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力索与接触线更换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承力索与接触线更换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承力索与接触线更换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承力索与接触线更换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承力索与接触线更换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襄渝铁路胡家营至达州段牵引供电扩能改造工程旬阳至安康段、花楼坝至达州段扩能改造工程承力索与接触线更换专项施工方案文件编号: ZTWJ襄渝施案2014-02编制: 日期: 年 月 日复核: 日期: 年 月 日审批: 日期: 年 月 日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襄渝接触网改造工程项目部13目 录一、编制依据:1二、各种锚段类型的划分12.1区间锚段12.2车站锚段1三、人力和机具保障2四、举例说明区间各类锚段承力索与接触线的更换方案24.1花达段蒲家至双龙区间3锚段承力索与接触线更换方案: 24.2花达段石柱槽至蒲家区间1锚段接触线更换方案(含承力索下锚锚臂、中锚锚臂更换方案)44.3花达段蒲家至双龙区间2锚段承力索更换方案74.4花达段宣汉至石柱槽区间8锚段接触线更换方案8五、举例说明车站各类锚段承力索与接触线的更换方案85.1旬安段吕河车站4锚段接触线更换方案85.2旬安段吕河车站渡1锚段接触线更换方案95.3旬安段吕河车站II锚段接触线更换方案10六、安全保障措施11承力索与接触线更换专项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1旬安、花达段接触网施工设计图;1.2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质量验收标准;1.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1.4西铁局相关安全管理规定;1.5施工天窗时间按120分钟考虑;1.6施工现场实际调查与测量。二、各种锚段类型的划分2.1区间锚段2.1.1区间起锚、落锚柱为砼柱或钢柱的锚段;2.1.2区间锚段中锚在隧道内的锚段;2.1.3区间起锚、落锚为隧道或隧道门墙下锚的锚段;2.1.4区间经历器件式分相的锚段。2.2车站锚段2.2.1车站站线经历上下行渡线(卡设分段绝缘器)下锚的锚段;2.2.2车站上下行单独渡线(卡设分段绝缘器)锚段;2.2.3车站正线(两端经历线岔)锚段。三、人力和机具保障3.1人力保障:每个作业队配备作业队长一名,技术负责人一名,领工员一名,驻站联络员一名,现场接地防护员二名,上部作业小组长十名,上部熟练接触网工五十名以上。3.2 机具保障:每个作业队配备作业轨道车二台,放线平板一台,空平板一台,梯车八台,3t导链八个,1.5t导链八个,16、12钢丝绳长短套子若干,对讲机二十台,验电器二支,接地棒四支,激光测量仪一台,头灯、个人工具每人一套,钢卷尺每组一把。四、举例说明区间各类锚段承力索与接触线的更换方案4.1花达段蒲家至双龙区间3锚段承力索与接触线更换方案: (对应2.1.1条锚段类型)(1)锚段基本情况:蒲家至双龙区间3锚段,从41#至71#,全长1942米。