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化交通日益增加,给人们带来高效便捷生活的同时,也给传统生活方式与城市空间肌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步行及步行空间的重要性,它对于改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和重塑城市特色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许多城市依然保留着尺度宜人的城市空间和步行出行习惯,这是城市构建整体步行系统的有利条件。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中等城市对机动化交通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良好的步行条件受到极大冲击。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分析城市发展的特征及其对步行系统的冲击,总结现实背景下中等城市步行系统存在问题,从而探讨适合中等城市发展的步行系统的构建方法与策略。全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述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明确研究的范围、内容及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国内外步行系统研究动态进行综述;第二章:阐述步行系统发展历程,对城市步行系统的概念内涵、构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研究;第三章:通过对我国城市发展特征、道路交通性特征以及步行系统构建要素现状特征的分析,总结步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力求把握构建城市步行系统的方向与重点;第四章:是本文理论建构的核心章节。基于城市步行系统的现状调研,结合步行系统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成功案例借鉴,提出适应城市发展的步行系统构建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在宏观层面构建步行单元步行连接的步行系统整体结构、在中观层面对中等城市典型步行单元的构建以及在以人为参照的微观空间层面,研究如何构建人性化的步行空间环境三部分;第五章:主要运用本文研究的城市步行系统构建的策略,结合作者参与的平顶山市行政文化中心区步行系统项目进行实践的尝试;结语部分对本文的思路及结论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城市,步行系统,构建策略II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abstractAbstract Traditional urban space and life is gradually cre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stnatural and comfortable way of walking.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urban space andlife owns the space feature and environment which is closest to the human nature andrichest in humanistic spiri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torization provides human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way of living, but it alters thetraditional way of living and the original urban layout. Now, humans realize theimportance of walking, which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and environment, andforms the urban features. More and more peopl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walkingsystem.In many m cities of China, people still preserve parts of traditionalurban space and walking habit, but the fast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increasingrequirement for the motorization impact the traditional urban space and walkingexperience. Considering the the problems that the walking systems in themedium-sized cities are facing and the developing feature and trend of these system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that the medium-sized cities shouldapply to the walking systems, which will be the guid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walking systems in the sustainable Middle scale cities.Chapter One: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ing background of the walkingsystem,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research objects, researchmethods and research theories of walking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Chapter