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延伸阅读材料2:古代刑具的历史 站在新千年的制高点,回顾人类走过的漫长历史,我们看到人类已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的狭小天地中走了出来,走向开化,走向进步,走向文明。在审视着人类文明轨迹的同时,我们还看到有一条恐怖的、不文明的、不人道的浊流跟随着文明的浪花,寸步不离地走到了昨天,构成了人类历史上一幅悲惨的画卷。 回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这段不文明的历史,我们惊讶地看到,古代统治者对于自己的同类,是如何惨无人道地极尽折磨、拷打、摧残、破坏之能事,让我们不寒而栗。设计奇妙,功能齐全,花样翻新的刑具林林总总,人类的智慧居然 在丧心病狂地虐待同类方面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创造力。 中国古代刑具产生的一般规律是:先有罪,后用刑 ;有了刑,再用具。古代刑具,统指押解犯人的械具、监狱中的狱具、拷讯用的刑具和行刑处死所用的刑具。究竟什么是刑具呢? 刑具是任何一种被故意施加在一个人的身上,以从他或第三者身上获得情报或招供的;以惩罚他或第三者已经被怀疑犯有罪行的;以胁迫或逼迫他或第三者的犯罪又无任何可辩诉的理由而引起严重的肉体或是精神上的折磨,所使用的限制和剥夺其自由的各种专门器物。 在中国古代还包括剥夺犯人生命所使用的各种自然物和各种专门器物。而所有这些都是被公共官员或能够代表政府机构的人煽动或同意或默许的。基于这个定义,刑具是官方的,是限制受刑者人身自由,造成受刑者肉体或精神痛苦的,旨在惩罚罪犯、嫌疑人或逼迫受刑者招供所使用的各种自然物和各种专门器物。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岂可以乱加刑具。但问题是在古代中国一个崇奉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国度里,历来把人的生杀予夺之权全部交给统治者手里。古今中外,几乎在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中都使用过刑具,而中国古代刑具尤其富有特色,其想像力和创造力之丰富都是匪夷所思的。 “父”字本源与刑具信息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现在有约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着它。 我们对“父”字的字源作一下浅释,甲骨文字中的父字原是一只手拿着一把石斧的形状。说文解字释:“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这说明父字的字源含有统治和权力之意。而石斧、举杖含有对家庭成员的教戒之意。时至今日,我们仍可看到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动之以棍棒的远古遗风。 从古老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专制社会,统治者总是伴随着以家长制为中心的社会管束特点。父是规矩的产生者,家属的管教者,右手举着石斧表明父亲的权威性质。家室成了家长和家属对立的统一,家长对内是家属的统治者和剥削者,对外是一家的代表。家是社会生活的单位,社会关系只存在于家和家之间。家属个人只是家的一分子,家属隶属于家长,为实现家长的统治而存在。 大约在一百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劳动、生息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六七千年以前,以母系为中心的氏族社会已经到繁盛阶段,并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贫富逐渐分化。这个阶段就是上古时代,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 氏族社会积累了许多婚姻、血统、亲续、家室、邦国以及生产劳动等经验,并形成种种制度,具体表现为当时通行的风俗习惯。白虎通辟雍:“礼五帝记曰,教民者,皆里中之老而道德者为右师。朝则坐于里门,弟子皆出而农而后罢。夕如之,皆入而后罢。其有出入不时,早晏不节者,有过。”可见,风俗习惯是其社会生活的规范。 象以典刑与教化工具 刚刚步出野蛮时代的众多民族像一个个细胞,在无声地分裂、聚合、成长、膨胀,向天地之间充斥,并缩小着它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东方九黎八十一氏族在蚩尤的率领下向西北争夺炎帝支派共工部族占有的九土,于是在巍巍太行东麓的涿鹿之原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恶战。共工向黄河上游的黄帝求救,与之联手打败蚩尤以后,接着是炎黄二帝与蚩万之战。蚩尤彻底战败南逃,被黄帝擒杀于凶黎之谷,九黎并入炎黄部族。接着是炎黄二帝三次互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其部族并入黄帝部族。 