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希望你喜爱物理.doc_第1页
1.1希望你喜爱物理.doc_第2页
1.1希望你喜爱物理.doc_第3页
1.1希望你喜爱物理.doc_第4页
1.1希望你喜爱物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澧溪中学课堂导学案科目:物理 主备:方亮 审核:唐勇课题:1.1希望你喜爱物理 年级:八年级 知识与技能1、通过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过程与方法2、通过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辉煌成就的关系,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教学重、难点:1、本节的重点在于:(1)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2)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2本节的难点在于:成功演示新奇而又有趣的物理小实验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有人说:物理学是平凡的、普遍的,它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物理学又是有趣而又震撼人心的,其中充满着智慧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神奇的物理世界,学习知识、发展技能、体验其中的过程、掌握物理探究的方法二、预习新课,了解知识:1、 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1)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A、日出奇观1988年6月,我国山东省的“蓬莱仙境”,曾经出现过一次奇特的日出景象凌晨,旭日自海面冉冉升起,先出现的是一个扁平的太阳,随后在它的上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双日重叠,蔚为壮观B、地热喷泉地球内部储藏着大量的热,它能使地下水变成蒸汽如果它喷发出来的地方架个锅,还还能煮熟食物,你相信么?C、钱江涌潮钱江潮是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每年农历8月中旬,浙江钱塘江口都会出现大潮宋代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海水像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而来D、 蒙眼飞行科学家做过实验,蒙住蝙蝠的双眼,它仍然能避开障碍物自如的飞行蝙蝠是靠什么本领“导航”的呢?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世界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现在我们认识到物体都是由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粒子组成的如图是“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银原子的电子“轨迹”图师:其实,刚才书中介绍的自然界中的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分别属于物理学中的五大分支:光学、热学、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课堂展示:物理学: (2) 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a、 可以用“冷水”将“热水”烧开么?(热学)(备用可选实验:模拟喷泉、纸锅烧水)b、 隔着放大镜可以看到物体被缩小了(光学)(备用可选实验:旋转光碟)c、 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乒乓球不会落下(力学)(备用可选实验:马德堡半球、大气托水)a、 教师演示实验:烧瓶中的水沸腾后,酒精灯用盖子盖住,让火熄灭,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将烧瓶倒置并向瓶子底部浇冷水,停止沸腾的热水再次沸腾(模拟喷泉:用手握住模拟喷泉的其中一端玻璃球,此球中的有色液体将从另一玻璃球的底部喷口中喷出;纸锅烧水:用纸锅烧水,水开了,纸锅没有烧坏) 分组实验、讨论: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发现指纹是放大的,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旋转光碟:将一个原盘分成四格,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用微型马达带动旋转,你看到的是什么颜色?) 学生分组实验: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不紧贴),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同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不会落下(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大气托水实验不再赘述)物理学: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 功勋卓著的物理学多媒体展示:a、 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b、 世界上第一辆载客蒸汽机车c、 上海浦东之夜d、 大亚湾核电站e、 计算机f、 国际空间站g、 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师:综观历史,物理学许多重要的发现,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谓功勋卓著希望同学们学好物理学,也许将来物理书上的某一段将由你来书写三、归纳总结:我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板书设计: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1.1 希望你喜爱物理1、 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1) 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2) 身边有趣的物理学物理学: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 功勋卓著的物理学课后反思: 澧溪中学课堂导学案科目:物理 主备:方亮 审核:唐勇课题:1.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年级:八年级(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物理学进行探究的兴趣。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本课的探究性学习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难点:长度的特殊测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背景音乐:运动员进行曲。画面:赛道上,运动员在奔跑; 车道上汽车在奔驰; 烟花在空中绽放; 骏马在草原上驰骋。二、预习新课,了解知识:、比较课桌的长、宽、高(指导学生目测,随机请三位学生说出其目测结果并板书。)就学生的目测结果进行点评,由点评较自然地同学生进行探究性讨论,得出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就是单位。指导学生得出:要测量长度,首先要定出长度的标准长度的单位。设问:你知道国际单位制吗?你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吗?(按学生的现状,有部分学生知道什么是国际单位制,也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待学生说出后给以肯定,并把这些规定在屏幕上打出来。)师生间进行交谈:你知道米有多少吗?你知道还有哪些长度的单位呢?它们间的换算又是怎样的呢?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将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些补充并在屏幕上打出来。三、课堂展示:750nm= m;25km= m; 80mm= m;98cm= m利用多媒体简单介绍长度阶梯(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分组实验、讨论:、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工具可用来测量长度吗?打出多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并出示实物,作简单介绍。任何正确的使用刻度尺: 、出示一把普通刻度尺,提出问题:你会用这把刻度尺测出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吗?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请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进行规纳,并组织学生实践。三、归纳总结:我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如何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写出步骤)、给你一张中国地图,你能测出长江有多长吗?请说出你的方法并实际测一下。(第2课时)一、新课引入:1、测量的单位和测量的工具。(多媒体打出: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2、欲测球场的长和宽,该选用何种测量长度的工具?