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_第1页
【课外阅读】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_第2页
【课外阅读】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_第3页
【课外阅读】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_第4页
【课外阅读】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儒家作为一个学派,是由孔子开创的。在先秦时代,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之一家。汉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加之自隋唐至清代,中国一直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即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两千余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儒家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文化观念。这些思想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一、仁的观念儒家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仁。何谓仁?仁就是对于他人的亲善和关爱。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爱人即是对于他人的关爱,即是要把他人当成自己的同类,设身处地爱护他人,并且是不怀私利、不求报答地爱护他人。孟子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一个人看到小孩掉到井里,一定想着要去救他。为什么要去救他?不是为了通过这件事而接交孩子的父母,不是这了通过这件事在朋友邻里中取得一个好的名声,不是因为孩子的哭叫而使自己不得安宁。而是不加任何思索、不加任何考虑地要去救人。这就是仁爱,这就是对于他人的关爱。仁的根本是对于他人的关爱。宋代程颢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程氏遗书卷二)仁是要把他者看成一个与己相关的对象,看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对象,而设身处地爱护他,关爱他。仁的具体展开表现为忠、恕。孔子弟子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宋代朱熹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卷二)忠是尽心、尽力,我有多大能力,就使出多大能力,绝不有半点保留,这就是忠。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尽心、尽力,就是忠。一个人只有60斤力气,就使出60斤力气,这就是忠;而一个人有100斤力气,却只使出80斤力气,这就是不忠。恕是由己而推及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我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这样对待人,这就是恕。恕就是如心,就是将心比心。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对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即是忠。忠是由人而诉诸己,恕是由己而推及人。忠是积极意义的恕,恕是消极意义的忠。在儒家看来,推行仁道,首先要从孝入手。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弟子有若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儒家之仁道观念,是建立在人之自然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孝的基本含义是赡养父母,但只是一般地赡养,还不是真正的孝。孔子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人可以养父母,也可以养犬马。如果对父母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那和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孝道最为重要的并不是养,而是内心是否保持一种敬意。二、义的观念义的观念是关于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行为,应当以行为的正当性为基本的标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何谓义?义即是行为的正当性。中庸讲:“义者宜也”。唐代韩愈讲:“行而宜之之为义”(原道)人之为人,人的行为的基本标准不是别的,只是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所以孔子又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懂得行为的正当性,并且能够坚守行为的正当性,在儒家看来,是人与禽兽的基本区别。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舍生而取义,这是人才可能具有的操守。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人之所贵者,在于人有义。人之为人,并不在于人有知觉、有生命,而在于人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不该做的标准就是所谓的义。如果说,仁的对象是指向他人,那么,义的对象则完全指向自身。汉代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仁是对于他人的关爱,而不是爱自己;义是对于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对于他人的要求。不管别人如何待我,而我应当一如既往地待人。该怎样待人就怎样待人,这就是义。所以,俗语中所讲的“你不仁,我不义”,那不是义,那是把自己等同于他人。如果他人是小人,那实际上就把自己降低为小人。三、礼的观念在儒家看来,人作为人,首先是一社会成员。人作为社会成员,就应当遵守、履行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就是所谓的礼。何谓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礼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可靠保障。作为社会成员,人们应当按照礼的要求、按照礼的规范来做事。人作为人,应当严守自己的人伦操守,不仅要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要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就是说君要像个像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么社会将会出现混乱。当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国君请你来治理国政,你先要做什么事呢?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亦即首先要恢复卫国的纲常名教。恢复纲常名教是处理其他一切事务的基础和前提。在儒家看来,君子之为君子,就要严格遵循人的人伦操守,亦即严格依礼做事。这就是孔子所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所以荀子说:“君子者,治礼义者也,非治非礼义者也。”(荀子不苟)礼记更为明确地指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礼记冠义)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儒家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成人。四、智的观念智是关于是非的观念。孟子讲:“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只有人才有是非的观念,人有是非的观念,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荀子讲:“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人之有辨,是指人具有明辨是非然否的能力。在儒家看来,人天生即具有辨别是非然否的能力,这种天生即具有的能力,儒家将其称作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良知、良能为人所共有,而非圣贤所独有。明代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为学的工夫,并不是获得知识,而是使良知、良能发扬光大的过程。“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传习录中) 将这种本有的良知、良能发扬于外,用于事父,即是孝;用于事君,即是忠;用于与人交往,即是仁与信。五、信的观念信,是全然、如实地按照自己所言说的去做。信,往往与忠连用。孔子提倡“言忠信,行笃敬”。忠着重于内,信着重于外。忠是尽心、尽力。然一个人是否尽心、尽力,他人并不知晓,只有自己清楚。而信,是如实地按照自己所言说的去做。是否如实地按照自己所言说的去做,他人是很清楚的。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严格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这就是君子。孔子认为人人都应当讲信用,在他看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个人不讲信用,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行得通的。孔子自己有一个志向,即是“朋友信之”,即是成为朋友所依赖的人。孔子弟子曾子每日三省其身,第一件事是忠:“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二件事是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人常常这样反省自己,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信是要见之于行的,是要在行为中见出效果的。由于重视信,所以儒家很强调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讷于言”即是重承诺,“敏于行”即是强调行为上要雷厉风行。所以,人所患者,“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在孔子弟子中,子路不仅是一个勇者的形象,也是一个信者的形象。“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子路从不拖延履行诺言,一旦知道了需要做的事,一定会尽力去做,在这件事还没有做完之前,唯恐又知道有需要做的事。子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信者的榜样。仁、义、礼、智四者,被孟子当作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仁、义、礼、智四者的具体显现,即是人之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及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人有四体,是人之为人的外在表征,人之有四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无此四心,不仅不是君子,甚至于简直就不是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同上)汉之后,仁、义、礼、智之外,又加上信,被人称作“五常”。常为人性之常,故称之五常。现代青年,思想解放,行为上不愿意有过多的约束,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一定要有一种责任意识,要有一种正义感,要尽到自己作为一位社会成员的责任。不少人遇事只是想到自己,只是想到自己的实际利益,对他人表现出极度的冷漠,甚至于将他人当成自己的敌人。前一段时间,在中国一些地方出现销售一种名叫“五毒娃娃”的东西。将自己怨恨的人、或者将自己事业上的对手的名字贴在这个娃娃身上,然后用针去扎他,诅咒他。这种行为表现出一种非常阴暗、非常可怕的心理。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有这样一种阴暗的心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他人当成自己的障碍。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为任何人所独有,都应当是大家所共同享有的东西。通过和他人相处,而获得快乐;通过和他人相处,而获得鼓励;通过和他人相处,而得到帮助;通过帮助他人,而提升自己。这就是人生的乐趣!这就是人世生活!生活本来就应该如此。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青年人,首先要培养和树立健全的心理。健全的心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孟子所讲的“四心”,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在孟子看来,无此“四心”,甚至就不是人,至少不是正常的人,不是健全的人。我曾经听到一首歌,里面竟然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没有钱,我不要脸”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宋代欧阳修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