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外服务创新研究综述陈超 旅游管理 11211158【摘要】: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提升的重要驱动。随着SD逻辑的兴起,服务的范畴也跨越原有的局限,在更多行业范畴中发挥重要的角色。服务创新作为服务企业发展的根本形式,在国内外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其研究也经历了从制造业语境到服务业语境的转变。本文根据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对服务创新的概念、制造业语境中的服务创新研究、服务语境中的服务创新研究做了综述。综述的研究范围涵盖营销、运营、战略等范畴。【关键词】:服务创新 综述 国外 一、引言“服务创新”(Service Innovation)作为一个边界明确的研究领域正焕发出活跃的生命力。虽然关于创新(Innovation)的探讨可以追溯到Schumpeter(1934)时代,但学者们对创新发生在服务领域中的关注则不到30年(Barra,1986,1990)。并且,早期对服务创新的探讨是制造业语境的,研究者更多的将服务作为制造业创新或产品创新的途径进行研究(Vandermerwe and Rada1988, Quinn et al., 1990,Mathe and Shapiro, 1993)。直接对服务情境中创新的发生进行关注的研究则直到近十年来才开始出现(Sundbo and Gallouj, 2000;Thomke, 2003;Zeithaml and Bitner, 2003;Gronroos, 2007;Lovelock and Wirtz, 2007)。并且,过去有关服务创新的研究,其核心命题也并非从整个服务宏观框架出发来审视创新的过程、机制、模式、驱动因素以及影响因素。而是在对服务相关的诸多要素进行研究时,将创新在某个领域的发生作为了研究的部分构成而被提及。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如客户管理(Zeithaml and Bitner, 2003;Parasuraman et al., 1985; Berry and Parasuraman, 1991; Gronroos, 2007; Lovelock and Wirtz, 2007), 服务管理(Levitt, 1972; Quinn et al., 1990, 1994; Heskett et al.,1997; Lovelock, 1984) 以及运营管理(Chase, 1981)等领域。由此服务创新作为核心研究概念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认知(Bullingera et al.,2003; Essen, 2009; Menor et al., 2002),而关于服务创新定义的探讨、理论推导以及可操作的理论模型仍是近年来学界热烈讨论的主题,大量的理论构建、实证实践及模型开发的工作仍有待完成(Chase and Apte, 2007; Goldstein et al., 2002; Maglio and Spohrer, 2008)。近年来,服务创新领域的探索性研究兴起是与服务产业发展的背景紧密相关的。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的兴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正逐步在各国的国民生产中扮演中决定性角色,并成为提高社会福利及经济增长的持续驱动因素(Coombs and Miles, 2000; van Ark et al., 2003; Gallouj, 2002; OECD, 2005; European Commission, 2009).。而SD逻辑的兴起,更是在所有产业范围内掀起了服务化的浪潮,使得服务更被置于了市场和经济发展概念中基础而核心的位置(Lusch et al., 2007; Vargo and Lusch, 2004)。制造行业开始了服务化的进程,产品与服务的融合日益紧密,许多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提供“服务产品”一体的解决方案来实现企业的收益能力提升以及在多变的竞争环境中保持持续增长的能力(Johnstone et al., 2009; Pawar et al., 2009; Martinez et al., 2010)。无论对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而言,服务创新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因为正如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一样,服务创新是服务企业提升动态能力,获得持续增长的根本手段。同时,服务的创新过程与产品相比更是持续且振荡的;因为产品的创新往往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代际分隔,而服务的创新却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环节中。这是服务具有的无形性、与顾客的共同创造、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以及服务的不可贮藏性(Fitzsimmons and Fitzsimmons, 2000)所决定的。这种创新的即时性和持续性,更使业界和学界都对这一研究领域倾注了更大关注。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消费者已逐渐从被动的接受角色转变为价值共创者,消费者们具有了更强的购买和消费的主导意识。一成不变的服务提供者难以通过固有的服务流程满足差异化的顾客需求。服务创新是消费者导向的服务企业可以选择的营销努力手段之一。 二、服务创新的定义谈及产品创新,研究者较容易在概念上达成共识。因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区隔和规律。即使不同种类的产品之间,产品生命周期的环节划分也是相似的,因而大多数产品之间具有相似的创新过程和驱动来源。但服务由于其诸多特殊性和自生的特异性,学界难以用一个具体的概念群或框架穷尽的一次性描述所有发生服务创新的情形。学者们根据各自研究的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为“服务创新”下给出了不同的定义(Haukness, 1998; Djellal and Gallouj, 2001; Gallouj, 2002; van der Aa and Elfring, 2002; Tether, 2005; Sundbo et al., 2007)。