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课程考点.doc_第1页
国学概论课程考点.doc_第2页
国学概论课程考点.doc_第3页
国学概论课程考点.doc_第4页
国学概论课程考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考点1、 列举题:4个1. 五部大型的类书 艺文类聚欧阳询、令狐德棻、 初学记徐坚-唐玄宗时期 太平御览宋太宗-李昉 太平广记宋太平兴国年间 李昉 (实际上是古代的短篇小说类纂) 渊鉴类函清帝钦定 张英 王士祯 王 编撰 成书于康熙四十年 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朝 陈梦雷编撰 雍正朝蒋廷锡校订 最大类书2. 十三经诗书易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3. 仪礼17篇 士冠礼第一 士昏礼第二 士相见礼第三 乡饮酒礼第四 乡射礼第五 燕礼第六 大射仪第七 聘礼第八 公食大夫礼第九 觐礼第十 丧服第十一 士丧礼第十二 既夕礼第十三 士虞礼第十四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有司第十七4. 十通通典系列:通典(唐)杜佑编,所记典制上起上古,下至唐代中期(肃宗代宗) 续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唐肃宗至明末的典制。 清朝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清初至乾隆中期的典制。 并称“三通典” 通志系列:通志(宋)郑樵编,记载上起上古下至隋唐的典制。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 续通志(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唐初至明末的典制。 清朝通志,记载清初至乾隆末年的典制。 并称“三通志”通考系列:文献通考(元)马端临编,记载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典制。 续文献通考(清)乾隆,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至明神宗万历初年典制。 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清初至乾隆50年的典制。 清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编,记载乾隆51年至宣统三年的典制。 合称“四通考”5. 四库全书史部15类 1 正史类 4别史类 7传记类 10 时令类 13政书类 2 编年史类 5杂史类 8史钞类 11地理类 14 目录类 3纪事本末类 6诏令奏议类 9载记类 12职官类 15 史评类 6. 五部著名的地志 山海经、 水经注郦道元、 元和郡县志李吉甫、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徐霞客游记徐弘祖 7文字起源的几种说法文字源于绘画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最初的文字是从绘画演变而成的,后人将其归为表形文字,是文字发展的第一阶段。 一、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2、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3、 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图”、“书”出自河洛,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4、 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有如仓颉这样的人物,曾在汉字的发源阶段进行过收集整理、推广应用之类的工作,是大有可能的。5、 图画说(陶文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上行)和“隹”(下行)对照,十分相似。说文说,“隹”是短尾鸟的总名。陶器及青铜器上的图画纹理被认为是汉字的起源。2、 简答题:3-4个1. 史学史家精神进步史观:经世致用 据法守职 寓论于事详近略远 秉笔直书2. 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文献价值:订史、证史、补史 3. 古代称谓问题了解古代称谓的重要性:古人称谓“千变万化,有一人称目至数次异者:族氏、名字、爵邑、号谥,皆密布其中。”(黄彻)读左传后发表感慨,左传难读的原因:编年体的文体,以年月记载,不能很好地把握一件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称谓繁杂 (如苏轼、杜甫、姜子牙、伯乐等)“大儿”、“小儿”是对人的尊称,用在地位高、受人尊敬的人身上。如“大儿斯大林,小儿毛泽东。”(刘亚子事件)周容在革命军中称“大儿华盛顿”“小儿拿破仑”都是对人的尊敬。“老子”是自谦的称谓,如同“鄙人、在下、不才”古人称谓繁杂的原因:古人在自称中有很多讲究,如小时候有名(名只有一个),成人有字(字可以有很多),读书人有号、别号。古人讲“礼”,对别人用尊称,对自己用谦称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统治者(地位较高的人)往往有多个称谓来表现其地位的高等 4. 三纲六证八目的内容三纲:明德 亲民、至善 六证:止、定、静、安、侣、得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 一、绝地天通:中国思想的萌发 二、百家争鸣:先秦子学 三、独尊儒术:两汉经学 四、玄风吹扇:魏晋玄学 五、缘起性空:隋唐佛学 六、天理良心:宋明理学 七、实事求是:清代朴学 八、西学东渐:近代新学6. 国学兴起的原因 1、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群体,以民族救亡意识为基础,面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入侵,为确立民族存身的依据,在与“西学”的对峙中,引入“国学”的概念。 此外,西方及日本的文化入侵,也加剧了国人整理国故的意识。一批批文物资料被运往海外,中国固有的学术资源优势逐渐丧失。西方及日本的汉学研究取得了令国人意想不到的成就,使中国学者感觉到了压力,激发了中国人以西学新知整理国故的热情 2、上世纪最后十年,面对诅咒“黄色文明”之声甚嚣尘上的语境,无数志士仁人出于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深担忧与民族自尊的自我维护,是中国人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为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发起新国学运动,促成了国学的兴起。 3、当代中国由于受到唯物论思想的影响,淡化了神鬼思想,又由于西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念,为中国大众所接受,利益追求合理化冲击了传统的贵义贱利的道德信仰,使得人生失去了方向,国学兴起,可以让传统的精神家园恢复。国学热的原因:1、国学自身所蕴含的魅力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根基和源泉,与国 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 中国的国学,以儒学为主体,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长期以来处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前列。因此,我们认为,国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以及国学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当前国学热的必然原因。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文化具有民族性,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为贵”等等内容博大精深,对现代社会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加以继承和发扬。3、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此次国学热,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繁荣发展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中国人文化复兴的强烈愿望。4、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国学的重视政府部门的政策或行动在社会上往往具有导向性。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国学的关注与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国学热的形成。如:年月,中国教育部宣布要在海外成立所孔子学院。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国学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学热的发展。