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知识与技能讲义】.doc_第1页
【古文献知识与技能讲义】.doc_第2页
【古文献知识与技能讲义】.doc_第3页
【古文献知识与技能讲义】.doc_第4页
【古文献知识与技能讲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古文献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讲义绪论:内容介绍:全面介绍汉语古文献的相关知识及使用汉语古文献的技能,其中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史源学,以及古文字学、古音韵学、训诂学,甚至年代学方面的内容,是溶各专门之学为一书的整合之作,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之作。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属于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突出学术性和实用性,与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比,本课程不是对历史要籍简单的分类介绍,也不是给学生导读那些已经整理过的古文,而是系统传授有关古文献的如何使用(包括检索、整理、解决阅读困难)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课程的重要性:由于古代文献是记载古代文、史、哲信息的载体,不会使用古代文献,就无从谈起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哲,所以,此课程的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前辈戴震(东原)与是仲明论学书曾就自己研读文献的经历发表过议论,大体是:学问之道在于读经史,读经史之书在于明词知义,明词知义在于识字了音及掌故。本课所讲正是这样的内容,可见其重要性。据我们所知,具有条件的名牌大学,在文史科系都讲授类似的课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而在一般高校由于缺少这方面的师资,还无力开设这样的课程。我们所以开设此课,绝非具备了这样的师资条件,如本人对所讲内容仅是一般的了解,还没有达到能够真正掌握的程度,对个别内容甚至还根本不懂,如古代音韵学(没专师)、版本学(没依据),但是为了学生的需要,我们要勉为其难,不然怎么算是大学的历史“专业”,这是我们学校的责任,也是我们从教老师的责任。希望同学能够以此作为门径,日后若得高师指点真正学会这些知识,成为真正的“专业”学人。三、基本教学内容:本课程讲授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上编:以整部书为对象)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中编:以字词章句为对象)古文字学、古音韵学、训诂学、史源学。(下编:即相关知识)古代天文历法史、典章制度史、生活风俗史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四、教学的目标要求:作为一门强化“功夫”的课程,通过老师以大量的举例讲授,使学生真正学到专业“手艺”。为达此目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常亲自“摆弄”文献,在实践中学会并运用这些知识。五、教学中举例的材料和教材建设的构想:教学中举证的材料努力以自己相对熟悉的论语、老子、荀子、吕氏春秋,以及金史、辽史为主。构想在今后的几年内,在收集的材料已经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可以写出一部实用性较强的教材或讲义,在这部讲义中,我们要参照前人的已有成果外,力求表述系统具有性,在个别问题点上尽量有所突破。另外,希望能像陈直的汉书新证那样,作一部金史释读。具体思路是:随文进行;引、驳前人之说;发现新问题勘误;训诂难字、难句(音义、掌故,如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王等,尤其难的是天文、历、五行,而礼、乐、仪卫、舆服次之,百官、食货更次之)金史食货、百官二志的结构。(史记的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的异趣。)上编(就整部书的宏观而言)第一章:目录学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目录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前人对文献的分类方法,及对文献记录、介绍、评价,通过教会使学生知道如何查找古代文献,同时对这些文献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通过目录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目录学的历史、了解不同时期目录专著的特点以及它们所记书目,教会运用这些知识研究目录学本身的学问及利用目录学进行文献辨伪、考证。该内容的讲解要结合几部目录学的代表著作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述,突出实用性。第一节:何为目录学及功用(一)何为目录学。目:指书名或篇目。录:对一部书的记录或评价性表述。目录:是指把书名及篇目加以记录,并对该书进行评价,反映一定学术信息的内容。“目录”一词,最早出隋书经籍志:“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以目录为纲纪”。