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敏化初中生英语语感 _ 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的探究.doc_第1页
有效敏化初中生英语语感 _ 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的探究.doc_第2页
有效敏化初中生英语语感 _ 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的探究.doc_第3页
有效敏化初中生英语语感 _ 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的探究.doc_第4页
有效敏化初中生英语语感 _ 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的探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效敏化初中生英语语感 _ 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的探究 ABSTRACTAs the core of all linguistic skills, the sense of language can only be cultivated through effective practice, effective input in particular.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Oxford textbooks which are widely used nowadays among students in China. It goes on to propose that “Oxford Tree” should be used as a useful supplement to foster the students sense of language. Based o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sense of language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1904 to the present,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fostering students sense of language by using the supplementary textbook. The detailed teaching approaches adopt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are also studied, which turned out to be helpful and effective. This paper closes by drawing conclusions and making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the sense of languag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ense of language, the sense of language-based teaching approachii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理论基础:. 3 2.1 语感的判断作用 3 2.2 输入假说 3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4 3.1 国内外对于语感的研究 4 3.1.1 国外对语感的研究和定义4 3.1.2 国内对语感的研究和定义5 3.2 关于语感教学模式的研究. 7 3.2.1 国外对语感教学模式的研究 8 3.2.2 国内对语感教学模式的研究 9 四、 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的探索. 10 4.1 对语感的认识. 10 4.1.1 语感的重要性. 10 4.1.2 制约语感的因素 11 4.2 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 探索 13 4.2.1 设计原则 13 4.2.2 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15 五、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在初一年级的实证研究20 5.1 实验目的20 5.2 实验对象20 5.3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5.4 数据收集和处理21 5.5 实验过程21 5.6 实验结论: 22 六、结论 24 6.1 实验启示24 6.2 关于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的建议 26 参考文献 29iii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是集知识性、工具性、交际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推进后,外语学科的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发展。当前的教改特别突出外语课程的应用性,突出英语的交际性,因为很多知识、信息都是以英语为载体,尤其是日新月异而又应用广泛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掌握英语,也就多了一个交流思想、获得信息的途径。所以,二期课改提倡真正把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来教和学,提倡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因此,课堂上可以时时见到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用教材里提供的活动,或从生活中摄取某一特定的情境,作为学生观察与感受的载体,从而使学生在自然特有的氛围中使用教师所呈现及输入的新语言知识,完成交际性的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的确让学生不再成为听不懂、不会讲的“聋哑外语学生”了。许多学生假期到国外学习、探亲或旅游的时候,也深深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在实践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在什么场合说什么,怎么说,这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有处可循。 这样的改变主要是因为全市大部分初中学生所用的教材,尤其是牛津教材,是以复现率高的话题为主轴,融入了交际任务型教学的思想,内容覆盖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方面的确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学生虽然能够进行初步的交际,但交际时语言的正确率还是值得商榷的,很多情况下学生虽然能用英语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阐释清楚,但不等于他们使用了完全正确或地道的英语。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生在小组活动时有这样的表达:How to get to ?应该是 How do I get to? 