Two: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walking system,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element which influences the urban walking systems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alking system, and lay the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Chapter Three: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developing features of the Middle scalecities in China and the commuting features of the citizens, this chapter summarizesthe problems the walking systems are facing and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trends ofthe walking systems in the Middle scale cities.Chapter Four: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walkingsystems, combining the walking system theories and successful models, this chaptersuggest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n three levels macro walking system frame,mid-scale walking unit and micro walking-friendly space.Chapter Five: This chapter uses the strategies previously suggested and thewalking system in pingdingshan City to do the practical research.Key word: Walking system, city, Construction Strategy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目 录1.绪论11.1 研究背景11.1.1 人性化步行交通与空间的理念回归11.1.2 机动化交通对我国城市步行系统的冲击11.1.3城市步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11.2 研究范围21.2.1 城市概念界定21.2.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21.3 研究内容21.4 研究意义31.5 国内外城市步行系统研究综述31.5.1 国外研究综述31.5.2 国内研究综述51.5.3 小结62.城市步行系统基础理论研究72.1 城市步行系统72.1.1 步行的涵义72.1.2 步行系统的涵义72.2 城市步行系统的分类82.2.1 按空间形态分类82.2.2 按步行功能分类92.2.3 按空间区位分类92.3 城市步行系统的发展历程92.3.1 国外步行系统发展历程92.3.2 国内步行系统发展历程102.4 城市步行系统构建的影响因素112.4.1 城市结构层面112.4.2 城市交通规划及管理层面122.4.3 使用者行为及需求特征层面122.4.4 城市步行设施及环境设施层面142.5 本章小结143.我国城市步行系统发展现状研究153.1 城市发展特征153.1.1 城市规模发展特征153.1.2 空间结构发展特征153.1.3 土地利用发展特征163.2城市交通特征173.2.1 道路交通特征173.2.2 居民出行特征183.2.3 交通管理特征203.3 城市步行系统组成要素现状特征203.3.1 线型步行空间现状特征203.3.1 现状街道步行空间特征总结213.3.2 点、面状步行空间现状特征213.3.3 步行交通设施现状特征223.3.4 步行环境设施现状特征223.4 城市步行系统现状存在问题综述233.4.1 步行系统整体性、连续性较差233.4.2 步行系统可达性不佳233.4.3 步行系统安全性存在较大隐患243.4.4 步行系统舒适性不高243.5 本章小结254.我国城市步行系统构建研究264.1 城市步行系统构建原则264.2 支持步行的城市结构研究264.3 城市步行系统的整体构建步行单元+步行连接294.3.1 构建规模合理的步行单元体系294.3.2 构建便捷高效的步行连接系统304.4 城市典型步行单元构建344.4.1 商业中心区步行单元344.4.2 居住区步行单元364.4.3 行政文化中心区步行单元374.5 城市步行系统空间研究384.5.1 人车交融街道的步行空间研究384.5.2 友好步行空间设计404.5.3 步行空间环境设施设计414.6 本章小结425.平顶山市行政文化中心步行系统构建实例435.1 概述435.1.2 行政文化中心区概述435.2 现状分析及步行系统问题455.2.1 功能结构现状455.2.2 道路交通现状455.2.3 步行系统要素现状455.2.4 步行系统存在的问题465.3 典型步行单元建构行政文化中心区步行系统规划465.3.1.1 步行单元的整体结构465.3.1.2 步行单元的步行连接系统475.3.2 步行空间规划设计475.3.2.1 重要步行空间的改造475.3.2.2 步行环境设施设计485.4 本章小结48结 语49致 谢51参考文献52I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绪论1.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人性化步行交通与空间的理念回归城市自诞生之日就是人类文明、物质及精神财富的聚集地,每逢人类社会经历重大的社会或科技变革,城市均是最主要的接受地。可以笼统的认为,农业社会造就了尺度宜人、适宜步行的以慢速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形态,这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及科学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工业社会的到来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机动交通工具如火车、电车、汽车等的出现及广泛应用也极大的冲击了原有的城市形态与街道肌理,城市拓展呈现“蔓延式”发展的态势,由此产生了诸如用地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原有的城市步行脉络也被撕扯得荡然无存;进入到后工业社会,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各种“城市病”折磨的自我反省期及人本主义思潮的洗礼之后,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安全舒适步行系统的重视及街道生活的向往,出现了邻里单位、人车共享街道等关于住区友好环境建设的理论。