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集合A{a.doc_第1页
已知集合A{a.doc_第2页
已知集合A{a.doc_第3页
已知集合A{a.doc_第4页
已知集合A{a.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关系习题4.11. 已知集合A=a, b,a,b,B=1, 2,求笛卡尔积AB,BA,B B,B3。解 AB=(a,1),(a,2),(b,1),(b,2),(a,b,1),(a,b,2),BA=(1,a), (1,b), (1, a,b),(2, a), (2, b), (2, a,b),B B=(1,2),(1,2),(2,1),(2,2) ,B3=(1,1,1),(1,1,2),(1,2,1),(1,2,2), (2,1,1),(2,1,2),(2,2,1),(2,2,2) 。2. 设A=x, y,求集合P(A)A。解 P(A)=, x, y, x, y,因此,P(A)A=, , , , , , , 。3. 设A、B、C、D是任意集合,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AB=ACB=C;(AB)C=(ACBC);存在集合A使得AAA。解 不正确。例如令A=,B=1,2,C=x,则AB=AC=正确。因为, (A-B)Cx(A-B)yCxAxByCxAyCxByCACBC(AC-BC) 。所以,(A-B)C(AC-BC) 。又因为,(AC-BC)ACBC (xAyC)(xByC)(xByC) (xByC) xA(xByC) (xAxB)yC x(A-B)yC (A-B)C。所以,(AC-BC)(A-B)C。综上所述,(AB)C=(ACBC)。正确。例如A=,AA=,显然AAA。但是当A时,因为AA是由集合A中的两个元素的序偶组成的集合,所以AAA一般不成立。4. 设任意三个集合A、B、C,求证(1)A(BC)=(AB)(AC); (2)(BC)A=(BA)(CA)。证明 (1)A(BC)(xAy(BC)(xA(yByC)(xAyB)(xAyC)(AB) (AC)(AB) (AC)因此A(BC)=(AB)(AC)。同理可证(2)。5.设A、B、C、D为任意集合,证明(AC)(BD)(AB)(CD)成立。若AA=BB,则A=B成立。证明 (AC)(BD)(AC)(BD)(AC)(BD)(xAyC)(xByD)(xAxB)(xAyD)(yCxB)(yCyD)(xAxB)(yCyD)x(AB)y(CD)(AB)(CD)。因此,(AC)(BD)(AB)(CD)。设xA,若AA,而AA=BB,所以,BB,即xB,因此AB;同理可证BA;故A=B。习题4.21.写出从集合A=1, 2, 3到集合B=a的所有关系。解 因为,AB=(1, a), (2, a) ,(3, a),所以,R1=、R2=、R3=、R4=、R5=, 、R6=, 、R7=, 、R8=, , 。2.用L和D分别表示集合A=1, 2, 3, 4, 8, 9上的普通的大于等于关系和整除关系,即L=|(xy)(x, yA),D=|(x整除y)(x, yA),试列出L,D和LD,LD,L-D中的所有有序对。解 L=, , , , , , , , , , , , , , , , , , , , ;D=, , , , , , , , , , , , , , LD=, , , , , L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D=, , , , , , , , , , , , , , 3.已知X=a, b, c,Y=a, d,求XY上的全域关系和恒等关系。解 XY=a, b, c, d,则XY上的全域关系U、恒等关系I分别为U=, , , , , , , , , , , , , , , ;I=, , , 。4.设P=, , , 和Q= , ,,求PQ,PQ,domP,ranP,domQ,ranQ,dom(PQ),ran(PQ)。解 PQ=, ;PQ=, , , , ;domP=1, 2, 4,ranP=2, 3, 4;domQ=1, 2, 4,ranQ=2, 3;dom(PQ)=1, 2, 4,ran(PQ)=2, 3, 4。5. 设R1和R2都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二元关系,证明:(1)dom(R1R2)=domR1domR2;(2)ran(R1R2)ranR1ranR2证明 (1)对于任意元素xA,xdom(R1R2)$y(R1R2)$y(R1R2)xdom(R1)xdom(R2)x(dom(R1)dom(R2)故dom(R1R2)=domR1domR2(2)对于任意元素yByran(R1R2)$x(R1R2)$x(R1R2)$x(R1)$x (R2) yranR1yranR2y(ranR1ranR2)。