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2自然之道_第1页
第三单元12自然之道_第2页
第三单元12自然之道_第3页
第三单元12自然之道_第4页
第三单元12自然之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之道 (开发型) 教 师陈建素学 科语文执教班级四(5)教学时间2011年3 月17 日(第 6 周星期 4 )教学地点四(5)教学内容课文大意,34自然段救幼龟的部分教学课时第 1 课时教学课型阅读课是否集体备课否教材分析自然之道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并理解 “颓丧、若无其事 、欲出又止、愚不可及”等词语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3、理解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明白做事情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丰富见闻,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预设过程设计意图一、 故事导入,引出“道”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2、揭题,引“道”:自然之道(板书),相信这个故事会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齐读课题,质疑课题?请同学们大胆来猜猜!二、初读课文,感知“道”1、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小黑板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2、了解主要内容。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指名读课文,(第一段)加拉巴哥岛:是个外国地方!(生读)筑巢孵化:理解词义(第二段) 嘲鹰:这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鸟; 3、理清线索。了解大意。(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族游,因救一只幼龟,而伤害了许多只幼龟。随机板书:游客、向导)从同学们的话中老师知道,我们和同伴本想救幼龟反而伤害了幼龟。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几节写了救龟?(3、4节)哪几节又写幼龟受到伤害的?(5至8节)三、深入文本,品读“道” 1、 同学们,带着你的心跟作者一起上岛,看看一路走来,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先自由读读34自然段。(生读) 2、当你置身于岛上,看到嘲鹰啄食海龟这一幕,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难受,着急,紧张)3、出示画面及文字: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倒沙滩上去。你们看,这就是发生在沙滩上那令人紧张的一幕,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5学生交流研读成果预设一:“突然”(出乎意料!始料不及啊!谁来读?)预设二:“啄” 预设三:“欲出又止”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 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意思跟它接近踌躇不前这时,你是一只怎样的幼龟?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6感情朗读人物的不同反应(1)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同学们课文的第4小节,去找找,去划划!(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a、 我和同伴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板:紧张焦急) b、我们焦急万分!而向导呢?(若无其事)师: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评价:无动于衷的向导,铁石心肠的向导,无情的向导,残酷的向导!) (2)出示: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读到这,你对向导的话,对“自然之道“有什么理解?(3)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他们会用怎样话劝求向导的呢?(是呀,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谁能忍心见死不救?)谁还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师:苦苦的哀求;发自内心的劝告;你对他进行了指责;师:我们怎么忍心看着这一幕发生!(分角色读)新课标第一网师: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但在我们“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声中,向导也只能极不情愿地把幼龟抱向大海。理解“极不情愿”。(板书:极不情愿)想象说话:此时此刻,极不情愿的向导会想些什么呢?四、初步感悟“蠢事”1、事情发展让我和我的同伴始料不及、瞠目结舌。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2、从这句话中的体会出什么?我们错了!到底怎么错了,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下节课探讨 板书设计游客 紧张焦急向导 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作业设计抄写本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 (开发型) 教 师陈建素学 科语文执教班级四(5)教学时间2011年 3 月 17日(第 6 周星期5)教学地点四(5)教学内容5-8段,体会“启示”教学课时第 2 课时教学课型阅读课是否集体备课否教材分析自然之道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2、理解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明白做事情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丰富见闻,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教学难点明白做事情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预设过程设计意图一、 感悟 “愚不可及”1、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什么说我们干的那些事情是愚不可及的呢?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细细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2、交流 出示: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的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生说感受。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做的蠢事。指名读3、我们的愚不可及造成的结果是可悲的。齐读:我们的向导尽管我们来回奔跑,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此刻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抬头仰望天空(引读课文第八节第一句)5、师: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是有的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给破坏了。这2个小节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因为再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二、再读课文,发挥想象说话。师: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愚不可及了,向导呢,何尝不自责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去。出示: 向导心里难受极了:他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师:向导在想些什么?师:原本无奈的向导现在多了一份悲伤。读出他无限的悲叹:三、回归“道”,提升文本理解。1、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此刻,你对这“道”有怎样更深的认识?交流2、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你们接触过这样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充分交流课外知识)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温室难育参天大树)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