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透析《鸿门宴》“旦日”的背后_第1页
【课外阅读】透析《鸿门宴》“旦日”的背后_第2页
【课外阅读】透析《鸿门宴》“旦日”的背后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透析鸿门宴“旦日”的背后司马迁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52万余字。可见,史记参照了春秋的微言大义。正因其独特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节选自史记的项羽本纪,其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鸿门宴,虽言简意赅,但有些语词重复运用,令人深思。如“旦日”一词重复了三次,且较为集中。那么,“旦日”背后蕴藏了什么玄机? 我们先看“旦日”重复的三处。 1.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即便班固的汉书高帝纪,在内容上也保留了这三个“旦日”:“于是飨士,旦日合战。”“项伯许诺,即夜复去。戒沛公曰: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羽鸿门。” 从字义上来看。旦,其上之“日”字,表示太阳;其下之“一”,表示地平线。所以,从造字方法上来讲,“旦”是指事字。本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指早晨太阳刚升起时。解释词义最为完备、最为权威的汉语大词典,其【旦日】义项有三: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左传昭公五年:“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杨伯峻注:“旦日者,日初出也。”明天,第二天。汉书高帝纪上:“於是士,旦日合战。”颜师古注:“旦日,明日也。”特指农历初一日。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正月旦日,世俗皆饮屠苏酒。” 从文本语境来看,此三处“旦日”的具体意思,其实很简单,应为“第二天天明(平旦)”。那么,其内容是否也很简单呢? 第一处“旦日”解析: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古时,秦汉之前,人们并非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古时分12时段天色计时,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由天色计时及一些史料,可知“朝食曰饔,夕食曰飧”。即古人第一顿饭叫朝食,在辰时(今7至9点之间),此时段叫“食时”;第二顿饭叫晡(b)食,又叫飧、飱(sn),一般是申时(今15至17点之间)吃,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晡,申时食也。”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谷(传说中的西南方的大深谷),是谓晡时。”宋玉神女赋:“晡夕之后,精神恍惚。”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生产力较为落后,平民通常一日两餐。“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帝范务农)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鞌之战,齐侯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齐侯认为晋军不禁一打,天亮后交战,待消灭了晋军也误不了“朝食”,其傲视对方、轻敌浮躁的神态跃然纸上。现在,晋、冀、豫几省交界的山区,还保留着这种每日两餐、晚餐吃剩饭而不另做饭的习惯。晋东南称之为酸饭,其实剩饭并不酸,酸即“馂”(“馂”通“飱”)的音变。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此时本不该吃饭。正因为古人只吃两餐,项羽一大清早要将士吃饭,这命令似乎反常。仔细分析又合情合理。犒劳将士的目的是早点攻破刘邦的军队,把刘邦消灭。因为刘邦“军灞上,拒关,勿纳诸侯”。一句“旦日飨士卒”集中表现了项羽不可一世、急不可耐的心情。 第二处“旦日”解析: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项伯要报恩张良,而将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和盘托出。经过刘邦的一番拉拢后,项伯许诺,答应帮忙。但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命令已经下达,到底后事如何?项伯虽已许诺帮忙,也不敢打包票,有十足把握,因此,如何消除这个影响,这是处理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为以防万一,项伯要刘邦“旦日不可不蚤(早)自(亲自)来谢项王”。言下之意,我可以帮你刘邦在项羽面前说些好话,但你刘邦务必(一定)早一点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项伯知道,如果你刘邦能够在项羽犒劳士兵前,亲自来鸿门谢罪;再经自己事先“晓以大义”的一番说辞,成功的机会更大。因为项羽不仅自己觉得有面子,也可以在众将士、众诸侯门前,很有面子地找一个台阶下了。事实也如项伯所料,项羽许诺,“善遇之”。 第三处“旦日”解析: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刘邦的确是刘邦,高人一等。在“旦日”时,更可能在“旦日”前,刘邦已经率领百余骑来到了项羽的暂时大本营鸿门。试想,根据当天晚上项羽曾对项伯的许诺,此时项羽肯定还没有犒劳他的将士。 对于刘邦的到来,项羽肯定是非常高兴的。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是我项羽不想打刘邦啊,是刘邦他已经认罪,亲自上门向我项羽请罪来了,我怎能再打?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我何乐而不受?因此,对刘邦的请罪,他得意忘形,一不小心脱口而出,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那么,项羽为何不杀刘邦?一、“义”也。项伯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杀之无名,对于一个已经来谢罪的人还要杀害,更是杀之不武,胜之不武。更重要的是,刘邦没有让项羽在将士面前食言。二、项羽打杀刘邦的前提是,“沛公欲王关中,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上,刘邦主动臣服,拿出自己所得:乖乖让出关中之地、秦国所有财宝。项羽分封果实的目的已达到,其他联军的愿望也能实现。这一切,已使项羽兵不血刃地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如果继续动武,毫无必要,且在政治上不得人心,会得不偿失。鸿门宴的结局以及以后的分封都是按照项羽的意志进行的,一切完全掌控在项羽手中。项羽的目的达到了,这是项羽的最大利益,也是项羽的真正智慧。当然,我们还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