龙鱼河图中说,黄帝时画蚩尤像,以威天下。蚩尤的部下战败以后被并入黄帝部族,常常横生枝节,引起骚乱,影响着整个部族的秩序和稳定。黄帝命人将蚩尤像画在旌旗之上,缚立于高树以示警戒,原蚩尤部落的闹事者看后感到电畏惧,便收敛下来不再闹事了。画像上的蚩尤为牛头人身,一手执斧,一手执剑。传说中的蚩尤长得就是这个模样,这也就是后世人们认为蚩尤就是掌管天下刑罚的刑神的源起(图1)。 受此波及和影响,后来有的部落将其部落首领的头像以木雕刻之,恭放在受到处罚的人家中显要位置。使其能够随时看到警示自己不要再做违犯和制度的事了,并要定时谦恭祭祀。这种方法被后世的人们称作“木官示禁”。 当时人们极重视氏族、家族的集体荣誉,一人有过全体成员均蒙其辱,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羞辱手段足以杜绝不轨行为。尔后,尧舜时出现了象刑这样一种惩罚制度。就是让违反风俗习惯和制度的人穿上无下摆的衣服,脚穿杂色之鞋,头戴黑色巾,“以居州里,而民耻之”。慎子佚文:“有虞氏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屦当刖,以艾()当宫,布衣无领以当大辟”。即用蒙黑巾,以草梗带为帽带,穿麻布鞋,艾()当是老苇做的短裤,着无领之衣五种办法惩罚违反者。 唐律疏议卷一:“画象以愧其心。”攻心即羞辱,实是同族分化为敌对阶级后实行压迫的起点。其实唐尧后期亦即历史上的统治者破天荒第一个惩罚邦人犯罪的方法,是让犯人带黑色额巾,饰发向上,黑色发簪,大巾覆衣。事过除去,恢复本来装束。大约由于上述特殊头饰这样单一的惩罚方法不能满足分别罪行轻重的需要,于是制定了五种象刑,单一头饰发展为五种形象,组成了一个体系(图2)。 后来有苗氏的“五刑”就是受到象刑启发而产生的;蒙黑巾被当作墨刑;以草梗为帽带被当作劓刑;以老苇做的遮羞布被当作宫刑;以穿麻布鞋被当作刖刑;以着无领之衣当作大辟(即处死)。但也有持否定意见的,荀况在荀子正论中批驳那种认为“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为“世俗之论”,说三代时人人都不违法犯罪,故“非独不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这种见解只是一种逻辑推论。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象刑”是将法令图像化加以颁布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让万民皆知所避就。如周礼秋官大司寇:“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国都鄙,乃悬刑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象魏”是古代天子、诸侯之宫门外对称高立的一对建筑物。 关于“画衣冠,异章服”作为一种刑罚,在考古中已得到证明。一九七五年二月二日,在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中发现()匜青铜器一件,匜的腹底和盖上有铭文157字。这是管牧牛的小奴隶主和他的上级贵族师打官司,由周王的卿士伯扬父作判决的判词。据唐兰等诸家的解释,()即(),为墨刑;()即檬,为黑色巾;黜即罢免之意。因此,画像之刑该不尽属于子虚乌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公共制的基础不断遭到冲击。当人们创造的劳动产品,除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已可能有微小剩余时,私有财产便随之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相沿已久的有“扑作教刑”,孔传:“扑()楚也,不勤道业则挞之。”尔雅释木:“楸,其木湿时(),燥时坚,故谓之良材。牡荆,恭曰即作捶杖者,所在皆有之。实细,黄色。茎劲,作树生。”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刑具考:“按:夏,楚均是木,而其夏重楚轻,其用之也,亦必有轻重之差矣。汉时易以竹,梁复用荆,荆即楚也。其后承之,是但用楚,而不用夏。” 耻辱性和象征性惩罚很难制止财产争夺、两性乱交、敌对凶杀等违反习俗规矩的行为发生。这就产生了扑()和放逐的方法。 “扑”是远古时代实施社会教化的刑具。尚书舜典、说文解字:“(),笞击也。”笞是竹制打击器具,也就是用竹荆具敲打犯罪者的身体,使其感到耻不敢再犯。同是借以教训别人,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放逐的方法是敲打,敲打不止,被打的人自然是拔腿就跑,执行的人紧紧追逐,终至逐出境外,便成放逐。因之敲打可以概括放逐,统名为()。猪的古字是豕,加上走字旁成为逐,引申的意义是由人手持木棍或竹竿追打不是人,而 是类似猪等畜类的东西。庸城氏时代放逐季子,东里子时代放逐敖昏勒氏,黄帝放逐茄丰,颛顼时代男女不相避于地道路者,拂之于四达之弄,同胞兄妹结婚,也要放逐,尧放()和丹朱,都是著名的事例。汤放桀,春秋时卫国放宁跪于秦,放公子黔牟于周,以及楚放屈原,都是放逐古俗的遗风。 