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说“西楚”内容提要:古今学者对“西楚”的研究,都局限于“西楚”九郡的考辩,而没有探讨“西楚”一词的由来。本文认为,“西楚”之称为项羽首用,因为彭城位于下相之西,项羽为了表达自己对故乡感情、同时表示自己的楚王和过去楚王之别,而名为西楚霸王。南楚、东楚都是在西楚之称的基础上扩展而来,是西汉前期才使用的地域概念。关键词:西楚 三楚 下相“西楚”之名,首见于史记项羽本纪,谓“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以后,实行大分封,自命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1但是,项羽本纪并没有明确西楚之名的由来和所王之九郡的具体郡名。史记货殖列传总述了西楚、南楚、东楚的地域范围及其风俗特点,云:“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徐、僮、取虑,则清刻,矜己诺。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其俗类徐、僮。朐、缯以北,俗则齐。浙江南则越。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与闽中、干越杂俗,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2在这里,司马迁说明了西楚是相对于东楚、南楚而言的地理单元。后人均按照司马迁的地理范围解释“西楚”。如汉魏之际人文颖注汉书高帝纪“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说:“史记货殖传曰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羽欲都彭城,故自称西楚。”3孟康亦云:“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4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辩证得失,对司马迁的西楚、东楚、南楚的地理范围做了全面的界定:“沛,徐州沛县也。陈,今陈州也。汝,汝州也。南郡,今荆州也。言从沛郡西至荆州,并西楚也。”“彭城,徐州治县也。东海郡,今海州也。吴,苏州也。广陵,杨州也。言从徐州彭城历杨州至苏州,并东楚之地。”“淮南衡山、九江二郡及江南豫章、长沙二郡,并为(南)楚也。”5比较诸家注释,我们不难发现:从汉至唐,所有学者都是按照司马迁的西楚、东楚、南楚的地理范理解“三楚”,争议之处在于对具体郡县所在位置的不同认识,都没有对西楚、南楚、东楚的由来及其划分依据进行分析。现代学者无一例外地沿着古人的思路,讨论的是西楚、南楚、东楚的地理范围及其文化含义,均未探究西楚、南楚、东楚之分是何时产生、区分的标准、目的是什、,而这恰恰是学术研究的前提1。因此之故,本文对西楚的由来及其影响考释如下,以就正于方家。要明白西楚的由来,首先要对上引三楚的使用时间说起。就目前所见,三楚之称,仅见于史记货殖列传。笔者以为,司马迁所用的南楚、东楚、西楚是后起之词,是西汉前期的习惯称谓。众所周知,司马迁写史记的指导思想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究”、“通”的基础是现实存在,“究”、“通”的目的是回答现实问题,撰写货殖列传的基础和目的也是如此。细究货殖列传的行文,我们不难得知,司马迁在叙述总结各地地理交通、经济贸易、风俗特点的历史变迁时,无不是立足现实,以西汉前期为主要叙事对象,而后追溯历史,而以战国时代各国疆域为基本的历史坐标,目的是说明西汉以来各地风俗特点、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历史渊源及其时代特征。在司马迁的眼里,西汉前期的经济风俗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战国传统,所以以战国疆域为叙事的地理坐标。战国时代各国疆域变动不居,一国之内的风俗特点也各不相同,尤其以楚国为典型,战国后期,吴、越变成了楚国的一部分,宋、鲁的大部分地域也并入了楚国的版图。楚疆域辽阔,物产风俗差异甚大,司马迁才分为南楚、东楚、西楚三个地理单元分别叙述。也就是说,三楚之分,起码是在西汉时代才有的地理划分,而其历史基础,则是项羽的“西楚”,即司马迁所说的三楚的划分是在项羽“西楚”的基础上形成的,司马迁据以叙述楚地的物产风俗,而构成三楚的地理空间。笔者作出上述判断,尽管没有明确的史实支持,但有着合理的历史逻辑基础。因为地理单元的划分要以相应的地理坐标为原点,而后按方位区分东西南北。司马迁说的三楚,其东楚、西楚是指后来并入楚国的土地,而楚的本土则被划入了南楚的范围之内。