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WENZHOU UNIVERSITY OUJIANG COLLEGE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009届)题 目: 论偷窥的侵权责任 专 业: 法学 班 级: 05法本三班 姓 名: 胡艳芳 学 号: 0530145207 指导教师: 方益权 职 称: 教授 完成日期: 2009.4.25 论偷窥的侵权责任胡艳芳 瓯江学院 法学 05法本(3)班 0530145207指导老师:方益权摘 要:偷窥侵权现象日益严重,法律研究薄弱,法律规制缺失。本文分析了偷窥行为及其法律规制现状,认为偷窥侵权在归责原则上应适用过错推定责任,还分析了偷窥侵权的构成要件,对公共场所的监控、记者的偷拍行为等作了专门分析,并在分析偷窥侵权责任法律救济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对偷窥侵权行为法律规制的建议。关键词:偷窥 侵权责任 法律完善 Abstract: As a tort, surveillance increasingly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because of the weak legal research and the lack of legal regu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 of surveillance and the status of its regulations. So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tort act of surveillance should apply to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resumptive fault in the imputative principle, and also analyzes the constitutional elements of the tort act of surveillance. What is more? The paper works out the special analysis of the monitoring of public places, taking the photograph by stealth by the reporter, and so on, and brings forward the recommendation of legal regu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shortages on the legal remedies to tort liability of surveillance.Keyword: surveillance Tort Liability Legal Perfection目 录摘要(2)关键词(2)英文摘要和关键词(2)一、偷窥行为及其法律规制现状(4)(一)偷窥行为的概念(4)(二)偷窥行为的特点(4)(三)偷窥行为的法律规制现状(4)二、偷窥侵权的归责原则(5)三、偷窥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6)(一)偷窥行为的违法性考察(6)(二)偷窥行为对隐私权的侵害考察(7)(三)偷窥行为与隐私权侵害的因果关系考察(7)(四)偷窥行为的主观恶性考察(7)四、关于偷窥的两个疑难问题的分析(8)(一)公共场所的监控 (8)(二)记者的偷拍行为(9)五、偷窥侵权责任的法律救济之不足 (9)(一)举证困难 (9)(二)赔偿条件及数额的限制 (9)(三)对于偷窥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 (9)六、完善对偷窥侵权行为法律规制的建议(9)(一)整顿公共场所的电子摄像头(9)(二)将隐私权作为独立的人格权列入法律保护(9)(三)限制偷窥工具的泛滥(10)(四)完善偷窥侵权的法律救济(10)(五)完善偷窥行为在刑法制裁上的法律规定(10)致谢(10)参考文献(10)偷窥行为历来都存在,古有苏轼、王安石偷窥其儿媳妇的传闻,今有邻居偷窥洗澡的劣习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关心自己温饱问题之余,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利是否被侵犯,特别是包括隐私权在内的人身权。经济的发展带动着科技的发展,凭借新型电子手段的偷窥现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由于一些人抓住偷窥行为立法缺失,保障不完全的特点,在偷窥时肆无忌惮,偷窥行为愈演愈烈,对他人的人身权利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但是,偷窥行为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词语,在偷窥行为的处理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使得当事人的权利没有很好的得到保护。基于此,更应该揭开偷窥的面纱,致力于研究偷窥行为的处理方案,才能对偷窥侵权案件的处理和立法提出有价值性的意见!一、偷窥行为及其法律规制现状(一)偷窥行为的概念什么是偷窥行为呢?笔者查看了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找到其解释。但是根据字面意思解释,偷,即为偷偷摸摸,不为人知的。窥,即为窥视,暗中查看。偷窥就是偷偷摸摸的暗中查看。于是笔者将字面意思定性为传统意义上的偷窥行为,将其归纳定义为,行为人在违背当事人意志的情况下,用眼睛窥视他人隐私的行为。