或是 I have a car, I can send you to the airport. 应该是 I can take you to the airport. 或是 I felt strange when she told me that. 应该是 I thought what she told me was very strange. 。 而在书面表达时,初中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更是欠缺,除了普遍存在的语法错误和单词拼写错误外,中式表达法也较多;同时,他们写小作文时语言比较贫乏,更不用说要写出地道的英语味来。教师们常可以看到学生这样写道: My teacher often gives me praises. 应该是 My teacher often praises me. I watched some teenagers rush to help the old man. It was a heartwarming view. 应该是 It was a heartwarming scene。上海市中考作文满分第一档的要求即是:语法正确、用词得当、语言地道,语义连贯、句子富1 于变化。然而,每年能达到此要求的拿到满分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初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先前提到牛津教材的主题复现率高,但正由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现有教材对学生而言,内容缺乏吸引力,很多学生没有主动阅读课本的意愿。同时,每学期使用的一册课本,预备班与初一的是以对话为主,到了初二初三才出现了长篇的课文,但每学期也只有 7篇,阅读量明显偏小。课余时间,学生埋在题海里的多,浸在英语读物里的少。二期课改也提倡创设和优化外语学习的环境,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大大拓宽信息渠道、扩大他们的学习空间。 基于以上现状及原因,教师有义务为学生输入除教材之外的原汁原味的语言信息作为有益的补充,并探索能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语感的多重教材并用的教学模式,广化、深化、美化并敏化他们的语感,使他们的口头及书面表达更正确,同时升华其语言功底。二、理论基础: 要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感,我们先要认识语感的作用及怎样拓宽学生的信息渠道和扩大学习空间才是有效的语言输入。 2.1 语感的判断作用 国内外对语感的定义不一,有把语感定位在感觉这一最初阶段上的;有把语感定义为直觉或是直觉的产物的;有把语感定义为理解力的;有把语感定义为心智技能的。概括来说,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觉,是综合的语言感知能力。 萨丕尔Sapir,1921:142在语言论的最后一章总结道: “语言本身是表达的集体艺术,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感。这种语感使得人们不需要深思熟虑,不需要对语言规律进行细致分析,便能自然地掌握和使用语言。”即语感强的人能在转瞬间找到正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词汇或是语句来。 乔姆斯基Chomsky,1965:18指出: “很明显,语言所运用的实际语料,加上(本族语使用者或已经学到了该语言的语言学家的)内省报告,可以为判断有关底层语言2 结构的正确与否的假说提供很多证据。”这便是乔姆斯基对语感所具有的判断功能的一个认定。 王培光2005:4提出: “语感可以鉴别言语的可接受与否,是一种感情的认知能力,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直觉能力。”他同时提出,判断偏差是语感的第一种能力,指出偏差是语感的第二种能力,改正偏差是语感的第三种能力。 司富珍2008:89提出 :“语感是一个说话人对自己说出的或听到的话语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等方面的直接判断。” 如果教师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不断让其在大脑中形成判断英语言语信息正确与否的“对应点”,那么他们的英语语感将不断被强化,言语的感受能力也能被切实地提高。 2.2 输入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 Krashen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Krashen特别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Krashen 1982:9),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对于外语的习得,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可理解输入就是说学习者一定要能够懂得输入的语言材料。Krashen 认为输入必须是可理解输入。他提出了理想输入的条件:1输入是可理解的; 2输入是有趣或相关的; 3输入不按语法顺序进行; 4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Krashen 1982:63-73因此,如果教师输入的语料是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或其难度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那么学生就会集中在语言交流的意义上,这样的语言输入也就是有效的输入。如果输入的材料过于复杂或难度过高,那么学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这样的输入反而成为了一种学习的障碍,在语言习得中就没有价值。 这些理论基础给予我们语言教学工作者很多的启示。第一:我们充分认识了语感的判断作用,就可以对将要开展的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的采用及评估等展开有效的操作。第二:输入假说可以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选用贴合学生实际的语言材料进行实证研究,能使学生的学习在有效的实践中进行,个体的体验与思维感知也能更协调地发3 展。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语感在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它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有着独特的作用。国内外已经对语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语感这一词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论。对于如何进行语感教学,国内外文献所提倡的各种模式对于本课题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3.1 国内外对于语感的研究 3.1.1 国外对语感的研究和定义 语感一词最早见于德文,约在 1904年进入英语中。 萨丕尔Sapir,1921: 64年在其所著的语言论中对语言和感觉有着这样的见解。他认为语言主要是一个听觉符号系统:“说话的目的是交际,只有当听者的听觉翻译成适当的和预期的一串印象或思维,或二者兼有,交际才算成功。所以就语言作为纯粹的外表工具来说,它的循环起始于并且终结于声音的领域。起始的听觉印象和终了的听觉知觉互相对应了,这个过程才得到社会的印证,算是成功了。”