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了“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公共交通主导发展模式(TOD)”等一系列理念,提倡了多种交通与步行组合的交通模式,提倡创建宜人的步行交通系统以及人性化回归的步行空间。1.1.2 机动化交通对我国城市步行系统的冲击目前,我国正经历工业化大发展的时期,在城市规模效益与聚集效应下,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日益膨胀,步行可达性降低,机动化交通发展迅速。从另一个层面看,我国城市虽然出现了交通出行机动化的趋势,但是步行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步行引发的各种公共活动依然是最主要的行为。西方国家的前车之鉴,我国大城市的发展经验,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机动化交通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必须积极而智慧地面对机动化交通对中等城市带来的冲击。1.1.3城市步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城市城区功能相对简单,具有步行的先天优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功能更为丰富,出行的距离不断增加,令到城市原有空间肌理和传统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发生改变。是向大城市看齐还是营造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现在是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面临历史选择的关键时期。通过典型城市的调研,作者认为:针对城市步行系统进行研究,有利于保护中等城市良好的出行习惯与步行活动空间,避免出现大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历史风貌破坏、资源危机等种种弊病。因此,针对城市的特点,如何重新拾回步行生活,寻找步行需求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平衡,构建适宜的城市发展的需要的城市步行系统正是本文研究的一线。1.2 研究范围1.2.1 城市概念界定(1)国外对中等城市的界定在欧洲,城市通常指人口2万和 50万居民的城市;在美洲,通常通常指人口20万和 50万居民的城市;巴基斯坦把城市定义为人口2.5万至10万之间的城市;而在阿根廷,当地政府把这一概念定义为人口5万和100万的城市。国际建筑师协会城市工作组建议将 2万至200万居民这一人口幅度作为中等城市地位的研究基础。综上,世界各国在这方面的界定存在很大差异,基本上都是以人口规模为统计口径。(2)我国对城市的界定根据我国1990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城市规划法的定义:小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小于2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超过 20 万小于50 万的城市。然而,在2007年10月28日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中却没有对城市规模的划分进行定义。(3)指向本文研究的中等城市概念界定结合上述分析,仅仅根据人口规模来定义城市是不够准确的。吴良镛先生曾指出“被确认为城市的城市应能够发挥明确的地域作用”因此,本文认同我国城市的人口规模在 20-50 万之间,但是同时认为,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人口规模已经超出了定义的范围,如果他们在区域中的职能位置没变,也同样纳入到城市的研究范围内。1.2.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由于调研能力所限,本文以河南境内几个典型中等城市的步行系统为对象,研究范围主要是指城市核心建成区,并不包括城市边缘区。河南省位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迅速,人车矛盾突出,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1.3 研究内容(1)绪论部分是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意义、思路和相关理论现状研究的阐释。其中理论现状研究部分主要是对国外现有相关理论分析及国内相关文献的综述,从而对步行系统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2)城市步行系统基础理论的研究部分主要阐述步行系统发展历程、步行系统基本内涵、构成要素,然后对步行系统基本构成分类的研究,确定研究的基本方向,最后从步行系统发展的背景城市、步行系统的主体人、步行系统的构建要素三个方面总结归纳步行系统构建影响因子,进一步深刻了解步行系统,有利于本文的构建研究。(3)分析我国城市步行系统发展的现状,从城市结构、道路交通以及步行系统自身构建要素三个层面影响步行系统构建的因素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我国城市步行系统存在的问题,是构建城市特色步行系统的前提。(4)基于对城市步行系统现状的研究,结合步行系统发展理论及国内外成功案例借鉴,提出适宜中等城市发展所需的三个层面步行系统构建策略,从而完整步行系统交通网络和空间结构体系以及塑造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整体层面构建:步行单元为子系统的整体结构+步行连接系统的整体步行网络的形成;中观层面:步行单元子系统的构建,包括对城市重要功能区商业中心区、居住区、行政文化中心区等支持步行的步行单元整体结构布局和步行连接系统的两方面的研究;微观层面:对街道步行空间形式、宽度的研究,友好步行空间设计以及环境设施设计,创造安全、舒适、趣味的步行空间。