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目录 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 返回目录 高考纵览 返回目录 高考纵览 返回目录 高考纵览 返回目录 1 教学建议 1 理论联系实际 复习种群的特征时 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农 林 牧 渔及人口实际问题 如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害虫的防治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等 分析种群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 2 应用比较法 注意运用比较法 如比较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特点及关系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点 影响因素及时间 等等 要理解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特别要注意区分种群增长的 j 型和 s 型曲线的形成原因及实际意义 使用建议 返回目录 3 实验与探究 本单元几个实验 如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 可采用对比和总结的方法复习本单元 2 课时安排 本单元分为2讲 建议用6课时完成 第31 32讲各2课时 单元卷及讲评各1课时 使用建议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1 种群的特征 2 种群的数量变化 3 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纲要求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梳理 一 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1 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 生物的全部个体 2 种群的数量特征 1 种群密度 概念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 调查方法 样方法 法和 法 和标志重捕法 导思 标志重捕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请翻阅教材必修3p62 标志重捕法 返回目录 同种 数量 五点取样 等距取样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2 出生率 死亡率 概念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的比率 意义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 的重要因素 3 迁入率 迁出率 概念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返回目录 总数 种群密度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4 年龄组成 概念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稳定型和 意义 可预测种群数量的 5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返回目录 增长型 衰退型 变化趋势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1 研究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2 j 型曲线 1 条件 理想环境 2 公式 3 s 型曲线 1 条件 有限环境 2 定义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 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返回目录 作出假设 检验或修正 nt n0 t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3 k值 又称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4 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气候 食物 天敌 传染病等 5 意义 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对有害生物的防治 导思 k 值的定义是什么 请翻阅教材必修3p67 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 返回目录 环境容纳量 最大数量 网络构建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基础自测 判断正误 对的打 错的打 1 2012 课标全国卷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 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 死亡率 会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2 2010 天津卷 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 要注意随机取样 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3 2011 北京卷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解析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 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贝类活动能力弱 适宜采用样方法研究种群关系 4 2009 广东卷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 解析 组成种群的个体 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所以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5 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主要是迁入率 迁出率 6 不同种生物k值各不相同 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解析 同种生物的k值也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1 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 图解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图10 31 1 2 析图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除图中影响因素外 气候 天敌 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提醒 城市人口的剧增 迁入率 迁出率造成的 中国人口的增长 出生率 死亡率造成的 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计划生育政策 控制出生率 使增长率下降 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 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 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 降低出生率 性别比例中 雄多于雌的如蚂蚁等 雌多于雄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 牛 鸡等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2 种群的年龄组成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图10 31 2 3 种群密度调查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提醒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 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应遵循 计上不计下 计左不计右 的原则 如图10 31 3所示 注 图甲为方形样方 图乙为圆形样方 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 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图10 31 3 例1下列关于人口数量的动态的描述中 错误的是 a 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 死亡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b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c 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身的生理基础 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d 产生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生殖年龄和个体数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答案 d 解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都能影响未来种群的密度 但是它们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的 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 预测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未必能实现 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出生率 其大小并非仅由人类自身的生育能力所决定 还要看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和人们的生育观念 同样人的死亡率也并非仅由自然选择所决定 而对于种群中个体的迁移率 则根本无法预测 因此 对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当时的出生率 死亡率和迁移率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点评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理清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可直接决定种群的大小和种群的密度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 死亡率来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种群的密度 年龄组成也是通过影响出生率 死亡率来 预测 种群将来的大小和密度的变化趋势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变式题下列关于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 说法错误的是 a 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b 迁入率由序号4或序号5代表c 序号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d 序号6 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图10 31 4 答案 c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的影响 另外 年龄组成也能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2代表出生率 3代表死亡率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考点二种群数量增长的 j 型与 s 型曲线模型比较1 两种曲线模型比较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1 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 j 型曲线 理想条件下 实验室条件下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 无环境阻力状况 2 公式 nt n0 t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t为时间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若 1 种群密度增大 为增长型种群 若 1 种群密度减小 为衰退型种群 若 1 数量不变 为稳定型种群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3 出生率和死亡率与 s 型曲线的关系解读 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在b点时差值最大 为k 2值 d点时为0 