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风的形成.doc_第1页
3-3风的形成.doc_第2页
3-3风的形成.doc_第3页
3-3风的形成.doc_第4页
3-3风的形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0193-3 风的形成学习目标:一、名词概念。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二、原理与运用。风向形成的受力分析。等压线图的基本判读。风向、风速的判定方法。学习过程:一、风的形成活动1:基础知识:我们把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称为水平气压梯度,由此产生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形成风的原动力。1、风是空气的 (水平、垂直)运动。其形成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2、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因为水平气压梯度而形成的力称为 。3、垂直气压差异用等压面表示。而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用等压线表示。等压线指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 ,由 指向 。4、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的密度相关。等压线密集,则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小)。上图中A、B、C三处比较,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的是 ,判断理由是 。试画出三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不同的等压线图上,要根据“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判断水平气压梯度的大小。练1: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正确叙述是A.垂直于等压线,指向高压B.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C.平行于等压线,指向左方D.平行于等压线指向右方练2: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稀疏,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B、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C、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D、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练3:下面四幅等压线图的比例尺相同,四图所示地区按风力大小排序正确的是A BC D练4:右图为等压线图,图中各点风力最大的是:A点 B点 C点 D点南半球甲图乙图AB活动2:风的形成过程中的力: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大气运动的直接动力是 。2、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为 百帕。随海拔升高,气压逐步降低,大约到海拔5000米时,气压值只有标准大气压的一半。读右图,根据图中的气压值大致可以判断,甲图所示地区为 (近地面、高空)气压形势。乙图所示地区海拔较上图地区 (高、低)。3、在两图中画出A、B两点的气压梯度力方向。4、地面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是:垂直于 ,北半球向 ,南半球向 。请分别在两图中画出A、B两点的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随纬度和风速地增大而 。5、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最终形成的风与等压线 。只考虑两个力,甲图中最终形成 风,乙图中最终形成 风。6、近地面大气运动,会受到地形起伏、树木、建筑等的阻挡,从而减慢风速。即风的运动受摩擦力影响。摩擦力方向是: ,其大小与地表的粗糙度呈 (正、负)相关。6、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平衡后的稳定风风向与等压线 。三力平衡后,甲图中最终形成 风,乙图中最终形成 风。在高空,摩擦力比地面小得多,其对风的影响通常可以忽略。所以:与等压线平行的风,一般出现在 ,与等压线斜交的风,一般出现在 。7、能够影响风向的是哪些力? 。能够影响风速的是哪些力? 。8、风向判断方法:第一步:确定气压梯度力方向。方法为 等压线由 指向 。若该点附近等压线是平直的,则直接作垂线。若该点位于等压线弯曲明显处,则应先过该点作等压线的 线,再做 线的垂线作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进而确定风向偏转方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第三步:确定近地面还是高空(根据题目说明或气压值)。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约30-45,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第四步:画风向箭头。风向箭头不宜过长;在等压线弯曲明显的等压线图上,风向箭头不宜穿越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等压线。确定风向时可画一些辅助线,但确定风向之后,一定要将辅助线擦除。第五步:风向的指称。画出风向后,按风的“来向”给风命名。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并不确定,所以有时图上判断的风向可能会有较大误差,这时可用“偏风”来指称。风向判定的左右手方法:判断北半球风向:伸出右手,掌心向上,大拇指自然伸出,其余四指并拢。将四指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则大拇指所指即为风向。判断高空风向时,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判断近地面风向时,大拇指与四指约成60夹角。判断南半球风向用左手,其余同上。练5:一架飞机从北京飞往乌鲁木齐,飞行员发现飞机正逆风飞行,则此时高气压在飞机的:A、南方 B、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练6:在中纬度海平面A、B、C、D四地,测得A、B两地水的沸点是99,在C、D两地测得水的沸点是95。如右图所示,代表实际稳定风向,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AB一侧与CD一侧比较,气压较高的是 。(2)为 力,为 力。它们的关系是 。(3)该区域位于 (南或北) 半球。 (4)此时,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 练7:如果水平气压梯度和其他条件相同,关于下列地区风力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A、平原山区 B、城市农村 C、陆地海洋 D、地面高空练8: 读“北半球等压线图”,图中风向箭头画法正确的是练9:关于影响形成风的各个力,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B、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C、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D、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练10:(2006广东高考)假设在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内,风的变化情况为A风速变小,风向不变 B风速变大,风向不变 C风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 D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 练11:右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是使大气垂直运动的气压梯度力是使风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是使风减弱的摩擦力和等压线垂直,和风向垂直右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下面三题。(07海南地理)练12: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A.或 B.或 C.或 D.或练13:若此图表示高空等压线,PMPN,则O点风向为A.或 B.或 C.或 D.或二、局部等压线图判读1、基础知识。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比周围高,称为 ,反之,中心气压值比周围低的闭合等压线为 。由高压区向低压方向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 ,其中各等压线弯曲的顶点的连线称为 。由低压区向高压区伸出的狭长区域称 ,其中各等压线弯曲的顶点的连线称为 。2、等压线图与风向判断:练14:(2000广东地理)读北半球等压线图,完成下列要求:(1)用虚线在图上画出低压槽(或高压脊的位置)。(2)在虚线两侧分别用箭头符号表示出有摩擦力时的风向。(3)甲地即将出现_天气,主要原因是 。练15:右图是某时刻地面气压(百帕) 分布图。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07广东文基)A甲地气流下沉B丁地出现暴风雪12C丙地气压梯度力最大D乙地是高气压中心风的表示:右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回答下面三题。(07宁夏文综)练16: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A、4 B、3 C、2 D、1练17: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练18: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练19:(2011江苏卷,5)下左图是某一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中M地的风向是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第19题图) (第20题图)练20:(2011福建)上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此时,地的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读图2,所在的纬线为33N,若所在的大陆为欧亚大陆,所在的大陆为北美大陆,P1、P2、P3、P4、P5代表等压面,完成7-8题。7.比较图中各点气压的由高到低排列为ABCD8.此季节,所在的大陆该纬度东、西沿岸的气候特征分别是A东岸寒冷干燥,西岸温和多雨B东岸炎热干燥,西岸温和多雨C东岸高温多雨,西岸炎热干燥D东岸寒冷多雨,西岸炎热干燥读下图,回答19-21题。19.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abcdB气压:dabc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0若此图为城郊环流侧视图,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C降温、减湿 D减湿、减温21.图中阴影部分B表示水体,A、C表示裸地。如果此时是南半球夏季,那么A、C两地的风向一般表现为()A西南风和东南风 B东南风和东北风C西南风和西北风 D东北风和西南风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