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班通发展及技术应用 一 班班通的含义 标准班班通配置图 标准班班通配置图 1 超短焦投影 2 前端高清摄像 5 后端高清摄像 6 多媒体音响 7 液晶电视 3 交互式电子白板 4 话筒 9 无线手写板 8 录控终端 班班通的定义 班班通 学校的每个教学班的装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 以投影机或者电视机为终端显示的设备 每个班级都能同时上网 网络和教学资源共享 演示课件 现场直播 收看电影电视节目等 班班通 包含的不同层次 1 通 硬件 第一类也是最基础的 班班通 类型是使最基本数字资源以及展示设备进入每一个教室 即简易多媒体教室类型 第二类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核心设备 并配以各种信息展示与交互设备的多媒体教室类型 这是 班班通 目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第三类是普通的网络教室和移动网络教室 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室配置 现阶段主要表现为 人手一机 在未来甚至可能会发展到 一人多机 的形式 2 通 资源 在硬件通的基础上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硬件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信息化的资源 资源是学习内容的数字化表征 是信息化教学及其应用的基础 不同的硬件设备 与之相适的资源种类不同 资源来源也不尽相同 通 方法是 班班通 最后落脚点 其本质是打造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化生活方式 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 尽量做到日常化应用信息化设备与资源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常态化和有效地整合 即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切实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 方法不仅仅指课堂信息化有效教学 凡是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信息化有效应用都可以作为其表现形式 比如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 集体研究 协作电子备课 数字化学习型学校建设 家校互联等 3 通 方法 即利用信息化资源和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对班班通概念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班班通 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 硬件环境 包括网络设施 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 基础硬件环境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基础 教学活动是在当前硬件环境之下合理有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过程 班班通 不是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 它与 黑板 粉笔 的教学模式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共同存在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班班通 也并不是说不管情况如何每堂课必须使用信息技术 而是应该用的课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用得上 如何实现 班班通 并与教学实践完美结合 做到收放自如 让信息技术最终有一天变成必不可缺的 黑板 粉笔 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智慧与机智 二 班班通 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世界各国 学校教育信息化一般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硬件阶段 每所学校 每间教室配备计算机 第二阶段 网络阶段 每所学校 每间教室接入互联网 第三阶段 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整合 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 开始进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阶段 在我国 全国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则还远未到位 无论是计算机配备还是互联网接入都差额很大 从我国国情出发 可以将上述三个阶段调整为 第一阶段 校校通阶段 每所学校配备计算机 接入互联网 第二阶段 班班通阶段 每间教室配备计算机 接入互联网 第三阶段 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整合 校校通 工程 校校通 工程的目标 校校通 工程的目标是 用5 10年时间 使全国90 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 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具体目标是 2005年前 争取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 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2010年前 争取使全国90 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 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农远 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用三种模式1 模式一是教学光盘播放点 配备34寸彩色电视机 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光盘 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 配备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确需保留的教学点 平均每点投资概算3000元 2 模式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点 配备卫星接收系统 计算机 电视机 DVD播放机和1 6年级所需的教学光盘 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 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 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 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和村完小 每点投资概算1 6万元 3 模式三是计算机教室 配备卫星接收系统 网络计算机教室 多媒体教室 教学光盘播放设备 其特点是除具备模式二全部功能外 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 配备对象为农村初中 平均每点概算15万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到2020年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促进教育内容 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六十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创新网络教学模式 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六十一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 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 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 规范化 班班通 是一线教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必由之路 班班通 实现教育教学将彻底打破教室 教师 校园的界限 实现局域 城域无界限 校校互通 班班互联 资源共享 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 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二 班班通带来教学方式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 媒体整合的实验研究 不同感官获取知识的比重 