故ran(R1R2)ranR1ranR26. 设A=0, 1, 2, 4, 6, 8,B=1, 2,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A到B关系,并给出关系图及关系矩阵:R1=| xAByAB AB;R2=|xAyBx+y=5 AB;R3=|xAyA($k)(x=k*ykNk2) A A;R4=|xAyBx和y互素 AB。解 R1=, , , ;R2=, ;R3=, , , , , , ,;R4=, , ,,。关系图如下:012468123R1R2012468123012468R3012468012468123R4图4-1习题4.31. 设集合1, 2, 3, 4上的二元关系R1和R2为R1=, , , ,R2=, , ,试求R1R2,R2R1,R12和R22。解 从关系复合的定义来求:R1R2=, , , ;R2R1=, ;R12=R1R1=, , , ;R22=R2R2=, , 。2. 设R1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二元关系,R2为从集合B到集合C的二元关系,试求dom(R1R2)、ran(R1R2)与集合A、B、C。解 dom(R1R2)A;ran(R1R2)C。3. 设A=1, 2, 3上的关系R1=|i-j是偶数或i=2*j或i=j-1,R2=|i=j+2,(1)利用定义求R1,R2,R1R2,R1R2R1,R1-1;(2)利用矩阵求解R1R2,R1R2R1,R1-1,给出对应的关系矩阵;(3) 给出R1,R2,R1R2,R1R2R1,R1-1的关系图。解 (1)利用定义求解,R1=, ,;R2=;R1R2=, ,;R1R2R1=, , ;R1-1=, , ;(2)利用矩阵求解, ;。关系图如图4-2:123 R2123 R1R2R1R2R1123R1 123 R1-1123图4-24.设A=1, 2, 3, 4, 5,R=, , , , ,试找出最小的正整数m和n,使mn且Rm=Rn。解 R=, , , , ,R2=, , , , ,,R3=, , , , ,R4=, , , , ,R5=, , , , ,R6=, , , , ,R7=, , , , = R1。所以,m=1、n=7可使得R1=R7。5.集合A=1, 2, 3, 4, 5上的关系R=, , , , , , , ,求,nN。解 =,因此,一般地,。6设A,B是集合,R,S是A到B的关系,证明下列各题:(R-S)-1=R-1-S-1;(AB)-1=BA;-1=;RSR-1S-1。证明 对于任意的(R-S)-1,则R-S,所以,R,但S,因此,再由逆关系的定义有,R-1,而S-1,故R-1-S-1。即(R-S)-1R-1-S-1。同理可证R-1-S-1(R-S)-1。综合可得(R-S)-1=R-1-S-1。由集合的笛卡尔积和逆关系的定义,因为,对于任意的aA,bB都有,BA,则AB,所以,(AB)-1,即BA(AB)-1,另一方面,因为,对于任意的aA,bB都有,(AB)-1,所以,则AB,所以,BA,即(AB)-1BA。综合上述有,(AB)-1=BA。用反证法证明-1=,假设存在aA,bB使得,-1,则,这与是空集矛盾。先证明RSR-1S-1。对于任意的aA,bB,若R-1,由逆关系的定义则R,而RS,所以,S,因此,S-1,即R-1S-1。再证明R-1S-1RS。若R,则R-1,而R-1S-1,所以, S-1,因此,S,即RS。习题4.41.设R1,R2,R3,R4都是整数集上的关系,且xR1yxy0,xR2y|x-y|=1,xR3yx-y=5,用Y(yes)和N(no)填写表4-1。关系自反的反自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传递的R1R2R3表4-1解 如表4-2关系自反的反自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传递的R1NNYNYR2NYYNNR3NY表4-2NYN2.设整数集I中,任意两个元素x、y之间有关系R,xRyx(x-1)=y(y-1),问R是否具有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解 R具有自反性,因为对于任意的xI,x(x-1)=x(x-1),即R,所以R具有自反性;因为R具有自反性,所以R不具有反自反性;R具有对称性,因为对于任意的x, yI ,若R,则x(x-1)=y(y-1),所以y(y-1)=x(x-1),即R,因此R具有对称性;显然R不具有反对称性;R具有传递性,设R,R,即x(x-1)=y(y-1),y(y-1)=z(z-1),显然有x(x-1) =z(z-1),即R,所以R具有传递性。