(5)结合作者参与的实际项目,运用本文研究的中等城市步行系统的构建策略,对平顶山行政文化中心步行系统进行构建,包括行政文化中心步行单元的建构以及步行系统空间设计建议。1.4 研究意义(1)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对机动化交通的开始出现依赖以及“以车为本”的道路建设,导致城市步行环境恶化,对城市步行系统的研究有利于提倡步行等绿色交通,保护城市原有传统空间肌理和居民传统的步行生活方式,引导城市结构的可持续发展。(2)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步行系统,进而也有助于整合城市日益破碎的步行空间和人性公共环境,尤其是形成网络化的街道空间,建设适宜步行的城市结构,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的步行环境和舒适的交往空间。(3)本文力求在总结前人各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尝试对城整体步行系统理论作出有用的完善与补充。1.5 国内外城市步行系统研究综述1.5.1 国外研究综述(1)人车分离到人车共存的理论A.人车分离理论国外人车分流理论主要发展时期为 20 世纪初到中期,主要思想核心是通过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的独立来减低相互之间的影响,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或实践包括以下一些:上世纪20年代,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假想的明日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与后来光辉城市(the Radiant City),包含着人车完全分流的立体高架系统,希望以立体分离的形式解决人车矛盾,但其主要强调点却在于减少对车行交通顺畅性的破坏;佩里(C.A. Perry)最早在 1929 年纽约区域规划的文件中提出了邻里单位(Nneighborhood Unit)的概念,认为其应该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计划”,同时指出在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解决街道安全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建设社区内部的道路系统来减少人车冲突,并将汽车交通完全安排在居住区以外,最后邻里单位思想直接孕育了被称为居住小区的城市居住区布局的原理;雷德伯恩原则(Radburn Principle):几乎与佩里的邻里单位同时出现,提出“大街坊”(Suoerblock)的概念,强调了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便捷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而在居住区内部通过建设独立的车行系统与人行系统来实现人车分流,后来成为了欧美城市居住区与郊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B. 人车共存理论:安宁交通政策与共享街道交通安宁的概念来源于 1970 年代德国大量步行区的建设,交通安宁的实践来自于荷兰的庭院道路。交通安宁是一种规划和交通政策,有广泛的规划、交通和环境政策目标:减少交通事故,加强道路安全,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归还步行空间。主要包括:减少车对人的干扰,将道路设计成尽端式或缩口状以限制交通通过,或将车道设计成折线形、蛇形迫使车辆减速以保证步行者的安全。把安宁交通纯粹当成一种道路工程措施是一种错误理解,仅仅将一些居住区街道设计成庭院道路的做法也不可取。这种形式的交通安宁将减少进行设置的街道的机动车数量或机动车平均速度,但交通会被重新分配到其他的街道,加重了其他街道的交通压力。1980 年代以来,受交通安宁政策的启发,人们开始了“街道共享”理论的研究。街道共享是西方汽车社会方兴未艾的一种交通规划和设计的新课题,步行与机动车辆之争发生了质的变化,人和车辆平等共存的概念逐渐取代人车分离的概念。其核心概念在于重点面向社区和居民的整合,虽然将人行与车行混合,但把驾车人士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被考虑,而将人行系统放于设计中的首位,具体措施如改变街道的物理特征、设置减速路拱、路边种树,设置路边停车、渠化交通、实施单向交通等,以增强道路安全、支持沿街活动,最终形成互溶的公用空间,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率。研究者认为,限制交通的人车共存形式比人车分离更有利于增加居民交往,提高街区公共空间活力。(2)布坎南报告:步行空间的连续性与生活空间的关联性。报告指出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可能会对城市结构产生影响,并将城市环境和小汽车的可达性相结合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环境功能区”的概念。环境功能区的外部由交通通道围合,内部是一个连续的功能空间环境,环境功能区有不同的特征,交通应视不同功能而定(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报告同时指出道路建设对任何街道网均要规定一种环境标准(噪声、废气、不安全程度和不方便程度等方面),并以之确定容许通过的交通量,以解决提高道路交通通行能力和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矛盾。(3) 20 世纪 60 年代,简雅各布(J.Jacobs) 在其作品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出,城市应该是“有组织的复杂事物”,“有大量因素在同时变化”,“他们是内在地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她将多功能的混合成为城市生活多样性的“发生器”(generator),而街道,则正是多功能混合出现的主要场所之一,为此要注重街道的安全性、有被观察与注视的可能与需要不停有使用者,强调街道的被城市居民使用性质。(4)1986 年杨盖尔(Jan Gehl)在交往与空间中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5)2003 年杨盖尔(Jan Gehl)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是一本关于研究方法的书,一本如何善解城市居民以及在城市规划中如何收集和利用有关公共生活的书。