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2章 专题2 散文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ppt_第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2章 专题2 散文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ppt_第2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2章 专题2 散文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ppt_第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2章 专题2 散文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ppt_第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2章 专题2 散文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散文阅读 第一编 一 2012 北京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 4题 心灵的篝火张海迪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 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 我不是什么预言者 但我坚信 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 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 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 如同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 珠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 不过我也在想 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 只要地壳不变动 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 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 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 劈开了层峦叠嶂 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 打算写这部书时 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 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 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 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 同时也为超越困惑 获得心灵的解放而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 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 有一天 我终于看到了梅里雪山 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 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 我被迷住了 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 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 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 在此之前 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 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 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 山上终年积雪 陡峭的山体 风化的岩石 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 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 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 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 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 一个难以超越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的惨剧 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 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 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 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脸 陷入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 无边的黑夜 厚厚的积雪 看不见一线星光 周围也没有篝火 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 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 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 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 好像还在酣睡 却再也醒不过来了 也许在多少年之后 地球进一步演化 它变暖了 冰川坍塌 雪山融化 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 他们会站起来 抖掉身上的积雪 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 迎风抖开 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 发出哗啦啦的脆响 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 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 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 物质是坚实的 如同大地 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 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 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 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的希腊神话 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哲学寓言 隐含着时间与空间的规则 周而复始 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 如同真正的登山者 一次次向高峰冲击 又一次次撤退 回到大本营 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 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 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 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 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 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 其实 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 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 我有时也畏惧 害怕路途遥不可知 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 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 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 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 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 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 生命永远不会完结 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 绝顶 的前言 有删改 注 张海迪 当代作家 1955年生于济南 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 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 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 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 长城 研究站点的时候 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 第四段以黯淡的天光 无边的黑夜烘托 心灵的篝火 覆盖在冰雪中 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 时至3000年 地球变暖 冰雪融化 勇士重生 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 寄寓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d 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 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 在 怕 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 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 绝顶 的创作谈 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 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解析 本题针对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行设题 a项 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 并没有说 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e项 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交代 答案 ae 2 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文意 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 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只要给文章划分出段落层次 概括出内容要点 就能做出答案 文章第一段交代写这部长篇要表现人类的探索精神无限 第二段写当初创作时梅里雪山让 我 不再困惑 并找到了主人公 第三段写梅里雪山的地理环境 第四 五段写十七位攀登者的牺牲 第六段至结尾是作者对攀登的认识 答案 要点 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 帮助作者超越困惑 获得心灵的解放 启发了作者为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 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 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 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 有助于理解小说名字的由来 答对其中三点 意思对即可 3 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 绝顶 结合这篇前言 说说作者所理解的 绝顶 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题目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对 绝顶 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做出解释 还要知人论世 考虑到作家的特殊身份 答案 要点 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巅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意思对即可 4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 夸父追日 的故事 夸父与日逐走 道渴而死 弃其杖 化为邓林 树林 有人认为 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 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 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 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对某一观点进行探究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 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 然后再联系现实 对 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 进行一番理解 由此 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 并得出结论 题干中的 有人认为 只是一种观点 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 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的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出自己的答案即可 答案 示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总是有一些先驱和勇士 为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秘密而舍生忘死 他们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那些殉难的登山者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他们的精神不仅感召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时也为后人的前进和攀登提供了阶梯 他们是英雄 是真正的无视名利的英雄 但不是悲剧英雄 夸父逐日而死不仅不是悲剧 而且是一种勇敢追求 死而不已 甘为人类造福的英雄精神 二 2011 北京高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 4题 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 在我身临其境之前 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 阒寂荒凉的 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 千山空皓雪 万里尽黄沙 之类的诗句 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 这次实地一看 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 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 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 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当你驻足武威 张掖 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 森森苇帐 富饶的粮田 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 江南秀色 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 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 它的精华所在 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 永昌平原 黑河 弱水流域的张掖 酒泉平原 疏勒河流域的玉门 敦煌平原 这片膏腴之地 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 祁连雪以其丰美 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 灌溉着农田 牧场 果园 林带 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 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 西汉时匈奴人呼 天 为 祁连 故又名祁连山 一过乌鞘岭 那静绝人世 敻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 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 映着淡青色的天光 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 一直延伸到天际 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 面对着这雪擎穹宇 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 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 顿觉凉生襟腋 情愫高洁 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 明朗 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 但平心而论 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 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 压低了祁连山 涂饰了祁连山 丰富了祁连山 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 一部 穆天子传 曾使我如醉如痴 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 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 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 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 真正知道它 恍惚无征 夸言寡实 是后来的事 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 反而益发强化了 四十余年的渴慕 今朝终于得偿 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 车过山丹河 即古弱水 