3.设集合A=0, 1, 2, 4的关系R=xyA ,画出R的关系图;R是否具有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解 (1)R=, , , , , 102004图4-3, , , , , , , ,关系图如图4-3。R具有对称性。4.设R为非空有限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R是反对称的,则RR-1的关系矩阵MRR-1中最多能有几个元素为1?解 若A上关系R是反对称的,则RR-1关系矩阵MRR-1中最多只有主对角线上有非零值,即最多只有|A|个非零值。5.设集合A=1, 2, 3,求:(1)在其上定义一个既不是自反的也不是反自反的关系;(2)在其上定义一个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关系;(3)在其上定义一个既是对称的也是反对称的关系;(4)在其上定义一个是传递的关系。解 答案可以有很多组,下面给出一组答案如下。(1)R=;(2)R=, , ;(3)R=, ;(4)R=, , 。6.设R1,R2为集合A上的自反关系,证明R1R2也是A上的自反关系。证明 因为,R1,R2为集合A上的自反关系,则对于任意的xA,有 R1,且R2,因此,R1R2,故R1R2是A上的自反关系。习题4.51.设R1=,,R2=, , , 都是集合上A=a, b, c的二元关系,求出各自的自反闭包,对称闭包和传递闭包(用有序对形式给出),并给出各闭包的关系矩阵和关系图。解 r(R1)=R1IA=, , , ,;s(R1)=R1=, , , ;t(R1)=, , ;r(R2)=R2IA=, , , s(R2)=R2=, , , , t(R2)=, , , 关系矩阵如下:,。关系图如图4-4:a cR1R2r(R1)s(R1)t(R1)r(R2)s(R2)t(R2)图4-4b a cb a cb a cb a cb a cb a cb a cb 2.已知集合1, 2, 3上的关系R,R=, , , , 求下列关系的关系矩阵, (1)r(R), (2)s(R), (3)t(R), (4)rs(R), (5)sr(R)。解 ,则;,;。3.设R1,R2为A上关系,R1R2,求证:r(R1)r(R2);s(R1)s(R2);t(R1)t(R2)。证明 因为,R1R2,所以,IAR1IAR2,即r(R1)r(R2)。因为,R1R2,由习题4.3第6题可得,所以,即s(R1)s(R2)。因为,R1R2,所以,则,即t(R1)t(R2)。4.设R1,R2为集合A上的关系,证明r(R1R2)=r(R1)r(R2);s(R1R2)=s(R1)s(R2);t(R1)t(R2)t(R1R2)。证明 由自反闭包的定义又r(R1)= IAR1IAR1R2= r(R1R2),同理有r(R2)= IAR2IAR1R2= r(R1R2),所以有r(R1)r(R2) r(R1R2);另一方面,下面分两种情况来证明。如果a=b,则IA,所以;如果ab,则,因此,若,则,所以,同理,若,则,所以,。故r(R1R2) r(R1)r(R2)。综上所述,r(R1R2)=r(R1)r(R2)。因为R1R1R2,且R2R1R2,所以由第3题有s(R1)s(R1R2) ,且s(R2)s(R1R2),因此,s(R1)s(R2)s(R1R2);另一方面,则或,若,则或,所以,或,因此,;若,则,所以,或,因此,或,所以,或,因此,。故s(R1R2) s(R1)s(R2)。综上所述,s(R1R2)=s(R1)s(R2)。对于任取的 t(R1)t(R2),则 t(R1)或t(R2)。若 t(R1),则存在正整数m使得,因此,所以, t(R1R2);同理若t(R2),可证 t(R1R2)。综上所述,t(R1)t(R2)t(R1R2)。5.给出一个二元关系R使st(R)ts(R)。解 R=是集合A=x, y上的二元关系,则st(R)=, ,而ts(R)=, , , 。因此st(R)ts(R)。6.证明定理4的(2)(设R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rt(R)=tr(R))。证明 rt(R)=r(RR2Rn)= IARR2Rn=( IAR)(IAR2)(IARn)( IAR)(IAR)2(IAR)n=tr(R)。反之,对于任意的tr(R),则存在正整数n,使得(IAR)n,即IARR2Rn,亦即 rt(R),所以,tr(R)rt(R)。综上所述,tr(R)=rt(R)。习题4.61.设A=1, 2, 3, 4,问A上共有多少个等价关系?解 A上共有15个等价关系。