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自发脑电事件相关脑电位(EEGERP)(自然科学基金).doc_第1页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自发脑电事件相关脑电位(EEGERP)(自然科学基金).doc_第2页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自发脑电事件相关脑电位(EEGERP)(自然科学基金).doc_第3页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自发脑电事件相关脑电位(EEGERP)(自然科学基金).doc_第4页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自发脑电事件相关脑电位(EEGERP)(自然科学基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 请 书资助类别:面上项目亚类说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附注说明:项目名称: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自发脑电/事件相关脑电位(EEG/ERP)研究申 请 者: 电话:依托单位: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电子邮件:申报日期: 2007年3月5日摘要(限400 字):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心理障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由此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对网络成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把神经电生理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成瘾者的事件相关脑电位(ERP)和自发脑电(EEG),试图找到诊断成瘾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并结合MRI 对成瘾源做脑功能定位, 研究成瘾者脑功能是否有改变以及改变的部位。最终试图找到诊断成瘾的可靠的客观的科学依据,并深入分析这种成瘾形成的脑机制,从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角度评价成瘾者认知功能,最终形成一套非物质成瘾的理论。研究成果将可用于网络成瘾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和复发预测等。关 键 词(用分号分开,最多5 个) 网络成瘾;心理障碍;青少年;ERP;EEG报告正文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 字):1. 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1 研究意义成瘾的概念来源于临床医学中的药物成瘾。药物成瘾具有相应的生化机制和明显的生物学效果。WHO 专家委员会定义“成瘾”为,“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天然药或合成药)而引起的一种周期性中毒状态”。成瘾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药物成瘾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其中心理依赖的破坏性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更容易受适宜环境影响,而唤起成瘾者的心理渴求。随着研究进展,人们还发现有些人身上存在着过度沉迷于某种体验、行为或活动的现象,而这些行为并不包括药物的摄入。根据这种现象,提出了非物质成瘾行为成瘾的概念。网络和计算机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对人的心理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行为成瘾-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成瘾性心理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其中网络成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 年11 月23 日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1,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约13%的网民有网瘾倾向。青少年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严重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也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渐渐多起来,但这些研究主要是精神病专家和心理学专家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提出IAD 的推荐诊断标准(行为观察、各类自评问卷和量表),以及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这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诊断和治疗后评价标准。这种诊断办法难以深入到具体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中去,因而也难以对网络成瘾做出客观的可靠的评价。本项目从神经电生理角度,通过测试成瘾者的自发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和诱发脑电(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结合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价成瘾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寻找诊断的客观可靠的电生理指标,研究疗效评价及治疗后复发预测方法,深入探讨网络成瘾形成的脑机制。本研究成果将为网络成瘾的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以及复发预测打下理论基础,应用于实践中将尽可能减少网络对个人和社会的不良影响。1.2 国内外现状及分析IAD 首次由美国精神病医生Ivan Holdberg 于1995 年3 月提出。真正从实证角度研究IAD 是精神病学博士Kimberly S.Young 女士2,他在一篇名为网络成瘾:一种新的临床失调症的出现中,征集了596 个调查对象,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1998 年,虚拟心理和行为(VirtualPsychology and Behavior)杂志创刊,对IAD 做了大量的介绍。1999 年在Science的NETWATCH 栏目,介绍了网络成瘾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3。2001 年Holden 在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论证了非物质成瘾-行为成瘾的存在性4。网络成瘾研究的论文多起来,为了全面了解研究进展,我们做了以下的文献分析。综合SCI/SSCI 和ISTP 的检索结果(检索词为:Internet Addiction,下同)共109 篇论文按年代排序如图一,可以看出这方面的文献总的趋势逐年增多,但总量不多。从ISTP 检索结果来看,从1990 年到现在总共只有8 篇会议文章。SCI/SSCI 检索结果按国家分布来看,86 篇文献中,美国共有20 篇,我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各发表8 篇,而我国的8 篇中,主要是香港中文大学发表。从文献内容来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内容:论证IAD 的存在性5-9;IAD 的诊断和鉴别量表的研究10-14;IAD 的治疗和护理办法15;研究IAD 的特点,分析哪些人是IAD 的易感人群,哪些个性特征和IAD 有明显的关系16, 17。从文献结果可以看出,以往的网络成瘾研究主要采用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方法。实际上,网络成瘾是社会生理心理综合作用的结果,综合从三方面研究网络成瘾,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网络成瘾的机制。国内网络成瘾方面的研究不多,而且大多是对网络成瘾的文献综述18-21,有的也研究了网络成瘾心理量表的制定和用国外常用网络成瘾量表分析国内学生的状况22,有的机构也建立了网瘾治疗中心,从心理学、精神病学角度治疗网络成瘾。