时 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 淮南子 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 请不死之药 的记载 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 情感 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 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 驰车河西走廊 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 仿佛能谛听到自然 社会 历史的无声倾诉 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 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 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 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 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 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 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 银发飘洒的将军 俯视着苍茫的大地 守护着千里沃野 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 壁立千寻 高悬天半 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 可是在我的心目中 它却是恋人 挚友般的亲切 千里长行 依依相伴 神之所游 意之所注 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 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 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 使造化与心源合一 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 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 150年前的秋日 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 曾写下诗句 天山万笏耸琼瑶 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甘 青路上 我也即兴赋诗 寄情于祁连雪 依依只有祁连雪 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 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旁征博引 大量引用神话传说 并触及了当下现实 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 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 压低 涂饰 了祁连山 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 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 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 真相难以认清 d 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 也以恋人 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 试图体验祁连山的 心史 e 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 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b项 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错 应该是 历史带给祁连山以厚重与美丽 c项 据文意可知 前后两个分句构不成因果关系 答案 bc 2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 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的能力 开头段往往具有总领全文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 设置悬念 引起下文等作用 结尾段的作用则是总结 收束 全文 揭示 强化 点明 主题 卒章显志 强化情感等 答题时必须根据文章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作答 而本文首尾段引用古诗句 一是丰富内容 增加行文的厚度 二是印证某一观点 增强说服力 答案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 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 起笔大气 在引起下文的同时 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 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 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3 作者曾说 雪 是 祁连雪 的 文眼 具有重要的作用 请通读全文 谈谈文中 雪 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的能力 要回答 雪 的重要作用 在梳理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先答结构作用 显然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再答内容作用 则是文中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与生命情感的载体 答案 雪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雪 化水汇成了河流 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 雪 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 圣灵神韵 使人生亲切之感 雪 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 雪 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 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4 文中说 观山如读史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 说说从 观山如读史 中获得的启示 不少于20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章的延展性思考的能力 第一问要紧扣 观山如读史 一句 根据文意界定文中 山 和 史 的关系 史中有山 山中蕴史 第二问是一道延伸阅读题 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一定要紧扣题干要求的 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 来谈 答案 第一问 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 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 史中有山 山中蕴史 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 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 示例 山 给我们的往往是雄伟 高大 壮丽的感觉 它集大自然的精髓于一身 它更因众多的历史文化而生色 观山如读史 山中蕴史 登上泰山之巅 终于领略了杜子美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的豪气 懂得了太史公的人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的深刻内涵 读史如观山 史中有山 翻开古代人物的生平传记 我们就会陶醉于其中 从司马相如的才艺双全到陶渊明的超凡脱俗 从李白的豪放洒脱到杜甫的忧国忧民 那都是矗立在史册中的一座座高山 人似山 山似人 山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 是一部鲜活的不朽的史册 三 2010 北京高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 4题 海棠花 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 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 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 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 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 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 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 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崖上游玩 向北看 看到一片屋顶 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 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 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 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 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 终于发现 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 回到家里 站在海棠树下 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 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 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 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 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 至于海棠 不但是很少看到 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 最初还是残冬 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 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已经是夏天了 夏天一来 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 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 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 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 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这时候 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 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 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 知道已经下雨了 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 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 我离开故乡 来到了德国 一转眼 在这个小城里 就住了这么久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 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 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 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当时颇有同感 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 再一回想 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 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 更是如此 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 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 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 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 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 就这样 在幻想和现实之间 在祖国和异域之间 我的思想在挣扎着 不知道怎样一来 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 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 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 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 五颜六色 锦似的一片 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 原因是 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 多半是叫不出名字 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 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但是 真像一个奇迹似的 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 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 蓦地发现 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 无法排解 在这垂尽的五月天 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 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 令人感到痛苦 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 欣赏这一点乡思 它使我想到 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 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 它们却离我愈近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 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 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 似乎就是这海棠花 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晚上回家的路上 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 它依旧同早晨一样 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 我站在树下 呆了半天 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 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 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 第 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 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 作者虽然十分渴望 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 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 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 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解析 b项第 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 是表现自己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d项是写作者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他这样做 而且也做不到不看海棠花 e项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反映的战争年代作者十分浓烈的思乡之情 答案 ac 2 通读全文 回答下面问题 1 文章第 段开头说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 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 无缘 吗 为什么 2 简要分析 海棠花 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 1 解释作用题 这一题型的特点就是问考生某一段落 某一事物 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作用或原因 其答题套路是先答结构 再答内容 内容部分则是先答表面 再答本质 题干中问为什么 显然就是问原因 而且出题人还提示考生 真的是无缘吗 显然答案分成两部分 一个是表面上是无缘的 一个是本质上却又是有缘的 所谓无缘 指的是作者在国内外总是与海棠花失之交臂 所谓有缘 指的是深层次的情感 海棠花能唤醒作者的思乡之情 2 这属于标志非常明显的 解释作用题 直接问你某一事物的作用 按我们刚才说的套路 先答结构作用 显然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再答内容作用 则是寄托乡思 抒发爱国之情 答案 1 并非无缘 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 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 使 有缘 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 2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 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3 第 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解析 按照语句理解题的套路 我们首先要 从形象到抽象 找出句子中的抽象词 即 幻想和现实 祖国和异域 以及 心情不能平静 然后把这两点连成一句话就是答案了 此外 题目还问 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这就已经对答题方向有明确指示了 显然是让你指出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