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大学城商业区空间分布的变化调查-2.doc_第1页
闽侯大学城商业区空间分布的变化调查-2.doc_第2页
闽侯大学城商业区空间分布的变化调查-2.doc_第3页
闽侯大学城商业区空间分布的变化调查-2.doc_第4页
闽侯大学城商业区空间分布的变化调查-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闽侯大学城商业区位空间分布调查一、实践目的城市地理学是以城市、社会作为研究对象,要想透彻的理解课本内容,必须加强实践锻炼,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和整理、独立的判断和预测,最后将所分析结果付诸于实践报告。通过实践,总结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可以较快的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本实践重点在于加深理解城市化近域推进的空间分布形态和景观特征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问题,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相关概念。通过实地调查,培养独立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尤其是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从而促进智能的全面发展。在熟悉有关理论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并运用所学城市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其中重点要掌握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理论、城市化及其对域结构的影响、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理论等。二、实践意义闽侯大学城作为福州市主要大学的聚集地,担负着促进福州市未来发展的重责:加强优秀企业同高校在研究上的合作与联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创新成分,带动周边经济发展闽侯大学城作为福州市主要大学的聚集地,担负着促进福州市未来发展的重责:加强优秀企业同高校在研究上的合作与联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创新成分,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因此大学城的建设对文化氛围的营造、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城商业空间是大学城整体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空间与教学空间、生活空间、交通空间、生态空间等其他城市空间共同组成了大学城市空间。商业活动是大学城最为活跃的元素之一,是整个大学城城市氛围的组成部分,对大学城消费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尤其对大学城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交往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大学城的商业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将极大促进大学城协调健康发展。三、实践时间、地点及小组成员 四、实践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以“中心调查法”为重点,针对闽侯大学城中五所高校: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对它们的在校生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并利用统计学原理分析数据,绘制商业点的空间罗伦兹曲线,分析其空间分布集散度,运用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进行分析,提出若干优化意见。五、实践内容(一)闽侯大学城总体概况闽侯大学城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气候条件良好,位于上街平原,地势平坦。它是地处福州市闽侯县中南部的上街镇,整个大学新校区规划用地目前已经达到1400公顷,征地范围涉及上街镇18个行政村。从上街镇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上街镇位于闽江南岸,是福州的西大门,与福州市区仅一江之隔,境内有316国道、324国道纵贯,从镇中心区域到福州较为便捷, 是福州的卫星城镇之一,而大学城正好坐落于上街镇的农村腹地。1、大学城建设前概况在福州大学城建设前,福州市上街镇的乡镇工业规模虽有扩展,但传统的农林牧渔业仍占统治地位,且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乡镇企业也以手工业居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的基础不稳。2、大学城建设后概况近年来,上街镇的经济社会格局受到大学城的辐射,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首先, 针对日益缩减的耕地面积,积极调整了农业结构,蔬菜、瓜果、禽畜、花卉等产业主导地位日益增强。2005年农业产值7500万元,粮食总量442吨,果蔬总量11570吨,肉蛋奶总量2138吨,水产养殖222.67公顷,水产品总量2850吨,比2004年增长7.7%,可见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其次, 它充分发挥近郊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基本形成了以商贸、房地产为龙头;高科技、无污染工业为辅翼,商业和工业互相促进的新产业格局,拥有电子、化工、食品、鞋帽、茶叶、家具、工艺美术等产业12类。最后,大学城建设后,产业中商业的拉力日益突显。(二)商业区分布现状调查分析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消费水平较低、消费频率较高、消费目的单一和消费类型多样等特征,大学城商业内部空间结构也具有相应的特征。与大都市商业区业态构成的多样性相反,这里的业态相当单一,几乎由单个的个体小商户经营。由于大学城商业点的经营方式相差无几,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本实践报告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1、经营范围狭窄、存在服务盲点大学城现有商业区主要经营小型餐饮、服装、日常用品供应以及简易娱乐设施,缺少综合型购物商场、金融机构等。并且由于布局的不合理性,导致整个商业辐射区存在着空白点。在针对大学城商业布局完善的问卷调查中,分别有 45.13%和 29.38%的在校大学生认为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增设大型商场和休闲娱乐中心,说明大学城商业区的产业结构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要求以及文化要求。2、布局杂乱现有商业区主要是依附各高校而建,其经营方向尚未归类,而且存在大排档、地摊等不固定的经营模式。由于闽侯大学城地处郊区,原多数面积为耕地,现有商业点多是在大学城建设后,由于市场的调节机制而零时设立的,因此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从图1可以看出,有42.92%的在校大学生将区位、交通作为自己选择商业网点的首要因素。因此,改善现有布局,以距离最优为原则对现有商业点进行布局。根据实地调查获取数据,选取“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这五所高校及高校所在地周边的商业点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做出空间罗伦兹曲线对其分布集散程度进行分析,从图 2 可以看出餐饮业、零售业、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相对均匀,休闲娱乐的分布则相对集中。此外,在调查中发现餐饮业和零售业商业点的数量相对较多,而休闲娱乐商业点的数量明显较少,不能满足大学城居民的文化娱乐要求,并且由于分布的集中性,阻碍了大学城各高校间的文化交流。3、管理落后在每月消费分配中,大学生的消费对象相对集中,其中零售业所占的比例高达 57.36%,其中消费主要集中在日用品消费中。