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徽戏与徽商的关系.doc_第1页
论徽戏与徽商的关系.doc_第2页
论徽戏与徽商的关系.doc_第3页
论徽戏与徽商的关系.doc_第4页
论徽戏与徽商的关系.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徽戏与徽商的关系(10国贸5 魏家凤 2010220027)摘要:徽州地区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徽戏,徽商,徽菜,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派雕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等等。它们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尤其是徽戏与徽商,徽戏是徽商的精神寄托,徽戏也因徽商的繁荣而不断发展。关键词:徽戏 徽商 关系目录引言 21 徽商 21.1徽商的形成与发展 21.2徽商的特点 31.3徽商的精神 32.徽戏 32.1徽戏的形成与发展 32.2徽戏的种类 43.徽戏与徽商的关系 4引言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性等特点,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徽州地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因此徽州也是一个贫瘠的地方,从而迫使徽州人将希望寄托于经商,很早便外出闯荡。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但也因此铸就了徽商三百年的辉煌。在徽商们浪迹天涯的同时,徽戏也就成为了他们精神上的寄托以及社交的手段。总之徽戏与徽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1 徽商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纸、墨、木材等,其中典当商最为著名,颇具垄断之势。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徽商们往往引聚宗族一扩大经营,并且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培养士子,可谓是亦商亦儒。1.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古徽州地处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黔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潮,给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然而人口众多,山多地少,因此外出经商就成为了徽州人民的一条谋生之路。与此同时丰富的资源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等等。唐代,祁门茶市十分繁荣;南唐,休宁人便行商于福建;宋代,徽纸一远销四川;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明代盐法改变以后,徽州人在扬州大兴盐业,基本统揽了两淮盐政;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局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尤其是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替代,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了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1.2 徽商的特点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2、经营品种丰富,包括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3、小本经营,由小到大。4、资本雄厚。5、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1.3 徽商的精神人们常用“徽骆驼”和“绩溪牛”来形容走出家乡四处经商的徽州商人,一方面说明了徽商创业的艰辛,另一方面指的是徽商具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精神。徽商们所具有的种种精神也是他们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热爱国家,百折不挠,善于审时度势,从而出奇制胜,虽然致富,但他们依然勤俭节约,他们强大的团队精神,也让他们逐渐发展为垄断经营,获取高额利润。徽商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贾而好儒”,爱好读书给徽商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提高了徽商的文化素养、文化品位,二是由于读书,使得徽商善于从历史上汲取丰富的商业经验、智慧,促进自身商业的发展,三是增强了经商的理性认识,即他们能够以“儒道经商”,从而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2徽戏明末清初的徽州,东连江浙,西系湘赣,南结闽粤,北通两京,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经济昌盛的地区,这就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徽戏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徽班演出,而徽班大多由徽州商人出资掌管和经办,因而徽戏同徽商一样具有开放性,能汇合四方之人,五方之音,博采众长,不断创新。2.1 徽戏的形成与发展徽戏的声腔最初起源于徽州,成形于以安庆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它汲取了明末清初的四大声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剧种的优秀戏曲艺术,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宋元南戏中的弋阳腔,源于江西广信府,明嘉靖年间,弋阳腔流传到徽州一带,很快就被徽州人所吸收,发展成“徽州腔”,同时传入青阳地区的弋阳腔也变化为“青阳腔”。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曾说:“江以西则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以乐平,为徽、青阳。”这些都明确地记载了“徽州腔”的出现。其显著的特点是在曲词中增加了大量的滚唱,形成了一种新体曲文,在南方戏剧声调的发展史上别开生面。“滚唱”是一种节奏鲜明、带朗诵性质的唱腔。由于滚调的形成,徽州腔通俗易懂,能够表达真情实意,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明万历十年前后,四大声腔之一的“昆山腔”传到徽州。昆腔是当时士大夫所推崇的剧种,而徽州的儒商颇多,他们对有着高雅品位的昆曲十分热衷,因此昆山腔在这里流传并对徽州腔产生影响。徽州腔融合了昆曲的因素,形成四平腔,而后又形成了昆弋腔。徽戏中昭君出塞、贵妃醉酒等都属于昆弋腔剧目。明末清初,西秦腔传到南方,对昆弋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徽班艺人不断创新,先后形成了“而黄平”、“老二黄”、“二黄”、“反二黄”四种声腔,至此,徽戏声腔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到清代中叶“四大徽班”进京后,徽戏已经成为了影响全国的大剧种。2.2 徽戏的种类徽戏主要包括傀儡戏、傩戏和目连戏。傀儡戏即木偶戏,是祭祀活动中的一个项目,木偶有七八个,生、旦、净、末、丑角色一应俱全。演员三至四人,文武场各有一人掌控,分别操纵木偶角色及各种乐器。唱腔为徽腔,长演的剧目有玉堂春、二进宫等。傩戏又称徽州傩,它融合了徽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民情,自宋以来,已由原始的“驱除疫鬼”发展成包括驱邪扶正、祭祀祖先、祈求平安、祈求丰收等众多内容的活动。徽州的目连戏产生于明万历期间,祁门人郑之珍所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一经问世,迅速流传,影响不断扩大。剧中集儒、释、道三教思想为一体,融会贯通,流布广泛,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目连戏充满徽州风土人情,基本唱腔是弋阳腔,在表演形式上糅进了许多徽州民俗活动的内容和民间杂耍的技艺。3 徽戏与徽商的关系徽班的演出经常是排场宏丽,追求新奇,比如徐尚志的老徐班演请郎花烛,服饰背景用“红全堂”;演风木余恨用“白全堂”;大张班演长生殿用“黄金堂”;小程班演三国志用“绿虫全堂”等等。这样豪华的排场自然是建立在徽商阔绰富裕的基础上,同时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徽戏舞台艺术的发展,构成了徽戏表演重排场的显著特点。徽商的版刻、刻工、印刷、书坊等商业经济的发展,为徽戏的演出提供和积累了脚本,也使剧作家所作的剧本得以刊刻流传,从而促进了戏剧活动的发展。由于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多处,徽戏也随着他们的脚步踏遍祖国的四面八方。徽商在外,为防止遭遇不测,通常都会带上经过训练的护卫,而徽班艺人则把这些技巧融入到剧情当中,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有招数。由此形成了徽戏动作性强,武艺高超,剽悍粗犷的特点。徽商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的推动着徽戏艺术的传播的发展。为了使自己的经营广泛而稳定,徽商们要同社会的各个阶层取得联系,而最常见的手段便是文化活动,徽戏正是这种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徽商把徽戏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徽戏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加快,商品流通范围日益扩大,商人资本日趋活跃。当时全国出现了许多商人集团,其中以徽商和晋商的实力最为强大。徽商为了争取那些来自各的贸易对象,便以自己的家班演唱一些对方喜爱的曲目。徽班和西北戏的关系,充分映射了这种商业交往的轨迹。乱弹腔的南来,吹腔、拨于以及西皮二黄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都是这种商业交往相互渗透的结果。无论徽戏为徽商带来了怎样的方便,他们喜爱徽戏应该是由于情感上的慰藉。徽商们从小就背井离乡,四处闯荡,物质上的匮乏,身体上的病痛远远不及他们精神上的落寞,浓浓的思乡之情始终萦绕着他们,此时徽戏就像一片甘霖滋润着他们干涸的心灵,他们不惜重金蓄养家班,寄托思乡之情。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