萨丕尔强调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说话者和听者是将所交际的语言转化成了一种声音符号的习惯系统。 乔姆斯基在句法理论要略1965:51一书中提到“我们其实并不能真正地教给别人语言,而只能是呈现语言发展的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语言会以其自身的方式在思维中同时得到发展。”(One cannot really teach language but can only present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it will develop spontaneously in the mind in its own way)在此书中,他还全面描述了母语使用者的语言直觉。同时他于之后提出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必须把说这种语言的人对这种语言的内在知识(不妨称为语言能力)和他具体使用语言的行为(不妨称为语言运用)区别开来。他所提出的语言直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它可以判断句子的合适性,也可以衡量语言的可接受性。 4 Stern1983:78指出:“知道一门语言的能力或水平,是从直觉上掌握语言形式和语言形式表达的语言认知、情感及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最大限度注意交际、最小限度注意形式的情况下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是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言和语义之间的逻辑能力如果达到了一定的水准,那么说话者一定是具有相当敏锐的语感的。 James和 Garrett1991:3对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的界定与普遍意义上的语感差不多,即“语言使用中,对语言的知觉、敏感与知识。”而语感与有意学习语言的觉识合起来就是语言觉识。这两位西方语言学家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3.1.2 国内对语感的研究和定义 国内关于语感的概念最早由夏丐尊1987:116在 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这和西方人说的语言直觉比较接近,他所说的灵敏的感觉其实是判别言语可否接受的直觉能力。 吕叔湘1985:11则提出“语感是个总的名称,包括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他用这一表述表明了语感的对象是语言的三个方面,即:语义、语法与语音。和上文所提到的 James 和 Garrett 两位西方语言学家一样,他也指出了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李海林2000:81提出语感是对语言与语境关系的感受,是对言语行为意义的感知,是对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系的感知,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因此,努力学习语言的自觉并不能算是语感。李海林先生从语言意义层次出发,强调的是语用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在相关的语境关系中,对于语言性质及其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敏感与有意识的觉醒才能算作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智贤1989:888在他编撰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将语感定义为“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正确的理解力。”这是从心理学层面上对语感给出了定义。在 2003年林崇德等人编撰的心理学大辞典2003:1598上,语感的定义有了一定的变化,他提出语感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吸收能力。指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趣的敏锐感受。”这一定义上的差异说明了语感是普遍存在于听、说、读、写中的一种可培养的能力。5 王尚文1995:35提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王尚文先生堪称“语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语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核心。他对语感的定义是从哲学角度阐明了语感是人的本质属性在言语客体上的对象化实现。 汤富华1999:43称:“所谓语感就是学习者多方位接触某种语言及其相关文化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感觉”。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实践活动,如果要学习语言并形成语感,必须要参与和实践。他2002:67进一步描述“语感在话语者的语篇能力上表现为具有通过言语表层意义理解言语深层意义的能力。”可以看出,也是把语感定义为一种能力。 张景祥(2000:88-89)认为语感是“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既定用法的敏感性,是对语言上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是与某种经历、知识产生非因果关系,但这种非因果关系却很大程度上或概率上导出一种正确的结论,好似存在一种因果关系一样”。这一观点强调了语感的直觉性和判断作用。表明语感是一种潜意识思维,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或者严格的逻辑推理就能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判断和把握。 张征(2002:25)将语感描述为“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是言语能力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一种语言能力,那么它就是可以通过不断地积累在语境中培养和发展的。 徐云知(2004:15-17)在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一书中,深入分析了近 20年来语感及语感教学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可以将大部分的定义大致分为语言学层面上的定义和心理学层面上的定义。对于语言层面上的定义,他提出“语感虽离不开语言,但语感不是语言,也不是语言和言语本身;语言和言语也不等同于语感,以语言学得内容来界定语感显然是不妥的。”对于心理层面上的定义,包括教育学层面美学层面等,他提出“每一种有代表性的定义,都隐含着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的影响,而且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指向语文教学或理论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剖析语感的本质,其目的在于认识各种语感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可能伴生的新问题,以便根据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作出明确的决策。 