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论文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应用江苏省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1徐盈之,韩颜超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E-mail: , 摘要:本文首先利用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区域 1999-2006 年间的数据,用索洛余值法得到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并计算出各区域历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建 立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的诸因素,得到研发水平、公共基础设施水平、FDI 和信息化水平等是其重要影响因素的结论。最后依据此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江苏 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若干政策建议。关键词:科技进步贡献率;面板数据;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061.2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毫无疑问科技进步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从邓小平同 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2020 年“力 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以上”,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对于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问题的高度重视。规划纲要中所提到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国际上又称作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 TFP),是一个很宽泛的宏观总量概念,它是指扣除资本投 入贡献率和劳动力投入贡献率之后的所有其它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在这些要素中,既包括技 术发明和工艺改进,也包括体制、机制的进步和管理、模式的进步等等。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6 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45.9%,比上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科 技进步贡献率为 45.7%,比上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55.7%,比上年 提高 0.7 个百分点。虽然位于全国前列,但距离 60%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为加快实现江 苏省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跨越,本文将着重从宽泛的角度来分析影响江苏省各地市科技 进步贡献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 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综述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是指经济增长中剔除劳动和资本 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后所得的残差,故又称为索洛余值;索洛又于 1975 年首次使用增长速度 方程对美国技术进步进行了实证研究。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提出了用增长核算法来计算科技 进步贡献率。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采用比 丹尼森更为精确的方法对 1948 至 1979 年美国经济增长进行了估算,极大的降低了科技进 步贡献率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另外 Chow(1993)对中国从 1952 至 1980 年间的工业、农 业、建设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生产函数分别进行了估计,认为在这个时期中国没有技术 进步,是资本投入推动了经济增长。Chow 等(2002)通过估计 C-D 生产函数来解释 1952 年以 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发现 1952 至 1978 年间科技进步贡献率保持不变,1978 至 1998 年间科 技进步贡献率年均增长 2.7%。Conley 等(2003)的研究表明依靠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来促 进经济发展对于美国各州正变得越来越重要。Hsieh 等(2007)认为资源配置不当会降低科1本课题得到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信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与影响因 素研究”(06SJB790022);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江苏省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比较与影响因素研究”(b-07-2) 的资助。- 9 -技进步贡献率,认为如果中印两国设备制造业的资本和劳动能合理分配,那么中国该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能提高 25-40%,印度能提高 50-60%。 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起步稍晚,开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目前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多数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和研究方法之上,研究方向主 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某些行业或不同类型企业的研究。如曾玉荣等(2002)对福建省种 植业生产函数进行研究,发现 1982 至 1998 年间,种植业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39.29%;何宜强(2004)研究得到 1984 至 2002 年间江西省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40.78%, 表明该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陈洁等(2006)对 1990 至 2003 年间我国电信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变动进行了测算,发现科技进步贡献率对电信业产出增长率的 贡献不到三成,电信业的发展方式属于投资拉动型的粗放经营;吴成亮等(2007)使用索洛余 值法计算了 1991 至 2005 年间广东省林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发现该省林业科技进步速度不 断增大,而且增长幅度很大;第二,宏观和区域层面的研究。