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讲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2 表现 衣 洋布 洋装 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食 鸦片战争后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住 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 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中山装 欧式洋房 2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 20世纪50 70年代 勤俭节约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计划供应 无私奉献 票证 2 改革开放以后 社会风尚 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赈济灾区 1 交通 1 铁路 19世纪70年代 外国商人修筑 19世纪80年代初 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 宝成 兰新等铁路 九五 期末 运营总里程亚洲 世界第四 1997年以来 实现几次大提速 2006年 全线通车 淞沪铁路 第一 青藏铁路 2 公路 20世纪初 开始在上海出现 随后 近代 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 建起汽车制造厂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 水运 鸦片战争后 列强设立 洋务运动时 洋务派创办 打破列强垄断 汽车 筑路技术 轮船公司 轮船招商局 新中国成立后 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 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2 通讯 1 电报 19世纪70年代 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 19世纪70年代 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 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 设立 丹麦 无线电报局 台湾 2 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 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以后 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3 互联网 近年来 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1 报刊业走向繁荣 1 19世纪中期前后 外国人在华办报 有 和 万国公报 等 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是 2 19世纪70年代起 报刊越来越多 反映社会思潮 呈现繁荣景象 3 20世纪前期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 共产党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等 4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 文汇报 等 中国丛报 申报 红色中华 红旗 光明日报 5 改革开放后 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各种专业性 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2 影视事业的发展 2 电视 1958年电视业诞生 改革开放后 电视逐渐普及 节目越来越丰富 3 互联网 1 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 2 发展 20世纪 年代以后 风靡全球 3 接入 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4 特点 信息传播速度快 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高度互动 5 影响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生产 学习 娱乐方式 90 1994 1 近代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后 并未完全取代中式服饰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引发服饰变革 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 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地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特点 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变化明显 但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却变化不大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3 清朝末期无线电报全用于军事 清朝末期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 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4 报刊 影视 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但侧重点不同 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 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互联网全方位 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突破提示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中国与国际交往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并呈现出向积极 文明发展的趋势 社会生活主要包括物质生活 思想观念以及社会习俗三个方面 因此 这三个方面的变化状况及趋势分析清楚后 本要点就容易理解了 1 近代和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比较 2 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及社会习俗的变化的趋势怎样 1 摒弃等级观念 平等意识增强 古代封建等级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 平等的思想所代替 这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 作揖演变为鞠躬 握手 发型服饰发生变化 从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 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 倡导男女平等 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 由老爷 少爷变为先生 某君等 2 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女权意识增强 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 这表现在提倡女权 倡导妇女解放 提倡妇女走出家庭 走向社会 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 同时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引入中国 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等 3 近代人们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 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 吃西餐 穿西服 住洋房 乘汽车 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特点1 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 并逐渐向内地渗透 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 过程由西方引进 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 中 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近代时期 中西方文化 新旧文化并存 相互影响和渗透 3 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 不缠足运动起步早 但进展缓慢 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 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 落后的状态 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 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 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 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1 2012 石家庄模拟 1912年8月20日 时报 刊载的 苏州之士煞 一文 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 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 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气焰煞 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a 中国的传统服饰很受苏州人的喜爱b 苏州处于社会转型时期c 西方的时装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d 苏州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解析 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中的三种装束既有传统的 绸伞 草帽 等 也有近代的 革履 雪茄 即可知选择b项 答案 b 突破提示 报刊 影视 互联网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分别把握了这些影响之后 才能全面了解近现代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的变化 1 报刊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何作用 在近代中国 报刊成为革命的思想武器 主要表现在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报刊成为宣传改良 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发挥着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报刊成为中国向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武器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新中国成立后 成为宣传党的思想科学管理 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4 改革开放以来 各报真实 及时 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了信息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 电视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1 可视性 2 角度多 3 覆盖面广 4 时效性强 5 信息量大 3 互联网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 1 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 而且提高了效率 增加了乐趣 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2 