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1815)对于“语感”这一词定义为:“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和感受。”这一新的释义强调的是“直觉判断和感受”。即判断语言的可接受性,而可接受性是属于语言使用范畴的,可接受性可以使交际者能依据语境正确地理解各种语言,按照交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语言表达。 6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语感这一概念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等都对语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语言学领域,特别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把语感看作是一个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问题,其它领域对于语感所提出的见解也各自具有该学科的代表性。但基本上都倾向于将语感落实到一种能力,对这一本质属性的确认是本课题研究的必要前提。语感能力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培养的;同时,它也应该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次的实证研究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希望通过一定的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提高可理解语料的输入的吸收率,让学生通过语感判断情感、判断语义、判断正误,同时进一步理解语言或文本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促进学生的英语语感和高层次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3.2 关于语感教学模式的研究 在学生英语语感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及其重要,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其语感更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国内外已经就如何促进学习者语感素质提高而采用的教学模式做了很多的研究,各有其侧重点和可取之处,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各具有局限性。 3.2.1 国外对语感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三个结构主义语言学学派几乎同时出现,即: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二语学习纯粹是习惯的培养,而语言习惯的培养,就是对于语感的培养,它是需要依靠大量的模仿和机械训练的,所以当时的教学模式是“模仿、记忆加句型练习”。该模式以口语或日常用语的句型为中心,用替换词位来进行句型操练;教学单元以句型为布局。在二战时期,该教学法短时间内为美国培训和输出了大量的外语人员。尽管该教法建立了新的操练形式,但是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有机联系,过分强调句型操练和随机替换,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参与,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的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乔姆斯基在他的句法理论要略里提出语言直觉,也提出了生成语法应包括三部分:句法、音位和语义。他把语言视为一个内在的规则系统,解释了语言中的歧义、同义及非连续成分等现象,创造了一套严谨的形式化描写体系。同时,认知教学法在转换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共同影响下,开始坚持在二7 语教学中把语言作为认知学习系统来教授,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语言理解和有意义交际的重要性,但该教学法认为,大多数学生要达到母语说话者的发音水平是很难的,故不强调语音教学。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 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论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的启发下, Krashen建立了自己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语言监控理论,它激发了人们对语言习得规律及语言教学方法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从而推动了语言教学的发展。 同时,吸取了 Krashen的第二外语习得理论,特别是“输入假说”的自然法在美国产生,它由美国加州一位教西班牙语的教师 Tracy David Terrell根据自己教授西班牙语的经验提出。其借用了直接法natural method的基本理论,即“幼儿学语论”,仿照了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基本过程来对外语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该教学法尽量提供适当的自然环境,使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能力在自然过程中形成。 “幼儿学语论”,主张外语直接与知觉和思维联系,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更不用形式语法,正是让学生完全浸入在外语里感受、体悟和实践,从中习得语感。由于该教学法也借用Asher 的全身反映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2.2 国内对语感教学模式的研究 国内相当多的研究语感教学的人已经意识到语感和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语言能力之间的部分与整体的变相融合的关系,也认识到语感的基础作用对听说读写活动的重要性。比较典型的语感教学法有杨吉元的语感训练法:他提倡的语感训练法1995:10有删留比较法、换词比照法、明确指代法、语序易位法和语境体味法。他通过从词语的删和留的角度、替换关键词、揣摩词语所指代的作用、明确语序排列的合理性和联系上下文、作者创作意图、创作背景来整体品味的体味等手段在日常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另外还有洪镇涛的语感教学法,他提倡的语感教学法1999:10包括美读阅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和切己体察法。他通过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增减替换等、创设特定的语境和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两位教师的语感教学法的研究是建立在培养第一语言的语感上,而培养没有一定语言环境的第二语言则更复杂,但仍有很多借鉴之处。 8 王培光2004: 73-73以香港学生的语感为研究对象,香港学生的第一语言为汉语,第二语言为英语。