但随着通讯、摄像、数码技术、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偷窥手段也变先进,用眼睛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了,而是利用现代化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手机乃至针孔摄像机进行偷拍等,手段渐趋隐秘,不易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对偷窥行为的定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故不得不将偷窥行为的概念予以必要扩大。笔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偷窥行为可以概括为:行为人在没有得到他人同意或无视他人合理的隐私权的情况下,不择手段地对他人私人生活、私人信息及私人领域进行窥探的行为。显然,现代意义上的偷窥行为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肉眼观看,还包括利用一切工具达到窥探他人隐私的行为。(二)偷窥行为的特点偷窥行为较其他侵权行为,有其固有的特点。笔者基于对偷窥侵权行为的研究,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广泛性。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人都有好奇心,也有可能每个人都有偷窥的欲望,只是部分人将其付诸行动。言下之意,人人都可能因为好奇心而成为偷窥行为者。2、隐蔽性。既然是窥探行为,当然是隐蔽的。但是笔者要指出的是要正确地区别正常观看和偷窥。偷窥行为的客体是隐私权,隐私是一般人不易发现,不易看到的,如果在公共场合可以看见的事项,一般不认为是隐私。换句话说,有人在公共场合接吻被路过的行人看到,他就不能说行人偷窥!3、损害结果抽象性。偷窥行为损害的是隐私权,而损害结果的认定,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具有一定是抽象性,不像财产损害那样容易计算。(三)偷窥行为的法律规制现状对偷窥行为的法律规制,各个国家都作出了符合自己国家国情的规定。美国是隐私权立法最发达的国家。1890年,美国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莫尔华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隐私权这篇论文,认为隐私权是宪法规定的人所共享的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引用联邦宪法第4修正案关于公民自由权的规定,作为隐私权的立法依据,在适用上扩大了权利范围。1965年,美国适用人权法案认可隐私权为宪法权利。1974年,联邦议会制定了隐私权法等一系列有关的成文立法 杨立新.隐私权的发展与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n. /dispnews.asp?id=830,2009-1-5。而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实际上也规制了偷窥行为。在阿丽塔L艾伦教授和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由冯建妹,石宏翻译的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中指出,美国的法律体系直到19世纪末开始明确承认隐私权,确立了独立于第四和第五修正案之外的一般性的宪法隐私权,进而在普通法中的公害侵权行为、非法侵入行为和对私人监听行为的限制等领域也有出现一些间接的保护隐私的例子。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州法对政府和个人监视作出了规定。这就是美国最早将偷窥行为视为侵权行为的规定。在美国,大多数偷窥、偷拍案是作为民事的侵犯隐私权案获得解决的,原告有可能巨额赔偿。在许多州,偷窥、偷拍行为构成侵犯隐私权,并不要求原告提出确实有人进行偷窥、偷拍。密歇根州法院指出:“安装隐藏监视设备本身已经构成隐私阻碍,而且对任何有理性之个人具有高度攻击性。” 陈云兰.对偷窥、偷拍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6年01期:47在其他一些欧美国家,在认定偷窥为侵权行为的过程中,也将其写入了刑法中加以规制。如意大利、芬兰、法国及西班牙等国。其中我国的台湾地区,对此也有很详细的规定。这在陈云兰的对偷窥、偷拍的法律思考一文中都有列举说明:(意大利刑法典第615一2条规定: 使用录影或录音工具非法获取在住宅进行的私人生活有关的消息或图像,以及通过任何报道手段将上述消息或者图像向公众泄露或者传播,构成“非法干涉私生活罪”,处6个月至4年有期徒刑。1994年法国刑法典第226一1条规定:未经本人同意,监听、录制或转播私人性质的谈话和在私人场所的形象,构成“侵犯私生活罪”,处1年监禁并处45000欧元罚金。西班牙刑法典在第197条第一项中规定:为发现他人隐私或者秘密,未经他人允许,使用技术窃听、传达、录制或者复制他人声音、形象及其他通讯信号的,构成“发现及泄露别人隐私罪”,处1年以上4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12个月至24个月罚金 陈云兰.对偷窥、偷拍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6年01期:47。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也及时制定和不断加强了对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偷窥、偷拍的防治对策。2005年2月对于台湾 (刑法)增设利用工具和设备妨害秘密罪的条款进行了修订,首先是将偷拍身体隐私部位明确列为犯罪。第315-1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万元以下罚金:一、无故利用工具或设备窥视、窃听他人非公开之活动、言论、谈话或身体隐私部位者。二、无故以录音、照相、录像或电磁纪录窃录他人非公开之活动、言论、谈话或身体隐私部位者。”其次,加大对制造、散布、播送或贩卖偷拍影像的打击力度,根据新规定,制造、散布、播送或贩卖偷拍影像之构成犯罪并不以 “明知”影像内容为前提。