如叶裕民(2002) 运用经济增 长核算模型考察了 26 个省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发现经济增长比较快的省份反而比经济增 长相对较慢的省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贡献要低;张军等(2003)运用 C-D 生产函数对 1952 至1998 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中国经济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改革开放以后有 了明显的提高;郭庆旺等(2005) 认为 1993 年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降趋势,直到2000 年以后才出现上升势头;郑京海等(2005)发现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上世纪 90 年代以 后呈现下降趋势;金相郁(2006)对 1990 至 2003 年间我国 41 个主要城市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进行测算分析,得到城市规模增长和城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的结论。综上所述,可知国内外不少学者已经对科技进步贡献率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 了不少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单一主体作为研究对象,或是单独对一个地区进行研 究,或是单独对某一产业进行分析;而且很少有文献对影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的各种因素 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本文将以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2三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面板 数据对该三区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江苏省各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的关键因素,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2. 江苏省各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分析本部分包括计量模型建立、数据选取、计量模型估计和结果分析等几部分内容。2.1 计量模型建立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建立如下基本模型:Y = AK L e(1)其中Y , K , L, A 分别是总产出、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和技术水平; 是资本投入的 产出弹性, 是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 e 是误差项。其中 01 , 01 。对(1)式取对数后可得到如下对数模型:ln Y = ln A ln K ln L对(2)式进行变换后可得如下总量增长模型:gdp = k l(2)(3)2 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苏中包括南通、扬州和泰州三市,苏北包括徐州、连云 港、淮安、盐城和宿迁五市。其中 gdp, , k , l 分别表示总产出、科技进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 = 1 ,可得到如下最终模型:gdpl = ( kl )(4)2.2 数据选取1.资本存量的确定 我国及各地区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并不包含对国家及地区资本存量的统计计量,因此在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分析江苏省各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必须分别计算各市的资本存量。目 前已被普遍采用的测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该方法可简单用公式表示为K t = K t 1 + I t Dt= K t 1 (1 t ) + I t ,其中 K t 和 K t 1 分别表示第 t 年和第 t 1年资本存量,I t , Dt , t 分别表示第 t 年投资、折旧和折旧率。由公式可以看出,在实际计算时,K t , I t , t选择的指标不同,对同一国家或地区相同的时段内计算所得的资本存量也不同,本文参考当前学术界对我国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的相关研究,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如下数据: 基年资本存量 K 0 的选取:本文参考王小鲁(2000)估算的我国 1999 年资本存量 45100亿元(按 1952 年不变价格计算),结合我国 1999 年的 GDP 为 21891 亿元(按 1952 年不变价格计算),可得我国 1999 年前后的资本产出比约为 2.1,应用这个数值乘以 1998 年江苏省 各市的 GDP,分别可得 1998 年江苏省各市的资本存量估算值。当年投资 I t 的选取:本文采用王小鲁(2000)的方法,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乘以当 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作为当年的资本增长。参考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 2000,固 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取 80%。折旧率 t 的确定:参考本类研究所惯用的做法,固定资产折旧率取为 5%。2.其它数据的选取本文选取江苏省各市 1999-2006 年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为 L ,选取各市每年的地区生产总 值 GDP 作为总产出Y 。3.相关说明由于搜集的各市 GDP 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均为按当年价格计算所得。所以理论 上需要用 GDP 平减指数和固定资产平减指数对这些数据进行平减。但是,江苏省没有这两 个指数的统计,因此本文选用具有同等作用的 CPI 指数(以 1978 年为基年)对这两项指标 的数据进行平减。本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局网站、中国咨询行高校财经数据库、国研网以及江 苏省各市历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3 计量模型估计利用上述 1999-2006 年的江苏省各区域的面板数据和最终模型,使用计量经济软件 Eviews5.1 进行了分析。在使用面板数据模型时,需要对模型进行 Hausman 检验以判断是建 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更有效。对最终模型进行 Hausman 检验,由于卡方值为0.087625,相伴概率为 0.7672,所以接受模型为随机效应的零假设,建立随机效应模型,估 计结果如(5)式所示。ititityl = 0.0340.73kl (1.276)(3.616)(5) 0.009 = 0.006it-0.015i SNi SZi SBR2=0.420,adj.R2=0.389,D-W=2.049式中 ylit = gdpit - lit 表示总产出增长率与劳动投入增长率之间的差值;klit = kit - lit 表示资本投入增长率与劳动投入增长率之间的差值;SN、SZ 和 SB 分别表示苏南、苏中和苏北;it 表示对应于各区域的个体随机效应。可知,自变量系数估计值符合现实经济意义,并且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所以本文选取最终模型的估计结果来计算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区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另外本文还对面板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以判断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选择“Levin,Lin & Chu”和“ADFFisher”两种方法分别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所示。