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课件 中图版.ppt_第1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课件 中图版.ppt_第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课件 中图版.ppt_第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课件 中图版.ppt_第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课件 中图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 地球的形状特征 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 三轴椭球体 二 地球仪 1 地轴 地球的自转轴2 两极 地轴穿过地心 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3 赤道 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指向北极星附近 即北方 的一点叫北极 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三 经纬网 1 经纬网的构成 地球仪上 经纬线相互交织 构成经纬网 自赤道向两极渐短 除赤道外 同一长度的纬线各有两条 都相等 2万千米 长度 东西 无限的 南北 有限的 方向 自成圆圈 且相互平行 赤道平分地球 半圆 且相交于两极 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平分地球 形状 特点 在地球仪上 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概念 纬线 经线 a经线和纬线的比较 在地球仪上 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b 经度和纬度 图2 1 标明北纬 n 或南纬 s 赤道 0 除外 标明东经 e 或西经 w 0 180 除外 表示 本地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线面角 本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 两面角 几何意义 从赤道向南 向北各分90度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 向西各分180度 划分 给纬线标注度数 给经线标注度数 概念 量度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低中高纬的划分 热带温带寒带的划分 20 w 160 e为东半球160 e 20 w为西半球 区域划分 赤道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极点 0 180 20 w 160 e经线 著名经纬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 b 东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 东半球 西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 2 经纬网的作用 1 确定地理位置 地理坐标 经度 纬度 经度数值沿地球自转方向增大为东经度 沿地球自转方向减小为西经度 纬度数值由南向北增大为北纬度 由北向南增大为南纬度 2 判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的是东方 逆着地球自转方向的是西方 2 经纬网的作用 图2 3 经纬网定位置 定向 a b c的经纬度分别是 a在b b在c c在a的 0 0 90 e 90 e 90 w 90 w 180 e 3 地图上的方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一般定向法 指向标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箭头通常指北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龙虎山风景 图1 4 1龙虎山旅游景点分布图 1 如果乘竹筏沿泸溪河顺流而下观景 则前进方向是a 一直朝西北方b 一直朝东南方c 上清宾馆 文豪峰段先后为 西北 西南 西北d 仙人城 仙水岩段由北向南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夜半球 昼半球 晨昏线 夜半球 昼半球 晨昏线 昼 夜 昼 夜 想一想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的产生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 一地球的自转 大家注意观察 地球的自转有什么特征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 昼夜更替 地球绕转的轴 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周期 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不停地自转使得地表上昼与夜发生了什么变化 大家想一想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 昼夜的交替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一天中物体影子的长短的变化 不同经度的地区的时间不同等等 试想 若地球不自转 会不会有上述现象的发生 再来看地球的自转方向问题 从北极上空看 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 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北逆南顺 地球在不停自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公转 大家注意观察地球公转有什么特征 公转的重要特征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始终保持 23 26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 一年约365天 地球公转的结果 四季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影子的长短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五带的差异 极昼极夜的产生等 地球公转的围绕中心 太阳 观察下列地球光照图 分析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与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春分或秋分 夏至 冬至 春分 夏至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秋分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夏半年 春分 夏至 秋分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冬半年 秋分 冬至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夏至 秋分 冬至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冬至 春分 夏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地面 冬至 春分 物体正午影子与太阳高度的关系规律 夏至 春分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物体正午影子逐渐缩短 到夏至影子变得最短 夏至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物体正午影子逐渐变长 到冬至影子变得最长 冬至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物体正午影子逐渐缩短 到夏至影子变得最短 物体 秋分 1 公转规律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12小时 赤道 将向北半球移 居中 昼渐长夜渐短 北半球 向北移 渐短 昼最长夜最短 北回归线 最北点 最短 昼渐短夜渐长 北半球 向南移 渐长 昼夜等长 赤道 将向南半球移 居中 