(指导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得出选取皮卷尺来测球场的长和宽较为合理)二、预习新课,了解知识:由于所有学生均对时间的意义是了解的,对可以用钟表来测量时间是知道的,故本内容的教学拟:1、先用谈话法安排学生说出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秒”等,然后教师点评,再同长度的单位进行类比,明确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秒。多媒体打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还有分(min)和小时(h)等。1min=60s; 1h=60min=3600s2、通过提问要求学生说出生活中测量时间的工具,并进行点评(点评中须明确提出用手表测时间的方法。例:某同学在早晨6h55min30s离开家,7h04min15s到校,他在路上花的时间应是8min45s)三、课堂展示: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 ,分度值是 ;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 ,分度值是 。指导学生用秒表测出心跳10次所用的时间和15s心跳的次数,并记录。 分组实验、讨论:组织学生到学校球场上和球场旁水泥路面上进行下列活动: 1、用皮卷尺测蓝球场长l,再测出从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t. 对时间测量每组安排四位同学进行,其中两名学生利用秒表,另外两名学生用手表。 2、在水泥路面上取100m长的一段,安排一名学生以平常的速度骑着自行车过来,测出这名学生通过这100m路程所用的时间。三、归纳总结:我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归纳你在本课中你学到了什么。、利用放学回家的机会测量你从学校到家所花的时间。、估测你家和学校相距多远。、利用微机课等机会查找从古至今不同时期人类的计时工具。课后反思: 澧溪中学课堂导学案科目:物理 主备:方亮 审核:唐勇课题: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运用 年级:八年级知识与技能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了解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过程与方法3、掌握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2、难点: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看、读、记四正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复习提问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什么?长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2某刻度尺测得某物体长度为6784米,准确值为多少?估计值是多少?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什么?3单位换算:0285米一、分米一、厘米。(二)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来具体学习它们的应用。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长度测量的几种特殊方法问题:如何用毫米刻度尺测一张纸的厚度?纸弄皱了,还测得准吗?点拨: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很小的多个物体叠加起来,用刻度尺测总长,再去算每一个的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测多算少法”。做一做:用手中的刻度尺测出一张纸的厚度。问题:你怎样测出硬币的直径?点拨:对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如圆柱体、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卡测法”。如:圆柱体直径测量方法。问题:你怎样测出硬币的周长?点拨:长度测量时,要求刻度尺应紧靠被测物体,在实际测量中,有些长度并非直线,如地图上铁路或河流的长度、圆柱体的周长等,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借助于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线等,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然后量出细棉线的长度即可,此种方法被称为“变曲为直法”。三、课堂展示:2、体积的测量复习提问: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多媒体展示:练习体积单位的换算。30立方分米=_立方厘米_立方米。议一议:如何测量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 说一说:(1)量简和量杯刻度单位?(2)量筒和量杯量程和最小刻度值?(3)量筒和量杯刻度特点?总结:量筒和量杯刻度单位:毫升(mL)。l毫升1立方厘米1升1立方分米;量筒上的刻度均匀,量杯上的刻度上密下疏。演示实验: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思考:通过观察实验能总结一下如何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总结归纳:使用方法:放平稳,倒人液体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讨论:如果视线是仰视,读数会有什么影响? 分组实验、讨论:怎样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小结: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学生练习测量几次)讨论:如何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点拨:利用量简或量杯可以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练习)说一说:你是如何测量不规则固体的?多媒体展示:(1)在量筒中倒人适量的水,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2)用细线系住物体。轻轻沉入量简内液体下,正确读出上升后水的总体积v2。(3)算出被测量物体体积数为VV2V1。(学生练习读出图中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3、时间和长度的估测提问: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物理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回答: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进行粗测。学生分组实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现成的长度测量工具指距、跨步距离等粗测课桌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并与用刻度尺测量的结果进行对照。(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学生汇报测量结果,组织学生讨论测量结果的正误。讨论:你知道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点拨:利用声呐、雷达、激光等现代常用测距技术,让学生各抒己见。找一找: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lin、ldm、Icm、l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用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议一议:1秒钟可以做什么事情?选择合适的计时工具,测一测你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点拨: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l毫米,小拇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分组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合作,测出你的身高是多少?手臂长是多少?走一步路的距离是多少?大拇指指甲宽是多少?估一估:请用你身上的尺估测一下课桌的高度,教室的宽度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如何用铅笔和刻度尺来测细铜丝的直径?解析: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无法直接测量不足1毫米的金属丝的直径,我们可以采用“测多算少法”,将小的直径叠加后算出总长度,然后再除以叠加的个数。答案: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L,则可以算出该金属丝的直径DL/n。四、归纳总结:我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某同学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重的铁块和细线,测量某一木块的体积,所做步骤如下:A往量筒内倒人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水的体积V1;B用细线拴住铁块,轻轻放人量简内水中,并使之全都浸没,记下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2;C取出铁块,用细线把铁块和木块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V3;D计算出木块的体积。