表 1 最终模型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方法统计量及相伴概率因变量 yl自变量 klLevin, Lin & Chut-12.4783-9.90127Prob.0.00000.0000ADF - FisherChi-square24.2818.7685Prob.0.00050.0046从上表可以看出,用两种方法进行检验的相伴概率都小于 0.05,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因变量和自变量都不存在单位根,均是平稳序列,所以最终模型是可以采用的 准确模型。2.4 结果分析把最终模型进行整理,可进一步得到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公式: = 1 k (1 ) l(6)gdpgdpgdp把 = 0.73 及各区域的相关数据代入(6)式,可分别得到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gdp。令 EK = k gdp表示资本贡献率,EL = (1 )l gdp表示劳动贡献率,TFP =gdp表示科技进步贡献率,可得如下表 2 所示的估计结果。表 2 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区域要素贡献率区域要素贡献率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苏南EK0.598590.497780.602100.608790.657080.807310.79429EL-0.061420.000250.022550.077420.070800.139840.09777TFP0.462830.501960.375360.313790.272120.052860.10795苏中EK0.594680.653610.684270.688430.537830.796460.80133EL-0.05504-0.07233-0.085780.088110.012170.057860.02192TFP0.460360.418720.401500.223460.450000.145680.17675苏北EK0.890340.752140.757410.906990.579811.101770.91608EL0.01614-0.03539-0.057370.013630.041360.138150.06876TFP0.093530.283260.299960.079390.37883-0.239930.01515注:本表结果根据(5)式中最终模型的估计结果和原始数据计算而得。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 年至 2006 年间,苏南、苏中和苏北各自的资本贡献率保持着较 强的上升势头,苏南和苏中 2005 和 2006 年的资本贡献率都在 0.8 上下,较之 2000 年的 0.6 有了很大的提高,苏北 2005 和 2006 年的资本贡献率则都在 0.9 以上。与资本贡献率的提高 相对应的是较低的劳动贡献率,以及有着明显下降趋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主要是因为,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以高速的投资增长作为驱动力的, 以 2006 年为例,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各自的资本投入增长率分别约为 18%、20%和 19%, 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资本产出弹性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投入的高增长必然带 来资本贡献率的提高,而劳动投入的贡献率近些年基本在 10%以下波动。这些导致了作为 余值,即反映体制改革进步、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等内涵 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出下降的势态。本文以下部分将对影响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科技进 步贡献率提高的因素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以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3. 江苏省各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上述计算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各区域之间科技进步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本 文将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来寻找影响各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3.1 理论假设根据经济理论,本文首先提出以下理论假设:假设 1: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与产出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个假设借鉴了 Verdoorn 原理3,根据该原理,生产规模越大,技术进步及生产率的增加也越大,其关系反 映了规模经济效应。假设 2: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同技术研发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技术研发能力越 强,则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越高。假设 3: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同当地高等院校师生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高等院 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库和人才基地,高等院校师生数量的增多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 高具有正向作用。假设 4: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同当地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良好的3 Verdoorn 考察了一系列国家工业增长的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数据得出的一个统计规律:劳动生产率的 增长同产出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线性关系。公共基础设施能够减少运输成本,并能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率。假设 5:较强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对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具有正面作用。较强的地 方政府财政能力给予了政府更大的选择空间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引导当地资源合理配 置。假设 6:外商直接投资对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具有正面作用。该假设基于外商直接 投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具有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假设 7: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对于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信息化方便 了人们经济来往中的沟通,降低了交易费用,因而可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3.2 变量与数据本文的因变量为 2001 年到 2006 年间,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区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TFP )。