氏族社会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风俗和习惯,是全体成员公认的调整相互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上古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神农氏无制令而民从”,“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被后世称为“风俗的统治”。尽管“画象示禁”、“木官示禁”、“画衣冠、异章服”表现为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但这不是以国家强制为后盾的暴力,不是强迫人们接受的刑罚。除此之外,最严重的是驱逐出本民族,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 这也许就是三皇所以被称为皇的缘故。 虽然藤条、竹条、石刃、石斧、木棒属于自然物,还谈不上是统治阶级的刑具,但其功能与作用显而易见具备了刑具的功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刑具的前期形式和雏形。 三代五刑与刑具雏形 随着人的使用价值被发现,战俘不再被全部杀害,而将其中的一部分沦为奴隶,社会上出现了最初的阶级划分奴隶和奴隶主。五刑是古代刑法中五种刑罚手段的统称。据文献记载,五刑由黄帝时东夷集团领袖蚩尤和苗民发明。尚书吕刑载:“蚩尤唯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唯作五虐之刑日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黥,越兹丽刑。”即指割鼻、割耳、破坏生殖器官、刺面和死刑五种刑罪 苗族第一种肉刑是劓,劓是割鼻。甲骨文中此字古体“()”,为以石刃割鼻的象形。周秦之际广泛适用。汉初文帝除肉刑,将劓刑改为笞三百。此后劓刑趋于衰止,但南北朝时尚间或施用。隋以后不见于律典,唯金国早期对于犯重罪者要割掉鼻子,以别于一般平民。 苗族第二种肉刑是刵,刵是割耳,又称“截耳”。即以石刀割去耳朵的刑罚。尚书康诰:“非汝封又曰劓刵人,无或劓()人。”说文解字:“(),断耳也。”()刑长期被用于军中,毙敌而割其左耳以献功,在我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 苗族第三种肉刑是(),古文作(),郑康成作(),今文作宫割。即破坏男女生殖器官。()亦即()的借字。说文解字:“(),去阴之刑也。”诗甫田郑告笺:“甫之言,丈夫也。”释名释首饰:“甫,丈夫也。”丈夫是三代成年男性的称谓。男性身体的特点在于有个突出的外*。广雅释沽三:“(),椎也。”椎本是击鼓杖一类的棍棒因而成为一种行刑之具。引申为打击,亦名椎。三仓:“椎,打也”;字林:“椎,击也”,即其明证。说文解字:“椎,击也。”正是这一变化的结果。总之,执行男性()刑的()击是用棍棒椎击男性外阴。或打断或打废,使之失去交合能力。相传执行女性()刑的()击是用棍棒击女性胸腹,使胃肠下垂,压抑子宫,附入膣道,以防交接。逸周书谥法解:“壅塞不通日幽。”闭和牝音近,闭借为牝。牝指情窦,亦即阴道,幽闭就是充塞女性阴道即()击胸腹的结果,因而也是一种毁伤身体的刑罚。汉人不知宫是()的借字,又复误解幽闭的含意,白虎通义遂以“执置宫中”为女性()刑执行方法,有意无意使肉刑变成了自由刑,实属大谬。 苗族第四种肉刑是黥,又称“墨刑”。即在罪犯面部或额上用骨针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周礼秋官司刑郑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额为疮,以墨窒疮孔,令变色也。”先秦时期广泛适用,汉初文帝除肉刑,以髡钳城旦春代替黥刑。魏晋南北朝期间或适用,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再废。隋唐律典无此制。五代后晋石敬瑭恢复酷刑,改称刺字,并与流刑结合使用,称为刺配。宋沿袭,刺配盛行。辽、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刺字之刑。清末法制改革,刺字始废。 此外,再加上“丽刑”,即割颈的死刑,又称大辟。尚书吕刑:“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一般来说战国以前死刑通称大辟(图3) 苗族是中原以外的一个先进部落,最早摆脱了神权的束缚制定了肉刑。由于“恃刑不道 ”,因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终被夏反打败。苗族的刑罚制度从攻击精神到攻击肉体,从作害身体到使人丧生,这不仅导致了当时很多部落的首领纷纷效法,而且影响了后世历代阶级统治达数千年之久。 上古时代的先人们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从五种物质的相生相克来领悟世间万物的生灭原理,相生意味着相互促进、推动,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意味着相互排斥、克制,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些观点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因素。