而大学城商业区目前无论针对哪一种产业都缺少了规范化管理,特别是缺少了关于饮食卫生、售后服务等保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时,有46.86%的同学选择校内超市,36.61%的同学选择学校附近的零售点,只有少数的16.53%的同学会选择外出市区进行购物。因此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改善大学城商业布局管理势在必行。4、发展瓶颈闽侯大学城的路网建设虽已基本完成,但由于地处郊区,基础实施不完善,导致人们出行方式单一,有82.37%的同学选择公交作为出行方式,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也多数集中在公交站点附近或学校附近,以致远离公交站点、远离学校的商业点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资源的浪费。根据大学城区域总体对外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模式从空间上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与中心城的快捷公交网络,采用公交专用道和大站快车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区内的公交服务网络,并通过公交换乘枢纽完善两个层次网络间的衔接联系。区内基本采用环形公交线路的方式进行组织,公交服务网络由换乘中心-公交线路组成,保证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米半径计算,不小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45%,以500米半径计算不小于85%。但目前,大学城区域的公交路线主要有43路、48路、55路、123路和96路等,存在着路线单一、班次少的缺点,无法满足在校生的出行要求。其中以贯穿大学城新区的路等,存在着路线单一、班次少的缺点,无法满足在校生的出行要求。其中以贯穿大学城新区的48路为例,据实地测算,平均每30分钟发车一次,并存在发车时间不稳定的问题。因此,交通的限制,成为在校大学生选择购物点的重要决定因素。(三)商业区空间布局的建议由于闽侯大学城现有商业区存在着以上缺陷,为了实现大学城商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各高校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确保商业的空间布局中贯彻人文化的理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大学城与市区的互动大学城在校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消费潜力的群体,只有通过与外界的不断交流才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城市边缘区应着力加强设施建设,促进大学城与城市的互动,保证大学城人流、物流的畅通性和及时性。交通是各种要素流动的载体。因此,要优先完善边缘区的交通设施。具体地,应增加大学城与市区联系的公共交通的数量,增设公交路线的条数,以降低大学城与城市互动的通勤成本。2、新商业街的布局通过实地考察大学城现有商业区的业态分布,内部构成,并从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资料中得出现有商业街独有的利用特征:消费主要以距离优先为原则,消费目的单一、单次花费总额低但出行频率高等。因此建议新的商业区布局考虑几点:(1)商品市场的定位问卷调查显示,月消费总额在400元以下者占15.84%,400-600元者占 43.21%,600-800元者占30.86%,月消费总额在 800元以上的只占 10.08%。总体来说,大学城在校生的消费能力并不高,对于高价位的品牌商品的购买力低,因此建议新设的商场以中等价位的商品为主,并注重商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问卷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每月消费分配中,零售业所占比例较高。而零售业市场区域的大小、贫富和构成等对零售业态选择和规模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零售业区位与其他产业区位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消费者指向,及零售业区位与人口的分布密度呈比例。闽侯大学城是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因此增设零售业点是完善大学城商业布局的重要之举。但由于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高,所以应控制零售业点的规模,以保证零售业点的规模既能满足其辐射区的需求,又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2)新商业点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商业点的区位选择和与其在同一区域经营同种类型的商业点数量和竞争力有密切的关系。区位间的空间竞争,如果是属于同业种间的竞争,可能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是相互排斥趋于分散,一是在竞争中产生联合,即由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各种专业化的商业中心。如果是属于不同也中得竞争,由于彼此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对于多目的购买行为的消费者是最佳的购物空间选择。交通条件对零售区位的作用可通过交通费用的变化来表示。一般地说,交通设施条件好的市场区域,消费者购物所需的时间会缩短,空间费用会降低;对于零售区位而言,其商品的销售范围会扩大,商业规模等级也有可能扩大。问卷调查显示,有82.37%的在校大学生在选择外出交通工具时,选择了公交,因此零售业点的分布应在交通便捷的公交站点或学校附近,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3)选址的确定新商业区的选址主要布局在大学城区的一级中心地,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实现资源的共享为目的。以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理论为原则,优化布局。在一级中心地建立大型超市和商场,依次在次一级中心地建立规模递减的零售点,确立每一个商业点的辐射范围,以求商品的供给能够满足当地学生及居民的需求。在市场原则下运用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理论进行分析,以构建城镇思想来建设大学成,以实现商业区的布局优化。目前,大学城区内主要的商业街集中在师大的英豪学生街及福大的麒安万象学生街,但这区域并无大型卖场的存在,不能形成中心辐射作用。而在人流量测定中,以永辉超市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小型中心,但由于设施的不完善,尚未成为一级中心。因此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地方政府采用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品牌商品进入,扩大此中心的辐射作用。而在空白区建立次级中心商业点,以满足周边居民的消费要求,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任何一个中心地都与6个和自己想同等级的中心地为邻。不管是哪一级的中心地,在每3个相邻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之间都存在一个空白区,空白区得不到该级中心地的服务,空白区就会出现一个次级中心地,以满足空白区居民的消费。以此类推,每当有空白地产生时,就有次一级的中心地产生。由于各等级的中心地间的相互竞争,结果每两个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会出现重复,而新产生的中心地就位于 3 个中心地的市场地域相交处。按照运费最低化的原则,消费者将选择靠近自己的中心地,最终相邻的两中心地把相交处平分,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由圆变为了六边形结构,结果每个中心地就成为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所组成的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此时所有中心地达到了空间均衡。3、生态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