第315-2条: “意图营利供给场所、工具或设备,便利他人为前条第一项之行为者,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五万元以下罚金 陈云兰.对偷窥、偷拍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6年01期:48。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和司法,概括起来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法律空白时期、间接保护时期、直接保护时期、确认隐私权时期。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隐私权的地位:2005年8月修正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妇女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受法律保护。”尽管这一条文是在规定妇女的人身权利,但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规定隐私权是具体人格权,正式确认隐私权是独立的人格权 杨立新.隐私权的发展与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n. /dispnews.asp?id=830 2009-01-05。而随着隐私权的逐渐确立,偷窥行为也渐渐浮出水面,进入法律的视眼中!其实,早在1996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就有对偷窥作出了间接的规定。其第七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在2006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中就明确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这表明,在偷窥案件的不断增多、严重性的不断加大的今天,我们已经开始高度的重视偷窥侵权行为了!二、偷窥侵权的归责原则归责,加害人的某种行为被确认为侵权行为并应当由加害人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基础(可归责的事由)。归责原则,是指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它所解决的是侵权的民事责任之共同的基础问题。在我国,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主要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偷窥侵权责任的承担应当适用以上哪种方式呢?一般人都会使用“对号入座”法,给偷窥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一个“座位”。对于无过错责任,仅仅适用于法律规定的六种情况,即国家赔偿责任、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和饲养动物致人损害。显然,偷窥侵权没有在其中,故其不应该适用无过错责任。而 对于公平责任,一般适用于双方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显然在偷窥侵权中,行为人主观上是有明显过错的。故偷窥侵权的承担方式只能是过错责任原则。但是笔者认为将偷窥侵权行为责任承担方式指定为过错责任原则有些不妥。如果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受害人在遭受到偷窥侵权后又要去证明自己权利被侵犯,只有受害人有了证据,才能让行为人承担责任。在使用摄像头来实行偷窥行为的时候,如果受害人意识到自己被偷窥,那搜集证据可能还是有可能的。受害人在发现后,可以直接提取,因为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暴露后,要销赃还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如果行为人使用的是望远镜或者直接是眼睛呢?一旦被发现,就直接逃跑,或者就直接理直气壮的说:“你有证据吗?”这让受害人怎么证明行为人实施了侵权行为呢?望远镜上没有记录。举证难的问题就有可能会直接导致行为人不用承当责任,这对受害人是不利的。笔者认为,该偷窥侵权较适用于过错推定原则,即将举证责任倒置。受害人提出行为人实施了偷窥行为后由行为人进行举证,如果无法证明就由行为人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这样,可以解决偷窥侵权行为中举证难的问题,更好的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权。三、偷窥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一)偷窥行为的违法性考察首先,我们先要引入一个概念,即加害行为。加害行为,是指加害人以积极方式或消极方式实施的作用于他人合法民事权益的违法行为。行为人的积极作为行为或者消极不作为行为,之所以被认为是加害行为,是因为该行为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具有违法性或者说“不法性”。加害行为的违法性首先是指该行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违反了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判例等)的规定或者公序良俗等的要求,它又具体表现为加害人对其应当履行的义务(多数为消极义务)之违反,和加害人对受害人受到法律保护的民事权益之侵害而导致受害人在财产、人身方面的不利益。那偷窥行为是不是加害行为呢?