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doc_第1页
2014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doc_第2页
2014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doc_第3页
2014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doc_第4页
2014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5小题。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彭 林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05版,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分)A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我们只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可解决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B人生第一要义就是礼,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要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需要。C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方风俗各异,但国家能保持统一的趋势,其深层原因是在礼的层面上彼此认同。D要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首先就必须要对东西方文化有一个清醒而深入的认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E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性本恶,人的灵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类要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 (分)A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B诸侯争霸的春秋乱世,证明了孔子关于“礼”的那一套理论在当时根本行不通。C因为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所以中国在总体上维持了文明的高水平。D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影响深远,对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4为什么作者认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分)15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打破传统道德底线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等,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应该加强传统礼学的教育,让人们知礼明礼。请依据文意,谈谈你对这种呼吁的理解。(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混沌世界里的临界点 王春永 在法国的一个小村落外有一个小池塘。人们在里面取水,孩子在里面洗澡。池塘里面有一片荷花,每天荷花自由生长。按照传统线性思维,这一小片荷花要覆盖池塘,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有一天,一点污水流进池塘里面,污水里刚好含有荷花的助长剂,使得荷花的生长速度成倍增快,荷时的数目每天增加一倍。只需要30天,整个池塘就会布满荷时。但是在前28天,根本没人发觉池塘中的变化。到第29天,村里的人才注意到池塘的一半突然充满了荷时,他们开始担心,但这时候他们已无能为力。第二天早上,整个水面都布满了荷叶。 自牛顿以来,直线和简化的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很多科学家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发现,其实世界并不是那么简单,它并非是直线发展的,而是在关联和交互影响中进化的。也就是说,世界上充满着各种不可预测的混沌,这是线性思维无法解释的。多数生态危机的形成都是这样。物种的灭绝也是如此:开始时通常不易发觉,慢慢地加速衰退一段很长的时期后,接着很快绝迹。 美国前副总统小艾伯特阿诺德戈尔在其平衡中的世界:生态与人类精神一书中,介绍了美国物理学家普巴克和唐超所做的一个研究。在研究中,他们让沙子一粒一粒落下,形成逐渐增高的一堆,借助慢速移动录影和电脑模拟,精确地计算在沙堆顶部每落一粒沙会连带多少沙粒移动。 初始阶段,落下的沙粒对沙堆整体影响很小。但是当沙堆增高到一定程度之后, 即使落下一粒沙也可能导致整个沙堆发生坍塌。巴克和唐超由此提出“自组织临界”的理论。 沙堆达到“临界”时,每粒沙与其他沙就处于“一体性”状态。那时每粒新落下的沙都会产生一种“力波”,尽管微细,却能通过“一体性”的接触贯穿沙堆整体,将碰撞传给所有沙粒,沙堆的结构将随每粒沙落下逐渐变得脆弱。说不定哪一粒落下的沙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沙堆整体发生结构性失衡坍塌,也可以说崩溃。 这就类似于那句来自阿拉伯文化的谚语:“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一匹健壮的骆驼身上放一根稻草,骆驼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骆驼还是丝毫没有感觉 一直往骆驼身上加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了它身上后,骆驼最终会不堪重负瘫倒在地。在社会学里,有取名为“稻草原理”。 对于这种现象,科学家们研究认为,在线性系统中,整体正好等于所有部分的相加,因此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可能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而不需要关心其他部分,如此比较容易做数学分析。而在非线性系统中,整体并不等于所有部分的相加,它可能大于所有的部分的相加,因为系统中的一切都是相关联的。观察物理学、生物学或社会学上的非线性系统,我们往往会发现它们的基本组成个体和基本组织法则其实并不复杂。但是这些简单的组成因素自动地相互发生作用,复杂性于是出现于组织之中:一个系统的组成个体有无数可能的方式相互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无数可能性的相互作用,非线性的系统展现出一系列与我们以往的认识全然不同的特点,突破了我们最为大胆的想像力。其中最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也最富有科学内涵和哲学魅力的结论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一旦超越了它的多样性临界点,就会发生爆炸性的变化;而且原来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不可能自行恢复。 在问题被注意到的时候,或许已经太晚了。而起因,只是一片小小的“荷叶”,甚至比荷叶更小的东西。每一个相关对象的偶然性因素,都包含了对象必然发展的结果的信息。一个十分微小的诱因,在各内外因素参与下,有时会产生极其重大、极其复杂的后果。 (选自王春永 博弈论的诡计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人们对于即将布满池塘的荷叶无能为力,因为流进池塘中的一点污水含有助长剂。 B戈尔在其 平衡中的世界:生态与人类精神一书中记录了一个他对沙子的研究。 C巴克和唐超的沙堆实验证明,导致沙堆整体坍塌的可能仅仅是因为一粒沙子的落下。 D“ 自组织临界”理论与阿拉伯谚语“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E一切重大而复杂的后果的产生都包含着必然的发展的信息,在被注意时则为时已晚。 13关于非线性系统的特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具有复杂的、非直线发展的特点,是在关联和交互影响中进化的。 B比较容易做数学分析,因为整体正好等于所有部分的相加。 C系统中的基本法则并不复杂,但组成因素间会自动发生相互作用。 D原来的系统平衡一旦发生爆炸性变化后,就不可能自动恢复。 14本文标题“混沌世界里的临界点”中“混沌世界”和“临界点”各指什么?(4分) 15为什么稳定地保持了几百万年的古代物种,在地质期的某一瞬间灭种或演变为新的物种?请运用文中的观点简要分析。 (4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大学的三种精神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D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E大学里的师生都在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这就是中国大学的现状。13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A大学精神就是自由、通识、德性,三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B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所有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14请分别概括大学精神之自由、通识及德性的内涵。