这种方法已经在哥本哈根市应用了 30 余年,讲述了哥本哈根市在漫长的 40 余年间如何由一座以汽车为主导的城市转变成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的历史,这种研究城市空间与生活的方法已被证明是极为有用的。这也是哥本哈根能如此完美地转变为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1.5.2 国内研究综述(1)对外国步行系统研究的总结卢柯、潘海啸在城市步行交通的发展英国、德国和美国城市步行环境的改善措施一文中回顾了英国、德国和美国城市步行交通的发展历史,系统地介绍了发达国家为改善城市步行环境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各种建设模式的历史渊源和经验教训。戴志中在国外步行商业街区一书中介绍了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产生和发展,国外步行商业街区建设成功的经验,国外步行商业街区建设的运作要点,国外步行商业街区与城市设计,国外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综述。(2)城市步行交通和步行空间的探索杨跃洪以深圳华侨城人行系统为例,对城市人行街道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实践作了有益的探索。叶嘉安在以人为本的人行系统城市设计中, 探讨了如何进行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以CBD、购物区和旅游区的行人道路指示系统和全天候行人交通系统这两个重要细节问题为例,从而建立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孙靓在城市空间步行化研究初探中研究了当前我国城市机动化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对城市步行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了国外相关理论演变以及步行化模式的发展情况,辨析了现代步行化与传统步行的差异,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城市空间步行化作了初步探讨。施维克在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与改善一文中,提出步行空间的质量构成要素是安全性、空间尺度、便利程度、景观等方面。改善城市步行空间质量,要坚持城市工作的人民性原则,摈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实施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城市交通政策,并采用相关的适用技术与方法,完善规划设计环节,处理好绿化与步行空间的关系。陆化普、张永波、刘庆楠在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式一文中,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三个层面阐述了步行系统的规划方法和规划要点。宏观层面,解决步行交通系统的连续性问题,结合步行分区和集计模型考虑步行主出行链的出行需求;中观层面,考虑不同类型步行子系统中的次出行链;微观层面,结合非集计模型考虑步行支出行链的行人随机行为。1.5.3 小结国外步行系统的理论的发展由最初的通过对单个功能组团封闭机动交通或是立体高架系统实现 “人车分流”理论,到后来扩展到整个城市街道的“人车共存街道”理论,从对居住区的步行的人性化关怀到对整个城市步行空间的人性化关怀,更有对哥本哈根市如何实现整个城市步行网络的建设的描绘。而我国的步行系统理论的发展,由最初对国外理论的学习和借鉴到本土化的研究和运用,从对居住区、商业区等单个功能组团内的步行系统对城市整体步行系统专项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国内外对步行系统发展越来越趋于完善,步行系统不再局限于对单一功能组团的研究,步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是处于城市这个大背景当中的,只有对城市步行系统整体的研究,才能形成宜居的城市环境和活力的城市生活。然而我国虽然有些大城市开始了对城市整体步行系统的研究,但是城市整体步行系统研究还是处于一个薄弱的环节,中等城市的步行系统相关研究更少,因此,本文以中等城市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前人总结的相关理论的运用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充分结合中等城市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中等城市步行系统。6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城市步行系统基础理论研究2.城市步行系统基础理论研究2.1 城市步行系统2.1.1 步行的涵义伴着现代人文精神的日益渗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方式已经成为一股热潮,人性化公共场所的回归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准则,步行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1)“步行首先是一种交通类型,一种走动的方式,但它进入公共环境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方法”,因而“步行活动往往是一种必要性的活动。”(2)“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空间易地方式。” (3)“步行是城市市民最普遍的行为活动方式。”基于对步行涵义的理解,步行首先是一种交通方式,其次是一种活动方式。2.1.2 步行系统的涵义城市空间形态一书中提出:“步行系统是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步行系统由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中用以游憩集会的广场,位于交通枢纽站外供人流与车流集散的交通集散广场,以及步行(街)区,人行街道,横道,过街天桥、过街地道等构成。步行系统与城市公园,休闲空间等软、硬质景观接合,在改善交通的同时,提供城市公共活动场所,提高生活环境品质”。