为k值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图10 31 5 2 k值与k 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1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 环境遭受破坏 k值会下降 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 k值会上升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图10 31 6 3 典型应用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提醒 s 型曲线辨析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图10 31 7 例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 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 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 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 第13 25天 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 第17 29天 成虫增长率上升 死亡率下降c 第21 37天 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 第1 37天 成虫数量呈 j 型增长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答案 c 解析 第13 25天 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 环境条件适宜 第17 29天 成虫增长率下降 第21 37天 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 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有关 第1 37天 成虫数量呈 s 型增长 所以c项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 会分析数学模型代表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分析出种群在不同时间段内增长率的变化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探究 d项 在37天左右时种群属于哪种年龄组成 稳定型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变式题图10 31 8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 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由此可以判断 a 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 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c 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相同d 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图10 31 8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曲线不难看出 种群增长速率大于等于0 说明出生率大于等于死亡率 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由曲线信息可知d点时 种群数量最大 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 b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因此为增长型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 实验原理 1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 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 空间 ph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 在理想的环境中 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j 形曲线 在有限的环境下 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s 形曲线 2 实验步骤 1 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 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中 3 将试管放在25 条件下培养 4 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5 分析数据 画出曲线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注意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图10 31 9所示曲线 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 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 空间充裕 条件适宜 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 种群数量剧增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 营养消耗 ph变化等 生存条件恶化 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种群数量下降 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 养分 温度 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图10 31 9 例3某小组进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时 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 见下表 均获得了 s 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 j 型增长b 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 试管 内的种群的k值与试管 不同d 试管 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 开始下降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答案 b 解析 a项中 4个试管中最初环境适宜 所以都经历了 j 型增长 b项中 最初的条件不同 达到k值时间不同 c项中 试管 和 培养液体积不同 试管 内种群的k值应大于试管 d项中 试管 和 中培养液相同 中起始酵母菌数大于 所以试管 先于试管 开始下降 点评 解答本题需明确 微生物数量统计过程中数量的分析方法 s 型增长曲线的特点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探究 酵母菌是探究细胞呼吸方式 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实验材料 酵母菌与大肠杆菌相比 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酵母菌常被用来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 原因是什么 酵母菌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 属于兼性厌氧菌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酵母菌数量统计方法 血细胞计数法1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原理 1 原理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 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此法的优点是能较准确统计微生物实际数目 但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数 2 血细胞计数板是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 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 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 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 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 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 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 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计数室通常也有两种规格 一种是16 25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16中格 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 见图二 图三 另一种是25 16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 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 但是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每一大方格都是16 25 25 16 400个小方格组成 在血细胞计数板上 刻有一些符号和数字 见图一 其含义是 xb k 25为计数板的型号和规格 表示此计数板分25个中格 0 1mm为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室的高 1 400mm2表示计数室面积是1mm2 分400个小格 每小格面积是1 400mm2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图10 31 10 2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步骤 1 镜检计数室 在加样前 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行镜检 若有污物 则需清洗 吹干后才能进行计数 2 加样品 将清洁 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盖玻片 用无菌的细口滴管吸取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 滴于盖玻片边缘 让培养液自行缓缓渗入 一次性充满计数室 防止产生气泡 充入细胞悬液的量以不超过计数室台面与盖玻片之间的矩形边缘为宜 多余培养液可用滤纸吸去 3 计数 稍待片刻 约5min 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室所在位置 再转换高倍镜观察 计数并记录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3 注意事项 1 在直接计数中也需选择恰当的稀释度 也要求计数尽量准确 接近真实值 其方法 一是计数4 5个中格中菌体数求平均值 二是计数每个中格内菌体数目时 遵循 计上不计下 计左不计右 的原则 防止边界个体的重复计数 三是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 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 减小误差 2 清洗血细胞计数板 使用完毕后 将血细胞计数板在水龙头上用水柱冲洗 切勿用硬物洗刷 洗完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例4依据探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 的实验过程和要求 回答下列问题 1 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记录数据 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培养 第七天再取样计数 记录数据 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2 利用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 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 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 计数室由25 16 400个小室组成 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 1mm3 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 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 