Gadrey(1995)认为服务创新发生在服务产品、组合创新、对现有服务内容的修正以及现有服务流程和组织的创新。Gallouj & Weistein(1997)认为服务创新可以体现为服务产出的特征变化、服务提供者的能力改变、服务提供商技术进步以及顾客能力的的提升。Sirilli & Evangelista(1998)认为服务创新只体现为服务产品和流程的革新。Den Hertog(2000)的研究对服务创新定义的贡献较大,他首次提出了服务概念的创新、顾客界面创新以及服务传递过程的创新。回应前人研究,他也重申了组织革新和技术辅助手段革新的重要性。Sundo(2003)在提出服务产品创新、流程创新以及组织创新之外,还强调了市场革新的重要性。Drejer(2004)和Dolfsma (2004)两位学者的研究为服务创新的定义增加了创见性的内涵:外部关系创新、专业领域创新以及特别创新(ad hoc)的概念被提出。Djellal & Gallouj(2005)的研究提出了组成服务(constituent service)、中介及目标服务,服务规范创新、服务供应商能力创新等。结合其他研究者如DeVries(2006),Soundbo等(2006)的概念定义,服务创新被较普遍的认为是一揽子概念的集合: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扩大化的服务。其中Gallouj & Weistein(1997)的概念模型是广受讨论和批判的(Drejer, 2004; Windahl et al.,2004; DeVries, 2006; Tether and Howells, 2007),因为他们的模型最早做出了关于产品和服务融合的尝试,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倾向。同时他们还定义了创新程度的六个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其他学者定义中的部分概念,这六种类型分别是:彻底创新、渐进创新、改进创新、组合创新、正规化创新以及特别创新(ad hoc)。特别创新被定义为“针对特定的问题为顾客提供社会(交互式)建构的解决方案。” ( Gallouj & Weistein1997)综上所述,学界中对服务创新的定义集中在两个层次上:(1)创新发生的元素。用内部审视的观点看待服务,则服务可以分为产品、流程、组织、市场、技术、供应能力等诸多元素。对于特定的行业以及差异化的创新策略,服务提供者可以在一个或多个服务元素中进行创新尝试,从而获得新的服务组合,并发现获得高绩效服务表现的新的商业机会。(2)创新发生的程度及属性:这种定义方式反映了创新对固有的服务产生的影响力水平以及创新发生机制具有的形式特点。不同的市场特征和竞争环境,将影响服务提供者对创新程度的选择,同时服务提供者也将考虑服务的情境特征而选择创新的形式。三、发端于产品创新研究的服务创新研究学界对产品创新的研究产生的历史要早于服务创新研究,诸如制造企业的研发行为、合作伙伴网络(供应者、竞争者或者研究机构)、市场勘察行为等对产品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得到了较充分的讨论。对创新的过程在服务中的发生是一直存在的,但直到制造业语境中的研究者观察到服务在制造业中的兴起趋势时,服务创新才开始被纳入了讨论的范围(Barra,1986,1990)综合来看,如果将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视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交互影响的领域。则国外对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关系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视角,分别是:技术主导视角、区隔视角和综合视角。技术主导视角:技术主导视角产生于服务创新研究诞生的早期。在这一流派中,研究者对创新的认识高度集中在技术创新的影响上。服务创新的过程似乎必须是“以技术为基础的”(Tech-based),而忽视了整个创新过程中,其他环节(诸如组织、流程、客户界面等)对创新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Barra(1986,1990)在他的逆向产品周期模型中首先提出了服务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与产品不相同的,因而他的研究也被服务创新研究者们视为该研究领域的源头(Miles, 2006; Tether and Howells,2007).。Barra认为,服务生命周期即服务的创新周期,显著的服务创新将导出崭新的服务,意味着原有服务生命周期的终结 (Linton and Walsh, 2008).。基于这样的观点,barra提出服务的创新实现应当主要来源于技术能力的获得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进步。许多的学者因而将barra的学说称为服务创新的“技术方法论”(Gallouj and Weinstein, 1997; Gallouj, 1998; DeVries, 2006; Sundbo et al., 2007).然而,Barra的学说对技术的集中关注遭到了后续其他学者的批评(Nightingdale, 2003; Dolfsma, 2004; Hipp and Grupp,2005; Howells, 2006):批评的焦点在于:(1)在服务创新过程中技术的主导地位;(2)他的“一体适用”假设(Salter and Tether, 2006, p. 6),不考虑服务之间的异质性。(3)在他的论述中,难以区分产品以及服务过程之间的区别。Gallouj (2002)进一步的批判了这种技术作为服务创新唯一途径的论述,他辩证的提出服务创新是常常非技术层面的,如一个新的保险政策、一个新的餐馆样式,或者每个新的法律服务领域。相似的对服务创新的技术主导观点的批评还有Pavitt (1984) or Miozzo and Soete (2001) (Sundbo et al., 2007)。区隔视角区隔学派显然认识到了技术主导学派的缺陷,对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对于两者之间的“鸿沟”,区隔学派当中又分为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区隔是可以跨越的,并且产品和服务创新之间呈现出“同化”(Assimilation)的倾向(Sirilli and Evangelista., 1998; Hughes andWood.,1999;Coombs and Miles, 2000; Drejer, 2004; DeVries,2006; Nijssen et al., 2006).