由等价关系和划分是一一对应关系,而A共有如下的15个划分:p1=1,2,3,4,p2=1,1,2,3,4,p3=2,1,3,4,p4=3,1,2,4,p5=4,1,2,3,p6=1,2,3,4,p7=1,3,2, 4,p8=1,4, 2,3,p9=1,2,3,4,p10=1,3,2,4,p11=1,4,2,3,p12=2,3,1, 4,p13=2, 4,1,3,p14=3,4,1,2,p15=1,2,3,4。与每个划分对应的等价关系由读者自行给出。2. 设R是集合A上的对称关系和传递关系,求证:若对每个元素aA,存在一个元素bA,使R,则R是等价关系。证明 要证明R是A上的等价关系,只需证明R是A上的自反关系。事实上,因为,aA,总存在一个元素bA,使R,而R是集合A中的对称关系,所以R,又因为R是A上的传递关系,有R且R时,可得R,即R是集合A中的自反关系。故R是等价关系。3. 集合A=a, b, c, d, e上的划分为S,S=a, d, e, b, c,写出由划分S导出的A上的等价关系R。画出R的关系图,并求MR。解 R=a, d, ea, d, eb, cb, c=, , , , , , , , , 关系图如图4-5abdec图4-5。4. R1和R2都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试判断下列A上的二元关系是不是A上的等价关系。若不是,请给出反例。A2-R1;R1-R2;r(R1-R2); R1R2;R1R2。解 不是等价关系。例如设A=1,2,3,R1=,,而显然A2-R1=,不是等价关系;不是等价关系。例如A=1,2,3,R1=,,R2=,,而显然R1-R2=,不是等价关系;不是等价关系,令A=1, 2, 3,R1=, , , , , , , , ,R2=, , , , R1-R2=, , , ,r(R1-R2)=(R1-R2)IA=, , , , , , ,因为R1-R2,R1-R2,但R1-R2,显然R1-R2不具有传递性,所以R1-R2不是等价关系。(4)不是等价关系,令A=1, 2, 3,R1=, , , , ,R2=, , , , ,R1R2=, , , , , , , ,因为R1R2,但R1R2,所以R1R2不是等价关系。(5)不是等价关系,令A=1, 2, 3,R1=, , , , ,R2=, , , , R1R2=, , , , , , ,因为R1,R2,但R1R2,显然R1R2不具有传递性,所以R1R2不是等价关系。5. 设p1和p2都是集合A的划分,试判断下列集合是不是A的划分,为什么?(1)p1p2;(2)p1p2;(3)p1-p2;(4)(p1(p2p1)p1。解 若p1=p2,则p1p2是集合A的划分,其它情况p1p2不是集合A的划分;例如设A=1,2,3,p1=1,2,3,p2=1,2,3,而p1p2=1,1,2,2,3,3不是划分。若p1=p2,则p1p2是集合A的划分,其它情况p1p2不是集合A的划分,例如设A=1,2,3,p1=1,2,3,p2=1,2,3,而p1p2=1不是集合A的划分;若p1p2=,则p1-p2是集合A的划分,其它情况p1-p2不是集合A的划分,例如设A=1,2,3,p1=1,2,3,p2=1,2,3,而p1-p2=2,3不是集合A的划分; 因为(p1(p2p1)p1=p1,所以(p1(p2p1)p1是集合A的划分。6. R是整数集合I上的关系,R=|x2=y2(1)证明R是等价关系;(2)确定R的等价类。证明 (1)对任意的xI,x2=x2,即R,所以R是自反的;对任意的R,即x2=y2,则y2=x2,即R,所以R是对称的;对任意的R,R,即x2=y2,y2=z2,显然x2=z2,亦即R,所以R是传递的;综合、可知R是等价关系。(2)R的等价类可以分为0, 1, 2, ,其中 0=0,1=-1=1, -1,2=-2=2, -2,n=-n=n, -n,。习题4.71.设R是X上的二元关系,试证明R=IXRR-1是X上的相容关系。证明 (1)自反性。因为对任意的xX,IX,所以IXRR-1=R,即R是自反的;(2)对称性。对于任意的IXRR-1,且xy,显然RR-1,则R,或R-1,因此,R-1,或R,从而有RR-1,所以IXRR-1=R,即R是对称的;综上所述,R是X上的相容关系。2.设集合A=1,2,3,4,5,6,R=, , , , , , , , , , , , , , , , , , , ,证明R是A上的相容关系,给出R的关系矩阵和简化关系图,求R的最大相容类。证明 (1)对任意的xA,有R,所以R是自反的;(2) 设任意的R,且xy,都有R,即R是对称的;综上所述,R是A上的相容关系。R的关系矩阵如下,关系图如图4-6:,1 2 34 5 6图4-6最大相容类为:1,2,3,2,3,4,2,4,5,6。习题4.81.设集合X=1, 2, 3, 4, 5上的二元关系为:R=, , , , , , , ,, , , , ,验证是偏序集,并画出哈斯图。