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1讲 人类面临的主查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1讲 人类面临的主查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1讲 人类面临的主查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doc_第3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1讲 人类面临的主查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后达标检测 湘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面临的主查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6安徽冲刺卷)下图示意安徽省不同地区环境问题分布,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虚线圈内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a水土流失、酸雨、水体污染、土地盐碱化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水体污染、酸雨c土地盐碱化、酸雨、水体污染、水土流失d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土地盐碱化、酸雨2对丁虚线圈内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b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c发展“鱼塘台田”农业d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控制污水排放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位于皖南山区,地势起伏较大,降水丰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乙位于长江沿岸,且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酸性气体排放多,易形成酸雨;丙地位于巢湖附近,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体污染;丁地位于淮北平原,气候相对干燥,农业发展中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地盐碱化,故选择a项。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丁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鱼塘台田”模式具有良好的排盐作用,可以有效治理土地盐碱化。答案:1.a2.c(2016福建莆田一模)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包括pm10(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pm2.5(直径2.5微米)等,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城市某年冬、春、秋季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的空间变化。读图,完成34题。3甲、乙、丙分别位于()a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b风景区、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c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住宅区d城市主干道旁、住宅区、风景区4图中冬季pm10污染物浓度较其他季节高的原因是()降水少风力弱工业粉尘排放多 燃煤取暖abcd解析:第3题,图中甲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都最高,可能位于城市主干道旁;乙三个季节污染物浓度都最低,环境最好,应该位于风景区;则丙位于住宅区。第4题,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燃煤取暖会增加颗粒物的排放;同时北方冬季降水少,排放到空气中的颗粒物难以降到地面,使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不断增加。注意题干中“较其他季节高”,应该回答冬季特有的因素。答案:3.c4.d(2016广州二模)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56题。5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c西北内陆地区d西南青藏地区6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转移的最主要原因是()a防护林建设b气候变化c经济发展水平d环境污染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从1990年到2010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向东部移动,说明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第6题,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转移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答案:5.a6.c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图示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是()a依赖b讨厌c征服d友好8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主要处于时期时,下列可能发生的现象有()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人地关系协调农业生产经营都以家庭为单位人类逐水草而居abcd解析:第7题,在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分别是征服、依赖、友好。第8题,在时期,人类依赖于自然,人类发展水平低,靠天吃饭,逐水草而居,人地关系协调。答案:7.c8.d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9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10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a甲b乙c丙d丁11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解析:第9题,原始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第10题,农业文明时代,随着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第11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答案:9.a10.b11.b二、综合题12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解析:建设住宅会占用耕地,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耕地与湿地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湿地的环境效益,还会造成当地人口增加,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答案: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5年6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通过可持续的食物系统,来确保所有人的食品安全”。材料二晋、陕、内蒙古地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 310多万。本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我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晋、陕、内蒙古地区土地退化类型分布图(1)分析图中类型侵蚀区与类型侵蚀区外力作用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2)简要分析图示地区土地退化对周围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3)请将下面导致绿洲环境恶化的字母与图中数字代号和内容相搭配。a农业系统恶化,粮食产量减少b内流河下游流量减少c砍伐绿洲或冲积扇周围的固定沙丘的植被d土地盐渍化e农耕区地下水位上升_,_,_,_;_。解析:第(1)题,类型侵蚀区以风力侵蚀、沉积作用为主,类型侵蚀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第(2)题,联系沙尘暴和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回答。第(3)题,分析绿洲荒漠化的成因时,要注意箭头所反映的因果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