目录学:将“目录”发展为“目录学”是近代的事情,它是指研究前人对文献的分类方法及对文献评价结的学问,同时,也包括研究目录学本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录学著作分类:(1)“史志”目录(2)专门目录(3)目录研究著作(二)目录学的功用。前人对目录学功用的认识:唐学者毋炬在古今书录的自序中也早已谈到这一点。他说:“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睿思咸识,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以传后来,不其愈已。”(见全唐文-)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若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鲁迅先生也对目录学功用作过表述,他比喻目录学为“钥匙”(见书目答问序)目录学功用:(我们可以初步概括为以下几点)1、能够指导查找古文献。(仅以四部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为例)如:诗经在“经部”三,训诂在十。历史地理在“史部”十一类。小说在“子部”十一。楚辞在“集部”一,诗文评在九,词曲在十。2、能够提供考证古文献依据。(虽然目前对于我们还不太专业)哪些已经亡佚(逸)书籍的考证。哪些现存书籍的真伪考证。3、能够帮助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状况。各时期文化繁荣程度(著作数量)。各时期学术倾向(著作分类特点)。4、能够知道前人对某书的评价。如辽史、金史、宋史三书的优劣如四库全书提要对其他文献的评价,如提要称:崔鸿十六国春秋“其文皆联缀古书,并非杜撰”。(三)目录学的学科定位。目录学属“小学”一支,是校勘学、版本学、辨伪学的基础,而且,目录学本身也包括校勘学、版本学、辨伪学的内容,但目录学的主要内容则是文献的分类和文献评价。第二节:目录学的历史(一)汉代目录学。1、西汉末文献条件和政治因素。文献学条件。由于汉以前社会的动乱,特别是几次重大的兵焚事件,把自春秋以前蓬勃发展的著书之成果被销毁殆尽;经汉初社会秩序的恢复,大量文献又不断出现,如孔壁出书(过程);地方献书(原因);国家征求(举例)。政治因素。王莽想借此提供篡夺政权提供理论。于是,在西汉末年出现了整理文献典籍的必要。2、刘氏目录学:刘向、刘歆父子的风格及目录学成就。刘氏风格:淡漠功利、不喜交际、善属文。目录学成就:完成了目录学的开山之作,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尤其是后者,首创了七部分类法(其实并非七部,如辑略):兵、农、方技、数术该书虽然已失传,但是对后世影响极大,堪称中国传统目录学之开山鼻祖。3、汉书艺文志。是一本“史志”目录学,所承袭的是七略体例(与七略差别?),由于其史学地位及其影响,因此得以把西汉末年所形成传统目录学成就得以传承,所以汉书艺文志是真正意义上的汉代目录学代表,也是我们看到的第一部“史志”目录学著作。(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目录学。总的特点是:传统分类方法的保留和新的分类方法的产生。1、传统七部分类方法的代表著作:继承原七部分类法的目录著作有王俭七志和阮孝绪七录(此时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七部)。这两部著作的特点:前者开始重视书籍内容介绍。后者其收书范围以文学著称,且收录大量佛、道方面著作。这说明当时又出现新的文化现象(佛学东来,道家崛起与儒家分庭抗礼)2、新的四部分类法的目录著作出现及改进:除传统七部分类方法外,这时又新出现的四部分类的目录分类法。荀勖晋中经簿,收书1885部,第一次创用了甲乙丙丁的分类方法,但该书缺点在于:未有类似提要的内容。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该书的特点在于:除继承了前者的四部分类法外,把原在丙部的历史书提升到乙部,表明了历史学的繁荣和人们对历史学的重视,代表了分类法的未来走向。(三)隋唐时期的目录学。总的特点是:以官修“史志”目录为主,也包括专门的目录著作。1、隋书经籍志及在目录学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隋书经籍志是在社会逐渐恢复稳定的情况下创作出的目录学的又一巅峰之作。首先最终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其次保留了唐代所能见到的文献相关信息,著录了存世书籍3721部,为后人考订伪书提供了依据。其三对每类书有一总序,总序下又有大序,大序下又有小序,分层介绍,博约得当。2、旧唐书艺文志(实为五代修)新唐书艺文志(实为宋修)。两书学汉书,其贡献虽不及隋书经籍志,但其价值在于:把盛唐时期所出现的典籍以断代的形式加以记录,因此可以使由此考见唐代的文献及这些文献所反映的唐代文化(两书差别未解?)。3、官修专门性目录著作如元行冲等群书四部录2566部,毋炬的古今书录3060部,均有很大影响。(四)宋元时期的目录学。总的特点是:众彩纷呈,百花齐放。1、国家专门的目录著作:崇文书目(收书多少?)。2、“史志”目录著作: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3、私人目录著作及特点: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为“提要”之祖,收1937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首创“解题”。4、“三通”体中的目录,通典、通考、通志。(五)明清时期目录学。总的特点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最高峰。1、“史志”目录著作: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2、私人目录著作特点:钱曾读书敏求记为记录“版本”之祖。