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年级:六年级学科:科学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刘晔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刘晔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基本信息课题月相变化学科科学学段 高年级六年级相关领域地球与宇宙教材书名: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12月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儿童通过发现各种知识间联系,做到建立模型,并在他们操作和观察现象时自己构造。 (二).理论依据空间想象能力是认知宇宙的主要智能之一。本课凭借模拟+感知,通过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未观察过或未亲历过的宇宙现象。 2.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月相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的第二课。宇宙这一单元属于科学(36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的范畴。本单元教学是让学生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宇宙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月相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月球的规律性的圆缺变化与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所以它无论转到什么位置,总是对着太阳的一面明亮而背着太阳的一面黑暗。因而,在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同,看到的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也就不同。月相变化一课在学生认识月球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并找到月相变化的规律,这对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也是十分有利的。本课为本单元第二课。原教材编写意图是:通过观察月相,了解月相是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存在着规律性。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通过真实月相的观测,进一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在对原教材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对学生的了解,我对教材做了一些改动。改动后本课将由三个主要活动组成:活动一:分析已有经验画图,假设和推理月相变化规律;根据前知识,猜想月相成因的相关因素。活动二: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形成对月相成因的初步解释。活动三:通过月球公转模拟演示,初步形成对月相变化的本质解释。知识脉络:我们见过的月亮(月相)月相是变化的(现象)月相是怎样变化的(规律)月相变化是有原因的(本质)二哲学视角分析知识金字塔中,底层对上层有支撑作用,上层具有统摄性。1. 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在加深。2. 不同视角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不同的。月球是在不断运动的,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实证,模型和解释1. 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形象叫做月相,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2. 月相变化与月球不发光有关,与太阳照射有关,与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三学情分析为了了解学生的前认知,我设计了以下题目,我对六(1)班学生进行了前测。你看到过月亮吗?你观察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案看到过月亮画出了满月知道“满月”这个名称人数30人30人16所占百分比100%100%53%1.月相是学生每天都会见到的现象,但这些现象对于他们仅仅是看到而已;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满月”这个月相,由此可以看出,“满月”是所有学生最为熟悉的月相。2.它的变化有规律吗?你认为上半月你所看到的月亮是怎么变化的?学生答案有规律由缺到圆亮面在左亮面有右人数30人30人1416所占百分比100%100%47%53%数据表明,学生都能正确地表达出上半月月相的变化趋势-从缺到圆。但对于具体日期的月相并不能准确的描述,画出的图错误百出:(1)初七到十五的月相,应为而学生却画成了此图实为发生月食时月亮的形态。(2)关于亮面的的朝向从学生画的图来看,亮面朝左和亮面朝右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形态各占一半,学生在月相认识上分歧很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学生由于年龄、能力等原因,缺乏对月相的有计划的、细致的观察与记录。凭借日常生活经验,对月相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学生急需在观察活动中积累对月相认识的经验,纠正对于月相错误的认识。3.你知道月亮会变化的原因吗?对于月相变化的原因,学生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猜想,但是,没有一个是全面、正确的,说明“月相变化的原因”这一知识很抽象,距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单纯依靠推理来研究,已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需要强有的“形”的支撑,需要亲历模拟天体运行的实验,身临其境地感受月相变化的原因。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学生已经知道月球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他围绕地球自西向东进行公转运动,我们所看到的月亮是他反射太阳光的明亮部分。而对于月相变化规律和月相变化成因学生知之甚少,而且还与月相变化发生了混淆。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刚好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月相变化成因的初步解释呢?学生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教学中应利用模拟实验和媒体直观表现自然现象。我们为这部分内容制定了如下教学模式:即从小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做出假设性解释,并通过设计和实施模拟实验收集充足的证据,证实或推翻假设,形成新的、正确的解释。1.前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满月比较熟悉,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教学引入环节由八月十五中秋节引入更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出他们的探究欲望。农历能很好的让学生建立与月亮的联系,并辅助学生学习月相。2.在模拟月相变化的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动手模拟,构建模型,对自己的假设形成初步解释。