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_第1页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_第2页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_第3页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摘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国际交流、跨文化对话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也愈显重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差异,翻译第 5 页 共 5 页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全球化进程加速,人们交往日益便利,国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重要。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可能大相径庭。于是语际间翻译活动中跨文化转换、民族间文化冲突的译介处理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文化差异既指本族语言与非本族语言之间的差异,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和继承性, 不同民族的文化必然存在着差异。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崇尚群体利益;西方文化则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其表现在Aggressive一词上,中国人常取其贬义“好斗的,侵略性的”,【2】 英美人常取其褒义“有进取心的,有闯劲的”。正是两种文化差异,可能使善意的言谈造成对方尴尬无比,英汉翻译中要尽量避免这些误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中涉及到五类文化因素,即生态文化(Ecology ),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会文化( social culture),语言文化( linguistic culture) 以及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美国语言学家Sapir也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基于这些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差异英汉翻译的影响。(一)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众所周知,东西方地域有别。中国人心目中的“东风”象征着“春天”、“温暖”,;而英国的“东风”(east wind)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他们更喜欢给他们带来温暖的“西风”。 中国有褒颂东风的“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更是有名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褒扬西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以牛耕为主,耕牛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常有 “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 ;与中国不同,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二)历史文化差异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习语。“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 、谚语(proverbs) 、格言(sayings) 、俗语(colloquialisms) 、典故(allusions) 和俚语(slang) 。” 中国人的习语多源于古代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而西方人的习语多出于圣经、莎士比亚戏剧和英美文学中的许多人物或事件、希腊、罗马神话以及传统体育项目。像at the last gasp(奄奄一息)等出自于圣经,;the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 , arrow of Cup id (丘比特之箭),等出自于希腊神话、罗马神话、莎士比亚戏剧。“爱屋及乌”英语对应的是“Love me,love my dog”。中国人肯定会奇怪,我们蔑视狗,常常以之贬义:“狗腿子” “走狗”。而英语中却常用褒义,认为狗是人类忠实伙伴。常用以“a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我们熟知的春夏秋冬四季,英语俚语中是根据景物、候鸟译出季节,cuckooing (布谷催耕) 春、swallow (燕子) 夏、wild goose (雁)秋、plum alone (梅花独放)冬。(三)风俗文化差异风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干嘛呢?”来打招呼,从而体现出一种亲切感;而西方人则会很敏感,认为是在打探他们的私生活,也会误解造成尴尬,甚至不快。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 了解了西方人见面的主要问候习惯,我们在涉外交往和翻译中就不至于有冒失和失礼的表现。理解和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看下列一组记号的英汉对比:中文 英语 black tea 红茶black coffee 浓咖啡black eyes 挨打后的黑眼圈dark eyes 黑眼睛brown sugar 红糖blue film 黄色影片in the black 赢利in the red 亏损、赤字white sale 大减价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white elephant 贵而无用的东西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中国人比较谦虚、谨慎,会说一些谦虚之词;西方人会毫不犹豫地说:“ Thank you”。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种谦虚, 对中国人来说很自然,在西方人看来, 却会误解为对方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西方人认为这回答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又如对于“red”一词,人们常用红色象征喜庆、欢乐和吉祥。春节时家家都要贴红对联。结婚时新娘穿红袍, 头上盖红盖头。同时在中国,“red”还有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3】英语里也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the red carpet ”(隆重的接待)。,但英语中“red” 一般不具备这些含义。相反, 它往往与“流血、暴力、危险、警告”或某些不好的事联系起来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see red”(大怒),以我们的观点看来应该是红火、盈利,它表达的却是盈亏、负债的意思。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如藏龙卧虎、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在西方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的人”或“严厉透顶的人”。例如说She is a bit of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她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凤在中国被视为是百鸟之王,还被比作出类拨萃的人,如“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而在西方传说中,phoenix是一种鸟,在沙漠生活了五、六百年后将自己烧成灰烬,又从中诞生出一只新的phoenix,所以在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浴火重生的意思。(四)宗教文化差异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god) 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再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s boy; two boys are half a boy; three boys are no boy. 再看下面实例: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 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 或clay 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面对汉英文化差异我们应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呢?翻译研究者宓庆曾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4】翻译中不可能不存在文化的障碍。”鲁迅先生说“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为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翻译中的异化(domestication)和归化(foreignization)是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特别是不易归化,它需要尽可能真实的传达出来,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有些困难甚至是难以逾越的。最具典型的例子是把“胸有成竹”译成“胸中有一根现成的竹子”,正是由于译者缺乏文化意识,只是按照字面直译,结果使读者不明所以,贻笑大方。王佐良先生指出:“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感情的、牵涉许多联想的意义。”【5】文化差异必然会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翻译上就存在或显或隐的陷阱,翻译一定要认真体会字词是否有特定文化含义。 “只有通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我们才敢于在翻译时不照原文的字面意义翻译,而直译出原文的用意;只有通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我们才能保证原文与译文获得等效。”鲁迅先生说“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为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我们就是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将这种不言而喻的东西表达出来,不要为舍弃文化背景的介绍而迟疑,而应以连贯上下文、传递引语中核心的文化意义为首任。综上,以上分析了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任何从事翻译活动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国际交流、跨文化对话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也愈显重要。任何语言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文化背景存在,在英语翻译中不可以脱离其文化,同样翻译英语国家的文化时也不能脱离自己本身的文化【6】,必须深入挖掘该语言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地学习中英文化差异,做一个文化人,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有效实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