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是显著“区别”(Demarcation)的,甚至这种区别使得服务和制造业之间是很难形成知识交换,这是服务业本身具有的异质性特点使得其创新过程在结构上极大的区别于产品创新(Fitzsimmons and Fitzsimmons, 2000)。“同化”观点的一个重要研究实例是1997年进行的“第二次欧洲创新调查(CIS II),该调查同时兼顾了大规模制造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义及概念(Howells, 2006)。这一流派的一些学者(Sirilli and Evangelista., 1998; Hughes andWood.,1999)发现服务和制造业之间的区别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大,甚至这种区别相较而言还没有服务业和制造业各自的内部区别大。但无论如何,这一流派仍然主要关注了服务创新中技术的驱动因素,因而对服务创新的描述和研究仍然是不完整的。其他学者在(Drejer., 2004; Akamavi., 2005)进一步论述的论述中认为,因为这些研究都是使用制造业研究的框架来分析服务创新,因而它们都较为忽视了服务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比较典型的“区别”观点研究应当是Gadrey(1995),Den Hertog (2000) or Djellal and Gallouj (2001)等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有效洞察了制造业当中产品的创新,他们比较关注的是对服务创新行为的气质的;例如,DjellalandGalloujs(2;关于区隔研究另一个重要的学术工作来源于DenHe;综合视角:;在这一流派中,研究者们倾向于将服务和产品创新进行;概括而言,上述三种视角的发展是具有脉络关系的;由此,未来的研究机会在于综合适用于产品及服务研究;四、;纯粹服务语境中的服务创新研究;前文提及,早期将品的创新,他们比较关注的是对服务创新行为的气质的揭示。例如,Djellal and Galloujs (2001, p. 58) 的研究力图对“服务创新的内生概念“进行讨论,他们在研究中开拓性的探讨了创新过程中顾客以及顾客界面的重要性,服务创新过程中遭遇的终止风险;并且,与经典线性创新理论形成对照的,谈们探讨了服务创新的互动特征。关于区隔研究另一个重要的学术工作来源于Den Hertog (2000). 他以概念化的视角审视服务创新,进行了关于服务创新模式的分类研究。他在研究中提出了诸多新颖的观点,诸如“服务概念的创新”、“顾客界面创新”以及“服务传递过程的创新”等,为后续学者开辟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新的研究子领域。综合视角:在这一流派中,研究者们倾向于将服务和产品创新进行结合,而非将他们视为独立的领域分别进行研究(Gallouj and Weinstein, 1997; Coombs and Miles, 2000; Nightingdale, 2003; Drejer,2004; Howells, 2006; Nijssen et al., 2006)。这种研究趋势的兴起得归因于对服务创新重要元素的阐释(如顾客参与的重要性,Sanden et al., 2006)这些关注点直到现在对制造业产品创新的研究中都是被忽略的(Drejer, 2004)。Gallouj and Weinstein (1997)的研究是第一个尝试该研究路径的范例,作者并没有区别“产品”这一概念应属于服务领域还是制造业领域,讨论了服务和制造业之间模糊的界限,并且清晰的阐述了一种整合的研究路径来探讨发生在两个范畴中的创新行为(虽然他们的实证研究案例是单一的基于服务行业的)。其他后续研究者Bitran and Pedrosa (1998), Hollenstein (2003), Hipp and Grupp (2005),DeVries (2006) or Froehle and Roth (2007) 也都同时关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当中发生的创新过程之间具有的联系。概括而言,上述三种视角的发展是具有脉络关系的。服务作为创新研究的独立领域,其重要性在时间轴上由弱到强的逐渐凸显。学者们首先注意到,对于服务创新的研究不能简单套用产品创新的概念和模型;但又逐渐的认识到,服务创新过程和产品创新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这种认识的趋势促使综合视角在近年来的研究中逐渐升温。首先,关注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之间的差异的研究不再显得急迫和必要。因此,区别和同化观点的研究的影响力及关联性可预见性的将要下降。众多的学者的研究已经转向综合流派(Coombs and Miles, 2000; Drejer, 2004; Miles, 2006; Salter and Tether, 2006; Froehle and Roth, 2007)。由此,未来的研究机会在于综合适用于产品及服务研究的理论模型的构建。此外,之前Gallouj and Weinstein (1997)的模型仅仅以服务业的田野材料做了检验,对这一模型制造业材料的补充也可以视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四、纯粹服务语境中的服务创新研究前文提及,早期将创新行为置于纯粹服务语境中的讨论多数将创新作为一个构建,探讨了它与更宏大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Parasurama等(1985)在对服务质量量化和服务质量模型的探讨中,提出服务创新可以做为服务质量提升的变革手段。Zeithaml and Bitner(2003),Lovelock and Wirtz, (2007)等则将服务创新纳入客户管理的语境中进行探讨,认为基于客户各种独特和变化的需求,服务创新时满足顾客需求的重要方式,并且能够帮助获得顾客忠诚。Levitt (1972), Quinn( 1990, 1994); Heskett (1997)以及 Lovelock ( 1984)则从服务管理的角度认为服务创新能够增进客户的服务体验。直指服务创新概念内部的研究首先来自于Sundbo(1996,1997), 他将服务创新作为一个完整的核心概念,探讨了如何对服务创新过程进行管理。Sundbo从创痛的创新理论出发,认为战略创新范式用于解释服务创新管理是最为合适的。他采用丹麦的服务企业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给出了关于组织创新行为的模式分类。一个显著的结论是,服务企业很少具有专门的“研发部门”(R&D),并且大多数的创新举动只是非系统化的“且行且看”的过程(search and-learn process)。