我利用媒体直观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利用IPAD的拍照功能客观准确的记录模拟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用iteach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重组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假设形成初步的解释,教师引导提出二次假设。四技术准备:一半黑一半白的泡沫球,Ipad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一)科学概念1、知道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形象叫做月相,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2、说出月相变化与月球不发光有关,与太阳照射有关,与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已有的经验,分析数据,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寻找月相变化的规律;大胆猜测,对月相成因做出假设。、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模拟实验)来研究自然现象,验证假设,形成对现象的初步解释。4、引导学生能在课后对月相进行持续观察。(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探索月球奥秘的兴趣。意识到宇宙中天体是运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并意识到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知的。2、能够大胆想象,提出科学假设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胆猜测月相变化的规律和成因,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和验证。教学难点:1、进行大胆猜测和简单的逻辑推理。2、形成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月相变化成因的初步解释,建立空间模型。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附教学流程图)探究活动聚焦话题课后延伸数据呈现 逻辑推理实验模拟 初步假设动画模拟 初步解释亲身经历 实践检验 确定研究主题 激发学生探究月相的欲望 关注月相,引发冲突 形成月相形象和认识变化规律初步形成地月间空间运动概念 感受视角,体会科学探究能解释宇宙现象。巩固概念(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导入,由中秋节的故事,介绍农历历法。2引出问题,你印象中的月亮什么样子?月亮本身变化吗?3.通过复习旧知,揭示课题,给出月相概念。(设计意图:前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满月比较熟悉,由中秋节引入更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出他们的探究欲望。农历能很好的让学生建立与月亮的联系,并辅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规律。)(二) 聚焦问题,提出假设1.聚焦话题,确立研究方向: 月相怎么样变化?月相为什么变化? 1) 出示学生画的月相图,让学生纵向对比,引发认知冲突。同学们画的同样都是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图,都有哪些差异呢?2) 分析数据,找到共性和差异,做简单的逻辑推理。 3)就“月相为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大胆猜想,做出假设。(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问题假设验证解决问题)(三)模拟实验1)设计并完善月相成因模拟实验:泡沫球月球人地球黑板方向太阳光源方向。注意:月球是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公转的。月球亮面要始终朝着太阳。由于月球只能有一面被太阳光照亮,所以月球的自转可忽略3)学生动手操作并记录。汇报交流,总结发现。4)教师引导,对月相成因提出第二次假设。 反馈:解决了月相变化的规律(怎么变化);纠正学生前概念中所画的错误月相。(四)月相成因演示(1)月相成因演示。(2)师生交流,对月相成因初步认识。(设计意图:月相成因模拟实验有其局限性,要想使学生对月相成因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解释,还需要模拟真实的场景。在这里,多媒体互动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采用多媒体互动和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天体空间的位置关系,建立空间位置模型,既生动又直观,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五)探究延伸:1古诗评价学生学习成果。2. 出示地相图,感受不同视角。2、鼓励学生课后长期观察月相并记录。 探究活动聚焦话题课后延伸数据呈现 逻辑推理实验模拟 初步假设动画模拟 初步解释亲身经历 实践检验 确定研究主题探究活动聚焦话题课后延伸数据呈现 逻辑推理实验模拟 初步假设动画模拟 初步解释亲身经历 实践检验 确定研究主题探究活动聚焦话题课后延伸数据呈现 逻辑推理实验模拟 初步假设动画模拟 初步解释亲身经历 实践检验 确定研究主题探究活动聚焦话题课后延伸数据呈现 逻辑推理实验模拟 初步假设动画模拟 初步解释亲身经历 实践检验 确定研究主题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关于月相变化规律的学习效果评价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 )夜,露似珍珠月似弓。A 初一 B.初三 C. 十五2.关于月相变化原因的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在模拟实验后,跟据对月相变化成因的认识,对前测中所出现的月相错误画法进行重新认识并加以改正。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1、采用有效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模型。宇宙的尺度太大,完全在人类直观理解和认识的范围之外,所以本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利用模拟实验和媒体直观表现自然现象。即观察是基础,推理和模拟实验是手段,多媒体资料是补充,帮助学生建构空间模型。 2、运用现代化教育设备丰富学生学习过程,积累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走进课堂。Ipad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内置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和参与的平台,达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目的。及时的教学反馈,也对教学有指导作用。通过ipad的介入,一方面使学生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电子产品,更是一个实用、有效的学习终端;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实践中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生信息化的素养。并通过ipad的实时记录,客观真实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把数据反馈给组员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