首先,偷窥行为是不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偷窥无罪”思想被遏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颁布以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中指出,如果行为人偷窥他人隐私的,应当给予处罚。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明确规定偷窥行为的违法性。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也有相应对对偷窥行为的规定。其次,偷窥行为是否侵犯了受害人的合法权利?之所以偷窥无罪,是因为之前对隐私权保护的忽略,使得受害人权利被侵犯而没有地方诉说,某些机构没有办法管,因为法无明为规定不处罚。然而,在2001年3月实施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隐私权作出了间接的保护。2005年8月修正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二条明确的妇女的隐私权。偷窥行为侵犯了受害人的隐私权,即合法权利。也许有的人还会辩解,偷窥行为是不是有罪应该看程度吧。例如,甲在浴室里洗澡,乙路过,好奇,趴在窗户上偷窥,被甲发现,乙逃跑。丙在租给丁的租房里的浴室里装有摄像头,每天偷窥丁洗澡,这也是偷窥。如果说丙受到法律的制裁,也许可以理解。但是对于乙,如果也被认为是有罪的,有些人就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可能曾几何时,他们也曾有过这样的行为,在他们的思想中,这个行为虽然是不道德的,但是不违法,因为人人都有好奇心,人人都有可能会作出类似的偷窥行为。再者,这行为是如此的轻微。但是笔者认为,我国是曾经忽略过隐私文化,但是现在我们都已经意识到了,因为现在的偷窥侵权文化不得不让立法机关作出规定。举个例子,我们国家以前也有过睡觉不锁门的时代,但是为什么现在锁了门还要遭窃,就是这个原理,时代让社会进步,也让法律进步。笔者要指出的是,法律的其中一个作用是预防作用。在作出行为的时候,当事人应该想想这行为是不是不道德的,是不是违法的,这是一个行为衡量标准。当某一行为法律规定是违法的,当事人明知道的情况是作出了该行为,就算再轻微也应该受到惩罚,这就是法律的强制性。偷窥也一样,法律既然规定了偷窥是违法的,再轻微的偷窥行为也不可以尝试,一作出行为就已经跨入了法律的门槛。只有人人都害怕法律的制裁,人人都安分的生活,当事人的权利才能更好的保护,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显然,偷窥行为不再是无罪,其行为已经属于加害行为,应具有违法性!(二)偷窥行为对隐私权的侵害考察1、隐私和隐私权的概念在汉语中,隐私是指不愿告诉他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事。在阿丽塔L艾伦教授和理查德C托克音顿著,由冯建妹,石宏翻译的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一书中纳出了对隐私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凡是可以被描述为不体面的行为总是一种或另一种对隐私的侵犯。”“隐私是一种保持安静的独处生活的权利(the right to be alone)。”“隐私就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的所有的信息的控制。”“对个人亲密关系的自决或者控制。” “隐私就是保护一个人在其不愿意的情况下不被其他人接近或者接触,无论是实际的身体接近或者接触,还是对个人信息的接触。”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隐私,又称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等 阿丽塔L艾伦,查理德C托克音顿著.冯建妹等译.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259-271。杨立新教授在其人身权法论(修订版)一书中也对隐私作了概述,认为隐私乃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众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的个人领域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修订本)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669。在我国一般都认为杨立新教授的见解最为全面。那什么是隐私权呢?综上,隐私权也有很多的概念版本,但是一般以人格权法新论的作者的观点最为准确: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87这个观点得到了杨立新教授的支持!2、偷窥行为对隐私权的侵害考察综上,隐私包括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对上述的侵犯就是对隐私权的侵犯。而偷窥行为一般窥视的是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捕捉到的信息,即当事人的隐私。如果行为人查看的是与公共利益有关的,或者是当事人暴露在公共场合下的信息,那么行为人的行为不是偷窥,都是正当行为。但是行为人查看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信息而挪用他用的,也构成对隐私权的侵害。(三)偷窥行为与隐私权侵害的因果关系考察 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的概念:是指加害人的加害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后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引起损害事实发生的各种现象包括加害人的加害行为、第三人的行为、受害人的行为、介入的自然因素等都是我们所讨论的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受害人受到的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损失,则是我们所讨论的因果关系中的“结果”。 