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七年级课内阅读及答案.doc_第1页
鲁迅《风筝》七年级课内阅读及答案.doc_第2页
鲁迅《风筝》七年级课内阅读及答案.doc_第3页
鲁迅《风筝》七年级课内阅读及答案.doc_第4页
鲁迅《风筝》七年级课内阅读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风筝七年级课内阅读及答案 篇一:20XX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风筝习题 第4课风筝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风筝一文的作者是_,原名_,浙江绍兴人,他是现代伟大的_家、_家、_家。 提示:鲁迅是初中阶段学习的最重要的作家,必须熟悉他的生平。 答案:鲁迅周树人思想革命文学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憔cu()ju()别点zhu()n()杀hun()然答案:悴诀缀虐恍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可鄙:_嫌恶:_堕下去:_点缀:_ 提示:词语的意思往往是由各个字合成起来的,所以单个字的意思离不开词语的意思。答案:轻蔑。厌恶,不满意。掉下来,坠落。装饰。 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我(形容猛醒过来)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3)我?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这里是费尽心思的样子)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答案:(1)肃杀 (2)恍然大悟 (3)苦心孤诣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第3、4段(即从“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至“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完成58题。 5.课文第3段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喜欢风筝? 提示:可以从小兄弟的表现中去发现。 参考答案: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 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6.课文第4段中的“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写出了我怎样的情状? 提示:此题考查对动作描写的理解,可以从“我”在实施这些动作时的心理想法中去总结答案。 参考答案:写出了“我”封建专制、蛮横和盛怒的情状。 7.“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请你想象一下“他”此时会怎样想。 提示:只要符合人物当时的情境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他”心里充满愤怒、绝望? 8.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上下文,谈一谈你对“我”的做法的看法。 提示:注意联系实际。现实生活中这类事情可能在我们身上也发生过,可以适当联系和加以评论。 答案: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9.如果将语段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至“_”。 提示:两个“不必说”是排比的句子,显然不能分开。而“单是周围?”一句又是对下文的概括。第一层应到“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答案:云霄里去了 10.文段中所写的4件趣事是:(各不超过4个字) _;_;_;_。 提示:文段第一层是概述,第二层才是详细的叙述,4件趣事应从第二层中概括。 篇二:七年级语文风筝课内辅导同步测试题 风筝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选出各组中加粗字的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 A、嫌恶(a)惊惶(hung)模样(m)憔悴(qio) B、伶仃(dng)决别(ju?)可鄙(b)丫杈(ch) C、什物(sh)似的(sh)落枕(lo)苦心孤诣(y) D、瑟缩(sa)既刻(j)虐杀(nua)掷出(zh) 3、选出下列形似字组词有错误的一项() A、联袂抉择决别诀窍 B、通牒间谍蝴蝶谍报 C、笑柄彪炳把柄话柄 D、倘若徜徉流淌一趟 4、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肃杀 笑柄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5、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不当的是() A、我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口婆心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C、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去,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D、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语言表达训练】 6、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属于哪一种?试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 7、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中心的作用。 8、“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9、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10、修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语句,使其语意连贯,没有语病。 光阴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它能把坚冰融化成春水,把幼苗扶持成 大树。当然,它也能把园林变成荒漠,a把废墟变成城市。你珍惜它,它就在你周围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它,它就化成轻烟,b消失得销声匿迹。 改正: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1-14题。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问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欺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1、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段的内容。 12、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13、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 14、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是为什么? 【课外拓展阅读】 把下面的短文与课文风筝相比较,回答15-18题。 满天的风筝 周粲 我在草地上坐着。我的头上,是傍晚六时的天空。天空中,这里也是风筝,那里也是风筝。 我从没见过这样多的风筝,在这样的一个天空中飘荡着。 儿时,如同隔世般遥远的儿时我自己也放过风筝的。多半是跟二哥一起放。更多的时候,我手里只紧抓住那捆缠在香烟罐上的丝线。我眯着双眼,仰面凝视天空中自己所放的那一个风筝。当然,也东看看西看看别人的风筝,如果天空中还有别人的风筝的话。记忆中,天空中是一定有别人的风筝的;因为放风筝,似乎也有固定的季节。季节一到,任何一家的孩子,都会纷纷放起风筝来。至于放的地点,或者是广场上,或者是马路上,或者是屋顶上。广场不是到处都有的从我家到广场去,相隔一小段路程,我们有时也懒得去。马路上可以放风筝,确是一点也不假。那时的马路和今天的马路比起来,可差得远了。那时的马路,任何时候都是只有几辆车,至于横街,车子的数目更少得可怜;所以孩子们在设法叫风筝起飞时可以手里拉着一根线,在大街上跑;而且频频回顾,看看背后的风筝,是不是已经顺风飞起了。但是我和二哥都不敢在马路上放风筝这倒不是因为我们兄弟两个人缺少冒险精神,而是因为怕父亲知道了会驾会打。父亲管我们,管得很严。但我们也有很理想的放风筝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家的屋顶上。我们家的三楼,开了一个小小的天窗只要用一根木棒向上一撑,把天窗打开,我们立 刻就可以爬到屋顶上去。屋顶上,有一个狭长的小阳台,我们就在阳台上放风筝。屋顶上的风很大,风筝拿在手里,只要料几抖,就会摇头摆脑地飞起来了。这时候,二哥就喊:“放线!放线!快!?”于是我就马上用右手,把缠在香烟罐上的线拉出来。