城市区域步行系统建构中提出了:对于步行系统,不同的层面存在不同的概念,从景观设计的层面而言,步行系统是由空地、公园、广场、喷泉、瀑布、步行林荫路、散步道、车道和休息场所等组成的线性序列,它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其它各区的公共空间之间起着联系组织作用;对交通规划而言,城市步行系统是承担着上下班出行交通以及生活出行的功能要求,在城市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宜人的、连续的步行空间,把城市的各种商业服务、文体休憩、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居住区联系起来;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步行系统可包括步行街、步行广场、庭院、地下步行街及庭院,二层平台街道,车辆停车站场等,以及联系以上部分的联结体如天桥、过街楼、地道以及交通信号、绿化、街道公共设施等。综上,步行系统无论是在景观设计层面对步行空间环境、小品设施的关注交通规划层面对步行交通、空间连续性的关注、还是城市规划层面对步行活动空间、交通空间、环境公共设施等综合的关注,步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都应该包含这几个层面的所有要素。按照步行系统所承载的基本交通功能和休闲活动功能,步行系统可分为步行交通和步行空间两大子系统,其中包含了与步行交通和休闲活动相关的所有公共空间和步行交通设施、空间环境设施(如图 2-1)。线状步行空间:街道步行空间等点状步行空间:街头绿地、广场等面状步行空间:公园、滨水景观区 步行交通系统 组 成 要 步行交通设施 步行环境设施承载步行交通和步行休闲活动的空间 城市步行系统 素 步行空间系统图 2- 1 步行系统组成要素步行交通主要由依托城市干道的人行道、不同层次的步行路径以及过街设施等要素构成。从交通出行方面来看,步行系统无时无刻都出现在我们的周围,犹如毛细血管扩张到各个层级的功能区,形成自我完善的有机整体;步行空间是城市最有活力的生活性公共空间,亦是步行交通的空间载体,良好的步行空间体系能够为城市带来生机勃勃的生活,增加生活的乐趣,丰富城市的景观,形成城市特有的风貌。由系统论的观点可知,步行系统不是步行交通系统和步行空间系统简单的相加,而是步行交通方式、依托步行开展的活动等各种物质及非物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总和,其发挥的作用应该大于单纯的步行交通功能和步行活动功能之和。2.2 城市步行系统的分类步行系统由步行交通和步行空间两大子系统构成,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步行系统的分类存在多种方法,大致可总结为按空间形态分类、按步行功能分类、按空间区位分类三种:2.2.1 按空间形态分类根据构成步行系统要素的各种形态,可以分为点状、线状、面状的步行空间体系。(1)点状步行空间数量最多,均匀的分布在城市当中,满足人们停留休息的需求,主要包括街道节点广场、街头绿地等。(2)线状步行路径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步行空间,也是步行交通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街道、步行通廊、人行道、过街设施等等。在我国,街道是承载城市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步行交通的空间载体,与城市的步行系统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步行通廊是连接城市自然景观要素的开敞空间路径,也是天然的线性步行空间;人行道则是最普遍的依托城市干道的步行路径。这三种线性步行路径的交织,初步形成城市步行系统网络的骨架。(3)面状的步行空间指城市中成片的具有步行功能的开敞空间,包括大型的广场、城市公园、滨水景观带等。2.2.2 按步行功能分类人的步行活动主要包括通行、游购、停留休憩、活动集会等目的。以上步行功能又可以概况为步行交通目的和步行休闲活动目的,包含步行交通空间和步行休闲活动空间: (1)步行交通空间步行系统以交通功能为主导,步行交通路径是连接各类功能用地的通道,主要包括人行道、步行通道、过街设施等。 (2)步行休闲活动空间步行系统功能以依托步行的休闲活动为主导,承载了居民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主要满足居民对休闲活动的需求,包括了城市步行商业街步行空间、滨水步行空间、居住区内步行活动空间、各种步行休闲广场等。2.2.3 按空间区位分类随着城市立体化、复合化的发展,尤其是大城市高密度的紧凑开发,步行系统出现立体化的趋势。从空间维度上,步行系统可以简单的认为由地上步行网络、地下步行网络、空中步行网络构成,其中地上步行网络包括室内步行和室外步行地下及空中步行网络可向多层级网络拓展。如:巴尔的摩内港与市中心的二层步行连续和香港中环的二层步行连廊。 综上所述,步行系统作为城市最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之一,将向着多样而统一、高效而复杂的方向发展。系统的分类从形态划分到步行功能的划分,再到组织形式的划分方式,是趋向于更高效而复杂的分类方式,城市步行系统构成要素的各种分类也是相互穿插与融合的。因此,步行系统大致可以按照以上三种方法进行分类,但是城市步行系统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步行系统是形态、功能及区位各方面要素共同影响的综合体,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对其进行综合分类及分析。2.3 城市步行系统的发展历程2.3.1 国外步行系统发展历程国外城市步行系统的发展与世界城市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它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败,再复苏和兴盛的过程。其中促使城市发展而导致步行系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工具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工具的演变更是直接影响了步行系统的发展方向。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出行主要依靠步行、人力车,步行空间兴盛而又发达,这时“街道”依照步行的需要,成为人们主要的道路系统,广场提高人们丰富多彩的步行活动和生活,相应的出现了许多人性化,尺度宜人的公共空间,如中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之作,圣马可广场更被认为是欧洲最美丽的“客厅”。