这种划分是不符合楚国的历史发展轨迹的。众所周知,楚本来是江汉之间的一个蕞尔小邦,春秋时代在兼并当地诸多部族以及姬姓之国以后而壮大。战国时代,其疆域最为广阔。尽管因为秦国的强大,其国都一再东移,作为楚文化的核心区域亦然是江汉流域而以江陵为核心区域。如果因为楚国地域广阔,其经济、风俗差异甚大,需要进一步区分为东楚、西楚、南楚的话,应该以楚国的核心区域为坐标。这种区分,在战国时代是存在的。如战国策齐策三谓楚怀王被囚禁于秦廷咸阳:“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齐相田婴)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2史记楚世家记载此事为齐湣王听到楚怀王被囚的消息以后,“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因为顷襄王的成功即位,秦昭王囚禁怀王以要挟楚国割地的计划没有实现。对于楚、齐、秦三国之间的割地之争,不是本文关注内容,本文注意的是“东国”一词的用法。高诱注战国策齐策三“东国”云:“下东国,楚东邑,近齐也。”“盖楚国之东,其地近齐,楚地高而此下。”之所以成为“下东国”是因为这些城邑地势低下而近齐,称之为“东国”是因为位于楚国都城郢的东方。“东国”之称,是当时经常性称谓,楚国有之,他国亦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谓秦昭王和齐湣王相约称帝,苏代劝齐湣王放弃帝号,而后西向攻宋,可以进一步威胁卫国的濮阳和赵之“东国”、楚之“东国”,云:“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所谓卫之阳地危是指卫国的濮阳,集解云“阳地,濮阳之地。”正义谓“卫此时河南独有濮阳也”。“赵之阿东国危”则是指赵国的东阿,正义云:“阿,东阿也。尔时属赵,故云东国危”。“楚之东国危”则是指出过东部城邑,正义云 “淮北,徐、泗也。东国谓下相、僮、取虑也”。1称东阿为赵之东国,下相、僮、取虑为楚之“东国”,是因为这些地方都位于各自国都的东方。也就是说,在战国时代,人们习惯上以国都为坐标区分城邑方位,以东国、南国表示表示高方位的该城邑为本国所有。就以上所论可知,在战国时代,“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无论如何也不具备“西楚”的地理要素,更不存在把“彭城以东”地区称为“东楚”的问题。如果如此,等于自行分裂国土。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战国时代并没有司马迁所说的东楚、西楚、南楚的概念。秦朝统一,重新划分郡县,更不存在把楚地一分为三的可能。唯一合理的解释,三楚之称是秦亡以后的事情。笔者以为,南楚、西楚、东楚之称并非同时用语,而是次第形成的,先有西楚,后有南楚、东楚,南楚、东楚是项羽使用了西楚霸王称号以后产生的,是由西楚霸王的西楚之名扩展而来,其地理坐标是项羽的出生地下相。项羽以下相为楚的核心,以彭城为王都,彭城在下相以西,故名西楚霸王;在项羽时代,“西楚”仅仅是个政治性概念,并非是地域性概念,也不存在风俗的共性。西汉时代,在“西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南楚、东楚的区分,此时的西楚已经有政治性概念变为地域性概念了,在司马迁据以总结楚地风俗物产的异同。这要先对项羽的籍贯个少年时代的经历加以分析。项羽为下相人,史有明文,但是下相的具体位置、项羽在下相的生活经历还需要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史记项羽本纪云:“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2首先谈下相的地望。集解谓“地理志临淮有下相县。”索隐谓下相“县名,属临淮。案:应劭云相,水名,出沛国。沛国有相县,其水下流,又因置县,故名下相也。”正义引括地志云:“相故城在泗州宿豫县西北七十里,秦县。”集解和索隐谓下相县属于临淮都是就西汉政区而言,秦朝下相属于泗水郡。根据索隐引东汉应劭解释,相本是水名,源出于沛国,沛国有相县,因为相水下流,而有下相之名。这里的沛国也是指西汉而言。正义引括地志明确了下相的具体位置和设置时代:“相故城在泗州宿豫县西北七十里,秦县”,即秦朝设立下相县,故城在宿豫县西北七十里处,这里的宿豫县就是现在的宿迁市宿豫区和宿城区,至于下相在宿迁的具体位置,因为年代久远和记载的含混,不可确考。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下相县治就在现在的宿豫区和宿城区境内,宿豫区和宿城区是原县级市宿迁市分设而来,说若采用模糊表述法,说宿迁是项羽的故乡,比较允当。