5、社会问题突出,传统思想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当今的中国社会,处在经济的发展与转型的大潮中,价值观急剧碰撞,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人们希望能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精神的支柱,唤醒社会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塑造理想人格,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尽量消解新世纪新阶段出现的种种问题。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学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人的道德水准,增强文化“软实力”,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国学中寻求文化资源,由传统文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传统中的“诚信”思想对于我们培养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伦理道德具有重要启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则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天人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国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也是当前国学热的重要原因。3、 论述题:20分国学的现代价值?如何弘扬国学?国学的基本精髓?价值:它对和平的追求与维护,能够保证人类生命的健康与安宁,可以让人获得心灵的踏实与平稳。按照国学规定的人类生存路线,人类可以发展到永远,人类的精神可以获得最大的松弛。精髓: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勤俭”“知足”的生活观念。贵和执中的处世思想。 贵义贱利的价值取向。君子人格的人生目标。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追求。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乐教化的文明制度,如何:就教育而言,要打破现代学科的壁垒,文史哲不能分开。学者要以小学为基础,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通文史,然后出入于诸子,建立扎实的学术基础。就成立的国学研究院等机构而言,则要避免学科划分,文史哲要有机统合。PS:庙号、宗号、谥号、年号的区别?1、 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2、 谥号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厘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字谥(见慈禧条)。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硕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3、 尊号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据史记秦始皇纪有“臣(王绾、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之语。汉书高帝纪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号。”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尊号。 时至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后追加者。而生前加尊号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加于在位之时。如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等便是;到玄宗时,已成为制度。宋范祖禹唐鉴有云:“尊号之兴,盖本于开元之际。主骄臣谀,遂以为故事。”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有云:“元宗开元以后,宰相率百官上尊号,以为常制。”生前尊号,玄宗一代先后曾加六次。 死后加号者,如玄宗死后,肃宗于上元二年上尊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此乃玄宗又被称为明皇之缘故。唐代皇帝死后,尊号多有数次追加。如高祖李渊于贞观九年(635年),先由群臣上尊号为“大武皇帝”;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三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崩,百官上尊号为“文皇帝”;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上尊号为“文武圣皇帝”,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三上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代以降,帝后尊号字数有增无减。宣宗时,其尊号已是十八字,即“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宋神宗尊号为二十字,即“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明太祖被尊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达二十一字。清乾隆皇帝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竟多达二十三字。实际上不难看出,后边一长串亦可以视为谥号。皇后、太后亦可得尊号。如清末慈禧太后,生前得尊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死后又谥“孝钦显皇后”。因此,谥号与尊号虽各有涵义,但又多纠缠一处,难以区别。依笔者之见,尊号乃帝后禁脔,他人不得染指;而谥号不为帝后所独享,其余人等亦可得之;而就帝后而言,于在世时所加者属于尊号,而崩后所加者,则可以谥号视之也。 唐宋以后,历经元、明而至清代,帝后尊号愈加愈长。这与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及皇权日益膨胀联袂而行,息息相关。明、清时代,集权专制登峰造极,皇帝尊号亦叠加成长长一串,大有将世间美好字眼尽收囊中之态势。今人每每观之,常忍俊不禁。4、 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史书以帝王的年次纪年,记时则与帝号合称。如周宣王元年、二年、三年,一直延至帝位更迭为止。嗣王即位或改朝换代新帝登极,则改用嗣王或新帝年次纪年,称元年、二年、三年等。这种“帝号纪年”或“王位纪年”之法一直沿用至汉代,帝王在位期间从无“改元”现象。至汉代文帝、景帝时,情况有所变化。 关于最早出现的年号,大致有二说。一是据汉书武帝纪,十九年十月,武帝率众狩猎,获稀有独脚兽白麟一只,众臣一致认为这是吉祥之物,值得纪念,便向武帝建议用来纪年,于是便立年号为“元狩”,称此年(西元前122年)为元狩元年。“狩”乃打猎之意。以后则有元狩二年、三年。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汉武帝此举乃立年号之始。此后,武帝将即位元年至元狩之间的十八年追补了建元、元光、元朔等三个年号,每隔六年更换一个。而到元狩六年时,在山西获三足宝鼎一尊,众臣认为是吉祥宝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武帝便改年号为“元鼎”。“建元”就是“建为元年”之意,表示年号纪元开始使用。于是就有了第二说,即颜师古认为的“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后代的史学家大都将建元元年作为年号纪年之始。其后,每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帝王常常改变年号。而新皇登基,更需确定新年号,以示君威。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二年算起,其间亦有从当年某月即算起之情况。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明代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时,往往多次改元。例如,汉武帝在位44年,用过11个年号。至明代,除明英宗(年号正统)因被蒙古瓦剌部俘获,后被送回并复辟,并改元天顺而一帝二号之外,都是一帝一号,因此也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重要的标志之一。在中国四分五裂的时期,这种现象便经常出现。例如,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则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同时,诸多地方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军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史家因立场不同,著述所用年号多有歧异。年号不仅为纪年之名号,却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内涵和意义。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整理古籍,都不得不予以关注。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