但是风大的时候,笨手笨脚,还是来不及拉出线来,二哥不耐烦了,会从我手里把香烟罐抢了过去,一手紧抓罐的一端,让另一端对着风筝飞升的方向于是一刹那间,罐上的线,使咿咿呀呀一圈又一圈地飞了出去。定睛看时,风筝已经飞到离我们很多丈远的高空中,而罐上的线,忽然都不见了。我还记得,我们当时放的风筝,都是二哥自己糊的。二哥不会念书,但是有糊风筝的手艺。他糊的都是蝴蝶风筝,比一般的风筝都要大很多,而且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当这样一个灵丽特殊的风筝升到天空中时,二哥有一份满足,也有一份骄傲。 15、两篇文章相同的都是从切入叙事,记叙的事情都与有关。 16、两篇文章不同的是前者着重记叙的是,后者着重记叙的是。文体不同满天的风筝是,风筝是。 17、比较两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兄弟关系。风筝中的兄弟关系是: ,满天的风筝中的兄弟关系是:, 但两者都体现了真挚的手足情。 18、比较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和感情基调。 风筝。 满天的风筝。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C 点拨:A“恶”“模”音分别为“w”“m”;B“丫杈”应写作“丫叉”;D“虐”音应为“nva”。 3、A 点拨:A中“决别”应写作“诀别”。 4、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5、A 点拨:A“苦口婆心”用词不当,可改为“苦心孤诣”。 【语言表达训练】 6、本文属于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的一类。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却是手足深 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点拨:本文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的能力的检测,更在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事物,能够从事物的表象深入理解起本质,提高理解、辨别的能力。 7、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句子如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作者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从而痛感自己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喜欢入迷的表现视为“笑柄”看做“可鄙”的思想与行为,是对一颗稚嫩的童心的严重摧残,由此而自责和反思,袒露出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灵美。 点拨: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局部分析入手,体会文章内容的详略取决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的道理。 8、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点拨:本题可以化成几个小问题来思考: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9、略 点拨:本题练习口语表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玩具可以是自己制作的,也可以是买的,主要说说是怎样一个玩具,怎样玩法,怎样好玩,怎样开心。10、a:“把废墟变成城市”改为“把城市变成废墟”b:删去“消失得”点拨:b也可把“销声匿迹”换成“无影无踪”。 【课内同步阅读】 11、我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并且毁坏了它。 12、用“惊惶”、“失了色”、“瑟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兄弟被“我”发现后的慌张和恐惧。“绝望”二字与前句“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被“我”毁坏后的难受和痛苦。一个“站”字则突出了他在“我”离去后一个人面对空寂的小屋时的心痛和无奈。 13、“我”毁坏了风筝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做这种游戏是一件可鄙的事。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许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属儿童天性喜爱的玩具风筝。 14、作者把当时的“我”写得很粗暴是为了表现“我”的内疚与沉痛的自责。 【课外拓展阅读】 15、回忆风筝 16、兄弟同放风筝的快乐兄长发现并毁坏风筝散文散文诗 17、长幼秩序严明,服从与被服从,教导与被教导的兄弟关系。和谐、愉悦的兄弟关系。 18、抑郁的、悲哀的。表现鲁迅深刻的反省精神,以及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快乐的、 轻松的。表现兄弟同放风筝的快乐、温馨、愉悦之情。 篇三:语文版七年级上现代文课内阅读复习题 1、忆读书 1选文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部分(2-11段)的内容。 回忆幼时、少年时“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 3第二部分(2-11段)回忆了作者幼时读书的哪些具体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介绍。 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读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作文的帮助爱读水浒传并与荡寇志作了比较酷爱古典诗词由读茶花女遗事进而对外国小说产生兴趣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 4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哪些作品? 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不喜欢读荡寇志、精忠说岳等。 5你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指哪些作品吗?写出它们的作者。 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 6请写出你所读过的如水浒传或三国演义中的两个故事情节。 水浒传: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顾茅庐。 7在作者看来,读书有什么好处?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种种感情,获得美的享受;读书对于作文课很有帮助;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8我为什么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兴趣?读了外国小说有什么好处? 因为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祖父的茶花女遗事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9我中年时读红楼梦有什么独到的体会? 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10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读书可以丰富知识,明白事理,引起思考,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很大的乐趣。 11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你对学习语文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启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认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第二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表达了对三国演义的喜爱之情。 13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A、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B、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B句好,因为B句“咬了牙”形象地表现出作者读书的决心之大。 14“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一句中“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读书越多,知识积累也越多,理解能力也就越强。 15、概括选文第12、13段的内容。 