15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百分之二十二左右的人文课程,请用文中的观点对麻省理工学院这一要求的合理性作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艺术中的崇高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得愈是激烈,愈加显得崇高。例如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杰出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是多么的悲愤、激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人们诵读这些诗句时,总是感到发自肺腑而感同身受。他那诗句的高昂和悯惜人们困苦的感情,犹如生命的迸发。他同情人们的胸怀是多么美,又是多么的崇高。在旧社会中,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有时也给人以崇高的印象。如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讲述了一个人力车夫,在北风的严寒下,拉着车飞快地跑,忽然碰倒了一位头发花白、衣服都很破烂的女人,老人是慢慢地倒下的,肯定没有碰伤,可以拉着车一走了事。可是车夫却不然,停住车,把伊扶起,问声:“你怎么啦?”“我摔坏了。”便搀着伊的臂膊一步一步地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我这时突然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可见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在那人压迫人的旧社会里表现愈分明,愈觉得难能可贵,愈觉得变成一种威压自己的崇高。世界上一切真正崇高的东西,都是为人民实践所掌握、所创作出来的。我们认为崇高的根源是实践,是客观的,不仅因为它是现实的现象,而且因为它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联系。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在探索崇高的根源时,仅仅从主观上去寻找,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主观的精神、情感或理性;由于其内在活动产生了整个外在世界及崇高的对象,因此成了主观的。我们认为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绝不像唯心主义者所说的是主观的,是来自空虚的心灵的。宗教唯心主义者把“神”的伟大说成是远远超过了人。在他们看来,神是全知全能的,人不过是神的创造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恩格斯彻底地驳斥了这一点,他说:“人所固有的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伟大得多,高尚得多,因为神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这就是说,人不是“神”的创造物,恰恰相反,“神”倒是人的创造物,“神”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相当模糊和歪曲的反映。所以,应把伟大的、崇高的、真正的人的事物归还于人。这说明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当然,并不是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是崇高的,只有那种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形象,才是崇高的。有的美学家还千方百计地企图证明,恐惧是崇高情感的基础,这也是根本不对的。事实证明,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真正的崇高感情是敬佩和自豪。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指出先进人物的崇高理想时,总是与伦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说善是熔化在、沉淀在美感的愉悦之中,是潜藏着的;那么善在崇高感中则较强烈地表现出来。如长城以它气势雄伟的形式,引起我们的崇高感,但它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象征,在它引起崇高感之中,总是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密不可分的。所以,崇高感总是与道德感最相接近的。有的美学家则极力否认它们之间有任何联系,从美的形态中阉割掉它的一切道德内容,剥掉它的一切社会意义和作用,以便为生活和艺术中的无道德论作辩护。我们认为,没有高度伦理学的基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选自美学原理,作者杨辛、甘霖,有删节)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愈是激烈,愈显崇高。只有大人物才能给人以崇高的印象。B.作者引用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是为了突出屈原的崇高之美。C.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之所以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情感的理性的,是因为他们缺乏客观认识崇高的态度。D.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因此,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应是崇高的。E.有些美学家极力否认崇高感与道德感之间的联系,从美的形态中剔除它的一切道德内容以及社会意义和作用,以便为生活和艺术中的无道德论作辩护。13.对“艺术作品的崇高”认识有误的一项是A.高度伦理学是崇高美的基础,对艺术作品能具有真正美学意义的崇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B.人的本质是神的本质的反映,人不过是神的创造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而人比神要崇高得多。C.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崇高感总是与道德感最相接近的。D.崇高体现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14.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哪些有关“崇高”的错误认识?(4分)15为什么说“崇高的根源是实际的,是客观的”?结合文意,分点概述。(4分)答案:一12CD文意理解A.强加因果,人们对于即将布满池塘的荷花无能为力的原因,并非是助长剂,而是因为发现得太晚了。B.张冠李戴,戈尔记录的对沙子的研究并非他自己的而是巴克和唐超所做的研究。E.信息混杂,并非“后果的产生”包含“必然的发展的信息”。13B概念理解对象错误,误将线性系统的特征当作非线性系统的特征。14【筛选信息】(4分)中国人按照礼来生活的,通过礼自别于禽兽;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4分。每点1分。15【理解分析】(4分)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道德水平不尽如人意,这说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如道德等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许多人呼吁应该加强传统礼学的教育,让人们知礼明礼,这说明只有通过礼的教育,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礼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可操作的层面,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4分。每点两分。其中恰当引用文中观点1分,结合题干中材料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二12CD文意理解A.强加因果,人们对于即将布满池塘的荷花无能为力的原因,并非是助长剂,而是因为发现得太晚了。B.张冠李戴,戈尔记录的对沙子的研究并非他自己的而是巴克和唐超所做的研究。E.信息混杂,并非“后果的产生”包含“必然的发展的信息”。13B概念理解对象错误,误将线性系统的特征当作非线性系统的特征。14(4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混沌世界”指非线性系统。“临界点”指事物积累到一定程度,促发生最终质的变化结果的转折处。4分。“混沌世界”“临界点”,各2分。 15(4分)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观点并运用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C。稳定地保持了几百万年的古代物种,其实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只是这些变化很微小很隐蔽,不易察觉;(1分)当变化积累一定程度,(1分)超越了它的多样性临界点,(1分)该物种就会在地质期的某一瞬间发生爆炸性的变化,(1分)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