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生,汽车的出现改变城市原有的结构,城市街区不断扩大,街道越来越宽,人行道则越来越窄,步行空间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由于汽车的高速发展,中心区环境恶劣,空气、噪音污染严重,许多城市出现了郊区化现象,汽车更是成为人们依赖的交通工具,美国除了郊区和市中心地段,大多数的道路都没有设置人行道。虽然到了二十世纪,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人车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些城市构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通过立体交通,解决人车矛盾,但是这样想法也是基于为车而考虑的,步行空间被大片绿地所代替。这一时期的步行系统发展遭受人们的忽视,日益衰败。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又开始对城市中心区紧凑、热闹的生活向往,开始恢复步行系统在地位和作用。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复兴市中心、改善市中心环境的办法,1995 年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会上通过“北京宣言“提出了“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人们认识到人在城市中的重要位置,步行系统也慢慢的恢复了其重要性,为解决人车矛盾,提出了许多人车分离理论,如佩里的邻里单位、雷德朋体系,以及后来的人车共享街道理论,许多国家城市开始兴建了以人为本的步行居住区域,以及立体化的商业中心步行区域和吸引人的步行街。2.3.2 国内步行系统发展历程步行系统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我国步行系统自古以来就与街道有着不可割断的渊源,西周时期人们把通行马车的地方成为“道”,而人行为主,熙熙攘攘的地方称为“街”。因为古代交通工具不会对人的步行不会造成危险,马车和人行通行的地方并未出现明显的区别,马车和人行的地方都称为“街道”,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尤其是在宋代以后,出现了成熟的街道空间,热闹的街道成为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间,展示了动人丰富的街道文化,如清明上河图所记载的汴梁商业街道、姑苏繁华图的苏州城,人们可以再这里完成游玩、购物、交往等所有活动。近代时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与效率,但汽车的出现打破以人为本的步行交通与城市生活之间的平衡,使我们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展,扩展后的城市空间尺度基本是以车为本的。 五十年代,我国许多城市为了适应城市中心区机动交通的发展,对城市原有道路机理进行改造,直接采取了拓宽取直的做法,使大量传统的商业街道与城市车道相互混杂,造成人车争路、人流、车流拥堵的普遍现象,城市的街道变成了以车为本,传统宜人的街道空间慢慢消失了,街道开始被道路所代替了,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城市结构和城市生活,传统的城市的物质结构和空间逐渐瓦解。吸收国外的经验教训,我们意识到公共空间被机动车划分的支离破碎,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变得不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人们重新开始了对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的美好向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人们生活方式休闲化,对人性化的步行空间的需求,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修建了大量的商业步行街和广场,但这些商业步行街和广场只是散落在城市的独立步行空间体系,作为连接广场、商业街步行路径和我国传统的步行活动空间的街道空间网络依然是支离破碎的,只有通过对街道网络的重新整合才能构建完整的步行系统。目前,我国特大城市和许多大城市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汽车的迅猛增加,街区尺度的不断扩大,汽车占据了街道,街道不再适合人的活动,步行系统趋向于立体化的发展模式,大量的二层步行连廊和地下通道代替了传统的街道。我国许多中等城市由于规模和经济水平所限,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步行与步行生活,如尺度宜人、适宜步行的街坊、熙熙攘攘的商业街。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汽车开始抢占街道,人、车矛盾严重,适宜步行的中等城市街道网络也被破坏。大城市的前车之鉴,中等城市发展的速度不可改变,结合机动化交通设计的步行系统才能适应中等城市发展,从而创造多样的步行活动,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正是本文研究的主线。2.4 城市步行系统构建的影响因素步行系统所处的背景是城市、步行系统的使用者是居住在城市的人。因此,步行系统必须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否则单纯研究步行系统的技术性构建将脱离现实与理性。本文从城市结构、交通规划与管理、使用者行为及需求、步行设施及环境设施四个方面,对影响城市步行系统构建的因素进行阐述。其中,前两者是针对城市发展的大背景,而后两者分别针对使用者及步行系统本身。2.4.1 城市结构层面步行系统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作为承载人的空间城市,必然也是承载步行系统的空间,步行系统绝不能脱离城市而存在,城市的各种要素:包括城市的发展、自然要素、历史文化、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等一起构成了步行系统存在的大背景,对步行系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1)城市空间结构对步行系统的影响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构成的各部分的联系必须通过各种通道来实现他们之间的连接,作为连接通道的城市道路网络成为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反,城市结构与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交通结构和人们的出行方式,城市布局的演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蔓延,人们因心理和生理的限制,往往只能承受一定的时间和距离范围内的步行。