高儒百川书志收“演义”。3、国家目录重大工程:四库全书总目标志了传统目录学的最高峰。这是官修目录学著作顶峰,乾隆五十八年刊行,收录古籍10254部,其中,6793部为全书所未收的目录。四部之分类明晰前所未有;目录之全前所未有;评价之精准前所未有。仅就史部而言,有正史、编年、本末、别史、杂史五类。另外,有诏令、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同时还有地理类、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可见分别之细致,具有很强指导性功能。尤其,该书由名家主编(纪晓岚),其参编者多为清代名人,所以对于每一部书的点评都非常精要。由于满清民族观念和政治考虑,全书“寓禁于征”,禁毁书籍十万部以上,书版七万块。因此这部四库全书总目尚存在不足。后人对四库全书总目的增补工作:(清)阮元四库全书总目未收书目提要,(今人)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今人)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日本人也有成果。(六)近、现代时期的目录学。总的特点是:中西文化碰击下的近代目录学。新方法指导下的现代目录学。近代目录学1、西书书目表、日本书目志。为了配合维新改良,康、梁等人分别编有西书书目表、日本书目志,前者以西方著作为主,后者以日本为主,这种现象无论如何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评价。2、张之洞书目答问、龙启瑞经籍举要。与改良派不同者洋务派则以传统为根本,旨在抵制“全盘西化”,其中以书目答问、经籍举要为代表,前者为张之洞所写,列书2200种,后者为龙启瑞,二者均以“传统典籍”为收录范围,不录自然科学一书一卷。对于我们研读文史而言,此两部分应是必的备目录著作。现代目录学3、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中国国家书目。(1919-1949)(1949-)专题介绍丛书综目介绍。第三节:目录学的应用与研究(一)如何应用目录学。我们前面初步概括的几点目录学功用,实际上也是如何应用的问题,再具体言之,即:1、充分了解古代目录著作的分类方法,做到熟中生巧查找文献。仅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为例,如经部十为“小学”类;史部十一为地理类;史部十二、十三为制度;子部六为天文、七为阴阳;八为艺术;十二为小说类;集部九、十为诗文评和词曲类,从而作到在哪查要查的书?2、学会利用前人在目录学著作中对每部书的评价成果,如“大小序”、“题要”或“解题”等,学会应用这些前人的成果帮助我们去选择书籍,确定选书先后和重点,走读书的捷径。3、通过古代目录学著作中所记载的文献状况,进行校勘学、版本学、辨伪学方面的提供信息几依据。(非常专业)4、通过古代目录学著作中所记载的文献状况,我们去了解不同时期的学术文化发展,如某一时期的文献数量庞大,这说明当时的文化是繁荣的,另外,从记载的文献每类的多少也可以看出学术的重点。(二)目录学本身的研究内容。(主要指专门的目录学家的任务)1、对目录学名著和学者的治学方法介绍和评价。2、对目录著作分类和体例发展变化的探讨。3、对目录学的理论的总结和阐述。(三)与目录学“类同”的查阅资料方面的相关知识。1、丛书。将一部完整书收编在一部大部头的书中,这种书即为丛书。特点:保留了该书的原貌,保留了该书的完整性,这是寻找书籍最主要的工具。著名丛书四库全书小方壶丛书。2、类书。把古书中同一类型的材料剪接到一起的大部头的书,这种书即为类书,是最为实用的工具书。著名类书有:古今图书集成是目前传世的最大最全的类书。还有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等。3、引得。即把一部书用一个词语为核心,将所有涉及这一词语的材料都罗列到一起的工具书。哈佛洪业左传引得、论语引得较著名。4、现代文献检索:文献的不断丰富,四部分类已远远不能将文献进行科学分类时,鉴于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起现代的科学适用的图书分类法。现代图书分类基本有几种:一般按五大部类:(一)经典类(马列);(二)哲学类;(三)社会科学;(四)自然科学;(五)综合图书。每类之下各有子目:依我们所学的社会科学为例,在其中的九个子目中,历史被收在K部分,其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则以D、F、E、G标号来表现。5、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读书敏求记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等。复习思考题:1、何为目录学?2、四库全书总目。3、目录学的运用。第二章:版本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一、教会学生知道什么是版本以及什么是善本,使学生在阅读和使用古文献时能够尽可能选用好的版本来读。二、教会学生掌握版本学基本知识,并运用版本学方面的知识研究文献,如校勘。讲解此内容要带学生参观图书馆。第一节:版本、版本学及学习版本学的意义。(一)版本(书本)、版本学。1、版本。概念的说明:最早出现相关词语的是颜氏家训,第一次提到“书本”,宋人叶梦得的石林燕语第一次提到“版本”一词。其实,版本是指同一本书不同抄、印(含影印)的形态。2、版本学定义。针对不同版本之间优恶的鉴别方法及有关理论方面的学问。(二)版本研究的历史。随刊印的发达,出现真正的版本问题,南宋人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已开版本记录之端,到明代由于藏书之风日盛,学者更加注重收藏书,因此,版本学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学问。