“五行”之说后来被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一直被保存下来,对古代天文、历法、医学等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古时先人们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和启发制作出“五刑”作为刑罚。根据尚书皋陶谟的记述,五帝时代还有“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等五种死刑和“聪明”、“明畏”两种肉刑都是以来自异族的邦民为对象的。 有和灸音近,灸是灼,即火烤。邦,协钟韵,可借为饔,饔是熟食。有邦亦即火烤熟食,其方法是用竹或藤条将罪囚捆缚后放在火里烧熟,众人分着吃掉。 兢和矜()二字同音,方言:“矛,其柄谓之矜。”释名释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头日(),()入地也。”矜()就是矛()刺喉,亦即所谓杀。兢兢就是用石矛或石刃刺犯人喉部至死。 业协()韵,可借为虐,又可借为削。虐字字形像虎伸足掠人,含意是残。残是破碎,亦即糜烂。削是分析、分解。业业就是用石刃虐割和碎削罪囚的周身肌肉至死。 一,可借为(),说文解字:“(),极陈也。”汉书枚乘传注:“西方人名屋梁为柱。”柱梁相交便成十字架。曰殛音近,集韵质韵:“殛,死也。”一日是将犯人捆缚在木架上,用石斧砍下四肢和头颅。 二,古文上字作二,因上协阳韵,可借为张。引申为人的两臂分向左右伸直。二日就是将犯人的两臂左右伸直捆缚在木架上,用石刃割其肉而死。 聪明的聪,协唐韵,可借为仓,实指创。明、明同音,明是视了。聪明就是用骨刀剜去犯人的眼珠,亦是后世的所谓抉目。 畏()音近,同属未韵,畏借为()。明畏是用石斧砍去小腿以下部位的肉刑。也就是后来的()刑,这和尚书吕刑中所谓斐常实际上同意。 以古代刑具的视角来看,有苗氏和三皇五帝时期施行肉刑所用的器具,基本上来自于自然,质地为石、木和兽骨等。虽然质地自然功能 单一,但其对后世刑具的历史沿革与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和作用。是中国古代刑具由简单到复杂以及功能的提升和发挥的孵化器,进而繁衍出达数百种成员的庞大家庭。功彼罪彼,自在君耳。 论刑之祖与制作平台 氏族贵族集团,为了掠夺和扩大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发展统治社会的权势,不断地驱使氏族成员进行对其他氏族部落的掠夺战争。原来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经过精心选择或予淘汰,或改造为反映统治者意志的习惯法。以便 将主要来源于战俘的广大奴隶强制束缚在奴隶制的生产方式之下。 由于苗族的“五虐之刑”以及五帝时的“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五种死刑和“聪明”、“明畏”两种肉刑,除处死以外绝大部分使犯人丧失行为能力,增加了旁人的负担,而且使受刑者本人也因此而一生痛苦,是弊多利少。为了使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来广泛地使用奴隶劳动,使奴隶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对于拘执在禁囚中的罪囚,就有了拘束行动自由的器具。因此出现了利用石斧、石刃、骨刀等器具加工而成的木制刑具。 木制刑具的出现,是古代刑具历史的一大进步.这类刑具既能控制犯人自由又能防止脱逃,还可根据轻罪重罪随时增减和解除,方便管理而又灵活。再利用荆条、竹片、鞭以及绳索的辅助功能,初具刑家族之雏形。这也就是后世人们所说的“万世论刑之祖”时代。 说文解字:“校,木囚也。”校字由木交二字组成,我们从字形结构可以看出:左边的木字是一棵树;右边的交字愿意为交*、交错。但从字义上可以理解为将罪囚的四肢附在树干上交*捆缚,以便于施刑。易噬嗑:“初九屦校灭趾,无咎。”王注:“居无位之地以处刑,初受刑而非治刑者也。凡过之所始,必始于微,而后至于著。罚之所始,必始于薄,而后至于诛。过轻戮薄,故屦校灭趾。桎其行也,是惩而已,故不重也。过而不改,乃谓之过。小惩大诫,乃得其福,故无咎也。校者,以木绞绞者也,即械也。校者,取其通名也。”据此可得知,屦校灭趾是用两根圆木夹住罪囚双脚,然后再将其双脚砍掉。周礼校人掌王田猎之马,故以校猎,谓以木相贯穿为栏校以遮禽兽。王筠说文句读:“囚从口,高其墙以()罪人也。木囚者,以木作之如墙也。桎梏皆围其手足,情事相似,故得校名。颜氏诠解木囚,是校与今虎城相似。故不与桎、梏二篆类次。”此说则谓校乃以木相连之马厩,以其意引申为囚人之木墙。囚,系也,从人在口中。口,回也,凡围绕周围字当作口,人在口中,不仅如桎梏之状,今世狱中有以木作栅,四面如墙,拘罪人其中,谓之木栊,疑即古之木囚也。“上九,何校灭耳,凶”。注:处罚之极,恶积不改者也。罪非所惩,故刑及其首,至于灭耳。系辞“所谓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者也故何校而灭其耳,凶可知矣。何负也,谓在劲也”。