自变量: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GE )来反映产出增长率,使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LT )、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ET )和在校 高校师生数(TSU )三个变量来反映技术研发能力,使用公路铺装率(公路里程/区域面积, BC )来反映当地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使用财政自立度(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PD )来反 映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FDI )来 反映外资作用,使用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 BPT )来反映区域的信息化水平,使用虚拟变 量( AREA )来反映地理位置的影响,使用时间变量(TIME )来反映时间趋势。上述变量对应的数据主要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局网站、国研网和中国咨询行高校财经数据 库以及江苏省各市历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3 分析结果由于涉及的解释变量数目较多,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采用逐步 回归法,首先建立包含所有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然后逐步剔除那些最不显著的变量。经过比较尝试,本文建立如下模型 1:TFPit = C + 1TSUit + 2 BCit + 3FDIit + 4 BPTit + 5 LTit + 6 ETit+7GEit + 8 PDit + 9 AREAit + 10TIMEit + it(7)其中 i = 13 表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区域,t = 16 表示 2001 到 2006 年 6 个截面观测时期。使用 Eviews51 软件,采用 SUR 方法,经过逐步回归分析,依次剔出最不显著的变量后所建立的模型顺次命名为模型 2、模型 3、模型 4 和模型 5,可得结果如表 3 所示。表 3 回归模型估计结果模型 1模型 2模型 3模型 4模型 5C TSUBCFDI-0.036554(-0.078662)-0.000579(-0.616583)0.246748 (0.821768)-0.061018-0.035162(-0.158048)-0.000676(-0.756794)0.277691 (1.048441)-0.082624-0.041364(-0.214839)-0.000701 (0.824216)0.285488 (1.073493)-0.085721-0.079806(-0.560611)-0.000581*(-5.204526)0.25208 (1.574487)-0.079519-0.002227(-0.024482)-0.000587*(-6.099865)0.327681*(3.088674)-0.088745*(-0.817877)(-1.171825)(1.192695)(1.969203)(-2.682392)0.0210810.0261580.0266430.025466*0.030733*BPT(0.965125)(1.406840)(1.47154)(2.622401)(5.592340)1.170455-0.064689LT(0.197772)(-0.012528)0.0653140.0735640.0725420.101838ET(0.268564)(0.346117)(0.350013)(0.758082)2.2168992.584696*2.570256*2.712633*2.756362*GE(1.608590)(2.415724)(2.603665)(3.715528)(4.266360)0.010013PD(0.026439)-0.0446590.0356000.040104AREA(0.151412)-0.112218*(0.126814)-0.112999*(0.164424)-0.112764*-0.112470*-0.126393*TIME(-2.814154)(-3.666046)(-3.711718)(4.045580)(6.494276)R20.845420.8629150.8566430.8678290.886011adj.R20.6245910.7086940.7292150.7753090.823835D.W.2.9635612.8467462.8125982.7549572.634162注: * ,P 0. 001 ;*,P 0. 005 ;*,P 0. 05;括号里的值为 t 统计量。根据表 3 所列示的解释变量的 t 统计量值,从模型 1 可以发现反映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变量( PD )的 t 统计量仅为 0.026439,是所有解释变量中最不显著的,首先将其剔除,剩 余的变量再进行回归估计。经过一次剔除修正后,模型 2 仍然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以t 统 计量为标准,剔除最不显著的反映研发能力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LT ),再重新对剩余变量进行回归估计,并剔除最不显著的变量。直到所剩余的变量都 为显著,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消除为止。经过四次剔除后,模型 5 剩下的 6 个解释变量与科技进步贡献率(TFP )之间的关系 都是显著的,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已经消除。从模型 5 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1)高等院校师 生数量同科技进步贡献率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因为 目前的高等院校教育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较严重的脱钩现象,不少的专业设置不合 理,另一方面因为高校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商业化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从 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而且目前高校的研究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也较为突出;(2)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同科技进步贡献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较高的公 共基础设施水平有助于经济要素在全社会的快速流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区域 之间实现优势互补;(3)外商直接投资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主要由 于外商直接投资大多是利用我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生产,技术含量较低,即使具有 一定的技术溢出,也需要内资企业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才能做到为我所用,而 我国本土企业在这方面较为欠缺,另外不少外商投资企业的先进管理运营经验具有行业局限 性,不易推广到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和部门;(4)信息化水平同科技进贡献率之间存在显著的 正相关关系,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和加快技术进 步方面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5)产出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为正,与科技进步贡献率 之间正相关,说明规模经济效应确实存在;(6)时间趋势的回归系数为负,再一次印证了最 近几年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所下降的势态,说明了高速的资本投入仍是江苏省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4. 