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郡国并行制 1 问题 汉初郡县 封国并存 造成王国与中央对抗 2 解决 在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的基础上 汉武帝颁布 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推恩令 2 行省制度 1 措施 元朝在地方设 拥有经济 军事大权 但受制于中央 边远民族地区设 进行管理 2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行中书省 宣慰司 3 三省六部制 1 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 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 逐步形成 2 隋唐时期 措施 推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决策 草拟诏令 门下省负责 尚书省负责 下设六部 分工具体 作用 三省既分工又合作 和监督 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影响深远 三省体制 审议 执行 相互牵制 4 选官制度 1 汉代 推行 汉武帝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 魏晋 采用 世家大族常依靠门第步入仕途 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3 隋唐宋元 内容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 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影响 打破 扩大官吏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进士科 特权垄断 问题1 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 提示 不相同 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 经门下省审议 再经皇帝决断 其职能是参与决策 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 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问题2 有人认为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这种说法正确吗 提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 1 废丞相 明太祖认为丞相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裁撤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负责 2 设内阁 形成 明太祖设置 为侍从顾问 很少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 选拔 入值文渊阁 参与决策 内阁 形成 后来 内阁地位提高 大学士有了 地位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中书 省和丞相 殿阁大学士 翰林院官员 票拟权 内侍机构 2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 原因 清初沿用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 参与机要事务 但皇权仍受限制 2 设立 雍正帝时为 宫内设置军机处 其职责是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 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由 3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皇权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议政王大臣会议 办理西北军务 皇帝一人裁决 问题1 明代设内阁 近代英国同样有内阁 据此有人说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本质上是一样的 这种说法正确吗 提示 不正确 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是封建皇权专制的产物 英国内阁是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和政府部门 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问题2 明代张居正任首辅时 权力增大 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有人说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 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正确 明代以前丞相制下 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 其地位是 百官之首 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 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本身并无决策权 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 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 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从汉至清 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明清废除丞相 设立内阁 军机处 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的趋势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 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 家天下 思想的根深蒂固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推动了从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方式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 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体现了社会的公平 公正原则 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围绕皇权强化 中央集权加强目的而变化的 是巩固统治 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主题1从汉至明清君主专制的演进 材料一宰相之职 佐天子 总百官 治万事 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 位号不同 而唐世宰相 名尤不正 初 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 探究1 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宰相的地位如何 你怎样理解材料中的 名尤不正 提示 1 古代丞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统领百官的重要助手 位高权重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 名尤不正 表明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共议国是 分割了宰相权力 与宰相地位不相符 材料二大学士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之职 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 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明代内阁制的特点 明代内阁的设立实质说明了什么 提示 1 特点 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 内阁大臣只是皇帝顾问 不具备宰相的职权 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 实质说明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 明太祖废丞相 强化了皇权 材料三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 取旨密封 递送亦如之 内而六部 卿寺暨九门提督 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 外而十五省 迄于四裔诸属国 有事无不综汇 清 梁章钜 枢垣记略 探究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设置军机处的特点及主要弊端 提示 1 特点 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传达皇帝的政令 机构简单 人员精干 办事效率较高 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保密性强 2 弊端 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 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特点 绝对的君主专制 又使大小官吏只能惟上是从 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同时 它又必然导致官僚主义 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互动探究 材料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 不旋踵而亡 我朝罢相 设五府 六部 都察院 通政司 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颃 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 你是否同意明太祖的观点 你认为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提示 1 不同意 明太祖认为秦朝设置宰相导致早亡 但秦早亡是由于暴政 废除宰相制度是加强皇权的需要 2 两种观点都不正确 宰相制度利弊并存 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 其权力主要有两项 一是帮助皇帝决策权 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 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 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 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 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 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 但废除宰相制度造成皇权过于集中 在 人治 的封建时代 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 出现太监乱政 宦官专权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1 特点 1 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法令 门下省审核法令 尚书省执行法令 2 职掌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 一切政令从起草 中书 审核 门下 至执行 尚书 都须经由三省处理 3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 