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分析.doc_第1页
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分析.doc_第2页
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分析.doc_第3页
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分析.doc_第4页
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分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分析 韶关学院 教育系 一 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 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 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 8,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异常的判别依据 1,以经验作为标准 一 当事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他们感到忧郁,不愉快,或自己不能自我控制某些行为,从而寻找帮助。 但也有某些患者则由于坚决否认自己是“不正常”而正好作为其行为异常的标准。 二是指医生或咨询员根据自身的活动经验来判别正常和异常 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正常或异常是与社会常态的比较而言的 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这一标准随社会环境改变而改变 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 出现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常态人身上是不存在的 不少心理障碍并没有明显可查的生物学病因 心理异常现象常常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身机能的障碍 4,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 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为常态分布,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为正常或异常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 许多异常心理现象在常人身上也有多少表现,但不象病人身上那样增强 总之,在心理异常的判别上,实难找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客观而又一致的标准 所以判断心理异常需要参照多个不同的标准 学生心理问题判别时的注意事项 1、中小学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 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认为是多动症。 2、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轻率下结论 不可轻率判断学生是“弱智”、“变态”,或者断定是某种心理异常 心理正常与异常没有明确的界线 3、全面了解学生状况才可做诊断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情况,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还要了解学生的过去经历、家庭情况及人际交往情况 运用观察、会谈、调查、心理测评、作品分析、家访等多种方法去收集资料 4、在判别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错误诊断心理障碍 把心理问题当成生理问题 把个性品质不良当成心理问题 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行为问题 二 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与类别 (一)品德问题行为 品德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品德问题引起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有: 1、逃学 2、离家 3、偷窃 4、施暴 5、恐吓、勒索 6、抽烟、吸毒 7、参加不良组织 品德不良和心理问题 品行不良不一定完全由心理问题引起 品行不良通常和心理状况有相关 品行不良通常和人格结构、自尊水平互相影响 上面三者通常和低成绩有相关 (二)心理问题行为 心理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 1 一般适应性问题 主要指学生在适应学校和家庭环境、或在适应自身身心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情绪和行为的紊乱或失调。其主要表现包括: (1)自我概念欠佳 主要是低自尊 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导致情绪的低落、消沉、自卑,以及行为的退缩、自暴自弃等。 案例: 马某,女,初一学生,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班干部。体型较丰满,总担心自己的体型不太好,曾私下反复问老师:“老师你说我很肥吗?同学都叫我肥妹,我真的很难看吗?我要减肥吗?”平时总感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也比不上别人,情绪特别低落,总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 (2)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或敏感,导致情绪的孤独、压抑和无助,并出现行为的离群、孤僻等。 案例1: E,女,17岁,高一学生。因为与同学产生误会,进而发生矛盾。后来主动想化解矛盾,但遭拒绝,心里很苦闷。以后发展到怕别人议论,怕别人说自己,有时总觉得别人都误解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很敏感。刚开始还与人争论,后来放弃了争论,变得很消沉、沉默寡言,上课也没有积极性。整个人由原来的开朗,变成现在的消极被动、自我封闭。前后判若两人。 案例2 某初二男生,在一大城市寄住祖父母家上学。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农村父母身边。 (3)性偏差行为 广义的概念: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自身的性生理的发展与成熟,导致性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如性别角色紊乱、性意识困惑、过度手淫,以及其他不良的性行为等。 侠义的概念:性偏差行为又称性心理障碍或者性变态,是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个人性冲动,其共同特征是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对患者都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当已歪曲的性冲动付诸行动时多导致违纪。 常见的性心理障碍有: 性行为对象选择异常的:恋物癖、恋兽癖、恋童癖等 性行为方式异常的:窥阴癖、露阴癖、电话秽语症等 其他还有易性癖等 案例: 张某,男,二十一岁。上高中时有一次无意间闯入女厕所并看到女生如厕的情景。当时他虽然连声抱歉地退了出来,可一种兴奋感却始终在脑中挥之不去。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克制不住自己,接二连三地重复起“误闯女厕所”的“误会”。但时间一长他开始发现,这一次次的“误会”越来越难以满足自己了,于是他开始了在女厕所内的“守株待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大学。终于有一天,他的这种行为被人发现了,学校给了他严厉的处分并且声明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就要开除他。他本人也深知不应该这样做,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 (4)性格和行为习惯不良 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出现的性格缺陷,例如偏执、攻击、依赖、孤僻、胆怯、嫉妒、多疑等;以及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刻板行为,吸吮手指,习惯性抽动,遗尿等。 案例: 小金,男,11岁,父母离异,父再婚。目前随父与祖父母,新妈妈同住。小金聪明,反应快,领悟力强。父母不和,老人娇纵,小金爱偷懒,总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幼儿园时就经常拿别人的东西,上小学后更加频繁。常常找各种借口不去做操,留在教室里翻别人的书包,找到钱后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藏在各种角落里,有时甚至拿老师的钱物。如果老师同学找不到足够的证据他决不认帐。 2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主要指一些中度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官能症、变态人格和心身疾病 (1)神经官能症 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癔病、神经衰弱等。 焦虑症的焦虑与一般性焦虑的区别: 1、一般人的焦虑具有明显的原因,而且随着情景的离开,焦虑体现也随之消失。焦虑症的焦虑体验是弥散性的、持久的,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内容。 2、一般人的焦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焦虑情景或事件的性质、强度相符合。焦虑症的焦虑程度与诱发焦虑的事件极不相称。 3、一般人的焦虑较少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而焦虑症常有。 案例:考试焦虑 患者,女,16岁,中学生。患焦虑症两年。她父母说,孩子常常感到疲劳、焦虑,进入重点中学后,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孤僻,并伴有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学习成绩也退步了。最怕考试,最怕将成绩给别人看。大凡考前食欲不振,睡眠不足,坐卧不安,内心慌乱,不能集中注意,记忆效果不佳,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智力活动效果下降。随着焦虑反应的持续往往引起生理的心悸,多汗,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头昏,恶心,食欲不振,手脚发冷等症状。而生理上的症状又可导致健忘,失去学习兴趣和生活情趣,进而更加焦虑起来。 案例: 小兰,高三女生,自述得了一种怪病,常要洗手。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跑去洗手,而且总是担心洗不干净,必须反反复复地洗。若是由于什么原因没有洗手,就会坐立不安,神情恍惚。为此母亲也很苦恼,但没有办法制止她。在心理老师的仔细追问后得知,小兰的洗手行为特别指向一位女生A。她很厌恶A,当与A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时,她都会觉得很脏,必须马上洗干净。A走过时碰到小兰的桌子,小兰马上用布反复擦拭桌子。 抑郁症 抑郁症(depression)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或情感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 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其特征是悲伤自尊心低下、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相关的症状。 案例: 徐男,19岁,某中学高二学生。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亲人中大部分受过冲击,受迫害致死3人,父亲在“文革”中因受冲击患精神分裂症。自己从小觉得受歧视,小学时听邻居说:“这孩子可怜,爸爸是精神病”,即产生见不得人的想法,觉得“世上哪有我这样不幸的人”。进入初中,认为父亲有病是“家丑”,不让他参加家长会,由于徐学习不好,一老师经常罚他,并封他为班上“第2号呆子”,他非常恨该老师,同时更感到自卑。初二时,他得了慢性肾炎,休学一年;回校后成绩仍差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样生龙活虎,渐渐觉得自己离班级、同学越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