“何校灭耳”有一种说法是专门夹脖子,类似后来的伽刑具,由于枷板太厚高过了耳朵,意在让其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种解释本人不能苟合。校就是一种用小圆木制作的木枷,这符合枷为木质,又说明了小圆木交*夹在脖子上。其作用是便于施行刵刑,即割掉双耳。总之,校,古代木制刑具,本意为木囚,后引申为桎、梏、枷。 梏桎,古代木制刑具,戴在颈上为梏,戴在脚上为桎。梏字由告与木二字组成。说文解字:“告,牛触人,角着横木,以告人也。”可见梏本是首械。推及于人身械具,梏即劲枷,亦即颈枷的别名,与后世木枷刑具相类。在犯人示众时还要在枷板上写明罪囚姓名以及罪名,意在告示他人,这也是称为梏的一个原因。桎则用圆木或方木中间凿洞,让罪囚把双脚伸进后用绳索捆牢,有的用木楔连锁,视其罪行轻重来决定时间长短。周孔秋官掌囚:“掌守盗贼。凡囚者,上罪梏()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王之同族(),有爵者桎,以待毙罪。”疏:“此谓五刑罪人。古者五刑不入圜土,故使身居之木,掌囚守之。此一经所云刑之人,三木之囚,轻重著之;极重者三木俱著,次者二,下者一;王之同族及有爵纵重罪亦著一而已,以其尊之故也。”上、中、下就是重、中、轻。王之同族只是()手,有爵者只是桎足,显然比别人优待。可以看出统治者明确宣布的“用刑以治野人”,表明其锋芒所向是对准广大奴隶的反抗。 汉书司马迁传:“关三木”注:“三木共颈及手足。”可见三木是后世对于桎、梏、()三械的概括。三种械具都是木质,故称三木。京戏玉堂春中苏三所戴的刑具梏()合一。也有将犯重罪桎梏()全部加身的罪囚称为“三木犯人”,凡此种犯人等待他的将是残酷的死刑。 微纟墨,古代刑具,即拘系罪犯的绳索。易坎疏:“上六居此险隙之处,犯其峻整之威,所以被系,用其微纟墨之绳,置于丛棘,谓囚执之处,以棘丛而禁之也”(图5)。刘表云,三股为微,两股为(),皆索,以系缚其罪人矣。汉朝初年改用铁索。缧绁,古代刑具,即捆绑罪犯的绳索。后引申为监狱。论语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注:“缧,黑索,绁,挛也。所以拘罪人。”皇侃论语议疏:“古者用黑索以挛系罪人也。”唐人避太宗讳,改作“绁”,五经文字云,绁本文从世,缘庙讳偏旁,今经典并准式例变。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刑具考:“按古者拘系罪人并以索,微(),()皆是其守,皆从系。”其用铁索,微()和()绁都是绳子刑具只是时代叫法的不同。观西域、王莽二传,是汉时已用之矣。 鞭,古代施行鞭刑的刑具,最早的鞭是用荆条制成,晋代的鞭由皮革制成并有定制,晋令:“鞭皆用牛皮革廉成。法鞭生苇去四廉,常鞭用熟靼不去廉,作鹄头,纽长一尺一寸,鞘长二尺二寸,广三寸,柄长二尺五寸。”后世沿用皆有改制变化。 中国古代刑具从自然属性发展到制作的人为属性,是古代刑具体系一次伟大的变革,其作用影响了后世数千年的历史,富有民族特色,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其影响又超出了中国的范围,所以被称为“中华法系”麾一的一具怪胎。凡是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不仅要具备自身的特点,而且还需要得到广泛的承认和接受。仅仅是具备着特征,但不能为别人采用和接受,是不能形成一种系统的。在这里,客观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正由于构成一种公认的系统必须具备自身的特征与对外界的客观影响两个前提,所以,我认为中国古代刑具发展到人工制作阶段,不仅具备独树一帜的体系结构和鲜明的特点 ,其影响也超越时间与空间。时间上影响至今仍有迹可循;空间上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接受和实际采用。如日本和西方国家在古代有同样仿用枷刑具等现象。 根本的原因在于,大量制作刑具降低了酷刑的施行,刺墨、割鼻、刖足和宫刑减少了许多。“五虐之刑”的残酷性在于给社会上制造了大批废人,而且影响了其他人,无疑给社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制作刑具即限制脱逃,还可以拘系劳役。在手工业生产地点劳动而不收监,服役期满,释放归里。拘系劳役将身体刑、劳役刑结合在一起,而且具有寓教于刑的意义。 国家意志与刑具定制 氏族制度是与极端低下的生产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原始民主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趋于瓦解,而由新的社会组织所代替,促成这个转变的是氏族内部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为国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以及掠夺战争不断进行的过程中,氏族首领的职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统治整个氏族的权威,这一方面使得禹实现了“辟土以王”的目的。