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语义的传达.doc_第1页
第九课语义的传达.doc_第2页
第九课语义的传达.doc_第3页
第九课语义的传达.doc_第4页
第九课语义的传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课 语义的传达 08 11/04/18语义 可以简单地看作是数据(符号)所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所代表的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是数据(符号)在各领域(语言)上的解释和逻辑 (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表示。第一节 所指意义的传达 一,语义关系-能指即语言表面上的意义与所指即语言背后的指向的关系-一个人讲话的时候,常常以一个词来代替另外一些词,即在一个词中可能凝缩许多另外的词的意义,例如“小狗”这个词,可能想表达是“无助、忠诚、乖巧”等词语的意义,所指说话者自己或者他所喜欢的一个人。另一情况是以一个词带出另一个词,从而将一种想表达的意义从一个词移置到另一个词。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中国。 . .)是翻译理论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所指功能与文本(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所反映的语言外现实密切相关,是文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翻译理论的基本操作单位。二,在分析翻译的语义问题之前,先明确两个基本概念,就是“意义” (, : , , )和“意思” ( , -., ; , -, )。“意义”属于语言范畴,“意思”属于言语(运用语言的结果)范畴。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维果茨基认为“词的意义是在鲜活言语中体现为意思的潜力”,换句话说,意思就是语言单位在言语中得以实现的意义。语言的意义如同相应的语言形式一样,是一个变量,是某一具体语言的典型特征。思想(思维)中不变的恰恰正是意思: 原文的意思,译者分析源文的意思和译文的意思。言语上下文可以消除意义的不一致性,利用不同的意义表达同一个意思。这个不变的意思就是所指意义,所指意义就是意思。 , , 247, , . ! , , .六岁的托利克不知道,为什么247幼儿园预科班的女老师卓娅 阿尔卡季耶夫娜看他的时候不像看其他孩子那样,而是别有用心。不!当她的目光扫到他的时候,她嘴唇紧闭,眼里闪现出不客气的光芒。准备的,预备的,筹备的, ;冷淡的,漠然的,不突出的,不关重要的,(一般化的,没有什么特别的),, 心平气和不,- ?- , .- ?-, .译成汉语,“是的”更好,符合汉语表达形式。三,在区分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语义转换或翻译学说的翻译转换实质上是两种语言之间实现意思“重新表达”的操作方法。我们从两个层面上来看看这种转换:成素层面和所指层面成素层面的转换主要是语法转换(一) , 用一种形态手段代替另用一种形态手段,例俄语副动词可转换成汉语的状语和连动式。 , .科里亚回家时迷了路。 - ,- , .“有人叫你”,- 小女孩一边站起来一边说。(二) 用句法手段代替形态手段,俄语副动词可译成分句。 , .他走了,连谢谢也不说一声。(三),用一类句法代替另一类句法。被动句代替主动句。 - , .话到了口边,又被她收回去了。(四),用词汇手段代替形态手段。加词代替主观评价赋予句子以情感色彩: ! 再住一天吧!加“吧”表示了依依不惜,挽留的感情。在来看看所指层面上的翻译转换第一, 语言在描写语言外现实的特征时具有选择性。影响词的内部形式。例俄语 烛下的台子,前缀加单词。汉语用“烛台”两个单纯词构成,供烛用的台子。英语用” candlestick”俄语 汉语用“猎狗”英语用” gun dog”。第二, 不同语言在语义场的结构存在差异。例俄汉语中都有一系列表达亲属称谓的概念,它们形成各自的语义场,但并不完全重合,这就造成俄语中的,汉语既可以是 爷爷也可是外公,既可以是孙女也可是外孙女既可以是手也可是臂 既可以是脚也可是腿。第三, 对语言外现实同一片段的语义解释不同。例汉语紫色是指红蓝混合的一段连续色带,是一统一体。而俄语则认为这段颜色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可以再切分。如, 紫色,雪青色, 紫红血红等。第四, 语言单位搭配上的不同。例; . 和风送来了沁人的花香。甜蜜的花香不符合汉语习惯。第五, 话语交际结构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昨天坏天气使-002飞机在莫斯科多莫德多沃机场降落。 这句话的结构用俄语直接表达,就是“ ”,可这不合俄语规范,翻译时,需把“使-降落”译成“ ”并作相应的结构调整。 - -002 .第六, 功能修辞因素的作用。例 .代表大会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党纲。译成汉语时,没有按汉语语法结构“主谓宾”的顺序翻译,通过党纲是代表大会最重要的任务。补语提到前面转换成主语的方法,经常出现在报刊文章的翻译中。第二节语用意义的传达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例,中国人的“你吃过了”“你回来来哦”相当于“你好”是一种问候。 . 与 同义。语用学的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强调语义解释和句法结构的统一)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意思)。