江苏省各区域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根据上述对影响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诸因素的分析,本文针对江苏省各区域,提出以下发 展建议,以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第一,高校教育方面。高校教育要密切跟踪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的步伐,要关注社 会经济发展对于知识和人才提出的需求,使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面向社会需求。同时政府要 鼓励高校教育和企业进行联动,可以联合高校共同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障碍,使 教育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高校搭建平台实现其发明专利和研究成果的商业化。第二,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强各类资源较为丰富地区的乡镇级公路建设,为乡镇村 级的经济要素搭建可以快速进出的通道,在经济落后区域和经济发达区域可以考虑建立直通 快道,为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互通做好铺垫。对于现有的各级公路,尤其是交通要 道,要加强监管和公路维修保护工作,保证经济要素的顺畅流通。第三,外商投资方面。在兼顾当地就业和发展的情况下,要从片面强调引资的“量”向“质” 和“量”并重转变,加大力度引进那些资本密集度高、技术外溢性强的外商投资;同时本土企 业要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对于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实 现由被动接收到主动吸收的转变。第四,信息化水平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主动学习,来提 升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提升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节能减 排降耗为切入点,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模式朝低能耗、少污染 和高效率的方向转变;拓宽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范围,重点发展软 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咨询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业;做好信息化的普及和推广,特别加大 信息产业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力度。第五,经济增长方面。继续保持和扩大经济增长速度,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 构的优化和调整,使国民经济从过于依赖资本投入拉动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效率的 提高带动增长。着重把握经济增长的“质”,早日完成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第六,资本投入方面。加强规制和引导,对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短期内 经济效益不太显著的领域,政府可以给予种种优惠政策,鼓励各类资本主体进入;对于短期 经济效益明显,而长期内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无显著作用的行业,政府要加强规制,遏 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的出现;同时加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效率的管理,建立国有大中 型企业投资效益评价体系,扭转所有者缺位所导致的粗放式投资模式。参考文献1Chow G. C.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8(3), 1993, pp. 809-842.2Chow G. C., Lin An-loh.Accounting for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 ComparativeAnalysis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ume. 30(3), 2002, pp.507-530.3Conley T.G.,Dupor B.D.A Spatial Analysis of Sectoral Complementar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11, 2003, pp.311-352.4 Hsieh C.T., Klenow P.J.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NBER Working Paper 13290,2007.5陈洁,吕廷杰.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看我国电信改革成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7和宏明.论我国当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J,东岳论丛,2003 年 11 月第 24 卷第 6 期.8金相郁.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研究:1990-2003J,上海经济研究,2006,(7). 9金相郁.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与决定因素:1996-2003J,经济评论,2007,(5).10孙新雷,钟培武.改革开放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与资本投入J,经济经纬,2006,(5).4).11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2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3).13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草鱼养殖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整体家居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中国汽车网关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油汀取暖器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桉树原木市场竞争策略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重水堆燃料操作仪控系统检修工基础技能培训手册
- 太阳能采暖散热器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凹版印刷员实操任务书
- 2022-2027年中国发泡水泥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土方机械装配调试工应急处置分析及对策
- 口腔咨询培训课件下载
- 橙色插画风部门纳新活动模板
- 起重作业安全知识考核试题(含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医疗头戴式显示器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提高麻醉后饮食护理知晓率
- 枪支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清华紫光综保Dcap3000系列Modbus网络通讯协议-协议说明
- 浙江省丽水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日语试卷(PDF版含答案不含音频和听力原文)
- 2025至2030电子海图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小程序公司推广活动方案
- 公交车消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