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 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 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3 思维方式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 生活 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大众媒体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三个巨大变化1 以报道 记录 宣传 批判 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 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 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 的欲望 对人们 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 维新派 革命派曾用报刊为阵地 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 2 影视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消磨余暇时光 发散剩余能量 转换情绪 获得休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 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 引导人们消费 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 互联网的出现 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如果将每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 那么 互联网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 它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 人在终端 情传天涯 网上可以听广播 看电影 办公务 搞教育 治疾病 炒股票 购商品 施救助 聊天 玩游戏等等 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空前提高 2 2012年8月12日 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 伦敦碗 完满落幕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及时报道了这则消息 这体现出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是 a 远程教育b 大众娱乐c 传播资讯d 政论宣传 解析 电视及时报道了这则消息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体现的是电视传播资讯的功能 其他几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2012 浙江高考 1862年6月26日 上海新报 一则某商行售卖 外国杂货 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 酸果 洋醋 吕宋烟 白兰地 小面镜仔 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答路径 1 知识角度把握不同时期中国社会人们在衣 食 住等方面的具体变化 概括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 分析每一阶段出现不同表现的原因 2 史观角度用社会史观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分析各种现象反映的 趋势 2010 海南高考 据1927年出版的 中华影业年鉴 统计 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 其中有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 a 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 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 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 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解答路径 1 知识角度把握近现代中国交通 通讯及大众传媒发展的主要表现 影响等2 史观角度火车 飞机的出现 从传统驿站到电话 互联网的发展 这都体现交通和通讯的近代化 这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近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角度命题是很好的高考角度 考向一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知识角度 光绪年间的 嘉善志 风俗类 记载 乾嘉时风尚敦朴 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 城镇尤甚 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 a 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 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解析 乾嘉时风尚敦朴 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 城镇尤甚 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大意是 乾隆 嘉庆年间社会风气尚且淳朴 到咸丰 同治年间受苏沪等地社会风气的影响 特别是城镇 男女穿着服饰都变得喜新厌旧 分析各选项 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反映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项错误 服饰等级材料中没有涉及 c项自然经济一说与材料完全不相关 本题选d项 材料表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答案 d 2 知识角度 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上世纪50年代完成的文学作品 城南旧事 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它描写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 下列情景属于 城南旧事 的是 a 四合院里的生活起居b 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的儿时情趣c 剪辫成为新潮女性的追求d 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游行示威 解析 本题可根据所学知识来排除不符合20年代北京城社会风貌的选项 b项东交民巷是外国使馆区 中国人不能居住 c项剪辫是针对辛亥革命后男性的 d项北平学生游行示威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 时间上不符材料 本题a项正确 四合院是以正房 倒座房 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 答案 a 3 史观角度 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 图画日报 上海社会之现象 绘有 文明结婚之简便 一画 自欧化东渐 一般新学界人 每崇尚自由婚姻 摒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 沪上素号开通 凡所谓文明结婚者 又数见不鲜 这实际上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b 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c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d 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 解析 材料中 文明结婚者 又数见不鲜 说明传统观念的改变 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c d两项叙述太过绝对 排除a c d三项 故答案是b项 答案 b 考向二近现代中国交通 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的变迁4 知识角度 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 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 偶一不慎 就要触电 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 大众可座 稳快价廉 字样 以资号召 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 此后 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 这段材料说明 a 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 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c 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d 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近代化的认识 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新情景 有轨电车属于新式交通工具 它的推广得到广告的促进 因此准确反映的应该是c 答案 c 5 知识角度 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 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 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 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 材料是要说明 a 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b 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c 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d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解析 从材料中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的报刊业得到了发展 表现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 而原因应是政治的变革运动 如戊戌变法等 故选c 答案 c 6 史观角度 1872年 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 内容包括 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 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 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 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 等等 这说明 a 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 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 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 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解析 材料描述的主要是有关交通规则的问题 通过阅读可以发现这样规定体现了人文化 现代化 属于交通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选择题最佳选择原则出发 应该选择d项 答案 d 7 在中外几千年历史中 头发就如一根细细的 极其敏感的晴雨表 纵穿于其中 折射着历史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至始也 微管仲 吾其披发左衽矣 即如果没有管仲 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