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16、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故事精彩、人物生动、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 17、作者写到,看了精彩的西游记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如何挑选、比较好书。 18、文章结尾一段3个分句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列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9、怎样理解“读万卷书更是我惟一的消遣”一句中“消遣”一词? 消遣指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来消磨时间。用这个词体现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 2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间接地获取人生的经验。 21、第12段分别从、两个方面来向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而第13段总结要做到“读好书”的体会时,要牢牢抓住个字。 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比 22、作者对书有辨别优劣的能力,会挑选、比较的实证是什么?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 2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 (2)我决定咬了牙? 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24、“柳州风骨,长吉清才”这里的“柳州”和“长吉”分别指的是谁? “柳州”和“长吉”指的是柳宗元、李贺。 2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读书的收获或体会。 读水浒传_。 读水浒传感受到一百零八人每个人的性格都极其生动。 读红楼梦_。 读红楼梦刚开始厌烦,后来品尝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读茶花女_。 读茶花女知道了许多外国人的人情世故。 文意探究:作者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喜欢读书的原因:因为作者从读书中他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得到了许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他感到读书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4、风筝 1、课文开头写见到空中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惊异”北京的冬天有风筝浮动。“悲哀”是因为想起让自己后悔的风筝往事。这句话在结构上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2、哪些景物“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你认为作者为何要写如此美丽的“春日的温和”景象呢? 杨柳、山桃、风筝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作者将现实中严冬与记忆中春日的“温和”映衬,透露了不满现实,向往光明的心情。 3、“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小时候故乡有风筝浮动的春天,离“我”已久远了,所以“久经逝去”;看见北京风筝浮动,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觉得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4、文章第段中带点的“荡漾”在句中有什么含义? 看见北京远处有风筝浮动,想起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春天在这“天空中荡漾”。 5、“我”为什么要反对弟弟做风筝?这种做法对不对?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这种做法不对,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我”禁止弟弟放风筝就是扼杀了弟弟的天性。 6、“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每种不超过15个字)。 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制作的风筝。 7、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第段的内容。 “我”虐杀小弟的风筝梦。 8、第四段“我恍然大悟似的,?”一句中“悟”具体指什么? 悟到弟弟在后园拾枯竹是为了做风筝。 9、如何理解文中第四段的“果然”一词? 不出所料,有真的被“我”猜中的意思。 10、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我”得知弟弟背着“我”做风筝时的狂怒心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折断、掷、踏扁体现了“我”的狂怒心情;这样写突出我虐杀小弟风筝梦的粗暴,以及增加后面醒悟后的沉重感。 11、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如果把“掷”改为“扔”,“踏”改为“踩”就无法表现“我”的粗暴以及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 12、第段的画线句中,“折断”、“掷”、“踏扁”等动作描写,表现出“我”的什么特点? 粗暴,独断专横,蛮不讲理 13、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我”虐杀小弟的风筝梦。 14、根据课文,指出“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 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15、为什么说不让弟弟放风筝是“精神的虐杀”? 因为在我的强制下,剥夺了弟弟游戏的权力,使弟弟无法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于弟弟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伤害。 16、成年后,鲁迅对此十分自责,认为这是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你怎么看“我”的这一自责行为? 体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为人严肃认真、善于反思、勇于改过。 17、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8、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因为我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良心受到谴责,所以说“不幸”。 19、“我”看了外国的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为什么受到了惩罚? 因为“我”看了外国的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良心受到了谴责。 20、第段的画线句中“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后悔、内疚、沉重的心情。 21、后来,“我”为什么要“去讨他的宽恕”? “我”懂得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当年“我”虐杀了儿童的天性。 22、“我”极力去讨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 23、第8段和第11段中加点的两个“沉重”的内涵一样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一样。前一个“沉重”是想寻求宽恕而未得到的痛苦,后一个“沉重”是从弟弟对此事的淡忘中,“我”深感这种悲剧还将延续的痛苦。 24、第12段“我还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弟弟对精神的虐杀毫无怨恨,全然忘却,“我”也无法补过,悲哀更深沉;被虐杀者苦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令人悲哀沉重。 25、第12段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儿童的天性一旦被伤害,是难以挽回的。 26、为什么作者认为这种悲哀是无法把握的? 想讨他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我”想补过却毫无办法,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是不在“我”的掌控之中的。 