起落锚均为混凝土腕臂柱,全补偿下锚,既有承力索补偿为1:3,TJ-95型;既有接触线补偿为1:2,TCG-110型。中锚位于57-58#,西边半个锚段经过200米长的“分水岭隧道”。有两段曲线,支柱虽然均位于曲线外侧,但分别位于南侧和北侧。新换承力索为JTM-150型,接触线为CTAH-120型,由于新旧承力索的线径差别,承力索更换的同时,相应的整体吊弦、电连接线夹、中锚线夹等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换。(2)更换方案确定:根据上述工作内容,按120分钟天窗时间计,确定承力索使用两个天窗点、接触线使用一个天窗点进行更换。(3)施工人力、机械及主要工具配置:施工人员为分为10组,起落锚各1组,每组4人;梯车组7组,每组5人;轨道车放线组1组,5人;接地防护人员2人。共计50人。施工机具:两台作业车,一个放线平板,一个空平板,梯车7台,落锚紧线滑轮组1套,3t导链4个,1.5t导链4个。(4)承力索的更换方法:第一个停电天窗点,将作业车从东往西编组为:作业车1+放线平板+空平板+作业车2。在42#处将车组从中间摘沟,作业车+放线平板停在42#刹住不动,空平板+作业车从42#往71#牵引放线。把新承力索置于旧承力索的北侧。将承力索拉至71#,挂在起锚组事先安装好的补偿滑轮组上,通知落锚组及作业车开始落锚紧线。紧线落锚完毕后,在中心锚结处将承力索既有中锚倒换至新承力索上,将新旧承力索用中锚线夹或4个钢线卡子卡紧,防止既有承力索往两边窜动。倒换中锚两边跨距的吊弦各2-3跨,为第二个点拆除既有承力索、起用新承力索做准备。第二个停电天窗点,将每个承力索座的旧承力索倒出来,将新承力索座安装,倒入新承力索,倒换吊弦及电连接。检查、拆除旧线。(5)起落锚处承力索新旧补偿的处理办法:事先将承力索与接触线新承锚角钢及拉线安装好(紧贴着旧承线锚角钢安装,由于新承锚补偿装置被坠砣重力往下拉,新旧承力索的上下间距满足),将既有承力索补偿在起落锚柱上改成硬锚,拉在旧承锚角钢上(连接方式:焊接杵环杆+硅胶绝缘子+双耳线夹+80钢绞线+双耳线夹+既有1600杵环杆+既有硅胶绝缘子)。将新承力索补偿安装在新承锚角钢上,新承力索挂在新补偿上起落锚,投入使用。(6)接触线的更换方法:停电天窗点开始后,将作业车从东往西编组为:作业车1+作业车2+放线平板+空平板。在42#支柱处,将作业车放线平板从42#往71#用0.50.8吨的张力推行放线,把新接触线补偿挂在新线锚角钢上,置于旧接触线的北侧,中间用闭口滑轮将新接触线挂在旧接触线上,放行至接近70#支柱20米处,作业车组放慢速度加大张力开始紧线,直至新接触线受力拉直,起锚处坠砣开始有向上移动倾向时,立即停车不动。在作业车1上方用导链、紧线器和长钢丝绳套子把新接触线拉在作业车1上,作业车1刹住不动。(这个时候等候作业的7台梯车开始上道进行正面和新旧定位、吊弦、中锚倒换作业),将作业车1和作业车2摘钩,作业车2和放线平板继续前行至71#锚柱处负责落锚作业。 梯车组倒换作业从中锚开始往两边分,每组先进行接触线摸面信息传递,然后再开始进行倒换作业。如果时间有限,倒换不完,在新旧接触线之间加设两组事先预备好的电连接,将新旧接触线并接起来,利用第二个点进行拆旧。如果能够倒换完毕,则无需加设电连接,把旧线抬高,新线启用,拆除旧线,调整各项参数,恢复行车。根据以前的施工经验,如果有120分钟的天窗点,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能在一个点内就将新旧倒换完毕,旧线拆除。本方案为保守方案,因为考虑到锚段中间有200米长的隧道以及锚段本身比较长,达1942米,所以考虑到两个天窗点备用,确保万无一失。(7)起落锚处旧接触线及补偿的处理办法:和承力索类似,起落锚时将旧接触线硬锚连接在支柱上,新接触线挂上新补偿进行放线作业。