通俗的说,语用学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一般认为,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说来,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 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一句话说得好叫人笑,说得不好叫人跳,说话要看脸色,察言观色,蕴含这个道理。语用失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语用学学者多研究狭义的语用失误,即语言使用的可接受性,而不是语法正确与否。主要从语用失误的认识方面来探悉语用失误的原因。一句话归纳就是 与语境不一致 语境“就是被认为是交际双方互相明白的内容和各自了解的情况,对于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义有很大的作用。”这里所指的语境,不光指上下文或话语发生的环境,还包括文化和科学知识,常识,或者说是交际双方的精神、社交和物质三个世界。下面从认知方面的思维模式差异、联想差异、文化观差异、语用规则差异等几点探讨认知对语用失误的影响。 思维模式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性的,演绎性的(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演绎的基本形式是三段论式。比如: (1)大前提:我国规定,60岁算老年人; (2)小前提:王五 60岁了; (3)结论: 所以,王五是老年人。)。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分析性、归纳性的(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天鹅都是白色的”,从而推知“凡是天鹅都是白色的”)。毫无疑问,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将会产生不同的话语策略和交际风格,从而引起语用失误。 联想差异俄国人听中国人说“望子成龙”时,经常感到疑惑不解,因为俄国人认为“龙”是非常可怕的,而中国人则认为龙是神圣的,是权力的象征。在非言语交际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同性之间适当的身体接触,中国人会联想到友谊,而西方人则会想到情爱。 白桦树的象征意义。语用规则的差异语用规则包括社交语用和语用语言规则。如对于礼貌,中西就有不同的语用规则。中国人对于别人的赞美表示谦虚是出于礼貌原则,而外国人对于别人的赞美表示接受和感谢也同样出于礼貌原则。例: : . . : , . 让外国人略感吃惊的原因是由于语用规则的差异造成的。 不恰当的语言输入不怡当的语言摘入可能来自教师、教科书和其它一些阅读材料。例: : ? : , .按照专家的观点,上下文中完整的回答违背了语用学的经济原则。中国学生的回答听起来让人觉得显得不耐烦,它的言外之意与“ !”等同。 文化差异来自不同背景的话语双方通常会按自己的文化观来评判对方的行为,那么话语双方就极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遭遇语用失误。如中国人用“老”称呼他人来表示一种尊敬和友好,“老张”可能只有三十或四十岁,而“张老”则可能是一个七八十岁受人尊敬的长者。而在西方文化中,女士年龄是个人隐私,称呼中有“老”,方会被人理解成岁数大。二,翻译语用学 什么是翻译语用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与文本有关的概念,这就是“语用潜力”。 我们知道,语言符号不仅有语义方面和句法方面,还有语用方面。语言符号能够对人产生影响,引起人的某种反应。任何话语、任何文本都能对听者或读者产生一定的语用影响,或称交际效果,这是由三方面因素引起的。 首先是话语内容本身。这一点很好理解。人们得知亲人亡故和听到自己中奖,反应自然十分不同。其次是话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同一内容可能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说话人在构建话语时,会有意选用某些语言手段,以造成特定的影响。最后一个因素是话语接受者。对于某人去世这一消息,他的亲人、点头之交和完全不相干的人,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文本能够引起某种交际效果,引发接受者对文本内容产生语用关系,即对信息接收者产生语用影响的这种能力,就是文本的语用潜力。任何话语的构建都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效果,所以语用潜力成了话语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样,译语文本的语用潜力也非常重要。因此,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目的,要么再现原作的语用潜力,要么改变原作的语用潜力,以便达到理想的效果。 翻译中的语用问题同原作的体裁特点和接受者类型直接相关。原作的语用目的决定语用潜力的表达难度。举例来说,在文艺翻译中,传达原作的语用潜力就非常困难。文艺作品首先是供源语读者阅读的,里面常常包含该民族的历史事件、特定的文学联想和独特的文化事实,所以翻译语言时,为了保障译文接受者获得对等的理解,需要调整之问的语用差异。相比较而言,以专家为读者对象的科技材料翻译,语用调整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至于那些专门针对外国接受者的文本,如对外宣传材料、出口产品的广告等:其作者原本就应当考虑外国读者或听众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如果是这样的话话,其语用潜力比较容易得到再现。然而,有时这类文本没有考虑外国接受者的特点。遇到这种情况,译者仍进行语用调整。 社会语言学因素对保障语用对等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因素决定同一语言的不同群体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