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13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docx_第1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13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docx_第2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13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docx_第3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13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 (限时:30分钟满分: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赤水,我做梦都(神往/前往)的地方!最近终于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圆了我的夙愿。这里拥有上千平方千米的丹霞奇观。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这一带峡谷(密集/密布),沟壑纵横,形成众多引人入胜的峡谷奇观。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峡谷中,风溪河尽头的赤水大瀑布峡谷当推第一。驱车前往,很远就能听到大瀑布先声夺人的雄浑轰鸣声。瀑声震彻山谷,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沿石径向瀑布移步,穿行遮天蔽日的林荫道,心神振颤摇荡,胸怀宽广豪放。峡谷深处,;一天到晚,不论昼夜,时时(飘扬/飘洒)着漫天的雨雾。如此神奇的峡谷,在赤水数千大小不一的峡谷中绝无仅有,怎能不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1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前往密布飘扬 B神往密集飘扬C神往密布飘洒 D前往密集飘洒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神往”,心里向往;“前往”,前去,去。第一处,是说梦中都想要去,可以使用“神往”。“密布”,分布得很稠密;“密集”,数量很多地聚在一处,稠密。第二处,是说众多峡谷分布在一起,根据语境选用词语“密布”。“飘洒”,飘舞着落下来。“飘扬”,在空中随风摆动。第三处,句中说的是“雨雾”,根据语境和使用对象应选用词语“飘洒”。故选C项。2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闻名遐迩,美不胜收一年四季,不分寒暑B美不胜收,闻名遐迩 一年四季,不分寒暑C闻名遐迩,美不胜收 不分寒暑,一年四季D美不胜收,闻名遐迩 不分寒暑,一年四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处是对前文“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进行总结,并加以评说,所以填写“美不胜收,闻名遐迩”,“美不胜收”是对前面景色的概括,而“闻名遐迩”是对其进行评说,这就排除A、C两项。处,此处选用的句子和横线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相同,“不分寒暑,一年四季”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不相同,这就排除D项。故选B项。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A瀑声震彻山谷,如爆竹冲天,似千人擂鼓,像拍岸惊涛,类万马捣蹄。B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惊涛拍岸,像冲天爆竹,类万马捣蹄。C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惊涛拍岸。D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冲天爆竹,类拍岸惊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语序不当,这四个短句应两两对仗,词性相对,结构一致,“千人”应与“万马”相对,“擂鼓”与“捣蹄”相对,这就排除A、B两项;“千人擂鼓”和“万马捣蹄”都是主谓式,后面两句如果依然采取主谓式就显得呆板,这就排除C项,后面两个可以改为偏正式,即“冲天爆竹”“拍岸惊涛”。故选D。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答题。(6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有新的事物不断产生。当第一艘汽船(蒸汽机船)发明出来的时候,它的续航能力非常差,所以当时帆船主都认为,根本就不需要在汽船上花力气;当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它传播信息的能力相当强,所以一些人认为,通过网络就可以习得很多知识,没有到校求学的必要了。当今世界,新生事物更是层出不穷,类似上述现象也并不鲜见。那么,我们应怎样看待新生事物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表述严谨,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答: 答案(示例)当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加重视或过于悲观,也不能反应过度,过于乐观;应保持应有的理智和清醒,通过理性分析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要力求认识体现一定的高度,如运用对比,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就会比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好得多。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迁”在此处是贬谪、放逐的意思。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即为此意。B丞相,古代辅佐天子治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也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担任。C鼎元,指状元。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者如一鼎的三足,总称为“鼎甲”。其中,状元居鼎甲之首,称“鼎元”。D太傅,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太保。