未经审议通过 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 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2 影响 1 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决策失误 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 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3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 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 历代沿用 二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社会影响1 积极影响 1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 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 文化的交流 发展和提高 2 消极影响 1 经济上 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政治上 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 思想文化上 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备选要点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1 调整中央机构 如明代废丞相 权分六部 2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 注重对官吏的监察 如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4 注重官吏的选拔 如隋唐时期兴起完善的科举制 5 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等 主题2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和选官制度变化 材料一 汉 武帝用主父偃谋 令诸侯以私恩裂地 分其子弟 而汉为定制封号 辙别属汉郡 汉有厚恩 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 景十三王传 中山靖王刘胜 探究1 材料一中 令诸侯以私恩裂地 是针对汉代的什么现象采取的措施 有何重要影响 提示 1 针对汉初郡国并存 王国逐渐威胁中央集权现象而采取的 推恩令 通过分割王国封地的办法削弱王国势力 2 通过 推恩令 王国越分越小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材料二南朝至于梁 陈 北朝至于周 隋 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 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唐 杜佑 通典 探究2 根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提示 1 制度演变 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 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 汉代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 2 趋势 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 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平 公开 客观的原则 封建社会后期 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 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 禁锢思想 束缚人才 材料三秦汉以后 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 九品中正之弊 至于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 至宋明而始变其辙焉 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 而其用人之制 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 默觚下 治篇九 探究3 据材料三和所学 科举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 提示 1 利 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有相当一部分有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 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2 弊 它的科目及内容 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 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 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 其实是一种将 天下英雄 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一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 特点与影响1 制度演变西周的分封制到秦代的郡县制到汉代郡国并行制再到元朝行省制 2 特点 1 演变过程中 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 监督 制约 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 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 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 考核 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 削弱 集权于中央 3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3 影响 1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在征发徭役 兵役 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 中央集权过度强化 造成了地方官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 也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君主专制一方面 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 皇位世袭制 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 另一方面 皇权至上 集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于一身 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 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文化上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3 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 其主要特点是官为君设 即所有官员都听从于皇帝 从而赋予了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 4 思想专制统治者通过思想控制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和奴役 思想控制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统治的辅助手段 备选要点 比较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高频点1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1 2012 山东文综 t10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 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义行宰相权 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 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 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 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 选b 题干中宰相的任用资历限制被打破 低级的官员也行宰相权 参预朝政 这是对传统相权的分割 从制定政策的统治者的角度出发 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a d不能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c在实施三省六部制之初就有此作用 2 2012 广东文综 t14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 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 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 他主张 a 限制君权b 削弱相权c 实行君主立宪制d 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析 选a 题干所述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 题干中的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 的假设 是 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的前提 说明事实上宰相制度被废除 削弱了相权 君权加强 因此 他的主张应是限制君权 b排除 c d无从反映 3 2012 新课标全国文综 t28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 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 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 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 选b 内阁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 排除其他选项干扰 抓住事物的本质 材料主要说明了内阁官员处理公务以原有案例为样本 反映了政治体制的僵化 a说法官员无所事事和题干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的意思矛盾 故a错 c不能体现题干的本质 皇帝个人独裁从材料中无法显示 4 2011 江苏单科 t4 据 南台备要 记载 江浙省 调兵剿捕之际 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 若是一一咨禀 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 交他每 们 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 选b a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也不符合行省制的特点 可以排除 元朝行省的行政长官完全由朝廷任命 权力受中央控制 故c d均有误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 交他每 们 从便区处 表明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 