比如,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网络成瘾诊所有床位300 个,专门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23。总体上,分析从MEDLINE、SCI、SSCI、 EI 和ISTP 中检索的所有的文献,除了一篇韩国人JeongHa-kyu 作的工作24是从工程的角度用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研究IAD,得出青少年游戏成瘾影响大脑发育外,其它的研究都是从社会科学或心理学角度研究的。而从神经电生理角度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国内外文献鲜见报道。传统上成瘾指物质成瘾,而实际上,不管是物质还是一种体验、经历,只要能不断刺激大脑的奖赏通路,都能导致成瘾4。从神经电生理角度研究物质成瘾已经取得很多成果,比如国外有人发现尼古丁成瘾者的P300 波幅比不吸烟者明显降低25,有的研究者认为ERP 的正性慢波可以作为可卡因成瘾的诊断指标等等26。总体看来,酒精、可卡因和烟草等物质成瘾者的ERP 都有异常27。有的研究者建议用ERP 的某种成分作这类物质成瘾的诊断指标。我们设想,既然物质成瘾和非物质成瘾有相似之处,非物质成瘾者的大脑可能有类似物质成瘾者的功能改变。从神经电生理角度研究ERP/EEG 有可能找到异常的生理指标。因此我们计划从神经电生理角度研究成瘾者的ERP 和EEG,找到量化成瘾的客观的电生理指标,大体估计成瘾的脑内源区域。这将对了解这种病的发病机理和形成的脑机制,治疗前的诊断,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和复发预测,以及治疗进展的跟踪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有助于研究物质成瘾和非物质成瘾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的异同。从较全面的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国内外目前还没有人做过这种研究,我们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并取得进展,对我国在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参考文献列表:1.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2005.2.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oster presented at the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oronto, Canada, August, 1996.,199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第 7 页 版本1.003.2623. Science, NET NEWS: HOLD THE CLICKS, THEY MAY BE ADDICTIVE. Science, 1999. 285(5433): p.1455.4. Holden, C., Addiction: Bahavioral Addictions: Do They Exist? Science, 2001. 294(5544): p. 980-982.5. Oreilly, M.,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disorder enters the medical lexicon.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Journal, 1996. 154(12): p. 1882-1883.6. Squires, B.P., Internet addiction.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996. 154(12): p. 1823-1823.7. Stein, D.J.,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net psychotherapy. Am J Psychiatry, 1997. 154(6): p. 890.8. Umiker-Sebeok, J., The semiotic swarm of cyberspace: Cyberglutton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in theglobal village. Semiotica, 1997. 117(2-4): p. 239-297.9. Eppright, T., et al.,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type of addiction? Mo Med, 1999. 96(4): p. 133-6.10. Yang, C.K., et al., SCL-90-R and 16PF profil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e.Can J Psychiatry, 2005. 50(7): p. 407-14.11. Qing-Xin, S., Z. Rong-Gang, and G. Ya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d Sensation Seeking of Middle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05. 19(7): p. 453-456.12. Park, J.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ddiction measurement scales and Korean internet addiction index.J Prev Med Pub Health, 2005. 38(3): p. 298-306.13. Ko, C.H., et al.,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nternet addiction for adolescents. Journal of Nervousand Mental Disease, 2005. 193(11): p. 728-733.14. Grusser, S.M., et al., Excessive computer usage in adolescents-results of 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Wien Klin Wochenschr, 2005. 117(5-6): p. 188-95.15. Wieland, D.M., Computer addiction: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psychotherapy practice. Perspectives inPsychiatric Care, 2005. 41(4): p. 153-161.16. Bi, Y., et al.,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Addicted Students in College. Chinese Journal ofClinical Psychology, 2005. 13(2): p. 170-172.17. Wei, L., H. Zijie, and L. Daxi, Internet Use and Depression, Communication Anxiety of Medical Students.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04. 18(7): p. 501-503.18. 林琴 and 徐勇, 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3(26): p. 254-255.19. 薛云珍 and 卢莉, 网络成瘾的形成、表现及机制的探讨. 医学和哲学, 2003. 24(8): p. 60-62.20. 叶新东, 网络成瘾研究概述. 心理科学, 2004. 27(6): p. 1446-1448.21. 张朝 and 于宗富, 网络成瘾-一种新的心理障碍. 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3(5): p. 512-513.22. 林伟, 黄子杰, and 林大熙, 医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其与情绪状态的相关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18(7): p. 501-503.23. Jen, L.-L., Chinas e-Junkies Head for Rehab. IEEE SPECTRUM, 2006(FEB.): p. 14.24. Jeong, H.-K., et al. PET imaging and quantitation of internet addicted patients a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