该研究是最早的汉语与英语语感的比较研究。最终的研究表明英语语感的三种能力(即判断能力、指出能力和改正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非常密切,英语判断能力与指出能力的相关系数为 0.43,判断能力与改正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更低,只有 0.33,三种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在 0.33 至 0.88 之间。指出能力与改正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其相关系数为 0.88。这可以解释为:受试者能指出句子中不恰当之处,就基本上能改正这些句子。他在该书中所提及的语感教学模式以语法练习及阅读理解并用为主,主要期望通过该教学模式使学生注意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自然地接触语言中的语法项目,有一定的成效,但其模式并不重视语音教学。 席玉虎2002:192提出英语语感教学法的核心是加速培养英语语感,目的是培养正确、熟练地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目标是在初中阶段全面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并达到中学六年英语基本过关的程度,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学外语教学水平。该语感教学法更侧重听说,而读写的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是对语言的精加工的过程,是需要学生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练习与应用的过程后才能发展和提高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感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注重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结合,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培养交际能力和英语语言素养,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其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梁仪教授提出功利主义的应试教学是造成中学英语教学质量长期低下的根本原因,他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深入的教学法理论研究,首创了完整系统的高效英语语感教学法,于 1994 年开始在中学开展英语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的教学法具体运用了 10 条教学措施和技巧。但其是采用多重教材?主导教材、辅助教材、泛读教材和选读教材并用,特别是人教社原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变为了泛读教材。笔者认为,现在初中学生所使用的牛津教材保证了其基础性、经典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它从对话到长篇文章的逐步递进和话题的高复现率都有利于保持学习的核心内容。因此不建议将其作为泛读教材,而应以此为基础教材来选用其它语言材料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 2008 年李旭明的硕士论文中学生外语语感能力培养的研究也把研究视角放在了初中外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的探索上,提出注重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证研究,主张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必要的语言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己习得语言,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变为使用技能。9 纵观国内外对于语感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经历了从纯粹习惯的培养到重视语言理解和强调大量输入后有意义交际的重要性,主张学生自己习得语言并熟练运用其进行交际。但是对于母语是中文的初中生来说,如何保证有效的大量输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敏化他们的语感,使他们的口头及书面表达更趋准确,最终升华其语言功底,并让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能达到从“知识性理解性有意造句” 转换成“能力性交际性无意说句”的境界,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方向。四、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的探索 4.1 对语感的认识 4.1.1 语感的重要性 语感能力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对于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来说,语感是左右其质量和效率的杠杆。Galambos 与 Godin-Meadow1990:4 发现,多数单语(英语)与双语(英语与西班牙语)儿童既能够辨别言语错误又能够改正这些错误。这就是语感的判断能力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初稿后再进行修改的作文会比原来出色许多,这正是由于语感对写作过程能进行监控调整,它可以帮助人们鉴别文章通顺与否,并使之更趋于准确。因此语感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然,要通过敏化学生的语感来优化学生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则必须先了解语感对其的重要性,即语感有哪些作用。 语感的作用有预测、判别、指出、改正及反思等能力。就优化书面语的表达能力来说,我们要特别注重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一、语感的预测能力:人们在运用语言时,常常可以通过前半句不假思索地推测出下半句的内容。如去商店,营业员一开口:“Can I?,必然可以推测接下去的半句是“help you?。在听新闻广播时,听到这样的句子: “海啸对该地区的人员安全将会造成很大的 。”,基本可推测为: “威胁”两字。这就是语感的预测功能。它可以让学生说出正确的语句,也对学生在写作表达时语言的流畅性进行了一定的保证,同时在复查时也能及时发现问题。 10 二、语感的判别能力:对于句中的某个词或某词组是否合适,或是某些句子在段落中是否合适,运用该词或该句时,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会产生偏差,这就需要我们用语感来进行判断。比如这道选词填空:Can I borrow your car? I need to send / take my mother to the airport. 通过判断,学生会选择 take一词。在他们的第一反应里,他们所想到的并不是 send和 take的区别,而是课文中所学习过的 take my grandma to the airport 的词组。对于课文中词组的强化学习所形成的语感使其进行了恰当的判别,因而能进行正确地应答,同时也能使他们在写作时主动选用正确的词汇及短语等。 