很明显,在偷窥行为中,行为人的偷窥行为是加害行为,受害人被偷窥,隐私权被侵害,而受害人的隐私权利被侵害是因为行为人的偷窥行为。(四)偷窥行为的主观恶性考察对于主观恶性考察主要是指明偷窥行为中行为人是否主观有过错。在法学界,对于侵权行为构成要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史尚宽提出了“三要素说”:()须有归责之意思状态;()须有违法性之行为;()须有因果律之损害。第二种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之七中指出“四要素说”:即(1)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2)行为人的行为违法;(3)违法行为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这两种说法的异议就是在侵权行为中,行为人主观是否具有过错。笔者没有扎实的理论文化水平去评说“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但是笔者认为,要认定偷窥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四要素说”较合理。第一,偷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偷窥,即偷偷摸摸的暗自窥视。既然是偷偷摸摸的行为,当事人主观上的确是有想去侵害受害人隐私权利的想法,然后将想法变成现实,实现偷偷摸摸窥视他人隐私的目的。第二,过失的对他人隐私权的侵害不算偷窥。例如,原来市场上有一种热水器,没有外接通风口,直接将CO排入浴室内,故要适当打开窗户,否则会有危险。甲小姐在这种浴室洗澡,乙先生经过,不经意间看到在忽闪的窗帘后洗澡的甲小姐,然后马上离开!这就不是偷窥!但是如果乙先生不经意间看到以后,就停下脚步观看,这就已经转化为偷窥行为,因为乙先生停下脚步就是为了偷看甲小姐洗澡,主观上已经有了窥视的过错想法。这就是典型的非偷窥行为与偷窥行为的界限。但是笔者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他人自愿暴露给别人看。例如,在马路上裸奔,路人好奇的观看就不是偷窥,因为行为人已经放弃了自己的隐私权,既然不存在损害结果,当然不构成侵权。四、关于偷窥的两个疑难问题的分析(一)公共场所的监控1、公共场所的监控的性质在研究偷窥侵权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将它和作为公共管理手段的监控区分开来。为了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 国家也有权在某些公共场所采取一些监控、检查等必要的措施。我们经常听到公安机关借助监控成功破获重大案子,也听到医院等公共场合因为监控而减少了很多诉讼。但是公共场所的监控也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维护社会治安和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 也对人们的隐私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在保护安全的同时,我们也要对它进行规范。2、公共场所的监控应当遵循的原则王娟.公共场所隐私权J.法律适用 2007年第10期 总第259期:65在王娟的公共场所隐私权一文中阐述道:作为公共管理手段的监控应当遵守如下原则:(1)、在公共场所的监控、检查, 对于可接触到相关信息的人员应当有所限制。笔者认为,公共场所的监控是公共管理的手段,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个人隐私。而对于个人隐私,当事人当然希望越少人知道越好。限制可接触到相关信息的人员,可以减少对个人隐私的侵害。但是当然也要严肃相关人员的职业操守,不可以将个人信息随意公开。(2)、对于在公共场所实施监控、检查所获取的他人隐私信息加以利用, 其范围必须限制,目的必须合法。安装监控,目的是维护好市场秩序,保护好公共安全。无法否认的是监控在帮助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笔者认为,基于安装监控的目的,对于跟检查相关的信息可以保留,但是对于那些不相关的信息应当予以删除。例如,医院的摄像头会自动定期的删除信息。对于信息的使用应当合法,禁止将个人信息有非法挪用他用。(3)、是否安装监控设施、在哪里安装,必须具有合法目的,并须经过有权部门的审批。基于安装监控会与个人隐私权产生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经过有权部门的审批。是否安装,哪里安装,安装多少,都要合法。在我国,摄像头的安装已经达到泛滥的地步,企业单位纷纷在自己的领域内安装摄像头,美名其曰维护企业利益;有些个人还在自己的租房里面装摄像头,更有甚者在把摄像头安装在邻居的家门口。而安装摄像头的随意性使得偷窥现在越演越烈,如果安装摄像头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将大大虽小减小偷窥侵权案件的产生。(4)、在公共场所不得秘密设呈监控器,其设立必须公开。 一般情况下,监控基本会装在公共场合下,其对象就是大多数人,而人都会有一种心理,就是在没人注视的情况下,一般会很放松,而作出一些不雅的行为,但是面对镜头,就会矜持。虽然监控器设立的公开将会造成嫌疑人转移犯罪地方等不良后果,但是笔者认为,保障公众的隐私权更为重要。(二)记者的偷拍行为众所周知,娱乐圈的记者,素来以不折手段偷窥明星和公众人物的隐私而臭名远扬,但是高薪的诱惑,使他们勇往直前。记者偷窥行为自由是新闻自由赋予他们的权利。但是笔者不明白的是,是否明星和公众人物的隐私都可以随意被偷窥、曝光?记者的偷窥行为是不是不属于侵权?