4.2花达段石柱槽至蒲家区间1锚段接触线更换方案(含承力索下锚锚臂、中锚锚臂更换方案)(对应2.1.2、2.1.3条“隧道下锚、隧道中锚型”):(1)锚段基本情况:石柱槽至宣汉区间1锚段,从大成隧道03#至大成隧道53#,全长1700米。起落锚均为隧道内锚臂全补偿90度转角边墙下锚。既有承力索补偿为1:3,TJ-120型;既有接触线补偿为1:2,TCG-110型。中锚位于隧道内28#,全部锚段均在大成隧道内,均位于直线上。新换接触线为CTAH-120型,工作内容包括放线、倒换定位、吊弦、中锚,更换下锚补偿装置、更换锚臂等。(2)更换方案确定:先利用天窗点将承力索中锚锚臂、新承力索和接触线锚臂、拉线底座、动滑轮底座打眼预埋安装完毕后,再把承力索补偿倒换安装在新承力索锚臂上,拆除旧承力索锚臂及拉线底座完毕,接着更换接触线补偿、锚臂,拆除旧接触线锚臂及拉线底座等。最后更换接触线。更换顺序如下: 作业步骤作业内容第一步更换隧道内承力索中锚锚臂,更换相应的跳线等。第二步更换承力索下锚锚臂、倒换补偿、拆除旧承锚臂等。第三步安装新接触线锚臂、倒换补偿,拆除旧接锚臂等。第四步更换接触线、倒换定位、调整参数。注:第二步和第三步根据现场施工速度可以在一个点内完成。(3)隧道承力索中锚更换方法: 经过测量,隧道内承力索既有中锚锚臂底座长宽为400mm。而新型锚臂长宽为600mm,孔距间距为500mm*500mm,这样,新型锚臂的孔距大于既有锚臂的边长。如图1:既有锚臂底座新锚臂底座图1:新、旧中锚底座尺寸对照图根据新、旧中锚锚臂底座尺寸上的差别,确定中锚锚臂的更换方法如下:做好底座定位木制模型(两块拼接,以便于定位时打开与合拢),锚栓定位打孔时保持新旧锚臂中心位置重合,精准打孔预埋。锚栓预埋完毕凝固后,利用停电天窗点,在一个点内拆除旧中锚锚臂、安装新中锚锚臂。为了防止旧中锚锚臂生锈拆除不动,准备以下工具备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1450mm大力扳手把12发电机台13氧焊切割工具套14打磨机台1(4)隧道承力索、接触线下锚锚臂及补偿更换方法: 由于隧道下锚处空间有限,新的锚臂底座长宽为600mm,占用空间较大,同时还得考虑下锚非支绝缘距离,所以,采用施工方法如下: 先进行承力索和接触线锚臂底座、拉线底座、定滑轮底座打孔与锚栓预埋、锚臂安装。然后进行承力索锚臂更换,补偿倒锚。拆除旧承力索锚臂及拉线底座。最后进行接触线补偿倒换,拆除旧接触线补偿,启用新锚臂及拉线底座,将旧接触线用新补偿下锚在新锚臂上。旧锚臂暂时不拆,为下一步接触线更换创造条件。(5)在接触线锚臂及补偿更换完毕后,根据上述工作内容和隧道特殊情况,按120分钟天窗时间计,确定更换接触线及接触线补偿、锚臂使用一个停电天窗点进行更换。施工人力、机械及主要工具配置如下:施工人员为分为10组,起落锚各1组,每组4人;梯车组7组,每组5人;轨道车放线组1组,5人;接地防护人员2人。共计50人。施工机具:两台作业车,一个放线平板,一个空平板,梯车7台,落锚紧线滑轮组1套,3t导链4个,1.5t导链4个,作业方法:将作业车从东往西编组为:作业车1+作业车2+放线平板+空平板。在隧道03#下锚处,先将既有接触线倒在未拆的接触线锚臂上做成硬锚,把新接触线补偿挂在新锚臂补偿上,置于旧接触线的北侧,将作业车放线平板从03#往53#用0.50.8吨的张力推行放线,既有接触线中间用闭口滑轮将新接触线挂在旧接触线上,放行至接近52#转换点 20米处,作业车组放慢速度加大张力开始紧线,直至新接触线受力拉直,起锚处坠砣开始有向上移动倾向时,立即停车不动。在作业车1上方用导链、紧线器和长钢丝绳套子把新接触线拉在作业车1上,作业车1刹住不动。