Sundbo 与 Gallouj在稍后的研究(2002)中进一步的对服务语境中的创新行为进行了剖析,认为创新在服务环境中体现为一种“松散的耦合系统”。服务系统内部的元素之间具有明显的异构特征,但在相应的创新机制规则下,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运行实践主体,并表现出完整的组织输出结果。这也揭示了组织创新机制在内部是网络式的结构,其模型必须是描述性的而非可以预先计划的。这对传统上的线性创新模型做出了批判。与之相呼应的研究有Chae(2011)关于服务创新模型的探讨。Chae的服务创新模型构建在复杂系统论和混沌论(Chaos theory)之上,用Kauffman的NK模型以及组织二元性理论来描述服务创新发生的机制。Kauffman 的NK 模型具有两个要素:N和K,N代表机体中的元素或者组成构件在SI语境中,N可以代表服务系统中不同的元素(例如技术能力、业务流程和其他资源)。而K是对系统中各元素间相互依赖程度的描述值。NK模型用适应值曲面(fitness landscape)来呈现N、K之间的关系。适应值曲面用波形图表达了测量值的连续性变化,往往表现出波峰和波谷。而K值则决定了曲面的波动振荡程度(ruggedness of the landscape)。低水平的K值(如K=0)以为着平滑的曲面,当K值极端大时,曲面则表现出众多的波峰和波谷,呈现出混沌性和严重的不规律性。在SI语境中,曲面中的波峰值意味着一个服务系统创造了高的收益或者占有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以及良好的客户体验。在实际情景中,服务系统的K值往往并不处于两个极端,而是在两者之间,因而服务创新的适应值曲面显现出“同时具有规整性和不可测性的特点” (Chae.,2011)。创新过程发生在崎岖的适应值曲面中,因而可以采用两种创新探索的方式:(1)进行远程跳跃(long jump),这种跳跃意味着企业的服务系统要进行内部元素的彻底重新配置,其目的在与通过激烈的调整而获得全新而显著的服务机会,但也具有较大的风险。(2)渐进爬升的探索(incremental hill-climbing search),也可以称为短期行进(short walk)。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短期成功,但却在未来不可避免的面临下滑的业绩表现,于此同时也限制了企业感知新的服务机会多的可能。这两种大相径庭的方式分别对应这短期成功(short term success)和企业的长期生存能力(long term survival)。对于企业而言,一个二元的创新进程,包含短期行进和远程跳跃可以使得公司在崎岖的曲面中进行明智的探索。另一方面,服务系统作为一个复杂机体,其内部的元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如前文Sundbo(2002)所认为的那样,服务系统是松散耦合的。由此,对任一或多个元素进行“状态”(State)的转变能够促成整个系统的变革。作者认为服务系统至少可以被定义为三个维度上的“元素”(Element):提供商维度、顾客维度以及外部环境维度(Geographic/institutional)。而每一维度上,可供选择的创新策略分别对应“渐变”(Mutation)和“跨界”(Crossover)。那么,在三个维度上进行创新的策略组合总共有23种。将服务创新过程用复杂系统的形式呈现揭示了服务创新过程的不可预测性和多维度触发的特点。因而是一个进化的动态过程。对于这一脉络而言,未来的研究困境也许是:作为复杂系统的创新过程,对创新“元素”的选择不可能先验的完成。而试探所耗费的成本、试探失败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企业绩效的振荡都是对实际运营产生重大损害的。作者同时也承认,对“选择机制”的研究也许是为来的研究机会所在。Matthing等(2004)在他们的研究中揭示了服务使用者参(User participant)与对服务创新过程的影响。Matting认为,新服务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对潜在客户需求的预测和理解。而为了前瞻性的获知顾客需求,应当在服务发展过程中开放的邀请顾客参与,并观察客户在真实参与中传达的需求信息。Matthing基于营销理论和学习导向理论,运用“服务核心”(service center)模型发现了顾客对于服务的点子总是更具有创新性并且将使用者价值置于了更核心的位置,这却往往是专业服务开发者所欠缺的。因而,客户导向需要持续的与顾客合作并向顾客学习,以能够响应顾客独特多样而又动态变化的需求。服务中心逻辑(Service-centered logic)意味着服务的价值是与顾客共同创造的,并且由顾客基于其使用价值而定义服务的价值水平。Moller (2008)从相似的价值共创的视角出发,认为进行服务创新实践的关键在于对价值共创以及价值获得逻辑的把握。根据前人对价值共创网络的研究,moller提出了三种服务创新策略:(1)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提供已经成型的服务。(2)在附加值服务中进行渐进的服务革新。(3)通过激进而彻底的服务革新产生新颖的服务。这些策略的良好实施有赖于理解顾客以及服务提供者双方的角色,价值共创的双方都需要综合的感知价值共创对服务创新的驱动、支持。作者还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机会在于进一步开发概念、理论以及框架从而在服务价值共创的框架下更好的探讨服务创新。Michel(2008)的研究对于服务逻辑创新和顾客创新做出了较多的理论推进。基于SD逻辑,服务产品的创新应当是为顾客提供新的途径来使他们满足自身的个人需求。甚至,顾客自身对需求的感知也是不充分的,服务提供者需要帮助客户发现需求正是新的创新机会所在。因此,服务提供商提供给客户的应当是一种共同参与的解决方案,包括实物支持、边界灵活可变的服务内容以及顾客参与。对服务战略的研究可以视为另一个相对独立的脉络。Trigo& Vence(2011)通过对西班牙技术创新年鉴中2148进行了创新的服务公司的考察,用“潜伏组分析”(lantent class Analysis)的方法论评估了西班牙经济体中进行创新的服务企业的范围。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创新过程中,外部信息的影响越发重大;与之相一致的是,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服务行为的属性影响了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合作强度。由此,研究者将服务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分类为三大类:(1)技术-科技密集型合作;(2)顾客互动密集型合作(3)独立创新者。