以上步骤中多余的是_(填步骤前的序号);写出求木块体积的公式,即V=_=_cm3。解析:不规则物体如果是浮在水面上的可以按照下列方法处理:(1)用体积不计的细针使物体浸入水中;(2)可以用铁块或重物把物体绑着沉下去;(3)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本题主要采用方法(2)。答案:A V3V2 15课后反思: 澧溪中学课堂导学案科目:物理 主备:方亮 审核:唐勇课题:1.4尝试科学探究 年级:八年级知识与技能1、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过程与方法2、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2、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探究钟摆的奥秘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你认为实验中有什么问题: 6、评估:你是任何处理出现的问题的?三、归纳总结:我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完成本章基础训练课后反思: 澧溪中学课堂导学案科目:物理 主备:方亮 审核:唐勇课题: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年级:八年级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4、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二、预习新课,了解知识:1、声音的产生 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三、课堂展示: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片,让学生归纳: 3、声音的传播条件 活动2:演示,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片,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分组实验、讨论:教师: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和“信息链接”。 教师: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STS”。 三、归纳总结:我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的2、3、4。 课后反思: 澧溪中学课堂导学案科目:物理 主备:方亮 审核:唐勇课题: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年级:八年级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会用声音的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 板书: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二、预习新课,了解知识:(一)声音的强弱 三、课堂展示:活动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1、在发声的录音机喇叭上撒些小纸屑,观察喇叭在不同响度时,小纸屑的振动情况。教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2、用手轻按自己喉部的两侧,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让学生比较两种情况下手的感觉。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义。 通过上面的活动,可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归纳,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启发: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有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吗?例如:弹拨琴弦时,琴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教师:结合实例及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体会,归纳出声音的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及零分贝的规定。 思考:“响鼓还要重锤敲”是什么道理? (二)声音的高低: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分组实验、讨论:2、活动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将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拨动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动,听它发出的声音。改变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也就改变了它振动的快慢,它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体会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然后,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 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3、应用 教师讲解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知道“叩诊”、“听漏”都是依据声音的音调。 (三)声音的品质 活动3:探究不同物体的声音 让学生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 教师提问: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让学生回答。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四)乐音的含义及其三要素 指导学生结合本节的学习过程,自学这部分内容。形成认识:我们正是根据这些特性都能区别不同声音的。 三、归纳总结:我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1、课后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本节的基础训练。 课后反思: 。澧溪中学课堂导学案科目:物理 主备:方亮 审核:唐勇课题:2、3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年级:八年级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与建筑及音乐的关系;了解超声的一些应用;知道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2、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通过阅读和查询,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通过阅读和活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对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声现象感兴趣,有自豪感;能查找资料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能自觉保护声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超声和次声及其一些应用; 2、知道噪声的防治途径。 教学用具:立体声录音机。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实验、讲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通过前三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它的一些特性。当人们掌握了声音的知识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板书: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二、预习新课,了解知识 课堂展示:(一)声音与建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声音与建筑的关系,知道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都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它们都是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 (二)声音与音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 1、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语言。 2、对声音的研究也失去音乐的发展。 3、结合课本插图,知道“双耳效应”的作用及“立体声”的形成。 (三)听不见的声音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学超声和次声。它们都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控制和减少烦恼的噪声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知道噪声的概念、现代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及控制和减少噪声的三个途径。 