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对比鉴定.doc_第1页
南宋官窑对比鉴定.doc_第2页
南宋官窑对比鉴定.doc_第3页
南宋官窑对比鉴定.doc_第4页
南宋官窑对比鉴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宋官窑对比鉴定 卞柔靓编辑 南宋官窑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心的意蕴,有似玉,非玉,胜似玉之说。备受后世藏家青睐。 南宋官窑又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之分。据文献记载:修内司官窑以厚胎厚釉和厚胎薄釉为主。有香灰胎、深灰色胎、紫色胎,黑色胎等。釉色以粉青、米黄色为主,郊坛下官窑以薄胎厚釉为主,黑胎或灰褐胎为特征,釉色以粉青、米黄,翠绿为主。 以下选择几件(私人藏品),有南宋早期、晚期的官窑。用对比的方式供大家赏析。(南宋官窑瓷器的鉴赏,可以从窑口、器形、釉光、釉色、底足、流水纹,乳浊釉等18个方面鉴定。)详细的尺寸、釉面描写在百度文库南宋官窑A、南宋官窑B、南宋官窑C、南宋官窑D、南宋官窑E南宋为何有两大官窑口里有解释。也可以通过上面的QQ邮箱留言,同藏家了解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在鉴定学里有三种方法:科学法、经验法、对比法。 今天我们就来用对比法:区分南宋官窑两大窑口,慢慢就会发现两大窑口不同处。我们现在从底足来区分: 、 从以上图片看:南宋修内司“厚胎”、南宋郊坛下“薄胎”,分得清清楚楚。我们再来看器物的正面,会有什么发现: 从以上图片分开看:发现三种不同现象,厚胎与薄胎、流水纹与乳浊釉、底足修足与不修足之分。我们来看一组碎瓷片:它们是不起眼的碎瓷片,没有完整器物优美的造型,正是他们残破的断面,让人直观看到胎体的颜色,釉层厚度,胎釉结合的情况。成为研究官窑的标本,是鉴赏家眼的瑰宝。浙江省龙泉市有位资深 藏家说个几句话(不愿透露姓名),鉴定南宋官窑:碎瓷片是最好的老师,碎瓷片是最好的鉴定家,对比法: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方式。 南宋官窑讲的是紫口铁足,金线冰裂纹之说。何为紫口:官窑胎质坚硬,瓷器口沿尖窄,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粉青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翠绿口沿处胎骨略显澄黄色。此为宋官窑瓷器一绝。 底足对比法:南宋官窑足沿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乌黑色,铁黑色,澄泥色都有,详见以下图片,修内司官窑早期花钵,晚期花口洗和花口碗的底足都没有上一层青釉护胎汁。露足部位泛出铁红色。郊坛下官窑,用的是一种石灰碱釉,它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大,不易流动,早期厚釉易粘接支烧工具,造成废品,详见早期翠绿樽式炉(早期常用环列 六齿支钉烧制,三足上都有烧焦痕)。到晚期变满釉支钉装烧为刮釉垫饼装烧、由于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沿釉薄处露胎处显“灰紫色”,“橙黄色”,而圈足底端刮釉胎处呈“黑褐色”,”乌泥色”,“澄泥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花口洗, 葵花洗 圈足都有一层很薄的青釉护胎汁,即是同样的配方,色釉 的厚薄。窑位的放置,温度的高低稍有差别,烧成的底足便有天壤之别。资深藏家说得对:瓷器底足的信号很多。鉴定一件瓷器的新、旧、作假、多看底足。 何为金线冰裂纹:(开片对比法)南宋官窑瓷器还有一特征:就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比作“开片”,它原本是一种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开片,修内司窑开大片时有时会把胎也拉裂,详见以下放大图片。图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釉面开片密布,杂而不乱。有出窑时开片,有保存时浅开片,也有新开片。片纹中的颜色应该是黑胎中(紫金土中含铁量高)铁分子氧化而成。从修内司窑花钵和花口洗和花口碗的胎裂上可以证明,颜色是从紫金土上泛出来的。有些书上讲:颜色是器物出窑后尚未完全冷却之前署入颜色水中渗进而成。这种说法是新仿的做法。这种做法:只有一种:纹路一样、颜色一样、没有深浅、新裂纹之说。现代釉面开片可以仿,但修内司厚胎被釉面拉裂开,这种自然现象是现代人无法仿制的。水波纹和乳浊釉对比法:官窑似鱼油,这句话一点不夸张,从以上图片看釉层中“攒聚“着着无数微小如珠的气泡,还有长、短、新、老、自然开片,行家称之为“聚沫攒珠”,这是鉴别南宋官窑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马上就分开两种底足,一种上青釉,一种不上青釉护胎,一种釉面上有水浪纹,一种釉面上乳浊釉,早期没有,晚期釉色滋润,玉质感强烈。修内司官窑,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石灰釉,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到后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两次烧成的厚釉工,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所以在晚期的官窑中能清楚的看到像小河流水似的水波纹,也是现在工艺无法仿制的地方。 