不同感官学习效果比较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以教为中心 以学为中心 主导 主体 2 促进传统教学结构变化 1 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 多种媒体刺激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2 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3 学生地位的转变 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 发现 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4 媒体作用的转变 由作为教师的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5 教学过程的转变 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 问题探究 协商学习 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6 教学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信息传播具有超时空 快速 隐蔽 灵活 多向等特点 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 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 更民主 更有针对性的交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在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 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师 教 的工具 而主要是学生用来 学 的工具 新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操作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动手操作并利用网络的共享资源 自己搜集 研究 处理有关实验的各种信息 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大有帮助 新老模式的差别就在于 老模式立足于 教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学会 新模式立足于 学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 会学 促使学生由 学会 向 会学 转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素质 教师的角色将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者 从单一学科的教学者转换成一个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网络学习指导者 导航员和学习环境构筑者 教师的职能是越来越少地传授 而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给学生越来越多的激励与思考 教师在 课程整合 中的必需的信息素养 掌握多媒体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掌握INTERNET及校园网的使用 掌握信息时代基本教学工具 1 文字输入 文字输入法 2 信息检索 百度 GOOGLE 3 表达演讲 WORD POWERPOINT 4 人际交流 E mail MSN QQ 5 构建学习社区 BBS 论坛 6 工作反思与叙事 Blog 博客 多媒体编辑平台 POWERPOINT 高 级 初 级 图形处理 ACDSEEFIREWORKS 应掌握的软件基本技能 文本编辑 WORD 视频编辑 绘声绘影 FLASH 学科专业软件 GOLDWAVEPHOTOSHOP 网络编辑与管理 FRONTPAGEDREAMWARE 三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媒体素材积件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类型与功能 媒体素材 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 包括文本 图形 图象 音频 视频 动画等 文本图形非时基媒体静态图像动画音频时基媒体视频 积件 自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软件系统 灵活性 实用性 基元性 可积性 开放性 发展性 是对知识点的最小程度分解 不一定具备完整教学功能 是组成课件的基元单位 课件 控制计算机实现教学功能的应用软件 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辅助教学软件 网络课程 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按一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基于网络的学科教学系统 专题学习网站 围绕某一专题的教学 学习 网站 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功能 1 本专题结构化的知识展示 2 扩展性的学习资源 3 交流讨论答疑空间 4 自我评测系统 专题的学习和研讨 小学语文 秋 专题学习网站 网络资源建设 素材库课件库网站资源共享网络资源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四 网络技术基础 网络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时代几个概念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因特网发展概况因特网的接入方式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时代 20世纪出现了计算机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且经过发展 出现了计算机网络 出现了Internet 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 它的出现促进了经济腾飞 促进了整个社会发展 就连人们的工作 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信息作为客观世界三大基本要素之一 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信息社会里 信息甚至比物质和能源重要 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时代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工作 方便 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以任何方式工作 经济 省差旅 交通费 管理费 节省时间 高效 可同时几项工作 易于质量控制 管理科学 学习研究 网上教育课件虚拟大学日常生活 网上购物 网上通信 网上娱乐 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 网络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时代几个概念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因特网发展概况因特网的接入方式 几个常用概念 信息的数量单位网络的速率网络带宽宽带网络 信息的数量单位 比特 Bit Bit来源于binarydigit 意思是一个 二进制数字 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1或0 是计算机存储处理信息的最基本的单位 比特 bit 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 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字节 Byte 一个字节由8个bit位组成 它表示作为一个完整处理单位的8个二进制数码 8bit 1Byte1024Byte 1KB1024KB 1MB1024MB 1GB1024GB 1TB 速率 速率即数据率 datarate 或比特率 bitrate 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速率的单位是b s 或kb s Mb s Gb s等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带宽 带宽 bandwidth 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 单位是赫 或千赫 兆赫 吉赫等 数据通信中 带宽 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 最高数据率 的同义语 单位是 比特每秒 或b s bit s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 比特 秒 省略 例如 带宽是10M 实际上是10Mb s 常用的带宽单位 更常用的带宽单位是千比每秒 即kb s 103b s 兆比每秒 即Mb s 106b s 吉比每秒 即Gb s 109b s 太比每秒 即Tb s 1012b s 请注意 在计算机界 K 210 1024M 220 G 230 