三、语感的指出能力:对于不合适的句子,通过语感,我们可以指出哪一部分有偏差。比如:There is very crowded. 我们可以凭借语感指出这里的 there用错了,它不是主语,而是副词表达“在那里”的意思。语感可以帮我们指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中哪里是不恰当的,而后进行改正,至于归纳恰当的语言的规律,则不是语感的工作范围。 四、语感的改正能力:我们在口误后会立即改正所说错的言语,正是语感在其中起到了修订的作用。学生写文章时,凭其语感察觉文章中言语不当之处,而后进行改正使之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规律,正是体现了语感的改正能力。如学生看到上段所提到的句子,则能很快相应地改成:It is crowded there. 因此,语感可以帮助学习者修订不恰当的语言,使他们的表达更符合语言规律,更符合母语者表达的习惯。 作为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的语感并敏化之。 4.1.2 制约语感的因素 制约语感的因素多种多样,根据初中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年龄特征来看,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语境:由于英语是一种语言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因此,生成于一定的语言过程中的语境在培养语感方面起到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言语是语境的来源,同时也是语境的载体。语感如何才能准确深入呢?只有适当的语境才能使其趋向准确。比如同样一句“You are not following me. 从词典上对 follow一词的第一解释来看,意为“你没跟上我。”可能 A在带领 B往某处去,或是 B没有跟着 A的节奏一步一步做下去。但当情境转换为 A向 B解释一件事情,而 B不明白的时候,则意为“你没听懂我的意思。”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所处的语境11 非英语语境,并且,他们所熟悉的文化背景也非英语语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背景,这就使得他们的语感培养受到了相当大的制约作用。 因此,教师应该:一要在教学课堂上注重创设不同的符合英语传统习惯、风土人情的情境,如时间、场合、参与者、内容等。举例来说,可以有:语言咨询的语境(可以进行咨询或寻找信息); 电话交流语境(可以进行电话交流的语境); 信息交换语境(可以将所阅读的信息如新闻、报告、笑话、故事等进行交流和探究的语境)或是与所学内容相似的操练语境(可以进行提问和操练)等等。二要使学生重视语境意义的学习,提高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在使用英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对该语言的理解及对输出该语言的自觉性,力求用所模拟的情境去注释所学语言材料的语境意义,使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障碍尽可能地减少,实现最真实化的模拟交际,同时大大强化学生的语感。 第二、词汇量:有研究表明,词汇量的缺乏是外语写作中的最大困难Uzawa & Cumming, 1989:178。马广惠、文秋芳1999:34一 39通过研究发现阅读能力对写作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因为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更有能力从阅读中获取所需的表达词汇。英语表达词汇的水平对英语写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词汇量越大,他们可写的内容就越多,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发展的可能性也越大,文本的质量也就越高。 因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的有效的阅读来扩大词汇量,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掌握词汇的准确用法和句法知识。在进行语料选择时,可以考虑选用各类题材和各种内容的文章,这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百科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另外,在阅读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将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把语篇结构的分析、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使这三者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达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目的。这样既能使学生从高层次上对阅读材料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发展,又能使每一篇阅读材料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良好范文。 第三、阅读习惯:古人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语感的形成离不开读。但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已经变得相对功利,他们会去做大量习题,参加各种补习班,而不愿意去亲近英语书籍。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不想读,他们没有品尝到阅读的快乐,因此也就没有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另一种是不会读:他们无选择地读书;或拿起书来,无从读起;又或是书是读了,不知吸收和消化,所以依旧一无所获。如果12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智力其实是无法得到充分提升的,更不用说形成良好的语感了。阅读应该是可以让他们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及获得间接经验,也可以帮助他们发挥想象,推进对所读材料及语言的感悟深度的。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选用适合学生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并能使他们品尝到阅读快感的原版书籍,让他们通过自己对语言材料的阅读,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他们爱上阅读,熟读成诵,继而从中汲取营养,储备一定量的语言材料,在自己使用英语时能复现所阅读的语言材料,闪现更多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 第四、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对母语的依赖性很大,很多情况下会将母语思维形成的表达内容直接翻译成英语,即其作文是母语作文加英文翻译而成。这明显是母语思维对英语写作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母语给学生的语言学习造成了思维定势。 