(这个时候等候作业的7台梯车开始上道进行正面和新旧定位、吊弦、中锚倒换作业),将作业车1和作业车2摘钩,作业车2和放线平板继续前行至71#锚柱处负责落锚作业。 梯车组倒换作业从中锚开始往两边分,每组先进行接触线摸面信息传递,然后再开始进行倒换作业。如果时间有限,倒换不完,在新旧接触线之间加设两组事先预备好的电连接,将新旧接触线并接起来。如果能够倒换完毕,则无需加设电连接,把旧线抬高,新线启用。4.3花达段蒲家至双龙区间2锚段承力索更换方案(对应2.1.2条“承力索中锚在隧道内的锚段”):(1)锚段基本情况:蒲家至双龙区间2锚段,从蒲双区间19#至蒲双区间45#,全长1284米。起落锚均为砼支柱补偿下锚。既有承力索补偿为1:3,TJ-95型;既有接触线补偿为1:2,TCG-110型。中锚位于陈庙隧道内5#,隧道全长200米。中锚两边半锚段均位于曲线外侧。工作内容包括放线、倒换定位、吊弦、中锚,更换下锚补偿装置、更换中锚锚臂等。(2)更换方案确定:先利用天窗点将承力索中锚锚臂按上述“中锚锚臂更换方法”更换完毕后,再进行承力索更换,分两个天窗点,每个天窗点换半个锚段承力索。申请停电时要求19#处关节式分相两边均停电。具体承力索更换过程与上述相同,不再赘述。4.4花达段宣汉至石柱槽区间8锚段接触线更换方案(对应2.1.4条“经历器件式分相型”。):(1)锚段基本情况:宣汉至石柱槽区间8锚段,从宣石区间153#至石柱槽车站5#,全长1676米。起落锚均为砼支柱补偿下锚,中间经历仰天窝隧道,隧道全长442米。在锚段169#处有一个器件式分相装置,既有承力索补偿为1:3,TJ-120型;既有接触线补偿为1:2,TCG-110型。中锚位于砼柱159#至160#之间。(2)更换方案确定:分相两端均停电,使用两个天窗点进行接触线更换。 第一个天窗点一次性将153#至169#旧接触线拆除,新接触线启用。第二个天窗点将169#至石柱槽车站5#旧接触线拆除、新接触线启用,包括更换分相绝缘间的接触线。具体放线方法同上述。五、举例说明车站各类锚段承力索与接触线的更换方案5.1旬安段吕河车站4锚段接触线更换方案(对应2.2.1条“车站站线经历渡线卡分段绝缘器”类型。):(1)锚段基本情况:吕河车站4锚段,从吕河车站下行21#开始,经历渡线分段后进入上行正线。再从车站4道往西,从上行正线经历渡线分段后至下行95#支柱下锚,全长1358米。起落锚均为砼支柱补偿下锚,中间经历两段渡线、七个线岔。既有接触线补偿为1:2,TCW-85型。新换接触线补偿为1:2,CTHA-85型。中锚位于软横跨58#处,防窜型中锚。(2)更换方案确定:采用两个垂停点(60分钟以上),一个V停点(100分钟以上)进行更换作业。(3)施工人力、机械及主要工具配置:施工人员为分为9组,起锚1组, 4人;放线组1组,6人;梯车组5组,每组4人;轨道车组2组,每组5人;接地防护人员2人。共计46人。施工机具:两台作业车,一个放线平板,梯车6台,落锚紧线滑轮组1套,3t导链4个,1.5t导链4个。第一个垂停点:行调封锁命令下达后,将作业车1运行至28#道岔处待命。同时,各梯车组分别放置在25#、28#、29#、32#、36#、38#旁边待命。作业车2和放线平板在40#分段东面25米处,人工将接触线拉至28#处等待电调停电命令。电调停电命令下达后,轨道车从28#处开始继续将接触线拉至21#处下锚在线锚角钢上,将旧线硬锚在支柱上。起锚完毕后,作业车2立即紧线,拉直后各梯车组立即进行摸面传递,倒换作业。28#处的梯车负责安装28#处分段绝缘器作业车2负责更换安装40#处分段绝缘器。倒换吊弦、定位器、线岔电连接完毕后,将旧线21#至40#分段处这一段拆除。第二个垂停点:用相同的办法,将旧线95#至74#分段处这一段拆除,新线启用。