生命最本真的虚静世界,在这种虚静中她定能获得洞彻世界的智慧,看到这里我们就理解作者为何说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 38,为何会给宝钗如此之高的评价了。要想对生命了悟,就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就不能逃脱对永恒和短暂的思索。宝钗了悟了,曹雪芹没有告诉我们宝钗悟道的过程,他只给了我们一个了悟了之后的人的行为。这正是开悟之前是吃饭睡觉,开悟之后是吃饭睡觉,可是这将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我们可来看一看宝钗对生死这一问题的态度,先来看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串: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串忽然投井死了!” 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 39没有思索过死亡的人,一定还不懂得生,生死相随,如影随形,它是生命的不同形态。没有透彻生死的人,无法得到开悟。宝钗开悟了,这是因为她对生和死保持了同样的超然。金串投井死了,这时宝钗还不知道金串投井的真正原因。宝钗自然不会相信金串因弄坏了主子的东西,因被打被撵而赌气轻生,她不能相信谁会对生命这么的不珍视!如果金串真是这么随意的将生命丢弃了,那她可真真是个糊涂人了,这样的糊涂人也就不必为她可惜了。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死去的人无法复生,无论生者怎样悲痛难舍,这悲痛除过对生者有所损伤之外,对死者徒然无益。人死了,再豪华的葬礼都是虚饰,这虚饰对死者已经毫无意义,只是对生者有所安慰。生命在本质上是没有贵贱之别的,这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