项羽在宿迁的生活时间,史记语焉不详,但从二十四岁起兵吴中可以推断一个大概情况。项氏本是楚国贵族,秦统一以后成为庶民,所以项梁才“有栎阳逮”也就是被案件牵连、要入栎阳监狱3,最后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说情,才免去牢狱之灾。后来项梁又犯了杀人罪,为了躲避仇家,更是为了逃避法律制裁,逃离家乡,“与籍避仇于吴中”。从项梁经历的这两起案件可以推定,项羽离开时基本成年。因为这两件案子发生和处理是要有个过程的,按照常理推断,秦朝统一以后,项氏家族均丧失其在楚国的贵族身份及其特权以后,才有第一起案件的发生,第一起案子了结以后,项梁确信没有了牢狱之灾,才可能犯下第二件案子。从逻辑上说,项梁沦为庶民、有栎阳之狱、免去栎阳之狱的灾难,在犯下杀人大案,起码要有相当长的时间。项梁出身贵族,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又胸怀大志,并非一个亡命徒,做事谨慎,对案件的处理自然要隐蔽,等第一起案件过去人们不再注意自己的时候,才可能进行下一步的行动,这个过程一般说来要有个两到三年。可以推断,项梁杀人避难吴中,应该是秦始皇二十八或者二十九年的事情。项羽起兵时二十四岁,就在起兵的前一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第五次出巡,东巡浙江、过会稽,项羽看到秦始皇车队威武雄壮的场面,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也”。此时的项羽已经二十三岁,如果项梁叔侄是在秦朝统一的第三年逃亡吴中的话,项羽是在宿迁过完了少年时代才离开的,到吴中时已经十四岁,基本成年。项羽身材魁梧,膂力过人,“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按照一般发育规律,这样的体格在十四、五岁时就基本形成。所谓“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学书、学剑、学兵法,都浅尝辄止,这正是一个青春期少年内心躁动的体现。秦律以身高判定成年与否、是否服役,男子身高是六尺五寸,达到六尺五寸就要“傅籍”,正式服役,按照一般身高,六尺五寸折合成年龄是十七岁。因为体型高大,项羽在下相时已经达到傅籍要求1。所以,项梁在吴中主办“大徭役及丧”时,项羽是以成年人的身份参与的,“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并不是起兵时的身高,“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更不是项羽将会稽郡守通的首级斩下以后的事情,此前吴中子弟早已“惮籍”了。也就是,项羽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主要是在故乡宿迁形成的,“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云云,都是发生在宿迁的事情,其时下相作为项氏家族的封地,社会经济和文化是比较发达的。正因为项羽在下相奠定了受教育的基础,对下相充满着故乡情怀,把自己的故乡作为楚的地理核心,在完成了反秦任务之后,才自命为西楚霸王。也就是说,项羽虽然响应陈胜吴广“张大楚国”的号召起兵反秦,2但是项羽所张大的楚国,并不是楚怀王孙心所代表的熊氏家族的楚国,而是项氏家族的楚国。项羽叔侄打着为楚复仇的旗号反秦,立楚怀王孙心为领袖,人们遂将项羽的反秦和其他诸侯之后一样,都看做是恢复故国的行为。事实上并非如此,项羽当然要复楚,但是,并不是真的要恢复楚怀王的楚国,而是要另建一个项氏家族的楚国。项氏虽然“世世为楚将”,但是并非王室成员,和王室比较疏远,这从项氏家族没有被秦始皇迁离原籍可以推知大概。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之后,迁徙六国贵族之后于关中以强化对东方社会秩序的控制,但被迁的楚国贵族是景氏、屈氏、昭氏、宣氏等大族,并没有项氏在内,项梁才能在下相教导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这并非秦始皇迁徙六国贵族的命令执行不严,也不是因为项氏家族脱漏户籍,而是因为当时的项氏家族地位较低、影响较小,不在迁徙之列,说明在秦朝统一之前,项氏家族势力已经衰落,脱离了权力中心。明白了这一点,对义帝和项羽关系的理解就可以深入一步。项梁起兵以后,为了利用秦楚世仇扩大反秦影响,大旗为楚复仇的旗号,把正在为人牧羊的楚怀王之孙心立为领袖,仍号怀王,也就是后来的义帝。但是,这个怀王和项羽之间一直貌合神离,并不因为项羽骁勇善战、功勋卓著而予以信任和重用。