对于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侵犯他人(不包括明星和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的行为,叫做新闻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但是对象是明星和公众人物呢?我国目前没有制定新闻法,可能是明星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的矛盾所致。新闻记者虽然有这个权利去暴露明星们的隐私,但是并不表示明星所有的隐私都应该被公众所知悉,明星也有自己的隐私权。故,笔者大胆的提出要修订新闻法来规制新闻记者堂而皇之的偷窥侵权行为,更好的保障属于明星们自己的隐私权,也从某种意义上来遏制公众泛滥的好奇心。五、偷窥侵权行为法律救济中的不足(一)举证困难这个笔者在偷窥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及适用这一块上有提到,用仪器进行偷窥,一般都要有仪器作为证据,而仪器的灭失,行为人的矢口否认就直接导致证据不足。而一般认为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这就造成了偷窥行为泛滥的一大因素。(二)赔偿条件及数额的限制对于什么样的行为应该赔偿,什么样的行为不应该赔,所赔数量的多少,在法律上都没有规定,也许要依赖法官的自由裁量。虽然在中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有比较系统的罗列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标准:1、受害人的标准:考虑受害人的身份、社会地位、知名度、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来考虑。2、加害人标准:考虑加害人的过错程度、侵权手段、方式、场合、次数、持续时间等因素来确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都是偏向主观的,要求法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三) 对于偷窥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2003年1月22日的著名的“女厕偷窥案”中,集美区法院却宣判被告无罪。在2004年,上海一男子偷窥邻居夫妻生活被判赔偿当事人精神损失10000元。显然,对于偷窥行为的处罚力度是不够。有人存在一种心理:没有证据的话就不能拿我怎么样,有证据证明的话也就是钱的事,总之,偷窥还是可行的。正是这种思想,使得偷窥现象越来越严重,也反映出对偷窥行为的处罚力度明显轻微,威慑不了行为人。六、完善对偷窥侵权行为法律规制的建议(一)整顿公共场所的电子摄像头上面在讲到公共场所的监控时讲到了公共场所的监控应当遵循的原则,遵照以上的原则就能规范好社会秩序。(二)将隐私权作为独立的人格权列入法律保护笔者认为,虽然我国已经承认了隐私权是独立的人格权,却是有前提的,是属于妇女的人身权利,换句话说,男人就没有隐私权?就拿偷窥侵权的案件来说吧,甲在妇女乙和青年丙的浴室里都装了摄像头,每天都观看他们洗澡,后来被抓,乙可以依据妇女权益保障法以甲侵犯其隐私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而丙呢?只能根据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来获取救济。在笔者看来,隐私是人们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故隐私权作为男女双方都必不可少的权利,应该保障男女双方的权利,而不是忽略某一方。而且,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权利,应该给予更全面的保护,而不是只规定在部门法里。这也许就是我国对隐私权保障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我国立法机关应当对隐私权给予更多关注,在正在制定民法典里,在已经起草的民法典人格权法编中,应当明确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即杨立新教授在其人身权法论中提出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以及个人生活安宁都属于该权利保护的范围。(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4 圆明园的毁灭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化妆实训室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21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备课素材)
- 先从自己做起课件
- 勾股定理说课稿课件
-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课件
- 康复技术专业介绍
- 家庭教育学解读
- 灯箱制作技术分析
- 2025年轨道车司机(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门诊外科中心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食药监局考试题库
- 2024年下半年黑龙江省嫩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校招笔试题带答案
- 2025廉洁答题题库与答案
- 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件
- 企业法制讲座课件
- 【高朋律师事务所】RWA发展研究报告:法律、监管和前瞻(2025年)
- 汽车网销电话邀约话术培训
- 2025年福州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 音乐感知:从听觉到绘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