昼渐短夜渐长 南半球 向南移 渐长 昼最短夜最长 南回归线 最南点 最长 昼渐长夜渐短 南半球 向北移 渐短 全球而言 春分到秋分即夏半年中 白天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增长 直至北极圈内极昼现象 黑夜时间由北向南逐渐增长 直至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全球而言 秋分到春分即冬半年中 白天时间由北向南逐渐增长 直至南极圈内极昼现象 黑夜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增长 直至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2四季的划分 北半球多数国家的划分方法 3 4 5月为春季5 6 7月为夏季8 9 10月为秋季11 12 与次年1月为冬季 想一想 南半球的季节划分与北半球有何差异 为什么 3五带的划分 1 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地表各纬度地带接受到的太阳热量的不同 2 温度带的划分界限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3 五个温度带 热带 北温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五带的划分 五带 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 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 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 终年高温 冬冷夏热 四季分明 冬冷夏热 四季分明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 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 南回归线到南极点之间 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之间 练习1为什么我们看在欧洲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的现场直播得到深夜才能看到 2我们家乡 29 n 有太阳直射的现象吗 应该位于哪个温度带 有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3当我们放暑假时 澳大利亚的小朋友应该放假吗 若是 也是放暑假吗 4儿童节时 地球公转的位置应位于图中的 aa附近bb附近cc附近dd附近5国庆节后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 线附近 这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比夜晚时间 长 短 并且这天后白天时间会越来越 长 短 第三节地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地图 概念 三要素 种类 比例尺 方向 图例注记 它是把全球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事物 按一定 比例 缩小 后 用不同 颜色 符号 表示出 来 返回 比例尺 概念 表示方式 数字式 文字式 线段式 大小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比例尺 1 2 3 8厘米 6 2厘米 2000米 1050千米 1 30000000 1 35000000 1 25000 1860千米 3厘米 返回 1 5000000 数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千米 next 0 50千米 线段式 直线式 返回 a 1 400万用另外两种表达方式 b 0 800千米 另外两种表达方式 比较大小 next 比例尺较小 比例尺小 比例尺较大 next 范围 内容 大 小 大 小 详 略 比例尺 比例尺大小与范围 表示内容详略关系 返回 方向 一般方向 指向标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 北 南 西 东 返回 s n e w 北 南 西 东 返回 北 西 a 南 东 next a b 南 s 北 东 c 西 返回 图例 返回 地图种类 地形图 其他地图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政区图 交通图 气候图 人口图 海拔与相对高度 next next 900 800 700 1000 1200 1300 1400 200 300 400 公路 a b c d 1500 1700 1600 1700 练习 1800 1500 41030 42030 9 10 132 133 134 135 33 34 72 68 20 24 80 82 6 8 10 结束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地形图 2005年10月9日 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公布了珠穆朗玛峰新高程为8844 43米 原1975年公布的高程数据8848 13米停止使用 重新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珠峰高程含义 珠峰的高程实际上就是在珠峰的重力线方向上相对于青岛黄海海平面的高度 要弄清楚珠峰高程的含义 最重要的是明确两个概念 首先是高程的方向 在测量学中 高程的定义是某地表点在地球引力方向上的高度 也就是重心所在地球引力线的高度 因此 地球上每个点高程的方向都是不同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高程的基准 通俗地说 就是珠峰脚下的海拔0米在哪里 在我国现在用的 1985国家高程基准 中 采用的是青岛验潮站的18年长期观测结果计算出来的平均黄海海平面 作为我国统一的高程起算基准面 也就是海拔零起始面 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 相对高度 海拔 中国的最高与最低相差多少 艾丁湖为吐鲁番盆地的 盆底儿 湖面低于黄海海平面154 43米 是我国陆地海拔的最低点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 43米 是中国最高峰 也是世界最高峰 世界上的高山 8844 43 常见的陆地地形 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丘陵 山地 平原 高原 盆地 五种地形的特点比较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意义 将一定范围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就是等高线 它表示该区域中某一海拔高度的各个地点的集合 等深线 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线 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线图 将许多条等高线绘制在同一个平面上 就形成了一幅等高线图 等高线地形图 将某个区域的某种地形上的各点用等高线的方法绘制在同一个平面图上 就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 如何实现立体地形到平面地图的转化 如下图 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如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 山顶 密闭等高线的最内层 山脊 山的高处像兽类的脊梁骨似的高起部分 等高线向低处突出的地点的连线 山谷 等高线表现为向内凹进去 低处突向高处的地点连接起来 鞍部 两山顶之间等高线不相连的地方 陡崖 等高线相当密集或重叠的地方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以一定次序的颜色 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 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常常用 陆高海深 图例来表示海拔高度的变化 如何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 先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绘制成分层设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