南宋郊坛下“钧窑” 南宋郊坛下本意是为朝廷生产前朝钧窑。有以下几个论点能证明:(有对比就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研究,有研究就有论点。)郊坛下官窑用的是植物灰及石灰、长石、高岭土、石英等原材料配制的石灰碱釉。这种釉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高温时粘度较大,即在高温时不易流釉,这样可使釉层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观更为饱满,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匠师们还采取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复杂工艺,使釉层变得更加丰厚,色泽更加沉稳,同时,匠师们还熟练的掌握了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氧,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翠绿釉,所以在早期的器物上只能看到青釉中的磷、酸、钙、镁和其他化学微量元素在煅烧时釉中沸腾,釉面泛出蛋白石一样乳白色的效果,就是北宋钧台“官钧”窑常出现的珍珠点,沉积、结晶釉、呈乳浊状、白色晶体。到晚期的器物上厚釉层中又多了一种矿物质:石英,当光线射入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和冰似玉的美感。(有些专家把有石英矿物质的器物归到龙泉窑)。釉面上有宋代五大名窑:北宋钧台“官钧”窑、才会出现的现象:“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为钧窑珍品的必备条件。现代钧瓷上的蚯蚓走泥纹是人工造的,只有五成像),它的形成是一种二液分相釉的现象,总之呈现雾蒙蒙的白色晶体,有动感而无流感。有的似“蚯蚓走泥纹”,有的似雨后小虫掉到泥土上的纹,有的似彩带飘飞在釉面上的纹路。 结论语1、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不是批量生产出口,产品一定从精、少、美为主,不可能用两座窑口生产同一个品种。2、 在南宋经济稳定的的情况下,不可能不生产前朝的产品。汝窑和钧窑,古人评价修内司窑“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汝窑中的香灰胎在修内司窑里就出现过,因此推测修内司窑必定有汝窑工匠。3、 北宋民钧窑和官钧窑都有乳浊釉现象,但有“蚯蚓走泥纹”现象的只有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后人称官钧窑“蚯蚓走泥纹”是当时烧造的缺陷,也是后人无法仿制的地方,在郊坛下官窑上从早期的乳浊釉到晚期工艺配方改进,都有乳浊釉现象,但“蚯蚓走泥纹”到晚期时已很少了,有的似“蚯蚓走泥纹”,又有的似彩带飘飞的釉面上,底足上青釉也是北宋官钧窑现象,钧窑底足呈现芝麻酱釉,南宋官窑呈现铁褐色,北宋胎是浅灰色,南宋官窑是紫金土(紫金土的含铁量高,所以两种底足呈现的颜色就不一样)。 4、 从南宋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器上的乳浊釉的演变过程来看,当时,必有钧窑工匠参与烧制,而用氧化铜作为窑变釉的把桩师傅没有南下,在当时其配方以及相关的工艺都是保密的,不为外人所知,(古人云:三年能成一个秀才,但十年成不了一个把桩师傅这句行话)。所以,在南宋140多年的历史中,龙泉窑系的窑口有300多处,(有人说:580多处窑口),有的是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几代人在退休后传给子女的,所以就出现了用瓷土、釉色、拉胚、配方都不相同的情况。5、 “靖康之变”之后,因为当时仓皇南奔,铜礼器都留在旧部,只好用瓷器代替。两大窑口都有仿青铜器造行瓷器。 鉴定南宋官窑要注意以点:南宋官窑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数用凹凸直棱或弦纹装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一般藏家都知道,瓷器品相有四种:打碎深埋、出水瓷、窑藏,传世。(打碎深埋不如出水瓷,出水瓷不如窑藏,窑藏不如传世。) 鉴定一件藏品:1、要看它的时代特征。2、掂掂它的分量(轻与重)3、用手敲敲器物(听声音)4、最原始的方法(对比法)南宋官窑历朝历代都在仿制,就“紫口铁足”仿不出来。现代仿的好的,有以下几点注意就能识别:1、仿品不仅在外形上难以到位,而且釉色太艳,缺乏真品的神韵。2、“紫口铁足”则为人为所造。3、釉面有用细沙打磨做旧。4、电动打磨冒充乳浊釉。5、酸咬冒充石化斑。以上研究与发现是我父亲和江、浙、沪几位藏家的个人论点,对国家研究南宋官窑也许能有帮助。江苏、浙江、上海的藏家一直都在关注老窑器、收藏老窑器。好多藏家都说:现在收藏官、哥窑正当时,价格没有被收藏清三代的炒作,这要做好收藏年份证明。现代仿的官、哥窑还能分得清,再过三年五年你就不能保证浙江龙泉窑不是第二个景德镇。(高仿) 结束语我希望喜欢南宋官窑的藏友和藏家、还有国家研究者,看了我的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