27、文中最后一段的两个“严冬”意义一样吗? 前一个“严冬”是指:天气的寒冷。后一个“严冬”是指:写我的心情沉重 28、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认识错误,知错必改,严肃认真的人。 29、作者懂得了游戏的意义,良心受到了谴责,总想补过,说明了什么? 他并不因为自己当年的动机是为弟弟好而原谅自己,也不因时间相隔久远而不了了之,反而心情沉重,说明他是一个严于解剖自己,为人严肃的人。 30、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具有创造精神,或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31、文中对于小兄弟的描述可谓淋漓尽致,读后,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的外貌描写来看,小兄弟多病,很瘦,值得同情;从小兄弟看风筝时,时而惊呼时而跳跃的动作神情来看,小兄弟天真活泼,对放风筝有着强烈的爱好;从他自己做的蝴蝶风筝来看,小兄弟聪明,动手能力强。 3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儿童玩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动手能力和智力发展。 5、回忆我的母亲 1、快速阅读全文,认真想一想: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 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小事以及支持儿子读书、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事情。 2、课文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识大体、耐大劳 3、“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这一段首先交代写作缘由和自己的心情,奠定了“我爱我母亲”的感情基调,最后用“勤劳一生”点明全文叙事线索。 4、“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句中“竟”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这个“竟”字蕴含着无尽的遗憾,语不惊人情动人。去掉后就没有这种效果。 5、“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句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 6、“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能不能并作一句“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 不能。这两句话用“能”“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如果并成一句,不够突出。 7、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不同含义: 母亲是个好劳动。(劳动能手) 她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工作) 8、摘出课文中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影响的句子。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道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9、“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10、文中所指最可宝贵的财富是_生产的知识_和革命的意志_。 11、第16段末句中的“这”指的是:_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12、两个“尽忠”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爱母亲升华到爱_人民_,爱_民族_,决心献身革命事业。 13、两个“尽忠”的目的是: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14、“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1)文中将“常”字删去怎么样? _删去意思就变了,不能说明母亲经常是这样的。 (2)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 _不行,虽都有静默之意,但默默不及悄悄好,悄悄突出当时的行动是不想让母亲知道,故悄悄更为传神。 (3)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 _不行,因为或表示两件事中选做一件,并是两件事都做,换成并就不合理了。 6、小巷深处 1、小巷深处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以_为线索,抒发了_。 “我”的感情变化养母对“我”的深切无私的爱和“我”对养母的真挚感情 2、“我”对母亲感情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淡忘、隔绝,悔悟 变化的原因:“我”长大后因虚荣心作祟和无知的缘故,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乃至与家完全隔绝。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教育了“我”,打动了“我”,悔悟,情感回归。 3、“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过期折价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长的冰棍箱。”这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写出了家庭的贫穷处境。 4、找出文中对母亲进行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抓住了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夏天?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抓住了卖冰棍风吹日晒以及盲眼的特征。突出了母亲工作和生活的艰辛,也突出了她为了“我”而执著地苦心经营的无私品格。 5、“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中的“执著”一词删掉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这个词可呼应前句的“如同一尊雕像”,突出了母亲为了“我”而不怕艰辛地卖冰棍。6、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课文中间接说明了这一点,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语句:1有人想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眼中深深的落寞。2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3可他轻轻推开我。 好处:写出母亲大度,对女儿的母爱。 7、“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回避同学,“厌恶我的家”。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与卑微。 8、“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母亲“憧憬”的是什么?“等候”的是什么? “我”在学校里有好的成绩,并有一个好的未来;女儿能抛弃虚荣心,回到母亲的身边。(意近即可) 9、第10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10、第11段中“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写说明了什么?(3分) 说明了母亲在别人面前为了掩饰心中深深的落寞而强作满面春风,也掩饰了母亲心中深深的痛苦。 11、第12段中写县城与“我”家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有什么作用?(3分) 为下文写母亲不辞辛劳去学校看“我”埋下伏笔。 12、“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一句中“我”加上引号的原因是。(3分) 穿上连衣裙的“我”不是原来的“我”,不再朴实、纯洁。(意近即可) 13、摘出第13段中暗示母亲心情的句子,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心情?(3分) 好长好长?点了点头;可她轻轻推开我。体现了母亲难受的心情。 14、课文25、28两段反复描写了母亲的外貌、竹棒,表现出母亲的卑微,其作用是什么?(2分) 由母亲的卑微反衬出母亲形象的高大,母亲的崇高、伟大。 15、第26段用老婆婆的话点出了三年间母亲对“我”的关爱,为什么不用母亲的话直接说出来?(2分) 由别人的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