三、归纳总结:我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1、当堂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和作业。 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课后反思: 澧溪中学课堂导学案科目:物理 主备:方亮 审核:唐勇课题:3、1光世界巡行 年级:八年级知识与技能1、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知道光的三基色。了解颜料的三原色。 过程与方法2、能根据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原理,了解设计实验,验证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和颜料的各种颜色都可以由三基色和三原色混合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能积极思索一些有关光的本质的问题。如:光究竟是什么?所有的光都是可见的吗?对盲人有一份关爱之心。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基色,知道物体颜色的奥秘。 2、难点:能根据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原理,了解设计实验,验证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和颜料的各种颜色都可以由三基色和三原色混合而成。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阅读理解。 教学用具:三棱镜、手电筒、透明的有色胶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首先,让大家齐读“章首小诗”。 提问: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板书:3.1光世界巡行二、预习新课,了解知识:(一)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二)揭开色彩的奥秘 光有许多特性。自然界物体的各种颜色都源于光,现在,让我们来研究光的色彩。 分组实验、讨论:1、活动1:分解白光 使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发现,这一束光被分解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包含着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个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这上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666年首先发现的。 在此,可向学生介绍“复色光”和“单色光”的概念,并指明生活中的光多数是“复色光”。为下面学习物体的颜色奠定基础。 这个活动告诉我们,白光是由上述七种色光组成的。 2、活动2:营造斑斓的色彩 在三只手电筒上分别蒙上红、绿、蓝三种透明纸,将手电筒发出的三束光投射在白纸上,请同学们观察纸面上有几种颜色? 在此,可向学生介绍“光的复合”现象。 通过这个活动,你对色彩有什么认识? 实验表明:红、绿、蓝三种色光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色光。红、绿、蓝三种色光是无法用其他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基色”。 课堂展示:3、活动3:观察苹果的颜色 用绿色光照射在红苹果上,你看到的苹果是什么颜色?请同学们根据观察的情况回答。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信息链接。通过学习要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一般物体并不是单色的。 在此,可向学生介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决定的。 然后,结合实例进行巩固练习。 4、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认识颜料的三原色,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是不可见光。 在此,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红外线、紫外线的特征及其应用。 三、归纳总结:我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2、完成本节基础训练。 课后反思: 澧溪中学课堂导学案科目:物理 主备:方亮 审核:唐勇课题: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年级:八年级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光射到镜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反射现象中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道光的反射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2、通过实验了解有关光的反射现象的几个名词。通过活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验证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后,能运用这一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如日食、月食、射击瞄准、小孔成像等。能积极参与探究光的反射的活动,能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进行课外有关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 2、难点:是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验证过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阅读理解法。 教学用具: 激光笔、手电筒、平面镜等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由于在小学自然里,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所以本节教学可直接引入新课。 板书: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二、预习新课,了解知识:(一)光的传播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学: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师应对“均匀”这样的关键字,予以强调。) 2、光线的概念。要明确实际光传播时,并不存在光线,它只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现象的方便,人为引入的。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同时,阅读信息浏览。 分组实验、讨论:(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活动1: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教师演示课文中的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当光传播到两种物质的界面,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物质中传播的现象。 2、几个有关的名词:简说就是“一点两角三线”。 3、活动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按照课文中的图示所示,组装好器材,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然后,让同学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出实验结论,并完成文中的填空。这个结论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4、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课堂展示:光的反射规律: (三)光反射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光的反射的应用实例。 三、归纳总结:我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做本节的基础训练。 课后反思: 澧溪中学课堂导学案科目:物理 主备:方亮 审核:唐勇课题:3、3平面镜成像 年级:八年级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 过程与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能积极参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研究,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说明它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 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 平面镜,蜡烛(两根完成一样的),玻璃板,光屏,凸面镜和凹面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用过平面镜,你曾用平面镜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镜子叫平面镜? 二、预习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