由明到清,研究版本的重要著作有:清初人钱曾读书敏求记(第一部私人版本学著作)、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顾千里思适斋集,以及后来的瞿绍基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扬以增楹书隅录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四大藏书家”的版本著作。近现代版本的研究逐渐低迷,通晓版本的学者甚少。(三)学习版本的作用。1、知道选择好的版本书来使用。2、获取多种版本进行校勘比对之用。3、对一部古书进行版本鉴定和评价。(四)学习版本的方法1、经常实践。2、由名家指点。第二节:版本术语及古籍装订历史介绍。(一)版本叫法及含义。1、根据书的写印:写本(抄本)、刻本(刊本)、活字本、影印本、(铜字本、铅字本)。2、根据书的整合:聚珍本、百衲本。3、根据书的印刷机构:官刻本(监本、经厂本、殿本、局本);私刻本(闵刻本、毛刻本)。4、根据书的年代:宋本、元本、明本、-。5、根据书的外部样态:单行本、合订本、毛装本、袖珍本、夹带本。6、根据书的校勘:点校本、注本、-。7、根据书的流传:孤本、残本、善本、珍本。(关于善本目录介绍)(二)古籍装订的历史最初古书一般称为“典册”,册是“竹简”,“典”是把“册”放在案头。册的装订方式有韦编和丝编两种。孔子晚期“韦编三绝”。同时也有以木片为之的“方犊”,此后出现绢帛书籍,将册、绢帛卷成一个单位起称之为一卷。再以后又是纸张的书籍,于是就有了折装、蝴蝶装、线装等形式。第三节:版本的时间、刊刻机构的鉴定方法。(一)纸张(二)字体(三)墨色(四)款式(版口、条格)。第四节:版本优劣的评价原则。(一)时代愈古老。(二)印刷机构愈权威。(三)校勘愈名家。第五节:版本知识应用举例。(一)辽史金史的不同版本(二)九金人文集与四库及现在的各单行本(三)几种“丛书”的版本高低(四)金代史料的今人注本评价(五)蒙古秘史的版本问题复习思考题:1、何为版本学?2、版本种类及称法。3、页面款识术语。第三章:辨伪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教会学生解决文献的真伪,即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由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先秦文献,作者和成书年代往往多有失误,这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当时事件或人物的认识和评价。讲解此内容要结合几部伪书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述。第一节:辨伪学及其学习的意义。(一)何为辨伪学。指古文献(古书)成书年代和作者真伪方面的考证学问,它是我们阅读和使用古文献的前提和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二)古代经常出现伪书的原因。中国伪书最多,大多出现在先秦和秦汉时期,尤以先秦情况最为严重。原因何在?(宋按)书多1、非常强调名人的权威性,所以,古人往往有意“托古”而造伪。中国是一个重视名人的权威性的国家,古人为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使之被认可,必然在先贤之中寻找一人来“托名”。如黄帝内经,这种情况属于有意造伪。2、由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特点,形成“以古为尚”的文化传统,喜欢引古论今,并把此作为文化传播的最有效的方式。淮南子修务篇讲:“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皇帝而后能入说,乱世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必鄙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可为证。(另见隋书的牛弘传云:“尧称至圣,尤考古道而言,舜其大智,尚观古人之象)3、封建的文化专制,使著书者不敢用自己的名字,而只得用伪名或托古时代来表达思想。4、各王朝为了粉饰盛世,往往用重金广求古代遗书,因此,给古书造伪提供利益驱动。5、先秦时期,著书多不署名,而且一般多是由学派完成的。(宋按:此严格意义来说并不是“伪”。)6、书籍的厄运,使古书散失,也为古书造伪提供了“空间”可能。关于古书厄运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讲述最清楚,至少十次。如焚书坑儒、项羽焚烧咸阳、侯景之乱、安史之乱、金陷卞京等,尤其是清修四库毁书1万3千8百62部和八国联军对永乐大典的焚毁为厄运之最。(另见隋书的牛弘传有五厄之说)(三)不辨真伪的危害和意义。由于材料的错误,产生结论的错误。如引管子中的批评“兼爱、非攻、息兵言论,品评管子;引老子中批评仁义的言论,品评老子;如易经、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言论 品评孔子;如周礼描述周代制度等都会出现严重错误。近年史学研究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梁启超讲:“研究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假使根本没有这回事实,考求的工夫岂非枉用?或者事实是有的,而真相则不然,考求的工夫亦属枉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郭沫若讲:“无论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加危险。(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见十批判书)(三)辨伪目的:1、求书本之真。