贾谊曾被封为“太傅”,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太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位次于太师、太保”错,太傅位次于太师,但高于太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5分)西府臊子面胡宝林美味乃一方水土于人的恩赐。沃野秦川,关中西府,宝鸡之地,周秦文化自此发祥。巍巍秦岭,汤汤渭水,深厚黄土,哺育了历史悠久的冬小麦,也在此地衍生出一种中华美食西府臊子面。宝鸡民间流传,周文王斩蛟龙而创臊子面,周武王改进猪肉臊子的做法,因此有“武王臊子文王面”的说法。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臊子面的食材主要是小麦面条。小麦在宝鸡栽植的历史已经有4000多年。宝鸡周原王家嘴遗址龙山时期文化层中碳化小麦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六月,父亲挥汗如雨,收割小麦。在家人的帮助下,将小麦用架子车拉回,碾打,晾晒,装在包里,这是一家人一年的食粮,也是父亲用双手为我们攒下的幸福。在小麦收获的当儿,奶奶最操心的是另一件大事:淋醋。醋是西府臊子面的点睛之味。千百年来,淋醋是西府乡村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入伏制曲,到农历八月发酵,经历漫长而耐心的等待,醋终于淋成了。奶奶将醋舀进缸里珍藏,这是调和一年饮食的佳酿,也是关中西府人味蕾蠢蠢欲动的催化剂。父亲将土地中收获的小麦,装进了包里,奶奶将亲手淋制的醋舀进了缸里,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雪落在黄土地上,年的脚步近了。母亲将小麦拉到磨坊,磨出上等的雪白的小麦面粉,为过年做臊子面做好准备。父亲骑着车子去赶集,准备食材。自明代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西府臊子面就分了放辣椒的岐山臊子面和不放辣椒的扶风臊子面两种风格,但不管怎样,都是臊子面。而岐山臊子面的做法走出了岐山,从秦岭到北山,渭河两岸的广大城乡好多家庭以此为食,成为西府臊子面的代表。正月初二的早晨,在积雪的乡村小路上,穿着红红绿绿的人们,提着礼当来走亲戚。父亲接过亲戚手里的礼当,迎进屋里,在热炕上坐。然后开席,端上烧酒、盘子,主宾开吃。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做最隆重的待客饭臊子面。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母亲先在一碗面里浇汤,调好一碗。这一碗臊子面,包含了经冬历春的小麦的精华,融汇了天南海北佐菜的营养,木耳之黑、豆腐之白、鸡蛋之黄、蒜苗之绿、辣椒之红,水木金火土,皆于一碗呈现。父亲端着这碗饭到门前滴汤,敬祖先。接着,母亲一碗碗舀面,一碗碗臊子面上到盘里,妹妹端上席面请亲戚吃。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彬彬有礼。臊子面就是一碗周礼面,吃臊子面的过程,就是周礼的演示。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一碗西府臊子面,来宾主人、大人娃娃、男女老少一个个吃得酣畅淋漓,肺腑熨帖,回味无穷。这是人间最美的饭食,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老家时,逢年过节,一顿要吃十碗八碗臊子面,吃毕感觉浑身舒坦,满身是劲。正月里来喜事多,村里唱大戏,家家户户招呼四里八乡的乡亲,也是臊子面。村里有小伙娶媳妇,男女老少去吃流水席,大锅大灶做的还是臊子面。整个春节,豪放悠扬的秦腔在村庄上空飘荡,臊子面的香味醉了乡村。这是最美好的记忆。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一提到“西府臊子面”,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20日16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介绍关中西府的地域风貌、历史悠久的冬小麦,引出西府臊子面这个叙述对象,并以“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统领全文。B作者多用短句和白描的手法描写父亲收割小麦的过程,写出父亲劳动的艰辛;又言简意赅地描写奶奶淋醋的过程,暗示了关中西府农家醋在臊子面里必不可少的地位。C“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一句蕴含辛苦劳作而有所获的喜悦心情和生活富足的幸福感,更饱含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D本文以“西府臊子面”为题,对“面”的制作却以“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一笔带过,而侧重描述以西府臊子面为载体的关中风土人情,突出文章的主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本文的感情很丰富,除了赞美生活外,还包括缅怀传统、抒发乡愁等。该句包含的情感只是其中的一种。7为什么说西府臊子面是“民俗的活化石”?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证据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历史悠久。4000多年的小麦栽植、“武王臊子文王面”的历史传说以及明代臊子面的派系之分等揭示出西府臊子面源远流长的历史。隆重的待客饭。村子里逢年过节、喜宴流水席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就是臊子面。周礼的演示。吃面时遵循先敬祖先,然后“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的传统礼制。(每点2分,共6分。每点概括1分,分析1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从字面上看,“活化石”意味着延续时间久远,此处应和民俗文化有关。文中介绍了当地臊子面的主要食材小麦已种植4000多年和臊子面的渊源,可见其历史悠久。介绍村里逢年过节、招待客人都用臊子面,可知臊子面按当地习俗是隆重的待客饭。介绍吃臊子面要敬先祖,有“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的传统习俗,且这一习惯自周礼传承而来,可见其文化传承久远。8结合全文,请探究文章结尾“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中“这种味道”的丰富内涵。(6分)答: 答案酸香辣的面之味。臊子面具有“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的特色,味道香美,令人回味无穷。充满地域特色的家乡味。臊子面是最有代表性的家乡饮食,其中关中西府淳朴而又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作者最幸福最美好的家乡记忆。底蕴厚重的文化(历史)味。臊子面演绎着关中西府千百年来的民风民俗,有着厚重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