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全部.doc_第1页
心理学 全部.doc_第2页
心理学 全部.doc_第3页
心理学 全部.doc_第4页
心理学 全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题一类重点名词解释第一章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p3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p7第二章1、反射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p21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p22第三章1、感觉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映。p272、观察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p41第四章1、表象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p462、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p503、后摄抑制后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p504、超额学习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p585、遗忘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p50第五章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p672、想象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的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p873、求异思维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p804、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p805、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某种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p886、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p86第六章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p99第七章1、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和维持人的活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p1112、意志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p1203、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p113第八章1、情商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的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p139第九章1、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p1502、智力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p154第十章1、气质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p1682、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p1753、人格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p166第十一章1、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方案。p1982、变式变式是指教学过程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p2003、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p2014、元认知元认知也称对内思维或者元思维,是指本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控。P203第十二章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p212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p2123、学习的迁移学习的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p2314、技能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p220第十三章1、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p245第十四章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的变化过程。p255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p267第十五章1、教师的威信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p293重点简答题第一章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p9描述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2、简答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p7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个案研究法。3、阐述心理学科的性质及主要依据。p10性质: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又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中介科学或边缘科学。依据:心理的主体来看,诚然,作为反映主体的人是社会的实体或社会历史的存在物,但人又是“一种活动着的自然实体”; 从心理的器官来看,人脑是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心理的内容来看,人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丰富多彩的,既包括社会现实,又包括自然现实; 从心理过程来看,作为人的反映过程本身的研究多半是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从心理的根源来看,人的心理、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第二章1、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p24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第三章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p28联系:视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即感性认识),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区别:二者在感受于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2、说明观察与感知的区别与联系。p41联系:两者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情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这是两者的联系。区别: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 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的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体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 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 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的受到这种影响。3、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p36对象和背景的长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4、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p34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第四章1、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p58让先学或后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避免回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注意科学用脑。2、简述艾宾斯基遗忘曲线的规律。p58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多,以后忘得少;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3、简述如何进行复习。p59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复习要多样化;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4、简述识记的规律。(可上升为论述)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合理选择识记方法。运用尝试回忆。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5、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p57(此题答案本人不确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适当超额学习;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正确组织复习。 第五章1、思维的过程包括哪些内容。p71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2、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p69联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区别: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 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感到;语言与外部世界则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 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则有全人类性; 即一词可多义;一个概念有时也可以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3、简述思维的品质。p78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4、简述创造思维的过程。p81发现新问题:a提出新问题;b明确新问题。解决新问题:a准备阶段;b孕育阶段;c豁然开朗阶段;d检验假设阶段。5、简述高创造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p85具有幽默感;有报复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第六章1、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p103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很熟练的,这样才能把大部分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使注意合理分配;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程度等。2、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p103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新的活动的和任务的特点;实现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3、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p100产生适应性运动;无关动作被抑制;呼吸的变化。4、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p109学习目的控制有意注意;实际活动控制有意注意;用思维操作活动来监控有意注意;根据学生感知特点来调节注意。第七章1、简答动机的功能有哪些。p112启动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2、简述意志过程的分析。p121动机冲突;确立目的;制订计划;执行决定等环节。大体可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3、简述的意志品质有哪些。p123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4、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p120有自觉的行动目的;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克服困难。5、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p129语言提示的方式;活动的方式。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115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7、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p115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强度水平;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8、简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p119影响活动的选择;影响努力的程度的坚持性;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任务的完成。9、简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p126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生的需要;通过先进人物榜样和教师示范作用;创设各种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第八章1、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哪些表现。p136积极动力(增力)作用与消极阻力(减力)作用;肯定与否定性质;激动与平静状态;紧张与劲松作用;情绪的强弱两极状态。2、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p137联系:认识过程是产品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影响作用。区别:反映的对象不同; 随意性程度不同; 机体表现不同。3、怎样控制激情。p142自我意识调控;理智调控;合理释放;艺术升华;适当转移。4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p147正确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正确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水平。5、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p136信号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6、简答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p138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身段表情。第九章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p151联系: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联系; 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区别: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人的心理特性; 知识是经验的概括。2、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p154人的智能是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构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且它们的表现程度不同;对某些智能的培养和发展能够带动或迁移至其他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的超越。3、试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P163在教育与教学中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在勤奋努力中培养。第十章1、简述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可以上升为论述)。p185家庭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自我教育影响。2、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p183具有一种“成人感”;发现“新的自我”;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性意识开始觉醒。3、简述人格的特征。p166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第十一章1、如何理解学习这一概念。p191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准;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2、学生学习有何特点。p192以掌握间接只是经验为主;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第指导下进行的;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3、简述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p199内部条件: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 元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的动机水平。外部条件:变式与练习; 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4、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p206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控制原则;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注意个体的年龄差异。5、简述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些。P207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第十二章1、简述知识学习的标准。p218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2、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p219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呈现学习材料的教学策略;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促进知识保持的教学策略。3、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下降为多选)。p224a认知阶段;b分解阶段;c联系定型阶段;d自动化阶段。4、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p226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能利用细微线索;动觉反馈作用加强;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5、如何培养动作技能。p227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示范与讲解;练习与反馈。6、试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论。P228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7、在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P230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促进产生知识的自动化。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科学地进行练习。第十三章1、简答道德认识的形成。p248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确立。2、试述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P251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个性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第十四章1、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p256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或矛盾问题;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关于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2、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p263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乳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婴儿期(1.53岁),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怯和疑虑;学前期(36、7岁),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学龄期(6、712岁),基本的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少年期(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的混乱;成年早期(1825岁),基本的亲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成年中期(2560岁),新本的繁殖感对基本的停滞感;成年晚期(60岁以上),基本的自我完善感对基本的绝望感。3、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p283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4、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p260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发展的。5、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p271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文化原因。6、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面对全体的原则;预防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和理解的原则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第十五章1、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p303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广交朋友,与人为善;努力工作,学会休闲。2、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p291使教师真正体验教师的工作动机;使教师工作内容多样化;适当地增干一些工作的难度;给教师应有的自主权;将教师的能力发挥与兴趣统一起来;及时运用信息反馈机制。3、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意识客观人际关系协调反应适度心理学重点论述题第三章1、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p42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的观察的重要条件。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第四章1、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p64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科学用脑、合理用脑。树立记忆的信心。第五章1、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p97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2、试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p83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知觉情境的影响。思维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的影响。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已有知识的影响。人格的影响。灵感的影响。第六章1、无意注意的形成规律。p104刺激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p106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a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b新颖的教学内容;c教学方法力求多样;d培养学生的兴趣;e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乐观态度和健康的体魄,防止疲劳等。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a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b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c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d正确组织课堂教学;e组织学生实际操作。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a有意注意容易疲劳,不能长时间地坚持;b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而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两种注意交替运用,恰当地安排教学。第七章1、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p128明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意义。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