而第三种类别的企业占到了59%,因此,相当肯定的结论是,相当大比例的西班牙服务企业并没有在创新过程中寻求外部合作。更深入的,研究者将创新的输出作为变量研究了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支持了伙伴对绩效的正相关影响。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同一个行业中,存在多个合作者共存的情况。Agarwal & Selen(2011)的研究没有集中关注服务创新过程中,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机制;而是提出了“服务升华”(elevated service offerings,ESO)的概念,用以研究企业联盟对服务供给提升的影响。ESO意即服务企业通过合作与联盟来提升原有服务或者是提供新的服务,而这种提升的结果,是不可能分离由单一的组织可以达成的。ESO能够在服务网络和服务系统的维度上提供研究服务创新的框架。Agarwal & Selen(2011)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449个通讯行业服务提供商及其联盟组织的合作行为。其实证研究结果揭示了当下的服务创新已不再仅仅是流程和产品的革新,也应当是服务绩效和生成力的增益,甚至于服务组织形态上的创新。ESO所建构的三个检验层次战略、生产率、绩效的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创新具有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的特点,同时创新的过程是重复迭代的。综上,在纯粹服务语境下的服务创新研究仍在蓬勃发展之中,主要的研究具有三种导向:市场营销导向、战略导向以及运营导向。无论在哪一领域当中,服务创新的概念边界以及概念模型都仍是有待发展的。虽然学者们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建构,但仍缺乏主导性的研究框架的出现。这也正是该语境中最大的研究机会所在。进而,关于服务创新研究的量表开发、实证研究工作也仍待推进。非常重要的是,同时对制造业材料和服务业材料进行探讨的实证研究还较少出现。五、结论服务创新研究自诞生以来,经历了长时间的理论演变。服务创新的研究关注点从制造业语境逐渐向服务行业语境发生了转移。于此同时,更多独立于产品创新的服务创新的理论建构工作得到了推动;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服务业的发展正在迅猛成长时期;【参考文献】;1Akamavi,R.K.(2005),A;3Barras,R.(1990),Inte;4Berry,L.andParasurama;5Bongsug(Kevin),Chae.,;developmentofnewservice独立于产品创新的服务创新的理论建构工作得到了推动,从而逐步在战略、营销、运营方面都产生了服务创新研究的成果。在SD逻辑逐渐兴起的经济背景下,服务创新将更显著的成为全行业范围中赋予企业竞争力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服务创新的主体也将从服务提供者的完全主导,逐渐向顾客终端移动,顾客将在新的创新实践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关于顾客主导的服务创新的研究也许将会成为新的研究机会。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服务业的发展正在迅猛成长时期。十二五计划进一步给予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以政策支持。可以预见,中国的服务市场将在容量扩大的同时面临竞争水平越来越激烈的现实。服务企业在竞争中满足顾客差异而多变的需求将成为企业商业实践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因而,服务创新的中国本土化研究势在必行。结合中国情境的服务创新研究也将为全球服务创新研究贡献新的声音。【参考文献】1Akamavi, R.K. (2005), A research agenda for investigation of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Vol. 19 No. 6, pp. 359-78. 2Barras, R. (1986),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s, Research Policy, Vol. 15,pp. 161-73.3Barras, R. (1990), Interactive innovation in financial and business services: the vanguard of the service revolution, Research Policy, Vol. 19, pp. 215-37.4Berry, L. and Parasuraman, A. (1991), Marketing Services: Competing through Quality,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NY.5Bongsug (Kevin), Chae.,(2011), 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 for Service Innovation: Insights of Complexity Theory for Service Science, 135(2012), pp.813-822 6Bullingera, H.,Fahnrichb, K.,Meiren,T.,2003.Serviceengineeringmethodicaldevelopment ofnewserviceproducts.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 Economics 85,275287. 7Chae, B., 2009. Growth of business consulting and systems integration firms through integrated IT service: a service science 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s Sciences 3, 4052.8Chase, R., Apte, U., 2007. A history of research in service operations: whats the big idea?