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 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图10 31 11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 b c d e5个中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 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 个 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 减少误差 你认为可采取的做法是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答案 1 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应连续七天 每天观察 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 2 2 2 108多取样 取平均值 解析 要理解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要求及其原因 才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 对酵母菌的总数进行计算是很难的 所以要采用抽样检测法 每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时 都要进行振荡 目的是让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减少计数的误差 培养酵母菌时 要提供酵母菌生活的最适条件 包括温度 无菌条件等 所以不应该放在冰箱里进行培养 7天中 酵母菌种群数量是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不断变化的 所以连续7天都要取样 观察 计数 而不是仅在第7天进行计数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 要注意多取样 取平均值 尽量减少误差 计算酵母菌总数时 要先计算出每个计数室中酵母菌的数量 然后乘以酵母菌总体积 所以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的总数为 400 100 1000 0 1 2 2 108个 点评 解答本题需明确 实验的操作步骤 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备选理由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相关的知识 鉴于这个问题不是课标全国卷考查的重点内容 我们在正文中没有涉入很多 可用此题补充这个知识点 1 2012 石家庄二模 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 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2hm2 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 性别等 进行标记后放归 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以上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 你认为正确的是 a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 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 约为3 2b 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 hm2c 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 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d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答案 a 解析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 该野兔种群雌性个体60个 雄性个体40个 故性别比例 约为3 2 依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50 x 10 50 推导出2hm2有250个个体 所以每公顷125个 依据计算公式10x 50 50 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 那么重捕的10数值偏小 计算出的种群密度x会比实际高 土壤中小动物个体小不适合标志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备选理由 本题主要考查年龄组成 我们在正文中没有涉及 可用此题补充这个知识点 2 甲 乙 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 其年龄组成见下表 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a 甲是增长型 乙是稳定型 丙是衰退型b 甲是稳定型 乙是增长型 丙是衰退型c 甲是衰退型 乙是增长型 丙是稳定型d 甲 乙 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答案 a 解析 由表可见 甲种群幼年个体数量较多 老年个体数量较少 为增长型 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数量基本相当 为稳定型 丙种群老年个体数量较多 而幼年个体数量较少 为衰退型 返回目录 第31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1 群落的结构特征 2 群落的演替 3 实验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考纲要求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知识梳理 一 生物群落概念和组成1 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的集合 2 生物群落物种组成 1 丰富度 群落中 数目的多少 2 特点 不同群落 不同 3 探究实验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 调查 返回目录 种群 物种 丰富度 取样器取样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二 种间关系1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和 等 3 寄生 一种生物 寄生者 寄居于另一种生物 寄主 的体内或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存 导思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一定容器内单独培养成什么曲线 请翻阅教材必修3p73 资料分析 返回目录 资源 空间 体表 彼此有利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三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 群落的结构 1 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 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2 水平结构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常呈 分布 2 群落演替 1 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被 代替的过程 返回目录 分层 镶嵌 另一个群落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2 类型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 火灾过后的草原 导思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有改变 请翻阅教材必修3p81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返回目录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繁殖体 网络构建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基础自测 判断正误 对的打 错的打 1 2012 广东卷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解析 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因此存在分层现象 2 2012 福建卷 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解析 人类活动会影响茶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这样必然会对群落的结构造成影响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3 2011 海南卷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解析 演替过程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会不断变化 次生演替由于原有土壤 植物种子或繁殖体还基本保留 所以其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4 2011 北京卷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解析 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5 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 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解析 从两极到赤道物种越来越多 丰富度增大 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物种越来越少 丰富度降低 6 如果时间允许 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解析 在气候干旱的情况下 群落很难演替成森林 或许只能到草本阶段或灌木阶段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考点一群落的主要特征1 种群 物种和群落的比较 1 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影响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生活在同一个鱼塘里的鲤鱼 就是一个种群 而另一个鱼塘的鲤鱼是另一个种群 但它们都是同一物种 2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 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 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所以两个鱼塘间的雌雄鲤鱼可以交配繁殖后代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3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比如一个鱼塘里的所有鱼 以及水里的浮游植物 浮游生物 等等 这些全体构成一个群落 4 种群和物种的关系图解如下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图10 32 1 2 种间关系的比较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提醒 互利共生 捕食 竞争和寄生等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捕食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从种群角度分析都是有利的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 从最高点判断 捕食者数量少 被捕食者数量多 b 从变化趋势看 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 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 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 捕食者变化在后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例1 2012 西宁二模 如图10 32 2所示 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 曲线甲 乙 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 错误的是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图10 32 2 答案 d 解析 从曲线可以看出 甲 乙 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 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部分重叠 存在竞争 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 