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长征源于都.doc_第1页
红色旅游长征源于都.doc_第2页
红色旅游长征源于都.doc_第3页
红色旅游长征源于都.doc_第4页
红色旅游长征源于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访革命足迹,重走长征路【摘要】于都是著名革命老区县,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诞生过赣南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共8.6万人集结于都,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2011年8月12日我们来到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参观历史博物馆,瞻仰革命先烈,学习伟大的长征精神。达到了实践目的,并且深受鼓舞。【关键词】 红色旅游 革命旧址 长征精神 红色旅游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逐渐发展起来,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展开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此期间我们参观了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长征第一渡”、毛泽东故居等红色景点。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深入学习了长征精神,丰富了历史知识,开阔了了眼界,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的思考。一、 于都县的革命岁月于都,是一块革命的热土,是个富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县份,曾是个激涌革命风云的地方。真正让于都名闻天下的,是于都在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从此于都河成为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河,也是一条充满活力和灵性的河,从于都河走出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恒、聂荣臻、叶剑英7位元帅,528位将军和一代各级领导,其中于都籍的将军有16位。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总的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根据地腹地,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也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队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八万六千余人,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留下的红二十四师和十多个独立团等共二万六千余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斗争。长征出发时,于都县苏政府组织800余条渔船供红军搭浮桥和摆渡之用,组织2000余名挑夫随军出征,承担了6000余名伤病员的安置任务,谱写了一曲曲支援红军的悲壮之歌。1928年于都诞生了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于都桥头根据地,赣南第一支工农武装红十五纵队及江西地方红军独立第四团,它们成为1929年初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也为后来的中央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于都被陈毅同志称之为“赣南当时最红的地方”和“群众斗争的代表”。二、 于都红色旅游的发展2011年8月12日,我们来到位于于都县城东门外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它坐落于于都河畔,其前身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2009年,在纪念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75周年之际,中共于都县委、于都县人民政府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先辈伟绩,投资近千万元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进行改造扩建,兴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纪念园占地面积60亩,由入口小广场、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组成。于都河的河水依旧静静地流淌着,殊不知七十多年前,在此一股强大的红色力量正在凝聚着。震惊世界的长征,从这里出发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块雄壮的浮雕。浮雕上红军们挺拔的站立着,坚定的看着前方。随后,我们来到了“长征第一渡”。1934年10月初,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被迫转移。10月16至19日傍晚,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这里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于都河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深湍。在那个年代人们过河没有桥,渡河的唯一方式就是乘木船。于都人民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来架设浮桥,有的用于摆渡。为避免敌人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如今这个渡口依然还原了当时古渡口的真实画面。青色的地砖,木质的渡口桥,述说着当时峥嵘的革命岁月和战士们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 然后我们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2004年,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侧,移址新建占地面积5.75亩、建筑面积1100、展厅面积900的新纪念馆,2007年11月开始对外免费开放。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在与纪念馆讲解员交谈后得知,该馆目前日参观量近百余人,主要游客为全国各地红色旅游团,该纪念馆是企事业单位和各大中小学的红色教育基地,还吸引了来自海外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全馆的展示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出击赣南 开辟苏区,第二部分战略转移 出发长征,第三部分浴血奋战 长征胜利,第四部分长征精神代代相传。这四个部分通过历史照片、讲解文字和历史文物,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再现了整个长征艰辛却光荣的过程。使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思想上接受了一次熏陶,还了解了一些长征途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解员为我们讲述了当地群众为帮助红军顺利渡河架桥的感人场景。“过去,于都河沿岸的老房子都没有门,因为老百姓都把门拆下捐献给红军搭建浮桥了”。时任红军工兵营营长的王耀南在回忆录中写道,“老表们非常热情,只要说红军要用,不管材料是做什么用的,马上抽出来给我们送来。一个赵姓老表,听说要用木料,马上去拆自家南瓜棚,工作组的人说瓜没熟,不能拆,老表二话不说就拆了,还送来一担南瓜汤。一位70多岁的曹老头把棺材板送过来,战士不收,老人就急了”在于都河60里长的河段,架起了5座横跨400多米宽水面的浮桥,为避免敌机侦察暴露目标,船排工人全力配合红军工兵,头天下午架桥, 次日凌晨拆除,保证红军顺利渡河。 位于城北的毛泽东故居何屋,曾是毛泽东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这是一座土墙灰瓦的普通农舍,它的外观保存的相对完善,与周边的高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房屋具有明显的江南特色,室内特别阴凉,屋顶为瓦片,屋内设有天井。从故居堂屋转过右厢房,卧室、廊檐和碓屋之间,可看到毛泽东用过的日常器皿和肩担、水桶、锄头等。在毛泽东的卧室里,桌上摆着一盏油灯,毛泽东经常在这盏桐油灯下学习。革命岁月是艰苦的,我们的革命党人也是格外的艰苦朴素,看着屋内简陋的摆件,不经让我心中萌生敬意。那时正处在革命最开始也是最困难的时期,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也是在这里做出了重要的战略决策。 三、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完成了在于都县城的参观实践,我们的红色之旅也告一段落了。在于都这样的红色景点还有很多,周边的农村现在还可见土墙的老房子上留着那是革命的标语。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红色革命已经扎入每一个普通人民的心中。于都县党史办副主任曾懿华统计,当时于都有四分之一的人参加红军,参加长征的有1万多人,光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6200多人。长征出发前的两次突击扩红中,1万多名于都人参军。于都人省吃俭用支援红军,红军在于都集结期间带走的粮食,相当于当时30万于都人3年的口粮。主力红军出发后,在于都县内安置了6000余名伤病员,大量民工随军出征,许多人牺牲在途中,至今连名字都无法知道。难怪周恩来在离开于都的时候曾留下这样的感慨:“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而如今,于都人民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缅怀革命先烈。除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市政府还兴建了长征小学,长征大桥,整个县城似乎都留下了红色的烙印。那种艰苦朴素,不畏艰难万苦的长征精神也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四、实践感想在回去的途中,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红军在于都踏上的是撤退之路,可他们在广大人民的心目中却步步前进,他们传播了红色希望的种子,他们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他们为了人民而打天下,这也注定了红军长征最后的胜利!有这样一句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只有人民群众和军人团结在一起,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安定,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