项梁战死定陶,“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此时怀王担心的是吕晨和项羽图谋不轨,“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空,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3从起兵到定陶之战,以及定陶战后和秦军的抗衡,项羽功劳最大,怀王不顾前方战事,剥夺了项羽兵权。虽然怀王同时解除了吕臣兵权,但给予吕臣父子相当丰厚的补偿;在反秦战事中,刘邦复除的艰辛和获得战果远没有项羽,却继续领兵,并封武安侯。而项羽,被解除兵权以后,因有一个鲁公的空衔。随后在派兵救赵、不得不使用项羽时,仅仅任命项羽为次将。所有这些都表明怀王对项羽的戒备和限制,个中原因,怕不能用怀王不满项羽恃武好杀来解释,因为当时秦军正盛,战场上正需要项羽这样的猛将。我们有理由相信,怀王对项羽的限制和戒备有着更深层次的烟、原因。巨鹿战后,项羽以其灭秦主力之武功和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被诸侯推为上将军,对此,怀王是无可奈何的承认,内心并不希望项羽真的成为上将军。所以,当项羽入关之后向请示义帝如何处理关中问题时,怀王回答的是“如约”两个字,即由刘邦王关中。史家咸以为这“如约”是怀王随口应答之词,是义帝迂腐糊涂,其实不然。怀王听到项梁阵亡于定陶的消息以后,立即由盱眙到彭城,解除项羽、吕臣兵权,亲自统帅军队等作为来看,怀王绝非迂腐糊涂之辈,而是权势欲很强且精于权术的人。因为项羽出身贵族,虽然在血缘上已经很疏远,但和刘邦、吕臣、宋义等将领比,项羽和怀王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将领,属于本家,但是,关系越近,威胁也就越大。在怀王看来,自己地位是项氏叔侄给的,对项氏叔侄再好,都是理所当然的,不能再换来他们的忠心和感激,而任用外人就不同了。所以,项梁死后,怀王处处限制项羽。在项羽的心目中,义帝也就是个象征,本来就不存在君臣关系、要谨遵法旨的问题。请示关中问题,不过是像当年霸主们对待周天子那样为自己行为加上一件正义外衣而已。而义帝则试图以“信义”为手段要项羽“如约”,达到限制项羽的目的,当然招致项羽更大的不满。所以项羽听到怀王“如约”的回答之后说“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1一句“吾家所立耳”正透露了项氏之家和熊氏之家的距离,项氏虽然立心为怀王。但是,这个怀王所代表之楚和当年楚怀王所代表之楚有着本质不同的:楚怀王之楚是熊氏之楚,心所代表的是项氏之楚。怀王要将项氏叔侄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项氏之楚变成其祖熊氏之楚,项羽当然不答应了。所以,项羽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名,将怀王迁往长沙郴县,暗中杀之于江中。为什么要将怀王迁往长沙郴县?就是因为那里是熊氏之楚的地盘。熊氏之楚的核心地域是郢2,而项氏之楚的核心地域是下相,彭城也好,吴中也吧,都是项氏之楚的地盘,楚怀王的后代当然不能在项氏之楚的地盘上称王。那么,对项氏之楚的方位区分,也就以下相为坐标。因为地理位置问题,项羽不能将下相作为都城,选择了位于下相西方的彭城为都城,自命为西楚霸王以表明自己这个楚王和故乡下相的关系。项羽出生在下相,成长在下相,未及成年,而流亡吴中,起兵江东,征战南北,成就霸王之业,却不能以故里为都城,遂名西楚,以慰故乡之思。明乎此,我们对项羽“衣绣夜行”之语又有了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仓库免租合同范本
- 广告店招聘合同范本
- 对接工厂供货合同范本
- 钢结构专业合同范本
- 电脑配件质保合同范本
- 汽车挂靠经营合同范本
- 社区安全知识培训课件策划
- 阁楼露台租房合同范本
- 收购白酒的合同范本
- 垃圾房改造合同范本
- 支架术后护理常规课件
- 妇产科子宫脱垂护理查房
- 肿瘤放射治疗护理常规
- 医院培训课件:《基于医院感染防控的安全注射》
- 专题:根据首字母填空 六年级英语下册期末复习考点培优专项鲁教版(五四学制)(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档案管理与信息资源利用考试试题及答案
-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基于ARM Cortex-A9和Linux 课件 第10章 ARM-Linux软件开发基础
- 工业空调培训课件模板
- 颅脑外伤麻醉病例分析
- 防汛安全教育试卷(含答案)
- 十五五智慧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