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下,公司治理问题席卷全球。综观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沿革,公司的内部治理正在经历着由“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制度变迁。作为一个重要内部控制工具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董事会为公司的权益资本和管理雇佣契约提供了治理上的安全措施,同其亲自参与管理相比,股东将他们的决策控制权赋予其代理人,可以更有效率的控制和监督经理层的决策。近年来,各主市场经济国家近十年来所进行的公司治理改革也大都将董事会制度的改革置于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董事会是有效率的呢?国内围绕董事会效率的实证研究大多沿用了国外模式,即从董事会量化特征,包括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结构、董事会领导权结构方面研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文献综述。一、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在西方学者中, Lipton和Lorsch(1992)较早从理论角度提出应限制董事会规模,虽然董事会的监督能力随着董事数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协调和组织过程的损失将超过董事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或者说,董事数量增加带来的好处并不能抵消由此引起的决策迟疑或拖拉等问题的成本,因此,它们建议把董事会的规模限制在10人以内,最好8-9人。Jensen (1993)的研究认为,随着董事会人数的增加,董事之间的“相互仇视和报复”可能削弱董事会对CEO的监督和评价作用,而当董事数量超过7个或者8个时,董事会就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并易受CEO操控。Yermack (1996)开创性地对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以19841991年的452家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条件下,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采用TobinQ作为替代指标)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凹性曲线关系。由以上西方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文献基本上都倾向于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具有某种相关性,而且研究结论倾向于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在国内学者的研究方面,孙永祥(2000)采用1998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76的519家A股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分别对托宾Q、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与公司规模、多元化经营数量,以及董事会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回归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越小,则公司绩效越佳。因而提倡董事会规模不应过大可能会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提高。沈艺峰和张俊生(2002)认为董事会规模过大是ST公司董事会治理失败的原因之一。在其他国内学者的实证文献中,有的学者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现负向关系,即董事会规模越大则公司绩效趋向于越差。如:朱杏珍(2002)运用集对数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推算的结论认为,在考虑了董事会群体在合作过程中有不确定性存在的前提下,董事会群体的规模从基于集对数学的数学模型看以5人为宜。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越小,则公司绩效越佳。与孙永祥(2000)和朱杏珍(2002)的研究结果不同,胡铭(2002)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之间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他对所考察的250家上市公司样本的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两端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都较高。二、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绩效这里董事会构成,主要是指独立董事数量占总体董事成员的比重,而在这一问题上国外主要有以下研究:Hermalin和Weisbach (1988)以1971-1983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142家公司样本,结果发现公司经营业绩在(独立)外部董事的辞职中没能起到作用。Dai-ly, CM和Dalton, DR (1993)研究发现,那些绩效好的公司恰恰是独立性依赖较少的公司。Agrawa,l A和Knoeber, CR(1996)也通过研究发现,外部董事制度与反映公司绩效的托宾Q具有负相关关系。LauralLin (1996)的研究结果发现,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整体业绩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因而不能说明独立董事能提升公司业绩,改善治理水平。另外, Yermack(1996), Bhagat和Black (1997)的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认为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不相关的结论。也有学者提出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并非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Baysinger和Butler 1985)通过对1970-1980年期I旬的美国266家主要的大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有微弱的证据表明独立外部董事比例和公司业之间存在一种曲线的关系。在国内研究上,由于我国在上市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时间比较短,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对独立董事在实践中的作用持不乐观的观点,认为独立董事在我国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李有根等(2001)对随机选取1998年、1999年在沪、深两市新上市的91家样本公司的研究结果发现,内部董事构成、专家董事构成、专务董事构成和公司绩效之间没有发现稳定的变量关系,结果不完全支持董事会的结构平衡假设。高明华、马守莉(2002)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01年中报上的所有1151个公司样本,结果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胡勤勤、沈艺峰(2002)以2000年深沪两地56家己建立独立外部董事制度的上市公司为基础样本,他们的结果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独立外部董事之间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何问陶、王金全(2002)的实证结果表明,实行独立董事的公司在有效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和业绩改善方面并没有突出之处,总体上看,前期的独立董事制度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作用。靳云汇、李克成(2002 )利用1999年沪深两地新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对董事会结构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之外的股东代表董事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比例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董事会效率,没有发现内部董事占比对公司业绩有显著的负效应。而吴淑馄等(2001)通过对上市公司1999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非执行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得到了检验。从代理理论的角度,董事会成员构成与公司业绩应该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大量学者的实证研究并没有证实这一点。笔者认为,一个很大原因是关于独立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