另一方面将被征服者大量转化为奴隶,在社会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已经不再是血缘关系,传统的禅让制度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至夏启遂正式废弃禅让制度,确立五位世袭传子制度。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启成为中国第一代国王。 夏朝奴隶主贵族们在掌握国家权力以后,极力保留和利用有利于阶级统治的氏族社会的某些习俗,奴隶暴动或相率逃亡的事件一直没有间断过。至夏末,奴隶和奴隶主,贵族和平民,以及夏与周围部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出现了“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衅,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费堪”的严重形势。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由黄帝到尧舜就是由氏族部落走向国家的过程,这时刑法逐渐产生、发展,到夏朝时形成定制,即墨、劓、刖、宫、大辟这五刑,其中有变化的刑罚是刵刑改变为刖刑,说明战争不再是杀死后割掉耳朵报功了,而是将战败的战俘收为奴隶的变化,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在刑法的发生发展时,既有肉刑也有用服饰示罚之刑,因而才有虞舜时画像之刑的说法。自进入奴隶制时代,确定了五种肉刑,且刑罚越来越残酷,故画像之刑日益成为历史的残迹了(图7)。 夏代虽以木石器生产工具为主,但已经出现青铜冶炼,并且开始用于铸造祭器和兵器。越绝书:“禹之时,以铜为兵。”战争中用的兵器往往成为处死罪囚或损伤犯人肌体的刑具。一些兵器中的刀、矛、戈、铖等都被用来进行处罚和施刑;民间生活中的用具如凿、锯等的加入,丰富了古代刑具的种类。 尽管刑具家庭无限膨胀和扩大几乎包罗万象,但从功能上看大体可分为六个方面:一是剥夺自由;二是防止串供和脱逃;三是刑讯取供据以定罪;四是押解;五是惩戒犯罪,教育他人;六是行刑功能,以使被害人心理平衡。以上的内容是用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刑法,从其所谓“禹刑”就是在夏朝军队征“三苗”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对以后中华法系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夏、商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部落群体。商在灭夏之前已经跨进奴隶制社会,灭夏以后建立起商朝,发展成奴隶制的商王国。由于实行井田制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畜牧业也很昌盛,手工业已有较细致的分工,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范围逐渐扩大,并出现了货币。特别是青铜器的铸造,标志着商朝的社会生产力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商朝末代统治者纣王,暴虐无道残害人民,反抗贵族统治的斗争和奴隶起义逐渐合流标志着商朝统治的深刻危机。为了挽救崩溃的危险,纣王“不迪率典”,实行法外极刑。“醢九侯并脯鄂侯”,“剖比干,观其心”。所谓醢是将罪犯捣成肉酱,据史记殷本记:“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四骨文有()字,像一个跪在臼中,有人双手执杵捣之就是醢刑。屈原离骚说商纣“后辛之()醢号,殷宗用而不长”,意即商纣用此酷刑招致亡国。所谓“脯”是把罪犯杀死之后晒成肉干。史记殷本记:商纣“醢九侯,鄂侯争之疆,辨之疾,并脯鄂侯。 炮烙,商朝青铜冶炼刑具。史记殷本纪载,商末,“百姓怨望而诸侯有衅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史记集鲜引列女传:“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坠炭中,妲已笑,名日炮烙之刑。”史记索隐引邹诞生云:“见蚁布铜斗,足废而死,于是为铜烙,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经过反复琢磨,借鉴历来各种不同记载,拙见以为炮烙是其刑罚称谓,炮烙乃为实现其刑罚之刑具。炮烙刑具由两部分组成,其下部是以青铜方柱为支架平放,支撑上部的卧式铜柱。施刑方法是铜柱上涂油,下面加炭烧热,令有罪者在铜柱上行走,堕炭中烧死(图8)。 青铜冶铸业是商朝手工业中重要部门,也是最先进的一个部门,技艺高超,世人有口皆碑。冶铸的青铜器不仅品种、数量繁多,而且工艺水平超群,主要青铜器有礼器、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冶铸作坊出产的青铜礼器,古称彝器有鼎、鬲、簋、觥等。青铜兵器主要有戈、矛、剑、戟、斧、铖、镞等。生产工具主要有斧、锛、斤、凿、刀、锯、锥、钻、削等,有的进入刑具之列。在发现的青铜器遗址中已有铸铜作坊总面积一万平方米,从事冶铸的奴隶有上千人。