解 从R的定义中,显见R具有自反性、反对称性、传递性,所以R是A上的偏序关系,即是偏序集。COVA=, , , , 2.如图4-8所示,为一偏序集的哈斯图,(1)下列命题哪些为真?aRb,dRa,cRd,cRb,bRc, aRa,eRa;(2)给出R的关系图;(3)指出A的最大元,最小元(如果有的话),极大元,极小元;(4)求出集合A及其子集B1=c, d, e,B2=b, c, d,B3=a, c, d, e的上界,下界,上确界,下确界(如果有的话)。解 (1)从哈斯图可以看出,dRa,aRa,eRa(2)R的关系图如图4-9:(3)A的最大元为a,无最小元,极大元为a,极小元为d,e;(4)出集合A及其子集B1=c, d, e,B2=b, c,d,B3=a, c, d, e的上界,下界,上确界,下确界如表1。24513图4-7abecd图4-8abcde图4-9上界下界上确界下确界A=a, b, c, d, ea无a无B1=c, d, ec, a无c无B2=b, c, dadadB3=a, c, d, ea无a无表13.填写表2,区分偏序集的子集B上的最大(小)元,极大(小)元,上(下)界,上(下)确界。b是B的定 义bB否存在性唯一性最大元素bB且b大于B中其它每个元素是不一定存在存在则唯一最小元素bB且b小于B中其它每个元素是不一定存在存在则唯一极大元素bB且b不小于B中其它每个元素是不一定存在不一定唯一极小元素bB且b不大于B中其它每个元素是不一定存在不一定唯一上界bA且b大于B中每个元素不一定不一定存在不一定唯一下界bA且b小于B中每个元素不一定不一定存在不一定唯一上确界B的上界中的最小者不一定不一定存在存在则唯一下确界B的下界中的最大者不一定不一定存在存在则唯一表24.下列集合中哪些是偏序集、拟序集、全序集、良序集? ;。解 是偏序集,不是其它集合;是拟序集,不是其它集合;是偏序集、全序集、良序集,不是拟序集;是偏序集、全序集、良序集,不是拟序集;复习题四1.设A、B、C是非空集合,证明:AB=ACB=C。证明 对于任意的bB,因为A非空,所以存在aA,且AB,因为AB=AC,所以AC,从而bC,因此BC。同理可证CB。故B=C。2.设A、B、C是集合,IA是A上的恒等关系。证明:若RAB,则IAR=R。证明 利用集合相等的定义去证,即分别证明IARR,RIAR;对于任意的IAR,必存在z,满足IA,R,而IAx=z,所以R,即IARR;对于任意的R,因为IA,所以IAR,即RIAR;综上所述,IAR=R。*3.设A是含有n个元素的有限集。分别求A上不相同的自反关系、反自反关系、既对称又反对称关系的总个数。解 (1)共有2n(n-1)个A上的不相同的自反关系;(2)共有2n(n-1)个A上的不相同的反自反关系;(3)共有2n(n+1)/2个A上的不相同的对称关系;(4)共有2n2n(n-1)/2个A上的不相同的反对称关系;(5)共有2n个A上不相同的既是对称又反对称的关系。4.设A=1, 2, 3,R是P(A)上的二元关系,且R=|ab。则R不满足下列哪些性质,为什么?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解 R不具有自反性,因为 (A),但=,所以R,故R不具有自反性。R不具有反自反性,因为1P(A)且11=1,所以R,故R不具有反自反性。R具有对称性,x,yP (A),若R,则xy,所以yx,因此R,故R具有对称性。R不具有反对称性,设x=1, 2,y=1, 3,则xy=yx=1,由R的定义易知,R且R,但xy,故R不具有反对称性。R不具有传递性,设x=1,y=1, 2,z=2,则有xy=1且yz=2,所以R且R,但xz=,所以R,故R不具有传递性。5.设R是集合X上的一个自反关系,求证:R是对称和传递的,当且仅当,和在R之中,并有R。证明 设R是集合X上的一个自反关系,如果R是X上对称和传递的,则对于任意a,b,cX,若有RR,则RR,故得 R反之,若R,R,必有R,则对任意a,bX,若R,而因为R是自反关系,所以R),故R,即R是对称的。若RR,则RR,所以R,即R是可传递的。6. 证明:设R是集合A上的一个任意关系,证明下列各式:(1)(R+)+=R+;(2)RR*=R+=R*R;(3)(R*)*=R*;其中,R+=t(R),R*=rt(R)证明 (1)因为R+=t(R)是传递的,所以,(R+)+=t(R+)=t(t(R)=t(R)=R+(2)因为R*=IAR+=IA(RR2R3)RR*=R(IA(RR2R3)=RIARRRR2=RR2R3=R+同理可证,R*R=R+。(3)(R*)*=(R*)+IA=t(R*)IA=R*IA(因为R*是传递的)=R*7.设A和B均为非空集合,R1和R2分别为A和B上的等价关系,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