城市的尺度不再适合单纯的步行交通方式,人们开始选择了不同的交通工具来取代步行。城市经历了步行和马车的时代有轨电车的时代小汽车时代高速公路的时代。而步行系统的构建受城市结构的变化导致其交通构成方式不同的影响,以下是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城市形态理论与步行系统的关系:A 城市空间分散式扩展是使城市空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其缺点是大规模城市无限制的水平发展,引起若干问题:土地资源不足,交通问题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等等。扩散城市由于其规模和尺度,往往以点对点式的私家机动车交通为主,步行空间常常较为支离破碎,呈现出散乱的局部点状形态。B 有机集中扩散的城市其实是组团模式,相对的集中发展。步行空间也呈现明显的组团趋向。在同一组团内部,步行系统完善而集中,不同组团的步行区域之间靠机动交通有效联系。 (2)城市功能布局对步行系统的影响在城市整体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时应该考虑人们的出行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方便的步行联系而合理布置功能组团,从而有利于对步行的支持。居住社区布置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商店、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离人们的居住点之间最便捷的步行连续,这种土地利用的政策有利于对步行行动的支持。综上,步行系统的构建并不是孤立的技术问题,它处于城市空间发展的大背景当中,只有建立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结构,才能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步行系统。2.4.2 城市交通规划及管理层面(1)步行系统与其他交通的衔接步行系统与其他交通的衔接是指步行交通与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停车场静态交通的配合使用,以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接驳。步行系统受步行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的限制,只能满足较短距离的出行需要,而现代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在现代城市中,以步行来实现空间转换的交通方式并不占主导地位。人们中长距离出行时必须考虑与其他交通的换乘的便捷度,以形成良好的城市交通体系,满足现代化条件下人们的生活需求。(2)支持步行的交通管理政策交通规划策略也是影响步行交通构建的重要因素,一座城市是否能够建设好的步行交通,仅仅有完善的步行设施是不够的,还要有良好的交通规划策略。如宣传绿色交通、建立完整的步行交通路径与标志、保证步行交通的安全以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等。纽约由于交通规划政策指向明确,不主张拓宽马路,积极发展公交,倡导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协调发展。得益于这些交通管理政策,曼哈顿岛将近 80%的人没有私家车,靠公共交通和自行车、步行交通就能解决整个城市的交通问题。2.4.3 使用者行为及需求特征层面人是步行系统的使用者,步行系统为人服务。人们不同的活动如:往来、停留、休憩、游购、集会、沉思、观赏、锻炼身体等各种活动都会影响步行系统的构成。这里的人类包括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参与各种活动的各种人群。(1)人的行为特征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8900:2025 EN Steel structures - Structural bolting -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slip factor for faying surfaces of slip-resistant connections
- 浙江台州临海市人民政府江南街道办事处下属事业单位选聘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河源市环境保护信息中心公开招聘临聘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卫浴配件供货协议书
- 江西吉安安福县2025年下半年下半年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借用建筑资质协议书
- 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招考高层次人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代理公司返佣协议书
- 出货免责协议书范本
- 广州市越秀区经济贸易局属下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医院培训课件:《人文关怀与人文护理》
- 第三届南华大学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评分标准高处
- 2.1.2河流的堆积地貌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核心素养目标】粤教粤民版《劳动技术》六上 第7课《挂钩》课件
- 电力配网投标技术文件
- 省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方案节能评审意见书
- 互联网广告行业广告投放策略优化方案
- 装修案例汇报
-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解读
- 6大国工匠百炼成器教案-蓝色
- 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贮存运输及交付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