用陶质的大口尊,大口缸或草拌泥制成的炼炉,也用一种叫“将军盔”的坩埚来炼铜,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今人根据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分析,平均含铜8594%,锡117%,铅084%,这说明商朝的青铜器已经发展到用纯铜、锡、铅进行冶炼合金的高级阶段了。冶铸工百长是青铜冶铸业的长官,奉命制造炮烙刑具。第一道工序就是制范,先用泥土制成模型,经过焙烧以后再贴泥片进行翻范。再将许多块组合范拼合一个整体,其技术复杂精巧是可想而知 最后一道工序是浇铸,由于铜溶液泠却的快,必须在短时间内一次浇铸完成。光铜柱就需要八千多公斤铜液,一个“将军盔”坩埚一次只能熔铜125公斤,需要七百多个“将军盔”坩埚同时熔铜液。如果每个坩埚用四个人操作,光是熔铜液就需三千人左右,冶铸工百长指挥着上千人昼夜不停地干,终于一次将炮烙刑具浇铸成功。一个黄澄澄的巨大铜柱卧在铜格架上,赤裸裸地摆在大殿一侧,铜格架的支撑柱下各有一个轮子可以推移行动,真是神奇美妙巧夺天工,令天下林林总总的同类相形见绌失尽颜色。中国古代刑具的历史从此添上一抹重重的色彩,炮烙之法著称于世。 炮烙刑罚所使用的炮烙刑具使古代刑具发展到令人仰视的巅峰,也使刑具家族呈现出蔚为壮观的多样化,后世也由此衍化出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火刑刑具。纣王的倒行逆施,不仅使“小民方兴,相为敌仇”,统治阶级内部也众叛亲离,出现“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这时商朝的属国周,却迅速发展起来,并乘商纣远伐东夷,国内空虚之际大举攻商。商朝征发大批东夷奴隶,编成军队抵御入侵,结果发生了大规模的奴隶阵前起义,“前途倒戈者亿兆夷人”,这就给予商朝以致命的打击,终于使其灭亡。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建立了西周。 周初由于统治者提出慎罚的思想,法制井然缓和了商末激烈的社会矛盾,其刑罚与刑具也基本上是有沿无革。 社会动荡与滋肆泛滥 由于各诸侯国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势力不断强大,疆域不断扩展。相反,周天子的地盘却被诸侯夺了不少,而且越来越小,政治经济势力不断削弱。 在这一时期,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遭到破坏,王权旁落,政权别移,各诸侯纷纷独立。这此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想扩大自己的疆域,彼此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孔子所作的一部鲁国历史的起笔与绝笔,其时间大体上相当于这一段历史发展时期,因此后来历史学家便借用春秋之书名,作为这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名称。经过各诸侯国接连不断的兼并战争,原来的一百多国只剩下二十多个,其中最强大的有秦、齐、楚、魏、赵、韩、燕七国,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彼此之间连年不断地进行争城争地亦即为扩大领土而互相兼并的战争,“战国 ”一词便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专用名称。 由于铁制生产工具逐渐被广泛使用,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西周时“千耦其耘”的奴隶集体耕作方式,已经失去了经济意义,新产生的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经济,代表了正在成长中的封建经济的特色。铁制工具的使用也大大加强了“辟草茉”的垦荒工作。基于兼并战争和国家事务不断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兵器和铁制工具及农具也被用来作为刑具,在刑名上新增加了烹枭首、戮尸、圜等酷刑,封建统治者以此来镇压广大人民的反抗,刑具家族又添了新成员“钛钳”。 钛,古代铁制刑具,套在罪犯的脚脖子上。对于敢私铸铁器者,钛左趾。张斐汉晋律序云:“状如跟衣,著足,足下重六斤,以代膑。至魏武,改以代刖也。”急就篇:“鬼薪、白粲、钳、钛、髡。”曹操定甲子科时,由于缺乏铁,将钛改为木械,此后即不用钛。晋书刑法志:“魏武帝定甲子科,犯钛左右趾者,易以木械。是时乏铁,故易以木焉。” 钳,古代铁制刑具,套在罪犯颈项上。颜师古云:“钳,以铁束颈也。以铁踏头曰钳。”说文解字:“钳,以铁束颈也。以铁有所劫束也。”段注:“劫者,以力胁止也,束者,缚也。”晋律云:“钳重二斤,翅长一尺五寸。”窃谓翅之伪。钳著于颈,其横出被于肩者,如鸟翅也。唐六典:“诸流,徒罪居作者皆著钳,若无钳者著盘枷。”宋代对于钳的轻重,长短有详细规定。元代以后废止。 铁制刑具的应用,逐渐取代了木制的()、桎、梏等刑具,从而使残酷的肉刑和砍手、断足及损伤肌体以至于死刑大为减少,这不能不说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钛钳”刑具的产生显然是受放牧弃置生的启发,比如钛钳合用再搭配一条铁索即可防止罪囚脱逃又可从事手工业场所的高强度劳动。