第三个V停点:将40#分段和74#分段之间的接触线更换。5.2旬安段吕河车站渡1锚段接触线更换方案(对应2.2.2条“车站单独渡线卡分段绝缘器”类型。):(1)锚段基本情况:吕河车站渡1锚段,从吕河车站上行2#开始,经历1号岔、渡线分段、3号岔后进入下行正线11#下锚。全长126米。2#起锚均为砼支柱补偿下锚,11#落锚为硬锚。既有既有接触线补偿为1:2,TCW-85型。新换接触线补偿为1:2,CTHA-85型。(2)更换方案确定:采用一个垂停点(60分钟以上)进行更换作业。(3)施工人力、机械及主要工具配置:施工人员为分为6组,硬锚起锚1组, 4人;放线组1组,6人;梯车组2组,每组4人;轨道车组2组,每组5人;接地防护人员2人。共计30人。施工机具:两台作业车,一个放线平板,梯车2台,落锚紧线滑轮组1套,3t导链4个,1.5t导链4个。(4)更换方法:垂停点:作业车编组从东往西:放线平板+作业车2+作业车1。行调封锁命令下达后,将放线平板+作业车2运行至2#支柱处待命,作业车1停在4#支柱处等命。同时,各梯车组分别放置在4#、9#旁边待命,人工将接触线拉至4#处等待电调停电命令。电调停电命令下达后,作业车1从4#处开始继续将接触线拉至11#处下锚在线锚角钢上,将旧线硬锚在支柱上后作业车1返回分段绝缘器下方待命。起锚完毕,作业车2立即紧线,拉直后各梯车组立即进行摸面传递,倒换作业。作业车1负责安装分段绝缘器作业车,2负责下锚处理和非支倒换。倒换吊弦、定位器、线岔电连接完毕后,将旧线2#至19#分段处这一段拆除。5.3旬安段吕河车站II锚段接触线更换方案(对应2.2.3条“车站正线两端经历线岔”类型。):(1)锚段基本情况:吕河车站II锚段,从吕河车站下行8#砼柱开始,经历桥上锚段关节、29#柱岔、34#柱岔、车站II道、80#、82#、84#柱岔、曲内绝缘关节后在下行正线108#砼柱下锚。全长1890米。既有接触线补偿为1:2,TCW-110型。新换接触线补偿为1:3,CTHA-120型。中锚位于软横跨56#处,防窜型中锚。(2)更换方案确定:采用一个V停点(150分钟以上),进行更换作业。利用150分钟以上在一个V停点内将新接触线放线、新旧倒换,新线启用,旧接触线拆除。(3)施工人力、机械及主要工具配置:施工人员为分为16组,起落锚各1组, 4人;放线组1组,6人;梯车组12组,每组4人;轨道车组2组,每组5人;接地防护人员2人。共计72人。施工机具:两台作业车,一个放线平板,梯车7台,落锚紧线滑轮组1套,3t导链4个,1.5t导链4个,0.75t导链4个。(4)更换方法:150分钟V停点,作业车编组从东往西:放线平板+作业车2+作业车1。行调封锁命令下达后,将作业车组运行至108#道岔处待命。同时,各梯车组分别放置在22#、24#、30#、38#、46#、56#、62#、74#、84#、98#、106#旁边待命。电调停电命令下达后,放线平板+作业车2+作业车1从108#处开始将接触线推行放线至距10#处西20米处放慢速度,开始加大张力紧线,直至线材拉直、新线拉直候将新接触线用导链、钢丝绳拉在作业车1上,这时候等候作业的梯车组立即上道展开摸面传递、倒换作业。将作业车1与作业车2摘钩,作业车2和放线平板继续向前将旧线硬锚在支柱上,新线置于既有接触线的北侧。梯车组倒换作业与作业车2落锚同步进行,倒换吊弦、定位器、线岔电连接完毕后,将旧线拆除,新线启用。六、安全保障措施(1)遵照执行西安铁路局西铁运(2013)09号西安铁路局普速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在进入施工现场时及时联系配合单位的监管人员进行监督,特别是供电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