2、求作者之真。最终使材料不出问题,结论正确。第二节:前人的辨伪学历史和成就。(补充:扬绪敏: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王充对伪书的考辨刘知几、啖助、柳宗元对伪书的考辨(一)宋人对伪书的考辨和疑古之风。欧阳修郑樵朱熹(孝经刊误孝经“以为孔子所自著,则又可笑之尤者。”)叶适(二)明代的辨伪成就()1、颂濂诸子辨。2、梅=尚书考异。3、胡应麟四部正讹。(三)清代、近代的辨伪成就。1、姚际恒古今伪书考。2、阎若璩与古文尚书。3、崔述考信录。4、刘逢禄与左氏春秋考证。5、寥平与古学考。6、康有为与新学伪经考。7、梁启超的理论贡献。(四)现当代的辨伪成就及古史辩。人物:1、胡适对辨伪(古史辨派)的影响。2、钱玄同3、顾颉刚4、罗根泽6、张心澄伪书通考。7、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李秀成自述辨伪。5、郭沫若兰亭序辨伪。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三书的作者、成书年代考证。(见扬光华中国历史文献导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新时期中国文献辨伪学的多元发展:(1)出土文献。(2)辨伪的总结与深入。(3)思想解放后的再考辨。(4)理论研究的深化。(5)手段的现代化。(6)自成体系的台港文献辨伪。 参考历史研究1999年6期,刘重来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第三节:辨别伪书的方法。(所举例子要自己清楚)胡应麟四部正讹已经提出八种辨伪方法:“凡复伪书之道,复之七略,以观其道源;复之群志以观其绪;复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复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复之文,以观其体;复之事,以观其时;复之撰者,以观其托;复之传者,以观其人。复兹八者,而古今赝籍无隐情矣。”后人梁启超根据此八点,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发凡中华书局,1983年)一文中将辨伪方法归纳了两类(各为数种),并举例说明:(一)从传授统绪上辨别。1、旧志不录。如子夏易传、连山、归藏、鬼谷子、古文尚书等书在汉志无,而后志见,或为伪书。(宋按:前有书,也许未被录呢)2、前志录,后志佚。如关尹子,汉志有,而隋志无,唐时再现,或为伪书。3、今本卷数和旧志不同。如汉志记家语二十七卷,公孙龙子十四卷,慎子四十二卷,后世见少,或为伪书。(宋按:梁氏亦云,也许是后来亡佚了)又如鶡冠子,汉志记一篇崇文总目却有三十篇,或为伪书。4、旧志无著者姓名而后有之。如文子,汉志未著其名,后来竟有作者,或为伪书。5、旧志或注家已明言伪书。如颜师古注汉志,说孔子家语“非今所有家语,或为伪书。”6、后人说某书出于某时,而那时人未见其书。如说古文尚书是汉武帝时发现的,但汉人所引已是佚书了,既然当时人未见其全书,或为伪书。7、书初现已发生许多问题。如古文尚书中的秦誓篇是从河间女子得来,马融当时怀疑,或为伪书。8、来历不明。如慎子、毛诗小序。以上所列,可作为一种线索,但不能绝对(宋按:前有书,也许未被录呢或也许是后来亡佚了),关键要看第二种辨别方法。(二)从文义内容上辨别。1、从文字罅(下音)漏处辨别。(1)称谓:书中引某人语,则必非某人作。如系辞、文言、曾子。书中称谥的人在作者之后,则必非作者作。如管子称齐桓公。说是甲朝人的书,却避乙朝人的讳,可知一定是乙朝人作。庄子有陈常之称。(2)用后代的人名、地名、朝代名时代。用后代的人名。如尔雅(旧题周公)中见“张仲孝友”,管子中见西施,商君书见魏襄王。用后代的地名。如山海经旧说伯益作,其中却有长沙、成都秦汉以后地名。左传有十二度分野的说法,此为战国的产品。用后代的朝代名。如尧典有“蛮夷猾夏”语,当时并无建“夏”。(3)用后代的事实或法制。事实:商君书有长平之战,庄子有“田成子杀其君,十二世而有齐国。”(宋按:注意语法问题)左传预言最多,其中必有造伪附会,如“三家分晋”。法制:六韬名为周书,却有汉以后的“帝避正殿”之事。2、从抄袭旧文处辨别。全篇抄自他书,如大戴礼记的曾子立身篇抄自荀子的修身和大略,韩非子的初见秦篇抄自战国策的秦策张仪语,而这段张仪本身也是伪篇。部分抄自他书,如商君书的弱民篇“楚国之民齐疾而均速”以下一段则抄自荀子的议兵篇。另外,还有剽窃他书,如最著名的古文尚书十六字心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实际是从荀子的解蔽篇的“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这是道经语)和论语的尧曰篇的“允执其中”。(宋按:不会是抄古文尚书吧?)3、从佚文上辨别。前人已经说明是佚文了,后世竟见全书。如古文尚书,马融、郑玄、杜预曾说是佚文。前人所引的旧本文字,而后来的今本却不见了,如竹书纪年。4、从文章上辨别。名词。孝经,既然自名为经,知其不古。(此说待考)文体(风格)。庄子内外篇文体不同,必非一人所作。古文尚书中的五子之歌(查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未见)、大禹谟就不“诘屈聱牙”。古诗十九首前人说是西汉枚乘做,但风格完全同于建安七子,和西汉绝异。(梁氏语:这标准十分可靠,但亦不可言说)文法。如中庸旧说子思作,子思为孟子之师,但文法不及孟子,值得怀疑。今本新书章法凌乱,文气不接,显然是从汉书的贾谊传中的首尾相顾的治安疏抄来。(宋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贾生推言之”,其所引贾谊语,亦章法凌乱,文气不接,说明新书或真如此,并不伪。)5、从思想上辨别。(1)思想系统:系辞有玄学气味,非孔子作。老子非孔子问礼的老聃作,理由是礼记的曾子问记载,被问的老聃是讲究礼仪小节的人,老子作者自由超脱。