T 240 宽带 宽带线路 可通过较高数据率的线路 宽带是相对的概念 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在目前 对于用户接入到因特网的用户线来说 每秒传送几个兆比特就可以算是宽带速率 数字信号流随时间的变化 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网络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时代几个概念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因特网发展概况因特网的接入方式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简单说来就是利用通信线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功能独立的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 并在网络软件和相关硬件的支持下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因特网 Internet 互联网 因特网 Internet 是在TCP IP协议基础上建立的国际互联网 它是 计算机网络的网络 即将全世界不同国家 不同地区 不同部门和机构的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在一起 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信息网络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 因特网 Internet Internet是一个基于TCP IP协议簇的网络 Internet是一个网络用户的集团 用户使用网络资源 同时也为该网络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Internet是所有可被访问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 局域网 广域网 城域网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 宽带网 窄带网按网络带宽 速率 分类校园网校园网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及Internet技术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网络 一方面连接学校内部子网和分散于校园各处的计算机 另一方面作为勾通学校校园内部网络的桥梁 并通过连接互联网共享互联网信息 校园网为学校的教学 管理 办公 消息交流和通讯等服务的 网络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时代几个概念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因特网发展概况因特网的接入方式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rnet的起源Internet最早的起因是冷战的产物 1969年仍然是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前苏联对持的时代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 DefenseAdvancedResearchProjectAgency 决定研究一种计算机网络 能够在战争状态下也不被破坏 即一种无中心的网络 能够将使用不同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网络连接在一起 1969年12月 美国四所大学在校园里联合建立起阿帕网 ARPANet 该网络联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斯坦福研究所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四个不同的计算机系统 SIGMA 7 SDS904 IBM360 75和PDP 10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rnet的发展70年代末 随着许多局域网 LAN 技术的发展 此时ARPA开始了一个称为Internet的研究计划 主要研究如何将各种LAN和广域网 WAN 互联起来 这个研究项目的成果就是TCP IP协议 TCP负责发现传输的问题 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 要求重新传输 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 而IP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90年代是Internet快速发展的年代 美国政府提出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 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 计划 即NII 对于因特网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991年Internet开始投入商业应用 成立了CommercialInternetExchangeAssociation 推动Internet的商业应用 技术上 WWW技术的出现使Internet的应用更加方便 更加容易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rnet的发展趋势总的趋势是向高速度 大容量 实时交互式信息服务发展 由单一的文字信息向多媒体信息发展 由单向服务向交互式服务发展 由传统的网络服务向各行各业的各种传统服务发展 IP电话 电子商贸 电子出版 网上学校 网上点播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Internet的发展 两个发展阶段电子邮件交换阶段1987年至1993年Internet在中国的起步阶段 国内的科技工作者开始接触Internet资源 在此期间 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为首的一批科研院所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展一些与Internet联网的科研课题 通过拨号方式使用Internet的E mail电子邮件系统 并为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国际Internet电子邮件服务 全功能服务阶段从1994年开始至今 中国实现了和互联网的TCP IP连接 从而逐步开通了互联网的全功能服务 大型电脑网络项目正式启动 互联网在我国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网络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时代几个概念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因特网发展概况因特网的接入方式 网络接入方式 接入技术 有线技术 无线技术 电话拨号 ADSL技术 局域网技术802 3 无线局域网802 11 GPRS技术 3G技术 无线城域网802 16 有线电视接入 家庭接入 校园接入 机关与企业接入 DDN或数字电路 住宅使用ADSL的结构 PC PSTN ISP网络 Internet ADSLModem ADSLModem 100BaseT ADSLModem 100BaseT 路由器 无线传输技术 红外线InfraRed 家电遥控器 蓝牙 Bluetooth 短距离通信802 15 802 15 3aWPANAdhoc220MbpsWLAN 无线局域网802 11 WiMAX 无线城域网802 16 WWAN 移动通信技术 GPRS 3G等 无线网卡的类型 接口 PCIUSBPCMCIA 共享上网 局域网 的配置 路由器配置电脑的配置 五 班班通常见故障维护方法 一 班班通常见问题维护方法 二 投影机使用注意事项 1 在清洁通风环境中使用 保持洁净 2 请勿在使用中拔插信号线 移动或震动投影仪 3 关机后要等黄灯停止闪烁后再切断电源 清洁滤网方式 使用清水清洗滤棉后放置于阴凉处风干 避免日晒 滤棉可重复使用 三 教学机使用注意事项 1 请勿将教学机放在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民工劳动合同标准模板
- 医疗技术合作合同风险分析
- 商业市场调研及数据分析服务协议书
- 二手房房屋的买卖协议
- 2025-2030酸奶机DIY食材供应链社区团购融合实验项目
- 会议策划公司客户服务合同范本
- 小区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合作协议
- 商业项目运营合作协议详细内容
- 借款及咨询服务合同
- 农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合作协议方案
- 八师兵团职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24版解读 3
- 2025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行走的医院培训课件
- 医用织物管理课件
- 中国结课件劳动
- 马工程文物学概论教学课件
- 燃气公司优惠活动方案
- 畜禽生产技术课件
- 【忻东旺作品分析4100字(论文)】
- 中国凸轮式自动车床行业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