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的紧急事务处置权 故答案为b 高频点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 2011 江苏单科 t2 右图所示为 唐书 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 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 选d 科举制的设立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 从而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故a c不符合题意 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与九品中正制完全不符 故b有误 图片反映出科举制已经兼顾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等多个阶层 但士族子弟比重仍然最大 表明其还不完善 故答案为d 2 2010 江苏单科 t2 诗人左思在其 咏史 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 征辟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解析 选c 左思 咏史 诗的大概意思是说 世家子弟 世胄 登上高位 而有才能的人 英俊 却沦为地位卑下的小官 这是由他们不同的地位权势引起的 这种现象不是一天形成的 而是从古而来的 该诗揭示了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的社会不合理现象 由此判断 该制度以 门第 为主要标准 并且由来已久 根深蒂固 由此可以判断c正确 征辟制是汉代皇帝对某些德高望重 学识渊博的名人 不经官吏荐举 直接征召到朝廷为官的制度 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 孝廉 和 才能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 所以a b d都不正确 3 2012 江苏单科 t21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 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 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 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 皆权在举之之人 士有应举之才 而举不之及 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 科举 不能应试者 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 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 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 这些考试 指科举 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 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 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 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 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式的 机会均等 的机制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 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 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 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 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 据材料三 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解析 第 1 题 结合汉代和魏晋选官制的史实回答 并结合材料一 科举之善 在能破朋党之私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信息和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从选官途径 官吏来源和参政素质等方面概括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第 2 题 结合材料二中 儒家正统观念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方面概括回答 第 3 题 结合材料三中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机会均等 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的信息 从人才流动 选拔理念 人才激励三方面概括回答 答案 1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 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 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 客观公平理念 人才激励机制 1 2013 南京盐城一模 旧唐书 载 长庆 太和中 狄兼谟 历郑州刺史 以治行称 入为给事中 中央官职 开成初 度支左藏库 掌管财政的机构 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 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 兼谟封还敕书 文宗召而谕之曰 嘉卿举职 然朕已赦其长官 典吏亦宜在宥 然事或不可 卿勿以封敕为艰 由此不能看出 a 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b 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c 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d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 开成初 文宗欲赦左藏库赃吏 狄兼谟封还敕书 文宗表扬了狄兼谟的忠于职守 解释说左藏库长官已赦在前 左藏库的典吏也该赦 文宗鼓励狄兼谟说 今后诏敕如有不妥 你不要为封敕感到为难 这说明 唐代给事中隶属门下省 具有封驳权 给事中只有封还诏书的权力 但没有否决权 故给事中不能否决皇帝的旨意 2 2013 盐城模拟 东晋葛洪 抱朴子 审举 记载 灵 献之世 台阁失选用于上 州郡轻贡举于下 故时人语曰 举秀才 不知书 察孝廉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 具有历史的进步性b 其弊端日益突出c 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d 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解析 选b 举秀才 不知书 察孝廉 父别居 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 却不认识字 选出来的孝廉 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 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居住 表明灵 献时期的察举制弊端日益突出 故选b 3 2013 连云港模拟 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 四海之众 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 皆委百司商量 宰相筹画 于事稳便 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 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 发挥宰相等大臣议政权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 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d 中央权力重心应下移 解析 选a 根据题干中 百司商量 宰相筹画 岂得以一日万机 独断一人之虑也 说明唐太宗主张国家大事不能由日理万机的皇帝一人裁断 故选a 4 2013 宿迁一模 白钢在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说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 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 军事 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 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 中转站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 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解析 选b 由材料中 处理境内政治 军事 可判断b正确 由 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 判断c不正确 由 职能的 中转站 可判断a不正确 5 2013 泰兴期中 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 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 三公制 三省制 军机处b 三公制 六部制 内阁制c 三公制 三省制 六部制d 三公制 三省制 内阁制 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聘医师、医技、护理、行政、其他岗位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嘉兴市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攀枝花市盐边县事业单位春季引才考核的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湖北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咸宁医院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招聘15人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招聘教育卫生干部10人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安徽蚌埠市《固镇县任桥镇2025年面向全县公开招聘村级后备干部》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山西省【中职专业高考】2025年中职高考对口升学(理论考试)真题卷【农林牧渔大类】模拟练习
- 2025广东珠海市香洲区招聘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人员10人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IBI-325-生命科学试剂-MCE
- 收单外包管理办法
- 分时租赁介绍课件
- 第七章-大学生创业实践案例课件
- 燃机三菱控制系统简述课件
- 全尺寸测量报告FAI
- (完整)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认识五线谱精选PPT
- 维力能醋酸钠林格注射液
- 五四制青岛版2022-202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安全用药》课件(定稿)
- 直播场景搭建
- 专题复习七选五的解题技巧课件(共22张)-副本-副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