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发展迅速,在政治上深得地主阶级的拥护,先后灭掉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全面推丢法为治,力图运用法律的权威镇压农民,打击六国旧贵族的残余势力,发展封建经济。 从战国以来,刑徒被大量投入土木工程,称为“作刑,”亦即后世的徒刑,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罪犯加以监禁并强制无偿劳作之刑。在秦律中作刑的种类是比较多的,如城旦春、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侯等。后世的徒刑以及充军就是秦作刑制的演化和发展。但值得指出的是秦时广泛用“作刑”,代替毁伤罪犯肢体的肉刑,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和刑罚与刑具文化的进步。 早在秦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所谓三族,即“父族、母族、妻族也。”南鞅制定秦律,则将夷三族刑进一步扩展到广泛实行连坐法,又称“缘坐”、“从坐”、“随坐”,指本人无罪因他人犯罪受牵连而入罪。除家居连坐,什伍连坐外,官吏对居民的犯罪行为“知情不举者”加量处刑。甚至军族之间也“一人逃而刭其四人”。连坐与族刑虽有犯罪连带责任的共性,但在实施上有所区别。作为族刑,凡受牵连者大都处死刑;至于连坐,严重者处死,一般或处迁刑或予罚金。不仅终秦之世,始终未变,而且为后世承袭,这是封建法制残酷野蛮的突出表现。 由于秦奉行重刑轻罪的政策,广泛地使用肉刑,盐铁论:“秦时劓鼻盈累”、“断足盈车,国之诸市,屦*踊贵”,举河以西,不足爱天下之徒,以至旧贵族势力和农民都“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蓄怨积仇,比之丘山”。秦时不同名目的刑徒劳动的内容不同,在衣着,监管和使用刑具方面也有所不同。秦始皇不轻于赦,以至刑徒大量积累出现了“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严峻社会现象,对秦政权是一种极度其危险的潜在威胁。 大量积累的刑徒和被严酷处罚过的人数约在当时总人口的21%,这还不包括被处死的几百万人口。这必然带来刑具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扩张,被铁制刑具逐渐淘汰的桎梏、()等木制粗笨刑具又被拿来利用,各种兵器,农具以及各种铁制生活用具都被用来以做刑具,真可谓历史上空前的刑具大泛滥。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寝,就由于刑具短缺,不得不砍树木补充刑具,可见无处无赭衣,无物不可为刑具的情形。 历史雄辩地证明:顺民心就能创造出震古烁今的统一功业,任意“臣蓄天下”荼毒人民时,便如泥足巨人一样很快土崩瓦解。 由乱到治与刑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承德高速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化工工程师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项目合作合同
- 2025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和答案
- 2025年广西梧州市公需课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
- 珠宝鉴定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地理开卷考试题型及答案
- 安徽二造考试真题及答案
- 中级数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五级验光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街道管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执业药师之《药事管理与法规》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
- 统编语文(2024)二年级上册识字5《去外婆家》课件
- 加工中心课件培训
- 2025年广西梧州市辅警招聘考试题题库(含参考答案)
- 2025年上海公安机关勤务辅警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 物权编善意取得制度解读
- 面部桃花灸培训专业知识课件
- 2025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高中三年必考基础知识复习汇编资料(必背版)
- (2025)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