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5, 375386.9Chase, R.B. (1981), The customer contact approach to services: theoretical bases and practical extension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Vol. 29 No. 4, pp. 698-706. 10Coombs, R. and Miles, I. (2000), Innovation, measurement and services: the new problematique, in Metcalfe, J.S. and Miles, I. (Eds), Innovation Systems in the Service Economy, Kluwer, Dordrecht, pp. 83-102.11Den Hertog, P. (2000),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 4 No. 4, pp. 491-528. 12Den Hertog, P., van der Aa, W., de Jong, M.W., 2010. Capabilities for managing service innovation: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 21 (4), 490514.13Dolfsma, W. (2004), The Process of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Issues of Formalization and Appropriability ERIM Report Series Research in Management, Erasmus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Rotterdam.14Drejer, I., 2004. Identifying innovation in surveys of services: a Schumpeterian perspective. Research Policy 33, 55156215Essen, A., 2009. The emergence of technology-based service systems. 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 20, 98122.16Gallouj, F., Savona, M., 2009. Innovation in services: a review of the debate and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19, 149172.17European Commission (2009), Challenges for EU Support to Innovation in Services Fostering New Markets and Jobs through Innovation, SEC(2009)1195 Final, European Commission,Brussels.18Fitzsimmons, J., Fitzsimmons, M., 2008. Service Management: Operations, Strate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cGraw-Hill, New York.19Froehle, C., Roth, A., 2007. A resource-process framework of new service develop- ment.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16, 169188.20Gadrey, J., Gallouj, F. and Weinstein, O. (1995), New modes of innovation: how services benefit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Vol. 6 No. 3, pp. 4-16.21Gallouj, F. and Weinstein, O. (1997), Innovation in services, Research Policy, Vol. 26 Nos 4-5,pp. 537-56.22Gallouj, F. (2002), Innovation in the Service Economy: The New Wealth of Nations,Edward Elgar,Cheltenham.23Goldstein, S., Johnston, R., Duffy, J., Rao, J., 2002. The service concept: the missing link in the service design research?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 121134. 24Gronroos, C. (2007), Service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A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pproach, 3rd ed., Wiley, Chichester.25Heskett, J.L., Sasser,W.E. Jr and Schlesinger, L.A. (1997), The Service Profit Chain,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NY.26Hipp, C. and Grupp, H. (2005), Innovation in the service sector: the demand for service-specific innovation measurement concepts and typologies, Research Policy, Vol. 34, pp. 517-35.27Howells, J., 2004. Innovation, consumption and services: encapsulation and the combinatorial role of services.