(2)思想时代:列子中讲了许多佛理,定非战国人作。(宋按:刘向序明言有八篇,庄子天下篇有列御冠,注者张湛又为东晋人,且序中说“与佛相参”。)(3)专门术语:邓析子号称名家,书中“无厚”竟被曲解为刻薄,实际是无限小的点,见墨经“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和庄子“以无厚入有间”。(4)学说关系:子华子书中多有王安石字说的学术观点,为北宋作。这是梁氏辨伪的五大法门。当然,这种辨伪中还应该考虑到古人著作的特点,往往一部书是一个学派所为,因此,事件、制度等在时间上会出现“加入”现象,思想也会有“变化”现象,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疑点而否定全书,疑古派就有这样的毛病,“金门学派”则正相反,所以研究孔子思想用系辞。(三)学者辨伪成果举例通过举例更熟悉的、更常用的文献典籍来说明梁启超先生的辨伪学方法。1、宇文懋昭的大金国志辨伪举例。(见大金国志前言,如前十五卷和十六卷在皇帝的称谓上就不一致,前者称皇帝时有庙号和谥号,而后者就只有庙号了)2、余大钧蒙古秘史成书年代考辨伪举例。(见中国史研究1982年1期)3、山海经4、禹贡5、穆天子传6、其他(四)辨伪禁忌妄加结论和完全否定。司马光风俗札子云:“新近后生口传耳标,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言。读礼未知篇数,已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复习思考题:1、何为辨伪学?2、古书出现伪书的原因。3、辨别伪书的方法。第四章:校勘学教学目的和要求:古代文献多有错乱讹误,即便是经过今人整理的文献也不能全部解决所有问题,利用古代文献,不会校勘是不可以的。本章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有关订正文献错误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第一节:何为校勘和校勘的必要性。(一)校勘和校勘学。校勘:“校”是核对的意思,汉书食货志有:“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之语。“勘”是复核审定的意思,玉篇云:“复定也”。“校勘”合用始于梁后,沈休文集载:“宜选史传学士谙究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校勘也称校雠,对此,太平御览618卷引刘向别录中做了生动解释,云:“一人读书,校其上下,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为雠。”(二)校勘的必要性和目的。校勘的必要性:必须在使用文献之前较正,这是文献利用的一个必须环节。如孙诒让札移序所说:“文字有三代之通假,有秦汉篆隶之变迁,有魏晋(=)辊淆,有六朝唐人之流失,有宋元明人校刊之羼改,逵径百出,多歧亡羊。”淮南子内篇经王念孙校勘,脱文、衍文、颠倒、讹字、失韵六十四卷九百余条。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资治通鉴,经人与宋本对照,有掉字、错字、倒字万字以上,其中掉字多达五千。正因如此,清人王念孙感慨地说:“嗟乎!学者读古人书,而不能正其传写之误,又取不误之文而妄改之,岂非古书之大不幸乎?”(读书杂志中淮南内篇第二十二)校勘的目的:求真求实,还古本之真,达到准确使用文献的目的。第二节:校勘的对象(错误类型)(一)文字。两字合一:今本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42页的“誉”,实为“兴言”(见御览956)。战国策赵策四有:“左师触 愿见赵太后”,但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战国策则是触“龙言”。夺文、脱文:汉书的苏武传“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类书(出处?)“绝不与饮食”,“与”为脱文。金史的太祖纪“斡鲁古败辽兵”,原书脱“古”字。“上诏余睹等”,原书脱“等”字。(太祖)崩“葬宫城西南建宁神殿”,原书脱“建”字。衍文、重文: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对校马王堆老子文,“佳”为衍文。金史的太祖纪“宋复使马政来请西京之地”。(十一月二十九日到达,十二月,何能复使。(出处?)(二)句子。倒文、错简荀子的成相“上尊主,爱下民”,当为“上尊主,下爱民”,“爱下”为倒文。正文与注文互乱(三)有意篡改。管子的霸言篇有“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其中“伐不谓贪”,原文作“世不谓贪”,因避唐太宗讳,改“世”为“代”,后人又误改“代”为“伐”。清人修四库,将宋人书中的“金贼”,都改为了“金人”。第三节:校勘学史。源于周代,郑玄毛诗云:“正考父者,校商之颂12篇”。公羊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读鲁史,校订“伯于阳在”为“公子阳生”。子夏校晋史“三豕涉河”为“已亥”。(见吕氏春秋的察传)真正形成于两汉时期,既发端于西汉刘向父子的校勘战国策,定形于东汉的熹平石经,而同时具有成就者郑玄、高诱。魏晋时期,由于“汲冢书”出现,如竹书纪年,引发了人们对于传世一些文献的校订,著名学者有杜预、颜之推。唐代官方进行经典文献的“定本”,如开平石经五经正义,推动校勘学发展。宋代学术自由,朱熹等有“疑古”风气,另外,印刷术的发达,这些都促进了校勘学的发展,于是出现了郑樵通志中的“校雠略”,这样专门探讨了校雠方法理论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徐铉兄弟对说文解字校勘的说文大徐本说文小徐本的成果。但宋代校勘有一不好风气,即删改之风太盛,给文献造成很大混乱,对此,苏东坡曾说“近代之人轻以意改说,必鄙浅之人,好恶多同,从而合之者众,遂使古书日就讹舛,深可愤疾。”