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 点评 解答本题 需先读懂曲线所代表的意思 然后 再根据种间关系 竞争 捕食 互利共生的特点去判定 由题目获取的信息有 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 三种鱼数量随海洋深度的变化曲线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变式题生物群落甲 乙 丙含有数字1至8的物种 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 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 数 m2 请指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 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b 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 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 在生物群落丙中 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d 在生物群落丙中 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答案 c 解析 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 群落中物种的种类越多 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 越有利于能量流动 其稳定性越大 反之则越小 因此a b项正确 分析群落丙中各物种的数目可知 其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形 则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c项错误 d项正确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考点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比较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提醒 常见垂直结构典型图例 陆地和水域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图10 32 3 2 群落的演替 1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2 群落演替的原因 环境不断变化 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 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 迁徙 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的干扰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3 群落演替的结果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提醒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 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 优势取代 而非 取而代之 如形成森林后 乔木占据了优势 取代了灌木的优势 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 草本 苔藓等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例2图10 32 4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 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图10 32 4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 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 种植玉米时 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 所以要合理密植d 在农业生产上 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 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答案 c 解析 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 森林 温度 高山 等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例如玉米和大豆间种 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c项 玉米有高有矮是指一个种群中个体的性状不同而已 不是群落中不同种群的分层现象 点评 解答本题需明确 影响植物群落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 分层现象对植物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植物的生活习性 对光 水等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探究 c项若改为 草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这种说法对吗 不对 草原和树林都属于群落 草原和树林中的植物都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只是草原的分层不如树林的分层明显 而动物的分层往往依赖于植物的分层 因此草原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存在分层现象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变式题 2011 江苏卷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 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a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 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 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答案 d 解析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气候不同引起的结果 所以a选项错误 各个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都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所以b选项错误 蝶类的分布与植被类型有关 所以c选项错误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 实验原理 1 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 2 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调查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3 丰富度 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2 实验步骤准备 取样 采集小动物 观察分类 统计分析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注意 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 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 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识别命名要准确 并进行分类 注意安全 远离危险地带 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例3跳虫 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 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 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 常采用吸虫器等工具进行采集 2 现在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 最好选择图10 32 5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 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3 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 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 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 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图10 32 5 答案 1 较强微小 2 b该吸虫器中的湿润的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 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 防止腐烂 3 竞争捕食 解析 1 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 身体微小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 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 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 属于好氧型生物 湿润的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 利于跳虫存活 3 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 所以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 故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首先 熟悉相关生理过程 其次 熟悉相关实验装置 包括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发生的反应 相关的物质变化等 最后 根据题干要求 结合实验装置 使用规范语言答题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调查类实验结果的分析及调查报告1 调查类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 1 现象描述法 如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的实验结果可以用多度等级 多 较多 较少 少 等表示 2 数据统计法 如 调查某地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 的实验结果可以通过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计算得出的数据来表示 2 结果分析的方法对比现象变化或数据变化 找到规律 得出结论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3 调查报告调查法和观察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 调查目的 确定调查的内容 调查什么 想获得哪些调查指标 2 调查内容或对象 向谁进行调查 调查限定在什么范围内 3 调查方法 文献调查或直接调查 是通过访问 座谈 测验还是通过发放问卷来调查 用普遍调查还是抽样调查 怎样抽取样本和抽取多少样本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4 调查结果 5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般要编制相应的调查表 6 调查结论与建议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例4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 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 请回答 1 提出你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 2 进行这类调查常采用 法 而不适用 和 法 原因是 3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 前者一般适用于 的群落 返回目录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4 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 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 60w的电灯 这样做的目的是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