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4 (1), 1936.28Kauffman, S., 1995. At Home in the Universe: The Search for Laws of Self- Organization and Complex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29Levitt, T. (1972), Production line approach to servic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50 No. 5,pp. 41-51.30Linton, J.D. and Walsh, S.T. (2008), A theory of innovation for process-based innovations such as nano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 75 No. 5, pp. 583-94.31Lovelock, C.H. (1984), Services Marketing: People, Technology, Strategy,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32Lovelock, C.H. and Wirtz, J. (2007), Services Marketing: People, Technology, Strategy, Pearson Prentice-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33Lusch, R.F., Vargo, S.L. and Wessels, G. (2008), Towards a conceptual foundation for service science: contributions from service dominant logic, IBM Systems Journal, Vol. 47 No. 1,pp. 5-14.34Maglio, P., Spohrer, J., 2008. Fundamentals of service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36, 1820.35Martinez, V., Bastl, M., Kingston, J., Evans, S., 2010. Challenges in transforming manufacturing organisations into product-service providers. Journal of Man- 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1 (4), 449469.36Matthing, J., Sanden, B. and Edvardsson, B. (2004),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learning from and with custom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Vol. 15 No. 5, pp. 479-98.37Mathe, H., Shapiro, R.D., 1993. Integrating Service Strategy in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y. Chapman & Hall, Suffolk (UK).38Mathieu, V., 2001. Service strategies with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benefits, costs and partne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2 (5), 451475. 39Menor, L., Tatikonda, M., Sampson, S., 2002.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areas for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 135157. 40Michel, S., Brown, S.W. and Gallan, A.S. (2008), Service logic innovations: how to innovate customers, not product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4.2 角 第1课时 角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2025年四川省劳动合同样本
- 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晋中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3.15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 2025授权合同样本:授予出版权合同
- 电池厂消防安全培训管理规定
- 湖北公务员真题2025
- 2025四川建筑劳务合同示范文本
- (2024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四单元 体悟生命价值 第10课 珍爱生命 第2框 生命只有一次说课稿2 苏教版
- 济宁市“技能状元”职业技能竞赛-全市煤化工行业技能大赛化学检验工参考题库
- 邢台城市介绍课件
- 怎样写好硬笔字-硬笔书法教程课件 4-1 硬笔隶书笔画技法
- 旅行社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 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3500字注音版)(2022版课标)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标准
-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5《gkh》课件
- DL-T1083-2019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 《2024年北京市医疗服务收费目录》
- 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
- 便利店陈列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