(见东坡志林)元代王应麟的校勘(举例?)。明代胡应麟的校勘(举例?)。清代校勘达到高峰。原因:1、宋明理学的“轻俘”和晚明不学之弊,故而学术需转向“朴学”;2、清代文字狱和拉拢汉文人,为学问转向制造了特殊政治环境;3、“经世致用”的风气对校勘的兴盛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4、欧风东渐,科学精神的影响。清代校勘成就: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程度,其突出成绩表现是:1、校勘的范围极为广泛,无所不校,是对文献的一次最全面整理;2、创立了可行的校勘方法,如多本对照他书旁证等。3、涌现了一大批校勘名家,并形成吴皖两派,前者以惠栋为始祖,后者以戴震为始祖,两者差别是:前者“拘泥于古”,谨承汉家师法。后者有“疑古之风”,对汉学不再信仰。其中,后者对清代学术的贡献更大。但随着学术沟通、两派传人虽有门派特征,界限越来越少,共同创造了清代的“乾嘉学派”。清代校勘名人和专著成果:(参考赵仲邑:校勘学史略79页-121页和129页-142页=。第四节:校勘需要的主客观条件。(一)主观:有良好的耐性,要心细,注意发现问题。耐性:清人孙从添藏书纪要校雠云:“每见庸常之人,校书一部,往往弗克令终,深可恨也。” 在于坚持。心细:郑振铎鲁迅先生的辑佚工作云:“粗心大意人永远不会做。”在于发现问题。其实这两点在其他的读书学习中也是一样的。(二)客观:1、 要具备相应的古书不同版本,这是校勘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时、因地、尽其可能而为)。2、 还需要有相应的相关知识,如避讳学、音韵学、天文、历法。3、学会利用类书的材料(类书:所以它更加保留了原始性)。第五节:校勘的方法。陈垣校勘学举例提出方法有:(复印该书,并参考赵氏材料)(一)对校法:指利用不同版本的进行校对,这是最为基本的方法。如前提及的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对校马王堆老子文,“佳”为衍文。(二)本校法:即从本书的前后之间,文字章句的矛盾发现问题进行校勘的方法。如前提及的荀子的成相“上尊主,爱下民”,当为“上尊主,下爱民”,“爱下”为倒文。(三)他校法:利用其他书籍和资料来校对本书的错误。如前提及的汉书的苏武传“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类书(册府元龟)“绝不与饮食”,“与”在苏武传中为脱文。(四)理校法:指没有任何文献做佐证情况下,通过推理校正的方法,这是最为艰深的方法,。(举例)四种方法应该综合利用。校勘禁忌。唯禁忌妄改,王念孙云:“学者读古人书,不能正其传写之误,又取不误之文乱改之,岂非古书之大不幸乎。”故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可妄下雌黄。”(读书杂志)第六节:金史等书校勘举例。(1)刘肃勇金史卷二太祖纪勘误一则(见中国史研究2006年1期)金史卷六三后妃传载:“肃宗靖宣皇后,蒲察氏。太祖将举兵,入告于后。”金史卷二太祖纪却载:“乃入见宣靖皇妃,告以伐辽事。”查大金集礼卷三,“穆宪皇帝,庙号肃宗,妣曰靖宣皇后。”此为本校加他校。(宋按:其实,早在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上,由许子荣在校勘补遗一文中已经做过相同的校正,可见名家大刊物亦有如此可笑的疏漏之处。)另外,无独有偶,同样见于中国史研究1985年=以后某期,张裔何烦“考辨”一文,指出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三期刊登的孙广旭汉书考辨一得关于汉书艺文志中“凡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句中的“百九十家”之“十”字为后世转抄误入的成果是重复了前人的(未明言抄袭),根据是:清光绪进士朱一新汉书管见卷三“凡数术百九十家”条下,明言“此十字当衍”(见)清人王先谦汉书补正,今人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中华书局1983版)都明确引用了这个成果,况且,孙广旭的方法和证据亦同与朱一新,故而何烦“考辨”。(2)江岩勘误四则的四个本校法成果:(见北方文物1987年第3期)第一、金史卷77完颜亨传有“亨本名孛迭,熙宗时。语在太宗诸王传”,查太宗诸子传有此事情,可见“语在太宗诸王传”,当为“语在太宗诸子传”。第二、金史卷60交聘表有“金人出于高丽,始通好为敌国,后称臣,夏国始称臣,末年为兄弟,于其国自为帝”语,查金史卷135高丽传:“赞曰:金人本出。,始通好为邻国”,可见前文中“始通好为敌国”,当为“始通好为邻国”。第三、金史卷14宣宗纪有“(贞佑二年)二月丙申朔,壬子,大元乙里只扎八来。丙辰,罢按察司”语,查金史卷57百官志:“按察司本提刑司,。承安四年改按察司,贞佑三年罢,止委监察采访。”又金史卷101仆散端传:。据此,按察司应为贞佑三年罢。第四、金史卷49食货志:(章宗大定二年十九年十二月)。“礼部尚书李晏等曰:所谓。违者按察司罪之。”而据金史卷57百官志文,已知提刑司在承安四年才改按察司(距大定二年十九年后十年),可知大定二十九年十二月只有提刑司并无按察司。(3)游彪宋史、王德传勘误(见历史研究2006年1期)宋史卷三六八王德传载:绍兴十年,“解颖昌围”,二十五年,卒。而江苏通志稿、江苏金石志、江宁府志所记王德的神道碑却记载为“解顺昌围”和二十四年十月,王公寝疾,终于荆南馆舍。神道碑为信。此为他校法。(4)刘晓金史标点正误一则(见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金史卷117国用安传(2561)有“北大将阿术鲁。谴信安、张进等率兵入徐,欲图安用,夺其军”语,考多种文献(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一四,大金国志卷二五宣宗皇帝下,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三五崔氏时德碑),知信安为地名,今河北霸州市东北信安镇。