对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找出学生中式英语的规律并进行归类,如从词汇、语法、句子结构和句子关系三个层面上做一定的总结。在找出并改正错误的同时,重视通过对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来引导学生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当然更需要教师将情景教学引入日常的英语课堂,并增加学生语言输入的机会,同时在交际活动中,应减少对于受到母语影响的中式英语表达的回应,以使学生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减少类似的表达。此外,对正确表达的重复率要提高,使学生浸淫在正确的语言材料中,不断地去感受和体悟,培养正确的语感。4.2 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探索 4.2.1 设计原则 1 兴趣激发 赞可夫说: “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任何一堂生动活泼的课都至少是多数学生乐学的课。因为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努力学习的热情,积极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在探索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的时候,第一注重的就应该是兴趣激发原则。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任谁也不肯品尝。七年级所使用的典范英语13 教材本身非常具有可读性,它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每一部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如果教师能善用该特色,在课堂组织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体验,彷若身临其境,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同时,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容、自信和团结的气氛也是相当关键的。这种气氛能激发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Singh & Doherty, 2004:38如果在课堂上,学生的兴奋情绪能够持久,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会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 和现行教材结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典范英语教材的使用主要是为学生进一步输入除教材之外原汁原味的语言信息作有益的补充。现在学生所使用的牛津教材每学期一册,阅读量偏小。教材内容即便贴合学生实际,也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们还是要在探索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教学模式方面,重视与现行教材的结合。教材本身的功用不能废弃或弱化,它所呈现的知识点和核心内容仍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毕竟,有了扎实的语言功底,才会有良好的语感。教师所需做的是将新输入的内容同教材上所学习过的已有知识,如单词或话题等相关联或反向关联,这样就能强化长时记忆和语言使用能力。同时广化、深化、美化并敏化他们的语感,使他们的口头及书面表达更正确,同时升华其语言功底。 3 强调听读结合,坚持朗诵背诵 在语言的三大要素中,语音是英语的本质。已故教授胡春洞1990:134曾提出:“语音教学绝不仅限于入门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中学英语教学进程。”这一点其实常为一部分教师所忽视,以为语音的教授只在于最初的字母和音标的教学。但事实是词汇和语法都是通过语音这一外壳表现出来的。语音过关了,继续学习的基础才扎实。而诵读正是让语音过关并提高语感的常见方法。初读时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再读时理清行文思路;三读时读出语气语调,揣摩情感;背诵时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真正夯实所学的语言。 本教材配以原声录音CD,它由英国本土专家录音,音质清晰、优美,便于学生模仿。学生通过跟读故事内容,模仿句子的重音、语调、连读、不完全爆破等技巧,可以初步获得对语音语调的感性认识,同时获得朗读的乐趣。通过背诵,可以进一步领会对不同人物感情色彩的把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体会语感,深化语感。14 4.2.2 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 一、语感阅读法教学模式设计时的侧重点 根据设计原则,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具体的教学模式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本着兴趣激发原则,教师就应为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做有效的努力。 不可否认,典范英语有趣的故事本身就是课堂质效的法宝之一,但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也发现了效果比较好的其它辅助手段,如:动手制作教具;使用和故事相关的地图、画册、音乐或录像素材;利用网络收集相关补充信息;选取书中精彩的章节让学生仿读或表演;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表演中等。 在实践教学中,第6册第15个故事是The King of the Football,笔者放了一段视频,有对贝利成名经历的简单介绍,还有他上演的经典“帽子戏法”。这一信息的补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更充分了解故事的内涵。又如在教授第7册第6个故事The Blackbones这一课时,笔者选取了第二章让学生进行表演。这一章是整个故事最有趣、最具表演性的章节,因此笔者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别扮演旁白、Blackbones、Yasmin、Miss Lupin这四个角色。为了控制时间及避免小组展示时过于重复,笔者又将这一章节划分为三个部分,以抽卡片的形式来决定哪一组表演哪一部分。每个小组表演内容不尽相同,从而避免过度重复而产生的厌倦感,但至少有两个小组的表演内容相同,因此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各个都很用心,其他小组表演时也能认真倾听和欣赏。一来为避免自己小组犯同样的错误,二来可以为表演组作出正确的评价。这其实也是另一种语言的输入,在这种语言输入时,学生的兴奋度更高,对语感的提高也更有利。 (二)、本着和现行教材结合的原则,教师应积极将词汇、句型或话题等自然地融合起来,提高语言素材的复现率,使学生能在平时通过不断地接触所需使用的目标语言,为正确使用该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实践,发现对融合两者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