信安、张进之间不该断句。而张进原为此地守将张甫之将,后降元阿术鲁。(见金史卷118张甫传)(5)本人读大金国志校勘记(本校法):第4页,辽王宗翰,实为宗擀。宗翰,晋王也。第11页,扬割(盈哥:世祖)生三子,有阿骨打、吴乞买、思改(撒改),实撒改为劾者子,阿骨打叔之子。读史记刘敬传校勘记:(他校法)“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问”字当为“间”。金史辨正:54宋擀应为宗翰、81六开殿疑为天开殿(独此一见,疑字型之混)。复习思考题:1、何为校勘学?2、王念孙。3、校勘的方法。第五章:史源学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在面对同一史事的记载,能够清楚弄清其“史源”关系,即材料来源关系,判断出有无差错。此章讲述要求列举一些有影响的史学著作的“史源”来举例说明。第一节:何为“史源学”及对象和学习意义。(一)何为“史源学”。一部史书或典籍它成书的材料来源于何书,了解史料的先后;对于古籍中所引用的文献资料是否正确。研究这方面的学问称为史源学。它和一般的史料学不同在于它是对转引的第二手材料的真实性的认定,它与一般的考据学的不同在仅仅针对引证材料的真实性的研究。这门学科的建立最初始于陈垣先生,陈先生于抗战时期讲授“史源学实习”一课,从而确定了这门转引文献正误为主的学科,目前在北师大历史系课程中有此一门。不象以前所讲内容著述丰富,我们所依托教本是陈垣史源杂文(人民出版社80年)(二)史源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1、对象。(一)看其引证版本异目,记载先后。(二)看其引证是否周备、准确(繁简)。(三)看其叙述有无错误,关于人名、地名、年代等。(四)看其判断是否正确,计算、比例、推理。2、意义:它有须下死功夫培养一种学风,即认真、求实;同时由于史源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材料的真伪、时间先后,因此,我们可以由此发现前人使用材料的正与错,时间顺序上是否合理。培养认真求实的学风。第二节:造成史源错误的表现。(一)史源本身无错,因误引而错。关于太府监和少府监的劳役人性质(李锡厚)(二)史源本身没有错误,因转引而错。(三)史源本身错误,引用未加考证以错就错。第三节:对待史源的态度要求及史源考证举例。1、要求:陈垣先生根据廿二史札记所出现的错误,提出了以下应当注意的事项。(一)读书不观首尾,不可妄下批评;(二)读史不知人论事,不能妄加比较;(三)读书不点句分段,则上下文易混;(四)读书不寻求因果,难以比照;(五)引书不论朝代,则因果倒置;(六)引书不注卷数,则证据显浮泛。2、举例:陈垣先生提出两个要求:“贵乎实习”,通过实习的操作去掌握史源学求证方法。在史源学训练中,最关键的是要寻找最为理想的教本,陈垣先生以廿二史札记为例,具体示范了史源学的方法。如赵氏引汉书,认为史称项羽俘“刘邦父母妻子”不确,于是写“汉王父母妻子条”作为史学之发现,以陈垣先生看来,这便是史源上的错误,因为汉书也有称父母妻子的地方。另外,赵氏将陆机的晋记写成晋帝记,也是史源错误,原因是引证文献本末倒置,本来隋书经籍志是写作“晋记”,但后来新唐书艺文志转引是称“晋帝记”,而赵氏引证的是新唐书,所以出现本末倒置的错误。再如对诸葛亮的评价:以陈寿诸葛亮集云“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若把三国演义做史料,则大错误。(宋按)叶隆礼的契丹国志抄通鉴、续通鉴、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三朝北盟会编、松漠纪闻等;宇文懋昭的大金国志抄中州集、壬辰杂编、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复习思考题:1、何为“史源学”?3、 学习史源学的意义。4、 举一例说明史源学实践。参考文献:人大复印,历史学,2008、1陈智超陈垣与史源学及日知录研究下编(就具体文字微观而言)第六章:汉语古文字学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古文字学的教学,教会学生对文字形成历史的了解,以及掌握文字本义的考求方法。第一节:什么是古文字、古文字学。(一)古文字的范围及最根本的特点。范围:主要指隶书以前的所有文字,有甲骨文(契文)、金文(铭文),另有大篆和小篆,如“陈仓石鼓”,唐代出土,韩愈认为是宣王文字,杜甫反对,宋人多认为是成王,郑樵认为是秦代,清人认为是北魏。现存:宝鸡市石鼓山博物馆。特点:“象形”,以形表意。(二)古文字学。研究这些文字形成历史、变化规律及考释字义的学问。(三)研究古文字的意义。1、有效的考释文字的字本义。解读文词。因为古文字是以象形为特征的,通过象形来表达字意,所以学习古文字就能够可以从根本上解读某一文字的最原始的字意。例如:方向的“向”,容易的“易”。2、探索整理归纳文字的发展理论。由于中国汉文字是一个没有缺环的发展过程,其中体现了文字发展的清晰轨迹,可以进行规律性的归纳,而古文字作为最原始的文字,集中的、全面的反映这些规律。如“六书”理论就只能通过古文字的归纳才能获取,而其他后来文字是无法承担这个任务的。3、帮助考证古代历史。有助于考证古代历史,尤其是对先秦史的研究,必须具备古文字知识,古文字是先秦时期历史信息的宝库,如能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必有创新意义。古文字给了这个机会,如: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利用其订正了史记中商代世系,写作了名作先王先公考,并由此开创了二重证据法。第二节:关于文字的起源和造字理论。古文字的起源尚且无确切说法,一般以甲骨文为中国最早文字,但实际上甲骨文已是高度发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